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平廣記
    1. 卷第二百二 儒行憐才、高逸附
      1. 儒行
        1. 劉獻之
        2. 盧景裕
        3. 蕭德言
        4. 張楚金
      2. 憐才
        1. 沈約
        2. 唐高宗
        3. 天后
        4. 源乾曜
        5. 張建封
        6. 李實
        7. 韓愈
        8. 楊敬之
        9. 盧肇
        10. 令狐綯
        11. 崔鉉
      3. 高逸
        1. 孔稚珪
        2. 李元誠
        3. 陶弘景
        4. 田游巖
        5. 朱桃椎
        6. 盧鴻
        7. 元結
        8. 賀知章
        9. 顧況
        10. 陳琡
        11. 孔拯

太平廣記


卷第二百二 儒行憐才、高逸附


儒行

  • 劉獻之
  • 盧景裕
  • 蕭德言
  • 張楚金

憐才

  • 沈約
  • 唐高宗
  • 天后
  • 源乾曜
  • 張建封
  • 李實
  • 韓愈
  • 楊敬之
  • 盧肇
  • 令狐綯
  • 崔鉉

高逸

  • 孔稚珪
  • 李元誠
  • 陶弘景
  • 田游巖
  • 朱桃椎
  • 盧鴻
  • 元結
  • 賀知章
  • 顧況
  • 陳琡
  • 孔拯
儒行
劉獻之

後魏劉獻之少好學,尤精詩、傳,泛觀子、史,見名、法之言,掩卷而笑曰:「若使之流不爲此書,千載誰知之也。【「之」《魏書·劉獻之傳》作「其小」。】」又謂所親曰:「觀屈原《離騷》之作,自是狂人,死何足惜。」時人有從之學者,獻之曰:「立身雖百行殊途,准之四科,要以德行爲首。子若能入孝出悌,忠信仁讓,不待出戶,天下自知。儻不能然,雖復下帷針股,躡履從師,止可博聞强識,不過爲土龍乞雨,眩惑將來,其於立身之道何益乎?門之徒,初亦未悟,見吾丘之嘆,【「吾丘」《魏書·劉獻之傳》作「皋魚」。】方乃歸而養親。嗚呼!先達之人,何自覺之晚也!」由是四方學者慕之。【《魏書·劉獻之傳》於此有「高祖幸中山詔徵典内校書獻之喟然」十五字。】嘆曰:「吾不如莊周樗散遠矣!【《魏書·劉獻之傳》於此有「一之謂甚其可再乎」八字。】」固以疾辭。【出《談藪》】

盧景裕

范陽盧景裕,太常之子,司空之猶子,少好閑默,馳騁經史,守道恭素,不以榮利居心,時號居士焉。初,頭生一叢白毛,數之四十九莖,故偏好《老》、《易》,爲注解,至四十九而卒,故小字白頭。性端謹,雖在暗室,必矜莊自持。盛暑之月,初不露袒,妻子相對,有若嚴賓。歷位中書侍郞。【出《談藪》】

蕭德言

蕭德言篤志於學,每開五經,必盥濯束帶,危坐對之。妻子謂曰:「終日如是,無乃勞乎?」德言曰:「敬先師之言,豈憚於此乎!」【出《談賓録》】

張楚金

張楚金越石同預鄕貢進士,【「與」《張楚金傳》作「與兄」。】州司將罷越石而貢楚金楚金辭曰:「以順即越石長,以才即楚金不如。」固請,俱退。李勣爲都督,嘆曰:「貢士本求才行,相推如此,何嫌雙舉。」乃薦擢第。【「薦」《張楚金傳》作「俱薦」。】【出《談賓録》】

憐才
沈約

瑯邪王筠幼而清穎,文采逸艶,爲沈約所賞。及爲尚書令,爲郞,謂曰:「僕昔與諸賢,爲文會之賞。自零落以來,朽疾相繼,平生玩好,殆欲都絶,而一文一詠,此事不衰。不意疲暮,復遇盛德。昔伯喈王仲宣嘆曰:『此王公之孫,吾家書籍萬卷,必當相與。』僕雖不敏,請慕斯言。」每商確書史,流閲篇章,畢夜闌景,以爲得志之賞。歷位司徒左長史、度支尚書。【出《談藪》】

