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平廣記
    1. 卷第一百六十九 知人一
      1. 陳寔
      2. 黄叔度
      3. 郭泰
      4. 馬融
      5. 蔡邕
      6. 顧邵
      7. 諸葛瑾兄弟
      8. 龐士元
      9. 武陔
      10. 裴頠
      11. 匈奴使
      12. 桓温
      13. 謝鯤
      14. 唐太宗
      15. 李勣
      16. 薛收
      17. 王珪
      18. 王師旦
      19. 楊素
      20. 王義方
      21. 選將
      22. 英公
      23. 劉奇
      24. 張鷟自號浮休子
      25. 李嶠
      26. 鄭杲
      27. 盧從愿
      28. 裴寬
      29. 韋銑
      30. 裴談

太平廣記


卷第一百六十九 知人一


  • 陳寔
  • 黄叔度
  • 郭泰
  • 馬融
  • 蔡邕
  • 顧邵
  • 諸葛瑾兄弟
  • 龐士元
  • 武陔
  • 裴頠
  • 匈奴使
  • 桓温
  • 謝鯤
  • 唐太宗
  • 李勣
  • 薛收
  • 王珪
  • 王師旦
  • 楊素
  • 王義方
  • 選將
  • 英公
  • 劉奇
  • 張鷟自號浮休子
  • 李嶠
  • 鄭杲
  • 盧從愿
  • 裴寬
  • 韋銑
  • 裴談
陳寔

陳寔嘗嘆曰:「若周子居者,真棟梁之器。【「棟梁」《世説新語箋疏》作「治國」。】譬諸寶劍,則世之龍泉。【「龍泉」《世説新語箋疏》作「干將」。】

客有問陳季方曰:「足下家君,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於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淵;上爲甘露所霑,下爲淵泉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出《世説》】

黄叔度

郭泰汝南袁奉高,車不停軌,鸞不輟軛。詣黄叔度,乃彌日信宿。人問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千頃之波。澄之不清,撓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矣。」【出《世説》】

郭泰

郭泰秀立高峙,澹然淵停。九州之士,悉懍懍宗仰,以爲覆蓋。蔡伯喈盧子幹馬日磾曰:「吾爲天下作碑銘多矣,未嘗不有慚。唯爲先生碑頌,無愧色耳。」【出《世説》】

馬融

鄭玄馬融門下,嘗不解割裂書七事,而思其五,別令盧子幹思其二。曰:「孔子子貢:『也聞一知十,吾與汝弗如也。』今我與子,可謂是矣。」【出《世説》】

蔡邕

蔡邕陳蕃李膺先後,曰:「陳仲舉彊於犯上,李元禮嚴於攝下,易。【「易」《世説新語箋疏》作「犯上難攝下易」。】仲舉「三君」之下;謝沈《漢記》曰:「三君者,一時之所重。竇武劉淑陳蕃。」元禮「八俊」之重。薛瑩《漢書》曰:「李膺王暢荀緄朱寓魏朗劉佑杜楷趙典爲八俊。」【出《世説》】

顧邵

顧邵嘗獨謂龐士元曰:「聞子知人,吾與足下孰愈?」士元曰:「陶冶世俗,與時沉機,吾不如子;論霸王之餘策,覽倚伏之要最,吾亦有一日之長,亦能爲之乎?」【出《世説》】

諸葛瑾兄弟

諸葛瑾、弟及從弟,並有盛名,各仕一國。時以爲「得其龍,得其虎,得其狗。」【出《世説》】

龐士元

龐士元人並友之。見陸績顧邵全琮,而爲之目曰:「陸子所謂駑馬,有足之用,【「足」《世説新語箋疏》作「逸足」。】顧子所謂駑牛,可以負重致遠。」或問:「如目,爲勝邪?」曰:「駑馬雖精速,能致一人耳。駑牛一日行百里,所致豈一人哉?」人無以難。「全子好聲名,似汝南楚子昭。」【出《世説》】

