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集解纂疏》

《周易集解》乃唐李鼎祚所撰,爲唐朝後保存漢易的唯一文獻。書成後長期未得重視,直至清朝樸學興盛,始籍此書以考究漢易。初有惠士奇、惠棟父子,繼有張惠言。後李道平又在惠棟、張惠言的基礎上,取清周孝垓枕經樓本《周易集解》爲底本,,于《集解》全書之注,逐條疏通,成《周易集解纂疏》。潘雨廷謂「其間漢人之注約一千八百節,已爲漢易家所注意,此外近千節屬魏、晉至唐人之注,皆惠、張等所忽視者,亦爲疏通,基本能闡明注者之義。且所加百餘節案,及二百餘節愚案,欲使注者之義,以合諸易經十二篇之旨,理皆平穩,故此纂疏之成,不僅屬漢易,可由之而明唐李鼎祚之思想。」
《纂疏》清刻本有「有獲齋本」、「思賢書局本」及「三餘草堂本」。「有獲齋本」于道光二十二(西元1842)年刊刻,三十六卷。「有獲齋」即李道平室名,該本雖是李氏在世時家刻本,然而校勘不精,舛誤頗甚。「思賢書局本」爲王先謙主持湖南官書局思賢書局時刊刻(光緒十七年,西元1891年),該本由陳寶彝詳加校訂,故亦稱「陳校本」,正文分卷与「有獲齋本」同。「三餘草堂本」,又稱《湖北叢書》》本,即光緒十七年(西元1891年)湖北學政趙尚輔彙湖北先賢作品三十一種爲《湖北叢書》,由三餘草堂刊刻,正文分十卷。
民國年間,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以《湖北叢書》本爲底本排印。
中華書局西元1994年《十三經清人注疏·周易集解纂疏》即以「三餘草堂本」爲底本,又誤以爲另有「湖北叢書本」(實爲《叢書集成初編》本),詳見陳冬冬《〈周易集解纂疏〉版本考述》(《中國典籍與文化》2018年第2期)。《續修四庫全書》則誤以《湖北叢書》本爲有獲齋本。北京大學《儒藏》精華編第十一册所收《周易集解纂疏》,則謂以「有獲齋本」爲底本校點。
網上有所謂「道光本」《周易集解纂疏》,實即「湖北叢書本」切去版本標注文字者。
校勘記中「潘校」即中華書局本潘雨廷之校記。
- ◎周易集解纂疏自序
- ◎周易集解序
- ◎周易集解纂疏凡例
- ◎諸家説易凡例
- ◎乾
- ◎坤
- ◎屯
- ◎蒙
- ◎需
- ◎訟
- ◎師
- ◎比【此上已查括號配對】
- ◎小畜【此上已查括號配對】
- ◎履
- ◎泰
- ◎否
- ◎同人
- ◎大有
- ◎謙
- ◎豫
- ◎隨
- ◎蠱
- ◎臨
- ◎觀
- ◎噬嗑
- ◎賁
- ◎剥
- ◎復
- ◎无妄
- ◎大畜
- ◎頤
- ◎大過
- ◎坎
- ◎離
- ◎咸
- ◎恆
- ◎遯
- ◎大壯
- ◎晉
- ◎明夷
- ◎家人
- ◎睽
- ◎蹇
- ◎解
- ◎損
- ◎益
- ◎夬
- ◎姤
- ◎萃
- ◎升
- ◎困
- ◎井
- ◎革
- ◎鼎
- ◎震
- ◎艮
- ◎漸
- ◎歸妹
- ◎豐
- ◎旅
- ◎巽
- ◎兑
- ◎涣
- ◎節
- ◎中孚
- ◎小過
- ◎既濟
- ◎未濟
- ◎繫辭上
- ◎繫辭下
- ◎説卦
- ◎序卦
- ◎雜卦
- ◎易筮遺占
- ◎附:中華校點本《前言》
- ◎附:中華校點本《點校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