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蒙學部
字辭部
三家部儒家
三家部道家
三家部佛家
易學部
史地部
諸子部
格致部
術數部
醫學部
文學部
藝術部
類書部
譜錄部
目錄部
作者專欄
關於本站
東里論壇
章回目錄
欄目導航
回頂部
到底部
转成简体
隱藏注疏
書名
章節标題
作者
百度全文
繫辭下
章內目錄
繫辭下
热門圖書
◎ 肉蒲團
◎ 四庫全書總目
◎ 紅樓夢
◎ 古文觀止
◎ 漢書注
◎ 史記
◎ 唐詩三百首
◎ 論語正義
◎ 三國志注
◎ 周易集解纂疏
東里書齋
➩
易學部
➩
象數類
➩《
周易集解纂疏
》
周易集解纂疏
繫辭下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虞翻曰:「象」謂三才成八卦之象。乾坤列東,艮兑列南,震巽列西,坎離在中,故八卦成列,則象在其中。「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是也。】
【疏】三才謂三畫象一七九,以成八卦之象。乾納甲,坤納乙,甲乙東方木,故「乾坤列東」。艮納丙,兑納丁,丙丁南方火,故「艮兑列南」。震納庚,巽納辛,庚辛西方金,故「震巽列西」。坎納戊,離納己,戊己中央土,故「坎離在中」。乾天坤地,艮山兑澤,震雷巽風,坎月离日,故「八卦成列,象在其中」。「天垂象」者,震象出庚,兑象見丁,乾象盈甲,巽象伏辛,艮象消丙,坤象喪乙,坎象流戊,離象就己也。「見吉凶」者,陽生則吉,陰滅則凶也。「聖人象之」者,謂作八卦,以定吉凶也。
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虞翻曰:謂參重三才爲六爻。發揮剛柔,則爻在其中。六畫稱爻。「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疏】「兼三才而兩之,故六」,故「謂參重三才爲六爻」,而成六十四卦也。「發揮于剛柔而生爻」,故「發揮剛柔,則爻在其中」,而成三百八十四爻也。以三爲六,故「六畫稱爻」。六爻兼乎三才,故「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
【虞翻曰:謂十二消息,九六相變。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故「變在其中矣」。】
【疏】乾陽六爻,自復至乾爲息。坤陰六爻,自姤至坤爲消。故「謂十二消息」。老陽變陰,老陰變陽,故謂「九六相變」。一往一來曰推。剛推柔生變,柔推剛生化,故「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爻也者,言乎其變者也,」故「變在其中矣」。
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虞翻曰:謂繫彖象九六之辭,故「動在其中」。「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者也。】
【疏】謂文王繫六十四卦彖辭,三百八十四爻象辭。周書召誥曰「命吉凶」,繫辭有吉有凶,故「繫辭焉而命之」。下云「吉凶悔吝,生乎動者也」。動然後繫之辭,故「動在其中矣」。乾初動震爲鼓、爲言辭,故「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者也」。
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
【虞翻曰:動謂爻也。爻者,效天下之動者也。爻象動内,吉凶見外。吉凶生而悔吝著,故「生乎動」也。】
【疏】「道有變動故曰爻」,故「動謂爻也」。「發揮于剛柔而生爻」,發,動也。故「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八卦定吉凶,故「爻象動内,吉凶見外」也。悔則吉,吝則凶,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不動則吉凶悔吝无由見,故「吉凶悔吝,生乎動者也」。
剛柔者,立本者也。