武陔

司馬文王武陔曰:「陳泰何如其父司空?」曰:「通雅博暢,能以天下聲教爲己任者,不如也。明練簡至,立功立事,過之。」【出《世説》】

裴頠

冀州刺史楊淮二子,俱總角爲成器。裴頠樂廣友善,遣見之。性弘放,愛之有高韻,謂曰:「當及卿,小減也。」性清淳,愛之有神檢,謂曰:「自及卿,然尤精出。」笑曰:「我二兒之優劣,乃之優劣也。」論者評之,以爲雖高韻,而無檢局,【「無檢局」《世説新語箋疏》作「檢不匝」。】言爲得。然並爲後之雙雋。【「之雙雋」《世説新語箋疏》作「出之儁」。】【出《世説》】

匈奴使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當之,自捉刀立牀頭。事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使曰:「魏王雅望非常,然牀頭捉刀人,乃英雄也。」王聞之,馳殺此使。【出商芸《小説》】【本篇見《世説新語》卷下之上《容止第十四》。】

桓温

殷浩既廢,桓温語諸人曰:「少時與之共騎竹馬,我棄去已,輒取之,故當出我下。」【出《世説新語》】【原作「世説新書」。當作《世説新語》。見於《世説新語·品藻篇》。《晉書·殷浩傳》引有此條。《永樂大典》卷一一六〇三引有此條。注出《世説新語》。】

謝鯤

明帝謝鯤:「君自謂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廟堂,使百寮準則,臣不如。一丘一壑,自謂過之。」【出《世説新語》】【原作「世説新書」。即《世説新語》。《永樂大典》卷一一六〇三引有此條。注出《世説新語》。】

唐太宗

貞觀五年,上謂長孫無忌等曰:「朕聞主賢則臣直,人固不自知,【「固」《舊唐書》作「苦」。】公宜論朕得失。【「論」《舊唐書》作「面論攻」。】無忌曰:「陛下武功文德,跨絶古今,發號施令,事皆利物。臣順之不暇,實不見陛下有愆失。」上曰:「朕欲聞己過,公乃妄相諛悦。今面談公等得失,以爲鑑誡。言之者可以無過,聞之者足以自改。」因曰:「無忌善於籌算,【「曰無忌」《舊唐書》作「目無忌曰」,見下文所述,是;「於籌算」作「避嫌疑」。】應對敏速,求之古人,亦當無比;兵機政術,【「兵機政術」《舊唐書》作「而總兵攻戰」。】或恐非其所長。高士廉涉獵古今,心術聰悟,臨難不改節,【「不」《舊唐書》作「既不」。】爲官亦無朋黨。所少者骨鯁規諌耳。唐儉言辭俊利,善和解人,酒盃流行,發言啓齒,事朕三載,【「三」《舊唐書》作「三十」。】遂無一言論國家得失。楊師道性純善,【「性」《舊唐書》作「性行」。】自無愆過;而情實怯懦,未甚更事,【「更」《舊唐書》作「任」。】急緩不可得力。【「急緩」《舊唐書》作「緩急」。】岑文本性道敦厚,文章所長;【「所長」《舊唐書》作「是其所長」。】持論恆據經遠,【「持」《舊唐書》作「而持」。】自不負於理。【「自」《舊唐書》作「自當」,「理」作「物」。】劉洎性最堅貞,言多利益;然其意尚然諾朋友,能自補闕,亦何以尚焉。馬周見事敏速,性甚貞正,至於論量人物,直道而言,【「言」《舊唐書》作「行」。】朕比任使,多所稱意。褚遂良學問稍長,性亦堅正,既寫忠誠,甚親附於朕,譬如飛鳥依人,自加憐愛。」【出《唐會要》】【不見於今本《唐會要》。】

李勣

武德初,李勣黎陽倉,就食者數十萬人。魏徵高季輔杜正倫郭孝恪皆客游其所,一見於衆人之中,即加禮敬。平武牢,獲鄭州長史戴冑,釋放推薦之。當時以爲有知人之鑒。【出《唐會要》】