唐高宗

胡楚賓屬文敏速,每飲酒半酣而後操筆。高宗每令作文,必以金銀杯盛酒。令飲,便以杯賜之。【出《譚賓録》】【本書卷一百七十四《胡楚賓》亦引此事。文字、出處全同。文見《舊唐書》卷一九〇中《胡楚賓傳》。】

天后

則天龍門,令從官賦詩。左史東方虬詩先成,則天以錦袍賜之。及宋之問詩成,則天稱詞更高,奪袍以賜之。【出《譚賓録》】

源乾曜

源乾曜因奏事稱旨,上悦之,於是驟拔用,歷戶部侍郞、京兆尹,以至宰相。異日,上獨與高力士語曰:「汝知吾拔用乾曜之速乎?」曰:「不知也。」上曰:「吾以容貌言語類蕭至忠,故用之。」對曰:「至忠不嘗負陛下乎,【「嘗」《次柳氏舊聞》作「當」。】陛下何念之深也?」上曰:「至忠晚乃謬計耳。其初立朝,得不謂賢相乎?」上之愛才宥過,聞者莫不感悦。【出《國史補》】【不見於今本《國史補》,查見今本《次柳氏舊聞》。】

張建封

崔膺性狂,【「狂」《唐國史補校注》作「狂率」。】張建封愛其文,【「愛其文」《唐國史補校注》作「美其才」。】以爲客。隨建封行營,夜中大叫驚軍,軍士皆怒,欲食其肉,建封藏之。明日置宴,監軍曰:「某有與尚書約,彼此不得相違。」建封曰:「唯。」監軍曰:「某有請,請崔膺。」建封曰:「如約。」逡巡,建封又曰:「某亦有請,却請崔膺。」座中皆笑,後乃得免。【出《國史補》】

《桂苑叢談》所引,可與本條相發明:

崔膺,博陵人也。性狂……常在張建封書院,憐其才引爲上客,善爲畫。時因酒興,偶畫得一匹馬,爲諸小兒竊去。一旦將行營,大叫稱膺失馬,張令公捕之,廂將問毛色,應云膺馬昨夜猶在氈下。監軍怒,請殺之。建封與監軍先有約,彼此不相違。建封曰:「却乞取崔膺。」軍中遂舍之。

李實

李實爲司農卿,促責官租。蕭祐居喪,輸不及期,怒,召至,租車亦至,故得不罪。會有賜與,當爲謝狀,常秉筆者方有故,急,乃曰:「召衣齊衰者。」至,立爲草狀。大喜,延英薦之德宗。令問喪期,屈指以待。及釋服之明日,自處士拜拾遺。有文章,善畫,好鼓琴,其拔擢乃偶然耳。【出《國史補》】

韓愈

李賀長吉諸王孫也。父瑨肅,邊上從事。年七歲,以長短之歌名動京師。時韓愈皇甫湜所業,奇之,而未知其人。因相謂曰:「若是古人,吾曹不知者;若是今人,豈有不知之理。」會有以瑨肅行止言者,二公因連騎造門,請其子。既而總角荷衣而出,二公不之信,因面試一篇,承命欣然,操觚染翰,旁若無人,自題《高軒過》,曰:「華裾織翠青如蔥,金環壓轡搖玲瓏,馬蹄隱隱聲隆隆。入門下馬氣如虹,云是東京才子、文章鉅公。二十八宿羅心胸,殿前作賦聲摩空,筆補造化天無功。元精耿耿貫當中,龐眉書客感秋蓬,誰知死草生華風。我今垂翅負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二公大驚,遂以所乘馬命聯鑣而還所居,親爲束髮。年未弱冠,丁内艱。他日舉進士,或謗不避家諱,文公時著《辨諱》一篇,不幸未壯室而終。【出《摭言》】

韓愈引致後輩,爲舉科第,多有投書請益者,時人謂之門弟子。後官高,不復爲也。【出《國史補》】

楊敬之

楊敬之愛才公正,嘗知江表之士項斯,贈詩曰:「處處見詩詩總好,及觀標格過於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説項斯【「逢人」《尚書故實》作「相逢」。】項斯因此遂登高科也。【「因此」《尚書故實》作「因此名振」,斷句。】【出《尚書故實》】