【虞翻曰:「乾剛坤柔」,爲六子父母。乾天稱父,坤地稱母。本天親上,本地親下,故「立本者也」。】
【疏】「乾剛坤柔」,雜卦文。虞彼注云「乾陽金堅故剛,坤陰和順故柔」。六子索于乾坤,故「爲六子父母」也。乾陽爲天,故「稱父」,坤陰爲地,故「稱母」也。震坎艮皆出乎乾而與乾親,故曰「本天者親上」。巽離兑皆出乎坤而與坤親,故曰「本地者親下」。乾坤立六子之本,故曰「剛柔者,立本者也」。
變通者,趣時者也。
【虞翻曰:「變通配四時」,故「趣時者也」。】
【疏】「變通」,謂消息十二卦也。泰大壯夬配春,乾姤遯配夏,否觀剥配秋,坤復臨配冬。陽息陰消,變通周乎四時,故曰「趣時者也」。
吉凶者,貞勝者也。
【虞翻曰:「貞,正也。」勝,滅也。陽生則吉,陰消則凶者也。】
【疏】「貞,正也」,師彖傳文。「滅」从水从火,水勝火則火滅,故云「勝,滅也」。陽生主吉,陰消主凶。陰生滅陽,陽動正,之正則吉勝乎凶,故曰「吉凶者,貞勝者也」。按:姚本作「貞稱」。攷工記曰「角不勝幹,幹不勝筋,謂之不參」,注云「故書勝,或作稱」,晉語曰「中不勝貌」,韋注云「勝當爲稱」,是古文通也。釋言「稱,好也」,注云「物稱人意亦爲好」。陽吉陰凶,各稱其常。管子論蓍龜曰「爲萬物先,爲禍福正」,吉凶以貞爲「稱」,故「貞稱者也」。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曾子曰「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是貞稱之義也。
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陸績曰:言天地正,可以觀瞻爲道也。】
【疏】言天地正位,可以觀瞻爲道。蓋「天尊地卑」,天正位于五,地正位于二。「中正以觀天下」,故「貞觀者也」。
日月之道,貞明者也。
【荀爽曰:離爲日。日中之時,正當離位,然後明也。月者,坎也。坎
正位衝離,衝爲十五日,月當日衝,正值坎位,亦大圓明。故曰「日月之道,貞明者也」。言日月正當其位,乃大明也。陸績曰:言日月正,以明照爲道矣。】
【疏】荀注:「离爲日」,説卦文。日中,正當南方離位,其明正盛,故云「正當離位,然後明也」。坎爲月,故云「月者,坎也」。坎正衝離,十五日也。月當日衝,其明正盈。故云「正值坎位,亦大圓明」也。「日月之道貞明」者,日月正當坎離之位,乃大明也。參同契曰「十五乾體就,盛滿甲東方,蟾蜍與月兔,日月氣雙明」,是貞明之義也。陸注:謂日月之道,以明照爲正也。
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虞翻曰:「一」謂乾元。萬物之動,各資天一陽氣以生,故「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疏】「一謂乾元」者,即天一也。「萬物之動,各資天一陽氣以生」者,天一即大乙也。乾鑿度曰「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宫」,鄭注「太一,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常行于八卦日辰之閒曰天一」。星經曰「天一,太一,主氣之神」。以其居中不動,故云正也。蓋「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坤元即乾元,故萬物皆資天一陽氣以生也。三
百八十四爻,皆以乾元消息,故「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
【虞翻曰:陽在初弗用,確然无爲,潛龍時也。不易世,不成名,故「示人易」者也。】
【疏】乾初九曰「潛龍勿用」,故云「陽在初弗用」也。文言曰「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故云「確然无爲,潛龍時也」。坤亂于上,故「不易世」。行而未成,故「不成名」。是「示人易者也」。案:乾以易知,不在震初,而在潛龍。「示人易」者,所謂乾元也。
夫坤,隤然示人簡矣。
【虞翻曰:隤,安。簡,閲也。「坤以簡能」,閲内萬物,故「示人簡」者也。】