貞觀元年,并州都督,時侍中張文瓘爲參軍事。嘗嘆曰:「張稚珪後來,吾不如也。」待以殊禮。時有二寮,亦被禮接。將入朝,一人贈以佩刀,一人贈以玉帶,文瓘獨無所及,因送行二十餘里。曰:「諺云:『千里相送,歸於一別。』稚珪何行之遠也?可以還矣。」文瓘曰:「均承尊獎,彼皆受賜而返,鄙獨見遺,以此於悒。」曰:「吾子無苦,老夫有説。某遲疑少決,故贈之以刀,戒令果斷也;某放達不拘,故贈之以帶,戒令檢約也;吾子宏才特達,無施不可,焉用贈爲?」因極推引。後文瓘累遷至侍中。【出《廣人物志》】

薛收

薛收與從父兄子元敬、族兄子德音齊名,時人謂之「河東三鳳」。元敬俱爲文學館學士,時等處心腹之寄,深相友託。元敬畏於權勢,竟不狎。如晦常云:「小記室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踈。」【出《譚賓録》】【文見《舊唐書》卷七三《薛元敬傳》。】

王珪

貞觀六年上宴侍臣,謂王珪曰:「卿識鑒精通,【「精」《舊唐書》作「清」。】尤善談論,自房玄齡等,咸宜品藻,又可自量,與諸子孰賢?」對曰:「孜孜奉國,知無不爲,臣不如玄齡。才兼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詳明,出納惟允,臣不如彦博。處繁理劇,衆務必舉,臣不如戴冑。諫諍爲心,【「諫」《舊唐書》作「以諫」。】恥君不及,臣不如魏徵。至於激濁揚清,嫉惡好善,臣於數子,亦有微長。【「微」《舊唐書》作「一日之」。】太宗深然其言,群公亦各以爲盡己所能,【「能」《舊唐書》作「懷」。】謂之確論。【出《會要》】【即《唐會要》。不見於今本《唐會要》。】

王師旦

貞觀十九年,【《封氏聞見記》卷三、《唐語林》卷三作「二十年」,《通典》卷一七作「二十三年九月」,《唐會要》卷七六作「二十二年九月」。】考功員外郞王師旦知舉,考張昌齡王公瑾策下。太宗嘆曰:「二人咸有詞華。」對曰:「體性輕薄,文絶浮艷,必不成令器。臣不上拔者,恐變陛下風雅。」帝以爲名言。後如其言也。【出《譚賓録》】

楊素

封德彝之少也,僕射楊素見而奇之,遂妻以姪女。常撫座曰:「封郞必居此坐。」後討遼東封公船没,衆皆謂死。楊素曰:「封郞當得僕射,此必未死。」使人求之。封公抱得一板,没於大海中,力盡欲放之,忽憶楊公之言,復勉力持之,胸前爲板所摩擊,肉破至骨。衆接救得之。後果官至僕射。【出《定命録》】

王義方

員半千本名餘慶,師事王義方義方重之,嘗謂曰:「五百年一賢,足下當之矣。」因改名半千【出《譚賓録》】【文見《舊唐書》卷一九〇中《員半千傳》。】

選將

李勣每臨陣選將,必相有福禄者而後遣之。人問其故。對曰:「薄命之人,不足與成功名。」君子以爲知言。【出《譚賓録》】

英公

高宗時,蠻群聚爲寇,討之輒不利,乃以徐敬業爲刺史。彼州發卒郊迎,敬業盡放令還,單騎至府。賊聞新刺史至,皆繕理以待。敬業一無所問,處分他事畢,方曰:「賊皆安在?」曰:「在南岸。」乃從一二佐吏而往,觀者莫不駭愕。賊初持兵覘望,及見舡中無所有,乃更閉營藏隱。敬業直入其營内,告云:「國家知汝等爲貪吏所苦,非有他惡,可悉歸田。後去者爲賊。」唯召其魁首,責以不早降,各杖數十而遣之,境内肅然。其祖英公聞之,壯其膽略,曰:「吾不辦此。然破家者,必此兒也。」【出《國史異纂》】

