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平廣記
    1. 卷第一百六十一 感應一
      1. 張寬
      2. 漢武帝
      3. 醴泉
      4. 淮南子
      5. 揚雄
      6. 劉向
      7. 袁安
      8. 樊英
      9. 五石精
      10. 律吕
      11. 陳業
      12. 陳寔
      13. 三州人
      14. 魏任城王
      15. 吕虔
      16. 管寧
      17. 河間男子
      18. 宜陽女子
      19. 張應
      20. 南郡掾
      21. 蒲坂精舍
      22. 吴興經堂
      23. 南徐士人
      24. 徐泰
      25. 劉京
      26. 何敬叔
      27. 蕭子懋
      28. 蕭叡明
      29. 解叔謙
      30. 宗元卿
      31. 匡昕
      32. 魯康祚

太平廣記


卷第一百六十一 感應一


  • 張寬
  • 漢武帝
  • 醴泉
  • 淮南子
  • 揚雄
  • 劉向
  • 袁安
  • 樊英
  • 五石精
  • 律吕
  • 陳業
  • 陳寔
  • 三州人
  • 魏任城王
  • 吕虔
  • 管寧
  • 河間男子
  • 宜陽女子
  • 張應
  • 南郡掾
  • 蒲坂精舍
  • 吴興經堂
  • 南徐士人
  • 徐泰
  • 劉京
  • 何敬叔
  • 蕭子懋
  • 蕭叡明
  • 解叔謙
  • 宗元卿
  • 匡昕
  • 魯康祚
張寬

張寬叔文時爲侍中。從祀于甘泉,至橋,有女子浴於渭水,乳長七尺。上怪其異,遣問之。女曰:「帝後第七車,知我所來。」時在第七車,對曰:「天星主祭祀者,齋戒不嚴,即女人星見。」【出《漢武故事》】【又名《漢武帝故事》、《漢孝武故事》。】

漢武帝

漢武帝嘗微行造主人家,家有婢國色,帝悦之,仍留宿。夜與主婢臥。有一書生亦寄宿。善天文,忽見客星將掩帝座,甚逼,書生大驚懼,連呼咄咄,不覺聲高。仍又見一男子,操刀將入戶。聞書生聲急,謂爲己故,遂縮走,客星應時而退。如此者數遍。帝聞其聲,異而問之。書生具説所見。帝乃悟曰:「必此人婿也,將欲肆兇惡於朕。」仍召集期門羽林,語主人曰:「朕天子也。」於是擒奴,問而款服,乃誅之。帝嘆曰:「斯蓋天啓書生之心,以扶祐朕躬。」乃厚賜書生焉。【出《幽明録》】【原無出處。孫本、陳本作《幽明録》。《開元占經》卷八三所引《幽明録》引有此條。】

醴泉

太山之東有醴泉,其形如井,本體是石也。欲取飲者,皆洗心,跪而挹之,【「跪」《法苑珠林校注》卷六十三作「致跪」。】則泉出如流,多少足用。若或汚慢,則泉縮焉。蓋神明之常志者也。【出《法苑珠林》】【見《搜神記》卷十三。】

淮南子

《淮南子》曰:「東風至而酒汎溢。」【見於卷六《覽冥訓》。】許慎云:「東風,震方也。酒汎,清酒也。木味酸,相感故也。」高誘云:「酒汎爲米麪麯之汎者,風至而沸動。」李淳風又按:「今酒初熟,甕上澄清時,恆隨日轉。在旦則清者在東畔,午時在南,日落在西,夜半在子。恆清者隨日所在。又春夏間於地廕下停春酒者,甕上蟻汎,皆逐風而移。雖居深密,非風所至。而感召動也。」【出《感應經》】

揚雄

揚雄讀書,有人語云:「無爲自苦,玄故難傳。」忽然不見。著《玄》,夢吐白鳳皇,集上,頃之而滅。【出《西京雜記》】

劉向

劉向之際,校書于天禄閣,專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黄衣,藜杖,扣閣而進,見暗中獨坐誦書。老人乃吹杖端,爛然火明,因以照,説開闢已前事。乃授《洪範五行》之文,裂衣及紳,以記其言。至曙而去,請問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聞金卯之姓有博學者,下而觀之焉。」乃出懷中竹膀,【「膀」《拾遺記》作「牒」。】有天文地圖之事。子,從受此術。【出《王子年拾遺記》】【本書卷二百九十一引同書之《劉向》,與本條同。】

袁安

袁安陰平長,有惠化。縣先有雹淵,冬夏未嘗消釋。歲中輙出,飛布十數里,大爲民害。乃推誠潔齋,引愆貶己。至誠感神,雹遂爲之沉淪,伏而不起,乃無苦雨凄風焉。【出《小説》】