【疏】「隤」從阜,釋地「大陸曰阜」,釋名「土山曰阜」,「安土敦乎仁」,故「隤」訓爲「安」。桓六年左傳「大閲,簡車馬也」。故云「簡,閲也」。「坤以簡能」,不在動闢,而在静翕,故「閲内萬物,示人以簡」,所謂坤元也。「閲内萬物」者,詩衛風「我躬不閲」,毛傳「閲,容也」。「内」讀若「納」。「坤以藏之」,言坤能容納萬物也。
爻也者,效此者也。
【虞翻曰:「效法之謂坤」,謂效三才以爲六畫。】
【疏】「效法之謂坤」,上傳文。謂效乾三天之法,而兩地成坤之卦象也。「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陰數也。故謂「效三才以爲六畫」也。此謂乾元也。坤凝乾元,相竝俱生,故效乾而參兩也。由兩地而有效,故主坤言也。
象也者,象此者也。
【虞翻曰:「成象之謂乾」,謂聖人則天之象,分爲三才也。】
【疏】「成象之謂乾」,上傳文。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才既備,以成乾象,故曰「聖人則天之象,分爲三才也」。此亦謂乾元也。日月之象,皆示乾元,故「聖人則之」。象者三才,故主乾言也。
爻象動乎内,吉凶見乎外。
【虞翻曰:内,初。外,上也。陽象動内,則吉見外。陰爻動内,則凶見外也。】
【疏】内謂初,外謂上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以動内則見外也。陽生吉,故「陽動内,則吉見外」。陰滅凶,故「陰動内,則凶見外也」。案:内外,謂内外卦也。乾鑿度曰「三畫以下爲地,四畫以上爲天。易氣從下生,動于地之下,則應于天之下。動于地之中,則應于天之中。動于地之上,則應于天之上。初以四,二以五,三以上,此之謂應」是也。
功業見乎變,
【荀爽曰:陰陽相變,功業乃成者也。】
【疏】上言吉凶,此言功業,是「吉凶生大業」也。言人建功立業,必「謀及卜筮」。變者,動也。陰陽動内,吉凶見外。趨吉避凶,遂生大業。是「陰陽相變,功業乃成」,故曰「功業見乎變」也。
聖人之情見乎辭。
【崔憬曰:言文王作卦爻之辭,所以明聖人之情,陳于易象。】
【疏】全卦爲彖,故有彖辭。析卦爲爻,故有爻辭。皆文王所作。「聖人」謂文王,是聖人之情,見于易象之辭矣。蓋「爻彖以情言,」「辭也者,各指其所之」。繫辭盡言,故「情見乎辭」也。
天地之大德曰生,
【孔穎達曰:自此以下,欲明聖人同天地之德,廣生萬物之意也。言天地之盛德,常生萬物而不有生,是其大德也。】
【疏】以上皆言天地、爻象、吉凶,而終以「聖人之情見乎辭」。以下欲明聖人同天地之德,廣生萬物之意。故先言天地盛德,常生萬物而不有其生,是爲大德也。葢乾坤合元以生萬物,故「大德曰生」。
聖人之大寶曰位。
【崔憬曰:言聖人行易之道,當須法天地之大德,寶萬乘之天位。謂以道濟天下爲寶,而不有位,是其大寶也。】
【疏】「言聖人行易之道,當須法天地之大德,寶萬乘之天
位」者,葢非大德,則易之道不立。非天位,則易之道不行。故上言「大德曰生」,即繼言「大寶曰位」也。「謂以道濟天下爲寶」者,所謂「崇高莫大乎富貴」是也。「而不有位」者,即「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是也。志在道濟而不在有位,故云「是其大寶也」。案:乾爲聖人。位在九五,乾爲金、爲玉,故「大寶曰位」。
何以守位?曰仁。
【宋衷曰:守位當得士、大夫、公、侯,有其仁賢,兼濟天下。】
【疏】五位天子,初爲元士,二爲大夫,三爲侯,四爲公。蓋五守天子之位,必得士、大夫、公、侯之仁賢,然後可以兼濟天下也。案:乾初動震體復,震出守爲守,復初爲仁。乾五出坤自震始,故「守位曰仁」也。
何以聚人?曰財。
【陸績曰:人非財不聚,故聖人觀象制器,備物盡利,以業萬民,而聚之也。蓋取聚人之本矣。】
【疏】大學曰「財散則民聚」,故云「人非財不聚」。中庸曰「來百工則財用足」,故「聖人觀象制器
,備物盡利,以業萬民而聚之」。此下十二傳「葢取」,所以爲「聚人之本矣」。案:坤「富有之謂大業」,故爲財。乾人生于震,初乾入坤出震,故「聚人曰財」。
理財正辭,禁民爲非,曰義。
【荀爽曰:尊卑貴賤,衣食有差,謂之「理財」。名實相應,萬事得正,謂之「正辭」。咸得其宜,故謂之義也。崔憬曰:夫財貨,人所貪愛。不以義理之,則必有敗也。言辭,人之樞要。不以義正之,則必有辱也。百姓有非,不以義禁之,則必不改也。此三者,皆資于義。以此行之,得其宜也。故知仁義與財,聖人寶位之所要也。】
