1. 太平廣記
    1. 卷第二百九十一 神一
      1. 龍門山
      2. 太公望
      3. 四海神
      4. 延娟
      5. 齊桓公
      6. 晉文公
      7. 鄭繆公
      8. 晉平公
      9. 齊景公
      10. 妬女廟
      11. 伍子胥
      12. 屈原
      13. 李冰
      14. 土羊神
      15. 梅姑
      16. 秦始皇
      17. 觀亭江神
      18. 宛若
      19. 竹王
      20. 劉向
      21. 何比干

太平廣記


卷第二百九十一 神一


  • 龍門山
  • 太公望
  • 四海神
  • 延娟
  • 齊桓公
  • 晉文公
  • 鄭繆公
  • 晉平公
  • 齊景公
  • 妬女廟
  • 伍子胥
  • 屈原
  • 李冰
  • 土羊神
  • 梅姑
  • 秦始皇
  • 觀亭江神
  • 宛若
  • 竹王
  • 劉向
  • 何比干
龍門山

龍關之山,亦謂之龍門。至一空巖,深數十里,幽暗不可復行,負火而進。有獸狀如豕,銜夜明之珠,其光如燭。又有青色犬,行吠於前。計行十餘里,迷於晝夜。既覺漸明,見向來豕犬,變爲人形,皆著玄衣。又見一神,人面蛇身。因與之語。神即示以八卦之圖,列於金板之上。又有八神侍於此圖之側。問曰:「華胥生聖人子,是汝邪?」答曰:「華胥九江神女,以生余也。」乃操玉簡以授。簡長一尺二寸,以合十二時之數,使度量天地。即執持此簡,以平定水土。授簡披圖,蛇身之神,則羲皇也。【出《拾遺録》】

太公望

文王太公望灌壇令,期年,風不鳴條。文王夢見有一婦人甚麗,當道而哭。問其故,婦人言曰:「我東海泰山神女,嫁爲西海婦。【「西海」應作「東海」。《搜神記》卷四、《御覽》卷四十五引《趙記》可證。】欲東歸,灌壇令當吾道。太公有德,吾不敢以暴風疾雨過也。」文王夢覺。明日召太公,三日三夕,果有疾風驟雨至者,皆西來也。文王乃拜太公爲大司馬。【出《博物志》】

四海神

武王,都洛邑。明年陰寒,雨雪十餘日,深丈餘。甲子平旦,五丈夫乘馬車,從兩騎,止王門外。師尚父使人持一器粥出曰:「大夫在内,方對天子。未有出時,且進熱粥以知寒。」粥皆畢,師尚父曰:「客可見矣。可車兩騎,四海之神與河伯風伯雨師耳。南海之神曰祝融東海之神曰勾芒北海之神曰顓頊西海之神曰蓐收河伯風伯雨師,請使謁者各以其名召之。」武王乃於殿上,謁者於殿下門内引祝融進。五神皆驚,相視而嘆,祝融等皆拜。武王曰:「天陰乃遠來,何以教之?」皆曰:「天伐,謹來授命。」顧勑風伯雨師,各使奉其職也。【出《太公金匱》】

《御覽》卷八八二所引文字,可與本條相發明:

《太公金匱》曰:武王都洛邑未成,陰寒雨雪十餘日,深丈餘。甲子旦,有五丈夫乘車馬,從兩騎,止王門外,欲謁武王。武王將不出見,太公曰:「不可。雪深丈餘,而車騎無跡,恐是聖人。」太公乃持一器粥出,開門,而進五車兩騎。曰:「王在内,未有出意。時天寒,故進熱粥以御寒。未知長幼從何起?」兩騎曰:「先進南海君,次東海君,次西海君,次北海君,次河伯雨師。」粥既畢,使者具告太公,太公謂武王曰:「前可見矣。五車兩騎,四海之神與河伯雨師耳。南海之神曰祝融,東海之神曰勾芒,北海之神曰玄冥,西海之神曰蓐收。請使謁者各以其名召之。」武王乃於殿上。謁者於殿下門内引祝融進。五神皆驚,相視而嘆。祝融拜,武王曰:「天陰乃遠來,何以教之?」皆曰:「天伐殷立周,謹來受命。」愿敕風伯雨師,各使奉其職。

《北堂書鈔》卷一五二所引則又不同:

《金匱》:武王伐紂,都洛邑。海内神相謂曰:「今周王聖人,得心乎?當訪之。」隨四時而風雨。陰寒雪十餘日,深丈餘。甲子平旦,五大夫乘馬車,從兩騎,止門外。尚父問武王曰:「客可見矣。五車兩騎,四海之神與河伯雨師耳。」