劉奇

證聖中,劉奇爲侍郞,注張文成司馬鍠爲御史。二人因申屠瑒以謝,正色曰:「舉賢無私,何見謝?」【出《譚賓録》】【本書卷一百八十五同名篇目亦引此條,注出《唐會要》(卷七五)。又見《册府元龜》卷六三七。】

張鷟自號浮休子

婁師德滎陽人也,爲納言。客問浮休子曰:「婁納言何如?」答曰:「納言直而温,寬而栗,外愚而内敏,表晦而裏明。萬頃之波,渾而不濁,百練之質,磨而不磷。可謂淑人君子,近代之名公者焉。」

客曰:「狄仁傑爲納言,何如?」浮休子曰:「粗覽經史,薄閑文筆。【「閑文筆」《朝野僉載》作「閱文華」。】箴規切諫有古人之風,剪伐淫祠有烈士之操。心神耿直,涅而不淄,膽氣堅剛,明而能斷。晚途錢癖,和嶠之徒與?」

客曰:「鳳閣侍郞李昭德,可謂名相乎?」答曰:「李昭德志大而器小,氣高而智薄,假權制物,扼險凌人,剛愎有餘,而恭寬不足,非謀身之道也。」俄伏法焉。

又問:「洛陽來俊臣雍容美貌,忠赤之士乎?」答曰:「俊臣面柔心狠,行險德薄,巧辯似智,巧諛似忠,傾覆邦家,誣陷良善,其江充之徒歟?蜂蠆害人,終爲人所害。」無何,爲太僕卿,戮於西市

又問:「武三思可謂名王哉?」答曰:「三思憑藉國親,位超袞職,貌象恭敬,心極殘忍。外示公直,内結陰謀,弄王法以復仇,假朝權而害物。晚封爲德靜王【一作「德靖王」。】乃鼎賊也,不可以壽終。」竟爲節愍太子所殺。

又問:「中書令魏元忠,耿耿正直,近代之名臣也?」答曰:「元忠文武雙闕,名實兩空,外示貞剛,内懷趨附。面折張食其之黨,勇若熊羆;諂事武士開之儔,怯同駑犬。首鼠之士,進退兩端,虺蜥之夫,曾無一志。亂朝敗政,莫匪斯人。附三思之徒,斥五王之族。以吾熟察,終不得其死然。」果坐事長流思州,憂恚而卒。

又問:「中書令李嶠何如?」答曰:「李公有三戾:性好榮遷,憎人昇進;性好文章,憎人才筆;性好貪濁,憎人受賂。亦如古者有女君,性嗜肥鮮,禁人食肉;性愛綺羅,斷人衣錦;性好淫縱,憎人畜聲色。此亦李公之徒也。」

又問:「司刑卿徐有功何如?」答曰:「有功耿直之士也。明而有膽,剛而能斷。處陵夷之運,不偷媚以取容;居版蕩之朝,不遜辭以苟免。來俊臣羅織者,有功出之;袁智弘鍛鍊者,有功寬之。躡虎尾而不驚,觸龍鱗而不懼。鳳跱鴟梟之内,直以全身;豹變豺狼之間,忠以遠害。若值清平之代,則張釋之于定國豈同年而語哉。」

又問:「司農卿趙履温何如?」答曰:「履温心不涉學,眼不識文,貌恭而性狠,智小而謀大,趦趄狗盜,突忽猪貪。晨羊誘外,不覺其死,夜蛾覆燭,不覺其斃。頭寄於頸,其能久乎?」後從事韋氏爲逆,夷其三族。

又問:「鄭愔爲選部侍郞何如?」答曰:「猖獗小子,狡猾庸人,淺學浮詞,輕才薄德,狐蹲貴介,雉伏權門。前託俊臣,後附張易,折支德靜之室,舐痔安樂之庭。鸋鳷栖於葦苕,魦鱨游於沸鼎。既無雅量,終是凡材,以此求榮,得死爲幸。」後果謀反伏誅。【出《朝野僉載》】