【疏】荀注:「尊卑貴賤,衣食有差」,則用之有節矣,故謂之「理財」。「名實相應,萬事得正」,則言无不信矣,故謂之「正辭」。義者,宜也。「咸得其宜,故謂之義也」。崔注:貨財,人所貪愛,必見利不虧其義。若不以義理之,則財必敗。言辭,人之樞要,必使信近于義。若不以義正之,則言必辱。百姓有非,由于不畏不義。若不以義禁之,則過不改。財也,辭也,民也,皆資于義。以義行之,則三者得其宜矣。「仁義與財,寶位所要」,總結通章之義。案:坤爲財,以乾通坤爲「理財」。乾爲言,以坤翕乾爲「正辭」。坤爲民,陰爲非,以乾制坤爲「禁民爲非」。謂消息旁通,終成既濟,「美利利天下」,「利物足以和義」,故曰義也。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
【虞翻曰:庖犧太昊氏以木德王天下,位乎乾五,五動見離,離生于木,故知火化。炮啖犧牲,號庖犧氏也。】
【疏】三皇始于庖犧太昊氏,象日月之明,故曰太昊。昊亦作皞,取元氣皞皞之義也。云「以木德王天下」者,家語曰「太皞配木」。又曰「五行用事,先起于木。木,東方,萬物之初皆出焉。是故王者則之而首以木德王天下」。所謂「帝出乎震」是也。「位乎乾五」者,虞别注「謂文王書經,繫庖犧于乾五」是也。乾五動成離,「相見乎離」,故「五動見離」。帝木德,離火生于木,故「知火化」。禮運曰「古者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後聖有作,然後脩火之利,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爲醴酪」,故云「炮啖犧牲,號庖犧也」。愚案:庖犧之説不一。作「庖犧」者,世紀謂「取犧牲以充庖廚」也。又作「包犧」,鄭氏云「包,取也。鳥獸全具曰犧」是也。又作「伏犧」,謂服牛乘馬,因號伏羲也。又禮緯含文嘉曰「伏,别也。羲,獻也」。又作「伏戲」,孟喜京房竝云「伏,服也。戲,化也」。謂天下服而化之。此説近正。又「伏」亦作「宓」「虙」。
仰則觀象於天,
【荀爽曰:震巽爲雷風,离坎爲日月也。】
【疏】謂雷風日月在天,故「觀象于天」。然「在天成象」,不獨此也。天有八卦之象,如「震象出庚,兑象見丁,乾象盈甲」之類是也。
俯則觀法於地。
【九家易曰:艮兑爲山澤也。地有水火五行,八卦之形者也。】
【疏】山澤在地,故取法于地。又地有五行,爲八卦之形。如震巽木,離火,坤艮土,兑乾金,坎水是也。然「在地成形」,不獨此也。如震竹巽木之類,皆是「法象莫大乎天地。」「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故天稱象,地稱法也。
觀鳥獸之文,
【荀爽曰:「乾爲馬,坤爲牛,震爲龍,巽爲雞」之屬是也。陸績曰:謂朱鳥、白虎、蒼龍、玄武四方二十八宿經緯之文。】
【疏】荀注:皆説卦文。舉此以例其餘也。陸注:南方朱鳥七宿,西方白虎七宿,東方蒼龍七宿,北方玄武七宿。分主春秋冬夏,故「四方二十八宿」。五星爲經,二十八宿爲緯,故云「經緯之文」。
與地之宜。
【九家易曰:謂四方四維,八卦之位,山澤高卑,五土之宜也。】
【疏】「四方」謂坎離震兑,「四維」謂乾坤艮巽,故云「八卦之位」。「山澤」謂山林川澤,「高卑」謂丘陵墳衍原隰。地官大司徒「以土會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動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皂物。二曰川
澤。其動物宜鱗物,其植物宜膏物。三曰丘陵。其動物宜羽物,其植物宜覈物。四曰墳衍。其動物宜介物,其植物宜莢物。五曰原隰。其動物宜臝物,其植物宜叢物」。故云「五土
之宜也」。
近取諸身,
【荀爽曰:乾爲首,坤爲腹,震爲足,巽爲股也。】
【疏】皆説卦文。
遠取諸物。
【荀爽曰:乾爲金玉,坤爲布釜之類是也。】
【疏】説卦備焉。舉四者,以例其餘也。
於是始作八卦,
【虞翻曰:謂庖犧觀鳥獸之文,則天八卦效之。「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乃四象所生,非庖犧之所造也。故曰「象者,象此者也」。則大人造爻象以象天,卦可知也。而讀易者咸以爲庖犧之時,天未有八卦,恐失之矣。「天垂象,示吉凶,聖人象之」,則天已有八卦之象。】