延娟

周昭王二十年,東甌貢女,一曰延娟,二曰延娛。俱辯麗詞巧,能歌笑,步塵無跡,日中無影。及王游,與二女俱溺,【《史記·周本紀》(卷四):「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之間,至今思之,乃立祠於上。後十年,人每見二女擁王泛舟,戲於水際。至暮春上巳之日,禊集祠間。或以時鮮甘果,採蘭杜包裹之,以沈於水中。或結五色綵以包之,或以金鐵繫其上,乃蛟龍不侵。故祠所號招祇之祠【出《拾遺録》】

《拾遺記》文字詳于本條:

二十四年,……時東甌獻二女,一名延娟,二名延娛。使二人更搖此扇,侍於王側,輕風四散,泠然自涼。此二人辯口麗辭,巧善歌笑,步塵上無跡,行日中無影。及昭王淪於漢水,二女與王乘舟,夾擁王身,同溺於水。故江漢之人到今思之,立祀於江湄。數十年間,人於江漢之上,猶見王與二女乘舟戲於水際。至暮春上巳之日,禊集祠間。或以時鮮甘味,采蘭杜包裹,以沈水中。或結五色紗囊盛食,或用金鐵之器,並沈水中,以驚蛟龍水蟲,使畏之不侵此食也。其水旁號招祇之祠。

齊桓公

齊桓公游于澤,管仲御,公見怪焉。管仲曰:「澤有委蛇,其大如轂,其長如轅,紫衣朱冠,見人則捧其首而立。【「見人」《莊子》作「其爲物也惡聞雷車之聲」。】見之者殆霸乎?【「殆霸乎」《莊子》作「殆乎霸」。】」公曰:「此寡人之所見也。」【出《莊子》】【見於今本《莊子·外篇》之《達生篇》。】

桓公北征孤竹,來至卑耳之谿十里,見人長尺而人形悉具。右祛衣,走馬前。以問管仲管仲曰:「臣聞登山之神余兒者,長尺而人物具焉。霸王之君興,而登山之神見。走前,導也。祛衣,前有水也。右祛,示從右涉也。」至如其言。【出《管仲子》】【見今《管子·小問》,詳於本條。】

晉文公

晉文公出,有大蛇如拱當道。文公乃修德,使吏守蛇。守蛇吏夢天使殺蛇,謂曰:「蛇何故當聖君道?」覺而視之,蛇則臭矣。【出《博物志》】

鄭繆公

鄭繆公晝日處廟,有神人面鳥身,素服,面狀方正,繆公大懼。神曰:「無懼,帝厚汝明德,使錫汝壽十年,使若國昌。」公問神名,曰:「予爲勾芒也。」【出《墨子》】【《山海經》卷四郭璞注引有此條,作秦穆公事。《論衡》之《福虚篇》、《無形篇》亦引作秦穆公。本條見於《墨子·明鬼下》。】

晉平公

晉平公上,見人乘白驂八駟以來。有狸身而狐尾,去其車而隨公之車。公問師曠師曠曰:「狸身而狐尾,其名曰首陽之神。飲酒于霍太山而歸,其逢君于乎,君其有喜焉!」【出《古文瑣語》】【又名《汲冢瑣語》。】

齊景公

齊景公,過泰山,夢見二人怒。公恐,謂泰山之神晏子伊尹。爲言其狀,皙容,多髭鬚,伊尹黑而短,即所夢也。景公進軍,不聽,軍鼓毁,公恐,乃散軍不伐【出《博物志》】

妬女廟

并州石艾壽陽二界,有妬女泉,有神廟。泉瀵水深沈,潔澈千丈。祭者投錢及羊骨,皎然皆見。俗傳妬女者,介子推妹,與兄競,去泉百里,寒食不許斷火,【「斷」《朝野僉載》作「舉」。】至今猶然。女錦衣紅鮮,裝束盛服,及有人取山丹、百合經過者,必雷風電雹以震之。【出《朝野僉載》】

伍子胥

伍子胥累諫吴王,賜屬鏤劍而死。臨終,戒其子曰:「懸吾首於南門,以觀兵來。以鮧魚皮裹吾尸,投於江中,吾當朝暮乘潮以觀之敗也。」自是,自海門山,潮頭洶高數百尺,越錢塘漁浦,方漸低小。朝暮再來。其聲震怒,雷奔電走,聞百餘里。時有見子胥乘素車白馬在潮頭之中,因立廟以祠焉。