盧肇

王鐐富有才情,數舉未捷。門生盧肇等公薦於春官云:「同盟不嗣,賢者受譏;相子負薪,優臣致誚。」乃旌嘉句曰:「擊石易得火,扣人難動心。今日朱門者,曾恨朱門深。」聲聞藹然,果擢上第。【出《抒情詩》】【《全唐五代筆記·抒情集》:按此文當有奪誤。據《舊唐書》卷一六四《王播傳》,播弟炎、起,炎子鐐,起知會昌三、四年貢舉。盧肇會昌三年進士及第,爲王鐐叔父王起門生,見《唐摭言》卷三。】

令狐綯

宣皇坐朝,次對官趨至前,必待氣息平匀,上然後問事。令狐綯李遠杭州刺史,宣皇曰:「我聞李遠詩云:『長日唯銷一局棋。』豈可以臨郡哉?」對曰:「詩人之言,不足有實也。」仍薦廉察可任,乃兪之。【出《幽閒鼓吹》】

崔鉉

鄭愚尚書,廣州人,擢進士第,揚歷清顯,聲稱甚高,而性好華,以錦爲半臂。崔魏公荆南廣南節制,路由渚宮以常禮待之。爲進士時,未嘗以文章及魏公門,至是乃贄所業,魏公覽之,深加嘆賞曰:「真銷得半臂也。」【出《北夢瑣言》】

高逸
孔稚珪

會稽孔稚珪,光禄靈産之子,侍中道隆之孫,張融之内弟。稚珪富學,與陸思曉【「思」《南齊書·陸慧曉傳》作「慧」。】謝瀹爲君子之交。不樂世務,宅中草没人,南有山池,春日蛙鳴。僕射王宴嘗鳴笳鼓造之。聞群蛙鳴,曰:「此殊聒人耳。」答曰:「我聽卿鼓吹,殆不及此。」有愧色。歷位太子詹事,贈光禄大夫。【卒贈「金紫光禄大夫」,見《南齊書·孔稚珪傳》。】【出《談藪》】

李元誠

北齊趙郡李元誠鉅鹿貞公恢之孫,鉅鹿簡公靈之曾孫。性放誕,不好世務,以飲酒爲務。爲太常卿,太祖欲以爲僕射,【北齊無太祖,此指高歡,當作「高祖」。】而疑其多酒,子諫之,【「騷」《北齊書·李元忠傳》作「搔」。】元誠曰:「我言作僕射不如飲酒樂!爾愛僕射,宜勿飲酒。」

行臺尚書司馬子如孫騰,嘗詣元誠,其庭宇蕪曠,環堵頽圮,在樹下以被自擁,獨對一壺,陶然樂矣。因見其妻,衣不曳地。撤所坐褥,質酒肉,以盡歡意焉。二公嗟賞,【「賞」《談藪》作「尚」。】各置餉饋,受之而不辭,散之親故。元誠一名元忠,拜儀同,領衛尉,封晉陽公【「公」《北齊書·李元忠傳》作「伯」。】卒贈司徒,謚曰文宣【「文宣」《北齊書·李元忠傳》作「敬惠」。】【出《談藪》】

陶弘景

丹陽陶弘景幼而惠,博通經史,覩葛洪《神仙傳》,便有志於養生,每言「仰視青雲白日,不以爲遠」。初爲宜都王侍讀,後遷奉朝請。永明中,謝職隱茅山。山是金陵洞穴,周迴一百五十里,名曰華陽洞天。有三司命之府,故時號茅山。由是自稱「華陽隱居」,人間書疏,皆以此代名,亦士安玄晏稚川抱朴也。性愛林泉,尤好著述。縉紳士庶禀道伏膺,承流向風,千里而至。先生嘗曰:「我讀外書未滿萬卷,以内書兼之,乃當小出耳。」齊高祖問之曰:「山中何所有?」弘景賦詩以答之,詞曰:「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高祖賞之。【出《談藪》】

田游巖

田游巖初以儒學累徵,不起,侍其母隱嵩山調露中,中宗中嶽,因訪其居,游巖出拜。詔命中書侍郞薛元超入問其母,御題其門曰「隱士田游巖宅」,徵拜弘文學士。【出《翰林盛事》】

朱桃椎

朱桃椎人也。澹泊無爲,隱居不仕,披裘帶索,沈浮人間。竇軌益州,聞而召之,遺以衣服,逼爲鄕正。桃椎不言而退,逃入山中,夏則裸形,冬則以樹皮自覆。凡所贈遺,一無所受。織芒屩,【「織」《大唐新語》作「每織」。】置之於路,見者皆曰:「朱居士之屩也。」爲鬻取米,置之本處。桃椎至夕取之,終不見人。高士廉下車,深加禮敬,召至,降階與語,桃椎一答,【「一」《大唐新語》作「不」。】既而便去。【「既而便」《大唐新語》作「瞪目而」。】士廉每加褒異,【「褒」《大唐新語》作「優」。】人以爲美談。【出《大唐新語》】