【疏】獨言「庖犧觀鳥獸之文」者,史稱太昊造甲子,作旋蓋,箸躔舍。隋志云「蓋天者,周髀是也。本庖犧氏立周天度,其傳則周公受之于商,周人制之,謂之周髀」。蓋天本無度,聖人以日行天三百六十五度有奇而一周,故分天度以爲之數,以記日之所行。既分天度,乃假物以誌之。二十八宿列布四方,故以是爲當度之星,是二十八宿始于庖犧,故特言「鳥獸之文」也。又禮緯含文嘉曰「伏犧德洽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則而象之乃作易」。故云「觀鳥獸之文,則天八卦效之」也。復引「易有太極」云云者,言「八卦乃四象所生」,四象即二十八宿,列于四方者是也。八卦生于四象,明非庖犧所意造也。「象者,象此」,謂象二十八宿鳥獸之文也。天本有卦,大人特造爻象以象之。而讀易者以爲庖犧時,天未有八卦者,非也。「天垂象」,即垂八卦之象,聖人特象而畫之也。天有八卦之象,即震春、兑秋、坎冬、離夏四象生八卦是也。庖犧重六十四卦,言八卦者,本其象于天也。
以通神明之德,
【荀爽曰:乾坤爲天地,離坎爲日月,巽震爲雷風,艮兑爲山澤。此皆神明之德也。】
【疏】此以八卦取象于日月天地雷風山澤,爲「通神明之德」也。案:庖犧始作八卦,「幽贊于神明而生蓍」,是「通神明之德」也。
以類萬物之情。
【九家易
曰「六十四卦,凡有萬一
千五百二十册。「册」「類」一物,故曰「類萬物之情」。以此庖犧重爲六十四卦明矣。】
【疏】六十四卦有萬一
千五百二十册。二篇之册,當萬物之數。九家又云「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册,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故云「册類一物」,而曰「類萬物之情」。前言始作八卦,由類萬物之情推之,則知庖犧已重爲六十四卦矣。愚案:「通神明之德」,達諸幽也。「類萬物之情」,宣諸顯也。「類情」,故「可與酬酢」。「通德」,故「可與右神」。所謂「顯道神德行」也。漢書贊曰「易本隱以之顯」,張揖注云「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是本隱也。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以類萬物之情,是之顯也」。得其解矣。
作結繩而爲罟,以田以魚,蓋取諸離。
【虞翻曰:離爲目,巽爲繩。目之重者唯罟,故「結繩爲罟」。坤二五之乾成離,巽爲魚。坤二稱田,以罟取獸曰田。故「取諸離」也。】
【疏】以下十二「蓋取」,皆制器尚象之事。上傳云「備物致用,立成器爲天下利,莫大乎聖人」,「聖人」謂庖犧以下也。體離爲目
,互巽爲繩。「罟」讀爲「网古」,古文二字并,故誤也。鐘鼎文皆然,説文云「罟,罔也」。罟多目,故云「目之重者唯罟」。以巽繩結爲離目,故「結繩爲罟」。坤二五之乾,體離互巽,震爲龍,郭璞謂「巽,震之餘氣也」,故爲魚。乾九二稱田,在坤二也,故「坤二稱田」。「田」讀爲畋。「魚」讀爲漁。馬氏云「取獸曰畋,取魚曰漁」。「取諸離」者,「離,麗也」。取離目巽繩,而獸魚麗于网古也。
庖犧氏没,神農氏作。
【虞翻曰:没,終,作,起也。神農以火德,繼庖犧王。火生土,故知土,則利民播種,號神農氏也。】
【疏】「没」本作歾,説文「歾,終也」,經傳通用「没」,大學曰「没世而不忘」是也。書堯典「平秩東作」,孔傳「歲起于東」,故云「作,起也」,謂興起也。家語曰「炎帝配火」,炎帝神農氏也。庖犧以木德王,故云「神農以火德,繼包犧」也。火能生土,故「知土」。土生萬物,故「利民播種」而教之樹藝,「號爲神農氏也」。
斲木爲耜,揉木爲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虞翻曰:否四之初也。巽爲木、爲入,艮爲手,乾爲金。手持金以入木,故「斲木爲耜」。耜止所踰,因名曰耜。艮爲小木,手以撓之,故「揉木爲耒」。耒耜,耔器也。巽爲號令,乾爲天,故「以教天下」。坤爲地,巽爲股、進退。震足動耜,艮手持耒,進退田中,耕
之象也。益萬物者,莫若雷風,故法風雷而作耒耜。】