李嶠

御史裴周使幽州日,見參謀姓,云是易州人,不記名。項有刀痕,問之,對曰:「某昔爲番官,曾事特進李嶠獎某聰明,每有詩什,皆令收掌。常熟視謂之曰:『汝甚聰明,然命薄。少官禄,年至六十已上,方有兩政。三十有重厄,不知得過否,爾後轗軻,不得覓身名。』」

至三十,忽遇孫佺北征,便隨入軍。軍敗,賊刃頸不斷。於積屍中臥,經一宿,乃得活。自此已後,每憶李公之言,更不敢覓官。於寺中灑掃,展轉至六十。因至鹽州,於刺史郭某家爲客。有日者見之,謂刺史曰:「此人有官禄,今合舉薦,前十月當得官。」刺史曰:「此邊遠下州,某無公望,豈敢輒薦舉人?」俄屬有恩赦,令天下刺史各舉一人。其年五月,舉此人有兵謀。至十月,策問及第,得東宮衛佐官,仍參謀范陽軍事。【出《定命録》】

鄭杲

聖曆中,侍郞鄭杲韓思復太常博士,【《唐會要校證》無「思」字。】元希聲京兆府士曹參軍。嘗謂人曰:「今年當選,得二子,是吏部不負朝廷矣。」【出《談賓録》】【本書卷一百八十五同名篇目亦引有此條,注出《唐會要》。】

盧從愿

景雲中,盧從愿爲侍郞,杜暹婺州參軍注鄭縣尉。後爲戶部尚書,益州長史入朝,立於上,乃曰:「選人定如何?」曰:「亦由僕藻鑒,遂使明公展千里之足。」【出《談賓録》】【文見《唐會要》卷七五。】

裴寬

尚書裴寬罷郡西歸,泝流停午,因維舟暫駐,見一人坐樹下,衣服故弊。因命與語,大奇之,遂爲見知,曰:「以君才識,必自富貴,何貧也?」舉一船錢帛奴婢貺之,客亦不讓所惠。語訖上船,偃蹇者鞭撲之。裴公益奇之,其人乃張徐州也。【出《幽閒鼓吹》】

韋銑

潤州刺史韋銑自以族望清華,【「銑」《明皇雜録》作「詵」,標題及下同,按作「詵」是。】嘗求子婿,雖門地貴盛聲名籍甚者,悉以爲不可。遇歲除,日閑無事,妻孥登城眺覽,見數人方於園圃有所瘞。異之,召吏指其所,使訪求焉。吏還白曰:「所見乃參軍裴寬所居也。」令與俱來,詰其由,曰:「某常自戒,義不以苞苴汙其家。今日有人遺鹿,置之而去。既不能自欺,因與家童瘞於後園,以全其所守。不謂太守見之。」因降階曰:「某有息女,愿授君子。」拜謝而去。

歸謂其妻曰:「嘗求佳婿,今果得之。」妻問其誰,即向之城上所見瘞物者。明日,復召來,韋氏舉家視其簾下。衣碧衫,疎瘦而長。舊制,八品已下衣碧入門,其家大噱,呼爲鸛鵲,妻涕泣於帷下。既退,謂其妻曰:「愛其女,當令作賢公侯之妻。奈何白如瓠者,人奴之材?」竟以女妻之,而韋氏偕老,其福壽貴盛,親族莫有比焉。故開元天寶,推名家舊望,以爲稱首。【出《明皇雜録》】

裴談

蘇頲年五歲,裴談過其父。方在,乃試誦庾信《枯樹賦》。將及終篇,避「談」字,因易其韻曰:「昔年移柳,依依漢陰。今看搖落,悽愴江潯。樹猶如此,人何以任。」駭嘆久之,知其他日必主文章也。【出《廣人物志》】

字數:4523,最後更新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