樊英

樊英善圖緯,洞達幽微。永泰中見天子,因西向南唾。詔問其故,對曰:「成都今日火。」後蜀郡上言火災,如所道。云時有雨從東北來,故火不爲大害。

當忽被髮拔刀,斫擊舍中。妻怪問其故,曰:「郗生遇賊。」郗生者名,是弟子,時遠行。後還説,於道中逢賊,賴一被髮老人來相救,故得免。

永建時,殿上鐘自鳴,帝憂之,公卿莫能解。乃問曰:「岷山崩,山於銅爲母,母崩子故鳴,非聖朝災也。」尋上山崩事。【出《樊英別傳》】

五石精

《論衡》曰:「陽燧取火,方諸取水。」二物皆當以形勢得,陽燧若偃月,方諸若圬杯。若二器如板狀,安能得水火也。鑄陽燧,用五月丙午日午時,鍊五色石爲之,形如圓鏡,向日即得火。方諸,以十一月壬子夜半時,鍊五色石爲之,狀如圬杯,向月即得津水。今取大蜯蛤向月,亦有津潤。【見於《論衡》卷第十六亂龍篇。】

《淮南子》云:「陽燧見日,煥而爲火。方諸見月,津而爲水。」【見於卷三《天文訓》。】注云:皆五石之精。陽燧圓以仰日,得火;方諸圬而向月,得水。又云,陽燧之取火於日,方諸之取露於月,天地之間,玄微忽恍,巧曆所不能推其數。然以掌握之中,引類於太極之上,而水火可立致者,陰陽相感動然之也。【出《感應經》】

律吕

《物理論》云:「十二律吕候氣,先於平地爲室三重,重有三重壁,揚子所謂九閉之中也。外室南戶,以布爲幔;次室北戶,内室南戶,並以布爲幔。皆上圓下方,閉密無風。人居其中,三日觀之,十二律各以木爲桉,每律各内庳外高,以律加其上,依位安置之。以内葭莩灰實其端,若氣至,吹灰去管首,小動爲和,大動爲彊。」李淳風云:「自古言樂聲律吕者,皆本於十二管,以氣應灰飛爲驗。」

後魏末,孫僧化造六甲一周曆,其序云:「以管律候某月某時律氣應推校。前後五六事,皆不與算曆家術數相符。此外諸書無言候氣得應驗者。以理推尋,恐無實録。」後魏信都芳自云:「造風扇候二十四氣,每一氣至,其扇輙舉。」斯又驗矣。【出《感應經》】

陳業

陳業,字文理兄渡海傾命。時同依止者五六十人,骨肉消爛,而不可辨別。仰皇天誓后土曰:「聞親戚者,必有異焉。」因割臂流血,以灑骨上,應時歃血,餘皆流去。【出《會稽先賢傳》】

陳寔

潁川陳寔有子元方,次曰仲方,並以名德稱。兄弟孝養,閨門雍睦,海内慕其風。四府並命,無所屈就。兄弟嘗過同郡荀爽,夜會飲宴,太史奏:德星聚。【出《汝南先賢傳》】【又名《汝南先賢行狀》。】

三州人

三州人,約爲父子。【《御覽》卷六一所引蕭廣濟《孝子傳》作「三州人,各一州人,皆孤單煢獨。三人暗會樹下息,因相訪問,老者曰:『寧可合爲斷金之業邪?』二人曰:『諾。』即相約爲父子。」】父令二人作舍於大澤中,欲成,父曰:「不如河邊。」乃徙焉。又幾成,父曰:「不如河中。」二人乃負土填河,三旬不立。有書生過,爲縛兩土豚投河中。父乃止二人曰:「何嘗見江河填耶?吾觀汝行耳。」明迴至河邊,河中土爲高丈餘,袤廣十餘里,因居其上。【出《孝子傳》】

魏任城王

任城王薨,如東平王禮葬。及喪出,聞空中數百人泣聲。送者言,昔亂軍殺傷者,皆無棺槨,王之仁惠,收其朽骨,死者歡於地下,精靈以之懷感焉。【出《王子年拾遺記》】【亦見於本書卷一百九十一引同書之《魏任城王》。】

吕虔

長沙郡久雨,太守吕虔令戶曹掾齋戒,【應據《御覽》改作「太守令戶曹掾吕虔齋戒」。】在社三日三夜,祈晴。夢見白頭翁曰:「汝來遲,明日當霽。」果然。【出《長沙耆舊傳》】【原作「長沙傳」。即《長沙耆舊傳》。】