【疏】否上之初成益,「四」字誤。外體巽爲木。「巽,入也」,故爲入。互艮爲手。否乾爲金。攷工記「匠人曰耜廣五寸,二耜爲耦」。鄭彼注云「古者耜一金,兩人竝發之」。京氏云「耜,耒下耓也。」三倉云「耒,頭鐵也」。蓋耜爲耒金,金廣五寸。耒面謂之庛,鄭氏讀棘刺之刺。刺,耒下前曲,接耜者。説文「㭒,从木」。以艮手持乾金入巽木,是「斲木爲耜」之象也。庛隨耜入地。攷工記「車人曰車人爲耒,庛長尺有一寸。自其庛,緣其外,以至于首,以弦其内,六尺有六寸,與步相中」。步六尺,耒與步相中,亦六尺,故云「耜止所踰,因名曰耜」。耒有直者,有句者。中地之耒,倨句磬折。京氏云「耒,耜上句木也」。皆須揉木爲之。艮爲小石,其于木也,爲堅多節,故小木。又艮爲手以撓之,故有「揉木爲耒」之象也。詩大田「或芸或耔」。亦作「芓」。班固謂「芓附根,每耨輒附根,皆用耒耜爲之」。故曰「耒耜,薅器也」。巽申命爲號令,否乾爲天,坤爲下,故「以教天下」也。互坤爲田。巽爲股,又爲進退。内體震爲足,又動也。故震足動耜,互艮手持耒,進退坤田,耕之象也。益彖傳曰「天施地生,其益无方」,故云「益萬物者,莫若雷風」。震巽東方,木旺之時。平秩束作,故「法風雷而作耒耜」。上之初,「利用爲大作」,虞彼注云「大作謂耕播,故耒耨之利取諸此也」。又由否之益象一推,由益而損象再推,由損而泰象三推,則耕時也。所謂「三之日于耜」也。天子耕籍,有祈穀之祭,故益之二遂曰「王用享于帝」也。
日中爲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虞翻曰:否五之初也。離象正上,故稱「日中」也。震爲足,艮爲徑路,震又爲大塗,否乾爲天,坤爲民,致天下民之象也。坎水艮山,羣珍所出,聚天下貨之象也。震升坎降,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噬嗑,食也」。市井交易,飲食之道,故取諸此也。】
【疏】否五之初成噬嗑。離日正居上中,故稱「日中」。否巽爲近市利三倍,故曰「日中爲市」。互艮爲徑路。内震爲足,又爲大塗。否乾爲天。坤馴致其道爲致。故有「致天下民之象也」。中庸曰「今夫山,及其廣大,寶藏興焉。今夫水,及其不測,貨財殖焉」。故云「坎水艮山,羣珍所出」。坤西南方以類聚,坤化成物。古「貨」字作「化」,皋陶謨「懋遷有無化居」是也。故有「聚天下貨之象也」。震雷主升,坎雨主降。否天地不通,五之初交易,雷雨滿形,故「各得其所」。愚案:「日中爲市」,市在外離。三往交四,四退于三,五往交上,上
退于五,故曰「交易而退」。六爻皆正,成既濟定,故曰「各得其所」。噬嗑「頤中有物」,故曰「食也」。市井交易,皆爲飲食,故「取諸噬嗑」。又王氏云「噬嗑,合也。市人之所聚,異方之所合,設法以合物,噬嗑之義也」。説亦可通。孟子稱許行爲神農之言,有竝耕一價之説,知耕市皆始神農,宋氏謂祝融爲市者非也。
神農氏没,黄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
【虞翻曰:「變而通之以盡利」,謂作舟楫,服牛乘馬之類,故「使民不倦」也。】
【疏】繼神農而王天下者,黄帝堯舜也。「變而通之以盡利」,故曰「通其變」也。作舟檝,服牛乘馬,通物之變,故民樂其器用,自不解倦也。愚案:乾變坤化,「通變」謂通乾也。如「治曆明時」,與民變革。乾健不息,故使民樂事趨功,自不倦也。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虞翻曰:神謂乾。乾動之坤,化成萬物,以利天下。坤爲民也。「象其物宜」,故「使民宜之」也。】
【疏】乾陽爲神,故「神謂乾」也。乾五動之坤,謂大有也。「坤化成物」,故「化成萬物,以利天下」也。坤衆爲民。此言「象其物宜」者,謂五土
之物宜也,故曰「使民宜之」。愚案:上言「通其變」,坤通變乾也,此言「神而化」,乾神化坤也,蓋探下文「取諸乾坤」以立言也。坤爲義,義者,宜也,故「使民宜之」。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右之,吉无不利」也。
【陸績曰:陰窮則變爲陽,陽窮則變爲陰,天之道也。庖犧作网罟,教民取禽獸,以充民食。民衆獸少其道窮,則神農教播殖以變之。此窮變之大要也。「窮則變,變則通」,與天終始,故「可久」。民得其用,故无所不利也。】