廬州城淝河岸上亦有子胥廟。每朝暮潮時,淝河之水,亦鼓怒而起,至其廟前。高一二尺,廣十餘丈,食頃乃定。俗云與錢塘潮水相應焉。【出《録異記》】

屈原

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羅水而死,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以祭之。建武中,長沙區曲白日忽見一士人,自云三閭大夫,謂曰:「聞君當見祭,甚善。但常年所遺,恆爲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葉塞其上,以綵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依其言。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帶楝葉及五色絲,皆汨羅水之遺風。【出《續齊諧記》】

李冰

李冰蜀郡守,有蛟歲暴,漂墊相望。乃入水戮蛟,己爲牛形,江神龍躍,不勝。及出,選卒之勇者數百,持彊弓大箭,約曰:「吾前者爲牛,今江神必亦爲牛矣。我以太白練自束以辨,汝當殺其無記者。」遂吼呼而入。須臾雷風大起,天地一色。稍定,有二牛鬭於上。公練甚長白,武士乃齊射其神,遂斃,從此人不復爲水所病。至今大浪衝濤,欲及公之祠,皆瀰瀰而去。故春冬設有鬭牛之戲,未必不由此也。祠南數千家,邊江低圮,雖甚秋潦,亦不移適。有石牛,在廟庭下。大和五年,洪水驚潰。神爲龍,復與龍鬭於灌口,猶以白練爲誌,水遂漂下,左綿,皆浮川溢峽,傷數十郡,唯西蜀無害。【出《成都記》】

土羊神

隴州汧源縣有土羊神廟。昔秦始皇開御道,見二白羊鬭,遣使逐之,其一化爲土堆。使者驚而回,奏始皇,乃幸其所,見二人拜於路隅。始皇問之,答曰:「臣非人,乃土羊之神也。以君至此,故來相謁。」言訖而滅。始皇遂令立廟,至今祭享不絶。【出《隴州圖經》】

梅姑

丹陽縣湖側有梅姑廟。生時有道術,能著履行水上。後負道法,夫怒殺之,投屍於水。乃隨波漂流,至今廟處。巫人常令殯斂,不須墳葬。即時有方頭漆棺在祠堂下。晦望之日,時見水霧中曖然有著履形。廟左右不得取魚射獵,輒有迷徑溺没之患。巫云:「姑既傷死,所以惡見殘殺。」【出《法苑珠林》】【出《異苑》卷五。】

秦始皇

秦始皇作石橋,欲過海觀日所出處。傳云:時有神能驅石下海。陽城十一山,令盡起立,嶷嶷東傾,如相隨行狀。又云:石去不速,神人輒鞭之,皆流血,石莫不悉赤,至今猶爾。秦皇於海中作石橋,或云,非人功所建,海神爲之竪柱。始皇感其惠,乃通敬於神,求與相見。神云:「我形醜,約莫圖我形,當與帝會。」始皇乃從石橋入三十里,與神相見。帝左右有巧者,潛以脚畫,神怒曰:「帝負約,可速去。」始皇即轉馬。前脚猶立,後脚隨崩,僅得登岸。【出《三齊要略》】【《太平御覽》卷八八二引此事,而《太平廣記》所引「僅得登岸」句下,《太平御覽》引書後有「腳畫者溺於海死」七字,可補。殷芸《小説》卷一,《類聚》卷六、卷七九所引《三齊略記》,《御覽》卷四所引《三齊略》、卷五一、卷八八二所引《三齊略記》、卷七五〇所引《三齊記略》引有此條。又名《三齊略記》,即《三齊記》。】

觀亭江神

時,中宿縣十里外有水,觀亭江神祠壇,經過有不恪者,必狂走入山,變爲虎。中宿縣民至,及路,【「及」《法苑珠林校注》卷六十三作「反」,屬上句。「路」屬下句。】見一行旅,寄其書,曰:「吾家在觀亭廟前,石間懸藤即是也。但扣藤,自有應者。」乃歸。如言,果有二人從水中出,取書而淪。尋還出,云:「江伯欲見君。」此人不覺隨去,便覩屋宇精麗,飲食鮮香,言語接對,無異世間也。【出《南越志》】【出《異苑》卷五。】

宛若

漢武帝栢梁臺以處神君,神君者,長陵女,嫁爲人妻,生一男,數歲死。女悼痛之,歲中亦死。死而有靈,其姒宛若祀之。遂聞言:「宛若爲主。」民人多往請福,説人家小事,頗有驗。平原君亦事之,其後子孫尊顯,以爲神君力,益尊貴。武帝即位,太后迎于宮中祭之。聞其言,不見其人。至是神君求出,乃營栢梁臺舍之。