《御覽》卷一一所引《長沙耆舊傳》引有此條,事同而文字頗異,可與本條相發明。全文如下:

《長沙耆舊傳》曰:文度,字仲孺,爲郡功曹吏。時霖雨廢人業,太守憂悒,召度補戶曹。度奉教齋戒,在社三日,夜夢白頭翁謂曰:「爾來何遲?」翌日,度具白所夢于太守,曰:「昔禹夢青繡文衣男子,稱蒼水使者。禹知水脈當通。【《御覽》無「通」字。現據《藝文類聚》卷二補。】若掾此夢,將其比也。」明日果大霽。

管寧

管寧遼東三十七年,歸柩而阻海風,同行數十船俱没,惟船望見火光。投之,得島嶼。及上岸,無火亦無人。玄晏先生以爲積善之感。【出《獨異志》】

河間男子

晉武帝世,河間郡有男女相悦,許相配適。既而男從軍,積年,父母以女別適人,無幾而憂死。男還悲痛,乃至塚所,始欲哭之,不勝其情。遂發塚開棺,即時蘇活。因負還家,將養數日,平復。其夫乃往求之,其人不還,曰:「卿婦已死。天下豈聞死人可復活耶?此天賜我,非卿婦也。」於是相訟。郡縣不能決,讞於廷尉。廷尉奏以精誠之至,感於天地,故死而更生。在常理之外,非理之所處,刑之所裁。斷以還開塚者。【出《法苑珠林》】【《法苑珠林校注》卷七十五引《搜神記》卷十五。】

宜陽女子

永嘉之亂,郡縣無定主,彊弱相暴。宜陽縣有女子姓。父母昆弟十餘口爲長沙賊所殺。時負器出汲於溪間,賊至走還,正見墻壁已破,不勝其哀。與賊相格,賊縛驅出溪邊,將殺之。溪際有大山石壁,高數十丈。仰呼曰:「皇天寧有神否?我爲何罪而當如此!」因奔走向山,山立開廣數丈,平路如砥。群賊亦逐入山,山遂崩合,泯然如初,賊皆壓死。遂隱不復出。所捨汲器化爲石,形似鷄。土人因號曰「石鷄山」、「女娥潭」。【出《幽明録》】【又見於本書卷三百九十七引同書之《石鷄山》。】

張應

歷陽郡張應先奉魔,娶佛家女爲婦。咸和八年,移居蕪湖。妻病,因爲魔事,家財略盡,而病不瘥。妻曰:「我本佛家女,爲我作佛事。」即往精舍中,見竺曇鎧曰:「普濟衆生,但君當一心受持耳。」曇鎧期明,當向其家。夕夢一人,長五六尺,趨步入門曰:「此家寂寂,乃爾不淨。」見隨此人後,白曰:「此家始欲發意,未可責之。」眠覺,便把火作高座及鬼子母座。食時往,高座之屬,具足已成,具説向夢,遂夫妻受五戒,病亦得瘥。【出《辯正論》】【本書卷一百、卷一百十三之同名篇目亦引有此事。前者注出《神鬼傳》,後者注出《法苑珠林》。文各異。】

南郡掾

南郡議曹掾,姓,得病經年,骨消肉盡。巫醫備至,無復方計。其子夜如得睡眠,夢見數沙門來視其父。明旦,便往詣佛圖,見諸沙門,問:「佛爲何神?」沙門爲説事狀。便將諸道人歸,請讀經。再宿,病人自覺病如輕。晝得小眠,如舉頭見門中有數十小兒,皆五綵衣,手中有持幡杖者、持刀矛者,於門走入。有兩小兒在前,徑至簾前。忽便還走,語後衆小人云:「住居中總是道人。」遂不復來前。自此後,病漸漸得差。【出《靈鬼志》】

蒲坂精舍

元嘉八年,河東蒲坂城大失火,不可救。惟精舍大小儼然,及白衣家經像皆不損墜。百姓驚異,倍共發心。【出《辯正論》】

吴興經堂

元嘉中,吴興郡内嘗失火,燒數百家,蕩盡。惟有經堂草舍儼然不燒。時以爲神。【出《宣驗記》】

南徐士人

宋少帝時,南徐有一士子從華山雲陽。見客舍中有一女子,年可十八九,悦之無因,遂成心疾。母問其故,具以啓母。母往至華山雲陽,尋見女子,具説之。女聞感之,因脱蔽膝,令母密藏於席下,臥之當愈。數日果差。忽舉席,見蔽膝,持而泣之,氣欲絶,謂母曰:「葬時從華山過。」母從其意。比至女門,牛打不行,『且待須臾。』女粧點沐浴,竟而出,歌曰:「華山畿,君既爲儂死,獨活爲誰施?君若見憐時,棺木爲儂開!」言訖,棺木開,女遂透棺中。因合葬,呼曰「神女塚」。【出《系蒙》】【本條《詳節》總目録卷十二作「南徐女人」。通覽全文,士人只是引子,或以《詳節》爲是。】