【疏】陰窮則變爲陽,陽窮則變爲陰。剥極必復,復極必剥。皆天道自然之運也。庖犧教民取禽獸,民衆獸少,其道易窮。神農則教民播殖,以養其生。是血食窮則變而爲穀食,此窮變之大要也。「化而裁之存乎變」,故「窮則變」。「推而行之存乎通」,故「變則通」。蠱彖傳曰「終則有始,天行也」。與天終始則可久,故「通則久」。窮變通久,「民得其用,故无所不利也」。案:黄帝堯舜,亦位乾五,五動之坤爲大有,故「自天右之,吉无不利」。
黄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九家易曰:黄帝以上,羽皮革木,以禦寒暑。至乎黄帝,始制衣裳,垂示天下。衣取象乾,居上覆物。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也。虞翻曰:乾爲治,在上爲衣。坤下爲裳。乾坤,萬物之緼,故以象衣裳。乾爲明君,坤爲順臣。百官以治,萬民以察,故天下治,蓋取諸此也。】
【疏】九家注:鄭氏云「金天高陽高辛,遵黄帝之道,無所改作,故不述」。此申黄帝而下,即繼以堯舜之義也。黄帝以上,草昧初開,民皆羽皮革木,以禦寒暑。至黄帝有熊氏作,始去羽毛,法乾坤,以正衣裳,垂示天下。衣取乎乾,居上覆物之象。裳取乎坤,在下含物之象。鄭氏云「其服皆玄上纁下,託位南方。南方色赤,黄而兼赤,故爲纁也」。衣裳所在而凶惡不起,蓋法乾坤易簡,故「垂衣裳而天下治」也。虞注:「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故「乾爲治」。乾在上爲衣,坤在下爲裳。「乾坤,其易之緼耶」,故爲「萬物之緼,以象衣裳。」乾爲大明、爲君,故爲「明君」。坤,順也,臣道也,故爲「順臣」。王注所謂「垂衣裳以辨貴賤,乾尊坤卑之義也」。坤由夬入乾,故取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爲天下治之象。取諸夬,蓋取諸乾坤也。案:九家説卦曰「乾爲衣,坤爲裳」。世本曰「伯余作衣裳」,宋衷彼注云「黄帝臣也」。揚子法言曰「法始于伏羲,成于堯舜。黄帝作衣裳,衣裳之制,取諸乾坤」。書皋陶謨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女明」。象即易象也。乾衣坤裳,乾坤各六畫,衣用會,裳用繡,亦各六。乾坤十二爻,衣裳亦十二章。是取象乾坤之義也。
挎木爲舟,掞木爲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涣。
【九家易曰:木在水上,流行若風,舟楫之象也。此本否卦,九四之二。挎,除也。巽爲長、爲木,艮爲手,乾爲金。艮手持金,故「挎木爲舟,掞木爲楫」也。乾爲遠、天,故「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矣。法涣而作舟楫,蓋取斯義也。】
【疏】涣巽木在坎水之上,互震爲行,巽又爲風,故「流行若風,舟楫之象也」。否卦九四之二成涣。「挎」亦作「刳」。説文「刳,判也」。今云「挎,除也」者,小雅「何福不除」,毛傳「除,開也」。開亦判分之義,是「除」即判也。字林「掞,鋭也,亦作剡」。外巽爲長、爲高,互艮爲手,否乾爲金。以艮手持乾金,故有「挎木爲舟,掞木爲楫」之象也。卦辭曰「利涉大川」,故曰「舟楫之利」。否時天地閉塞,故不通。四來二,通坤成坎,坎爲通,故「濟不通」。乾爲天、爲遠,又爲利,故「致遠以利天下」。「利涉大川,乘木有功」,故「法涣而作舟楫,蓋取斯義也」。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虞翻曰:否上之初也。否乾爲馬、爲遠,坤爲牛、爲重。坤初之上爲「引重」,乾上之初爲「致遠」。艮爲背,巽爲股。在馬上,故「乘馬」。巽爲繩。繩束縳物,在牛背上,故「服牛」。出否之隨,「引重致遠,以利天下」,故取諸隨。】
【疏】否上之初成隨。否乾爲馬,天道爲遠。坤爲牛,地道爲重。坤重在下,初在上,是「引重」也。乾遠在上,上之初,即初之上也,故爲「致遠」。互艮爲背,互巽爲股,初乾爲馬。股在馬上爲「乘馬」。又巽爲繩,二三本坤牛。以繩縳物,加于牛背爲「服牛」。否上之初,故云「出否之隨」。牛馬循服,皆隨人意,故「引重致遠,以利天下」,取諸此也。案:乾馬坤牛。變乾上爲初,變坤初爲上,制而御之之妙也。制御之法,不過拘之、繫之、維之而已。拘繫者,控之于前。維者,周之于後。初之一爻,在牛爲軛,在馬爲衡,故「服牛乘馬」,取諸隨也。