初,霍去病微時,數禱神君。神君乃見其形,自修飾,欲與去病交接。去病不肯,責神君曰:「吾以神君清潔,故齋戒祈福。今欲爲淫,此非神明也。」自絶不復往,神君亦慚。及去病疾篤,上令禱神君,神君曰:「霍將軍精氣少,命不長。吾嘗欲以太一精補之,可得延年。霍將軍不曉此意,乃見斷絶。今不可救也。」去病竟卒。衛太子未敗一年,神君乃去。東方朔宛若爲小妻,生子三人,與俱死。【出《漢武故事》】

竹王

漢武帝時,有竹王興有豚水【《水經注》作「興於」。「豚」《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作「遯」。】有一女子浣於濱,【「濱」《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作「水濱」。】有三節大竹流入女子足間,推之不去。【「不」《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作「不肯」。】聞其中有聲,【「其中有」《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作「有兒」。】持破之,【「持」《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作「取持歸」。】得一男兒。及長,【「及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作「養之長有才武」。】遂雄夷,氏爲姓。【「氏」《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作「氏以」。】所捐破竹於野,【「所捐」《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作「捐所」。】成林,【「成林」《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作「成竹林」。】王祠竹林是也。【「王祠」《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作「今竹王祠」。】王嘗從人止大石上,【「王嘗從人止」《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作「王與從人嘗止」。】命作羹,從者曰:「無水。」王以劍擊石,出水,【「出水」《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作「水出」。】竹王水是也。

唐蒙𨢘【「𨢘】」《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作「牂」。竹王首。夷獠咸怨,以竹王非血氣所生,求爲立祠。帝封三子爲侯。及死,配父廟,今竹王三郞祠,其神也。【「祠其神也」《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作「神是也」。】【出《水經注》】【原作「水經」。當作《水經注》。見於《水經注》卷三六。《江漢叢談》卷二所引常璩《華陽國志》引有此條,是本條出處。惟後段與《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卷四南中志一)不同,《廣記》是條較省略。】

《異苑》卷五引有此條,文字有異:

漢武帝時夜郎竹王神者名興。初,有女子浣於豚水,見三節大竹,流入足間,推之不去。聞其中有號聲,持破之,得一男兒。及長,有才武,遂雄夷獠氏,自立爲夜郎侯,以竹爲姓。所破之竹,棄之於野,即生成林。王嘗從人止石上,命作羹。從者曰無水,王以劍擊石,泉便湧出。今竹王水,及破竹成林並存。後漢使唐蒙開牂柯郡,斬竹王首,夷獠咸訢。以竹王非血氣所生,甚重之,求爲立後。太守吴霸以聞,帝封三子爲侯,死配食父廟。今夜郎縣有竹王三郎祠,是其神也。

劉向

劉向成帝之末,校書天禄閣,專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黑衣,拄青藜之杖,扣閣而進,見暗中獨坐誦書。老人乃吹杖端,赫然火出,因以照,具説開闢以前。因受《洪範五行》之文,辭説繁廣,乃裂裳紳,以記其言。至曙而去,請問姓名,云:「我太一之精,天帝聞金卯之子有博學者,下而教焉。」乃出懷中竹牒,有天文地圖之書。「余略授子焉。」受其術,亦不悟此人也。【出《王子年拾遺記》】

何比干

汝南何比干通律法。元朔中,公孫洪辟爲廷尉右平,獄無寃民,號曰何公征和初,去官在家。天大陰雨,晝寢,夢有客車騎。覺而一老嫗,年八十餘,頭盡白,求寄避雨。雨方甚,而嫗衣履不濡。比干異之,延入座。須臾雨止,嫗辭去,出送至門。跪謂比干曰:「君先出自后稷,佐,至有陰德,及公之身,當繼公一人,今天賜策以廣公子孫。佩印綬者,當隨簡。」長九寸,凡百九十板,以授比干曰:「子孫佩印綬者當隨此算。」嫗東行,忽不見。比干年五十八,有六男,後三歲,復生三男。徙平陵,八男去,一子留。常祭嫗如東行,及終,遺令東首。自比干已下,與張氏俱授靈瑞,累世爲名族。三輔舊語曰:「何氏策,張氏鈞也。」【出《三輔決録》】【本書卷一百三十七同名篇目注出《幽明録》。】

字數:4404,最後更新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