徐泰

嘉興徐泰,幼孤,叔養之如所生。病,營侍甚勤。是夜,夢一神人告云:「汝叔應合死也。」扣頭祈請哀愍,二神人云:「念汝如此,爲汝活。」覺,叔乃差。【出《搜神記》】【本書卷二百七十六《徐祖》,亦引此事。亦注出《搜神記》,文小異。】

本條見於《搜神記》卷一〇。文字較《太平廣記》所録爲詳。全文如下:

嘉興徐泰,幼喪父母,叔父隗養之,甚於所生。隗病,泰營侍甚勤。是夜三更中,夢二人乘船持箱,上泰床頭,發箱,出簿書示曰:「汝叔應死。」泰即於夢中叩頭祈請。良久,二人曰:「汝縣有同姓名人否?」泰思得,語二人云:「張隗,不姓徐。」二人云:「亦可強逼。念汝能事叔父,當爲汝活之。」遂不復見。泰覺,叔病乃差。

劉京

臨江郡劉京,孝行鄕里推敬。時水暴溢,居者皆漂溺,負其母號泣。忽有大龜至其前,舉家七口,俱上龜背。約行十許里,及一高岸,龜遂失之。【出《九江記》】

何敬叔

何敬叔少奉佛法。作一檀像,未有木。先夢一沙門,衲衣杖錫來云:「縣後家桐甚惜,苦求庶可得。」如夢求之,果獲。【出《夢雋》】

《御覽》卷三五七所引,文字較《太平廣記》爲詳。全文如下:

東海何敬叔,少而奉佛。至泰始中,隨湘川刺史劉輥監營浦縣。敬叔時遇有旃檀,制以爲像。像將就而未有光材,敬叔意愿甚勤而營索無處。凭几微睡,見沙門語敬叔云:「縣後何家有一桐楯,甚堪像光。其人極惜之,苦求可得也。」敬叔寤,問縣後果有何家。因求買楯。何氏云:「實有此楯,甚愛惜之,明府何以得知?」敬叔具説所夢,何氏驚,奉以制光。

蕭子懋

晉安王蕭子懋,字雲昌武帝之子也。始年七歲,母阮淑媛嘗病危篤,請僧行道。有獻蓮華供佛者,衆僧以銅罌盛水浸之,如此三日而花不萎。子懋流涕禮佛,誓曰:「若使阿姨因此勝緣,遂獲冥祐,愿華竟齋如故。」七日齋畢,色更鮮紅。看視中稍有根鬚。淑媛病尋差,當世稱其孝感。【出《法苑珠林》】【《法苑珠林校注》卷三十六引吴均《春秋》。據《舊唐書·經籍志》,當作《齊春秋》。】

蕭叡明

松滋蘭陵蕭叡明,母患積年,叡明晝夜祈禱。時寒凍,叡明下淚,凝結如筋,額上扣血,成冰不溜。忽有一人以石函授之曰:「此能治太夫人病。」叡明跪而受之,忽然不見。以函奉母,中惟三寸絹,丹書爲日月字,母病即愈。【出《談藪》】

解叔謙

鴈門解叔謙,徵爲朝請,不赴。母疾,叔謙夜於庭中,稽顙祈福,聞空中云:「得丁公藤爲酒便差。」訪醫及《本草》,無識者,乃崎嶇求訪。至宜都境,遥見山中老翁伐木,問其所用,答曰:「此丁公藤,治風尤驗。」叔謙再拜流涕,具欵行求之意,此翁愴然,以藤與之,并示其漬酒之法。叔謙受領,此人不復知處。依法爲酒,母疾便愈。【出《談藪》】

宗元卿

南陽宗元卿,有至行。早孤,爲祖母所養。祖母病,元卿在遠輙心痛,大病則大痛,小病則小痛,以此爲常則。鄕里崇敬,率號「宗曾子」。【出《談藪》】【又見《御覽》卷四一一。】

匡昕

廬陵匡昕金華山,服食,不與俗人交。母亡已經數日,奔還號叫,母便蘇。孝感致也。【出《談藪》】

魯康祚

扶風魯康祚母患乳癰,諸醫不能療。康祚乃跪,以兩手捧乳,大悲泣,母癰即差。【出《談藪》】【事見《南史·解叔謙傳》附《魯康祚傳》。】

字數:4224,最後更新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