盧鴻

玄宗嵩山隱士盧鴻,三詔乃至。及謁見,不拜,但磬折而已。問其故,對曰:「臣聞老子云:『禮者,忠信之薄』,不足可依。山臣,敢以忠信奉上。【「以」《大唐新語》作「不」。】玄宗異之,召入賜宴,拜諫議大夫,賜章服,並辭不受。給米百石,【「給」《大唐新語》作「乃給」。】絹百疋,送還隱居之處。【《大唐新語》無「送」字。「處」《大唐新語》作「所」。】【出《大唐新語》】

元結

天寶之亂,元結濆大率鄰里,南投,保全者千餘家。乃舉義師之間,有嬰城捍寇之力。天寶中師中行子,始在商於之山,稱元子。逃難入猗玗之山,稱猗玗子。或稱浪士,漁者呼爲聱叟,酒徒呼爲漫叟。及爲官,呼漫郞【出《國史補》】

賀知章

賀知章性放曠,美談笑,當時賢達咸傾慕。陸象先知章姑子也,知章特相親善。象先謂人曰:「賀兄言論調態,【「調態」《賀知章傳》作「倜儻」。】真可謂風流之士。」晚年縱誕,無復規檢,自號「四明狂客」。醉後屬詞,動成篇卷,文不加點,咸有可觀。又善草隸書,好事者共傳寶之。請爲道士歸鄕,捨宅爲觀,上許之,仍拜子爲會稽郡司馬,御製詩以贈行。【出《譚賓録》】【文見《舊唐書》卷一九〇中《賀知章傳》。】

顧況

顧況志尚疎逸,近於方外,有時宰曾招致,將以好官命之。以詩答之曰:「四海如今已太平,相公何事喚狂生。此身還似籠中鶴,東望滄州叫數聲。」後中皆言得道解化去。【出《尚書故實》】

陳琡

陳琡之子也。白傅傳《長恨詞》,文格極高,蓋良史也。咸通中,佐廉使郭常侍之幕于。性尤耿介,非其人不與之交。

同院有小計姓,亦元衡相國之後,蓋汾陽之坦牀也。乃心不平之,遂挈家居于茅山。與妻子隔山而居,短褐束縧,焚香習禪而已。或一年半載,與妻子略相面焉。在職之時,唯流溝寺長老與之款接,亦具短褐相見。自述《檀經》三卷,今在藏中。臨行,留一章與其僧云:「行若獨輪車,常畏大道覆。止若圓底器,常恐他物觸。行止既如此,安得不離俗。」

乾符中,弟復佐薛能幕于,自丹陽棹小舟至于彭門,與弟相見。薛公重其爲人,延請入城。遂堅拒之曰:「某已有誓,不踐公門矣。」乃攜舟造之,話道永日,不宿而去。其志尚之介僻也如此。【出《玉堂閒話》】

孔拯

孔拯侍郞爲遺補時,嘗朝回值雨,而無雨備,乃於人家簷廡下避之。過食時,雨益甚,其家乃延入廳事。有一叟出迎,甚恭,備酒饌亦甚豐潔,公侯家不若也。慚謝之,且假雨具。叟曰:「某閒居,不預人事,寒暑風雨,未嘗冒也。置此欲安施乎?」令於他處假借以奉之。退而嗟嘆,若忘宦情。語人曰:「斯大隱者也。」【出《北夢瑣言》】

《北夢瑣言》卷十該條可與《太平廣記》此條相發明。全文如下:

唐孔拯侍郎作遺補時,朝回遇雨,不齎油衣,乃避雨於坊叟之廡下。滂注愈甚,已過食時,民家意其朝饑,延入廳事。俄有一叟,烏帽紗巾而出,迎候甚恭。因備酒饌,一一精珍,乃公侯家不若也。孔公慚謝之,且借油衣。叟曰:「某寒不出,熱不出,風不出,雨不出,未嘗置油衣。然已令鋪上取去,可以供借也。」孔公賞羨,不覺頓忘宦情。他日説於僚友,爲大隱之美也。

字數:3923,最後更新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