重門擊𣟄,以待暴客,
【干寶曰:卒暴之客,爲奸寇也。】
【疏】「卒暴之客」,謂卒急凶暴。互坎爲盗,故「爲奸寇也」。
蓋取諸豫。
【九家易曰:下有艮象。從外示之,震復爲艮。兩艮對合,重門之象也。𣟄者,兩木相擊以行夜也。艮爲手、爲小木,又爲上持。震爲足,又爲木、爲行。坤爲夜。即手持𣟄木夜行,擊門之象也。坎爲盗暴水暴長无常,故「以待暴客」。既有不虞之備,故取諸豫矣。】
【疏】復初之坤四爲豫,互體艮。外體震,震反艮也,故云「從外示之,震復爲艮」。「示」古「視」字也。艮爲門闕,故云「兩艮對合,重門之象也」。馬氏亦云「𣟄者,兩木相擊以行夜」。互艮爲手,又爲小木,艮陽在上爲上持。體震爲足,又東方爲木,爲足故爲行。坤陰爲夜。艮小木,又震木,兩木之象。艮手持之,震又爲聲,擊𣟄之象。震行坤夜,故爲「兩木相擊行夜」之象。坎爲盗,又爲水,水暴長无常,故爲「暴客」。坤爲闔户,震爲行人,爲開户,艮止爲待,故「以待暴客」。其卦爲豫,豫備不虞,擊𣟄爲手備警戒,故取諸豫也。
斷木爲杵,闕地爲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虞翻曰:晉上之三也。艮爲小木。上來之三斷艮,故「斷木爲杵」。坤爲地。艮手持木,以闕坤三,故「闕地爲臼」。艮止于下,臼之象也。震動而上,杵之象也。震出巽入。艮手持杵,出入臼中,舂之象也。故取諸小過。本无
乾象,故不言「以利天下」也。】
【疏】晉上之三成小過,内艮爲小木。晉上來之三互兑,兑西方金,以金斷艮,故曰「斷木爲杵」。晉坤爲地,小過艮爲手。「掘」从手。艮手持木,以掘坤土,故曰「掘地爲臼」。世本曰「雍父作臼」,宋衷云「黄帝臣」。説文曰「古者掘地爲臼,其後穿木石。象形,中象米」。臼象坤土在下而止,故云「艮止于下,臼之象也」。杵象震木在上而動,故云「震動而上,杵之象也」。體震爲出,互巽爲入。艮手持震木,出入臼中,舂之象也。坤爲萬民,故曰萬民。「有過物者必濟」,故曰「萬民以濟」。以小用而濟物,故取諸小過也。乾「以美利利天下」,小過无乾象,故不云「以利天下也」。
弦木爲弧,剡木爲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虞翻曰:无妄五之二也。巽爲繩、爲木,坎爲弧,離爲矢,故「弦木爲弧」。乾爲金,艮爲小木。五之二,以金剡艮,故「剡木爲矢」。乾爲威,五之二,故「以威天下」。弓發矢應而坎雨集,故「取諸睽」也。】
【疏】无妄五之二成睽。无妄互巽爲繩、爲木。睽互坎爲弓,故爲弧。體離爲矢。説文「弧,木弓也」,故「弦木爲弧」。无妄互艮爲小木,乾爲金。乾五之艮二,以乾金剡艮木,故「剡木爲矢」。乾剛爲威,乾五之二,故「以威天下」。坎弓發,離矢應。「而」古通
「如」,坎爲雨,故如雨集「睽,乖也」。物乖則爭興,弧矢以威乖爭,故「取諸睽也」。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宫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虞翻曰:无妄兩象易也。无妄乾在上,故稱「上古」。艮爲穴居,乾爲野,巽爲處,无妄乾人在路,故「穴居野處」。震爲「後世」,乾爲「聖人」。「後世聖人」,謂黄帝也。艮爲「宫室」,變成大壯,乾人入宫,故「易以宫室」。艮爲待,巽爲風,兑爲雨。乾爲高。巽爲長木,反在上爲棟。震陽動起爲「上棟」。宇,謂屋邊也。兑澤動下爲「下宇」。无妄之大壯,巽風不見,兑雨隔震,與乾絶體,故「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葢取諸大壯」者也。】
【疏】震下乾上爲无妄,乾下震上爲大壯,故云「兩象易也」。先言「上古」,下言「易之」,故取兩象易例也。无妄乾在上,乾爲天,周書周祝曰「天爲古」,尚書堯典「粤若稽古帝尧」,鄭彼注云「稽,同也。古天也。言能順天而行,與之同功」,是乾爲古,在上,故稱「上古」。艮山下開爲穴,又爲居,故爲「穴居」。乾位西北爲野。巽陽藏室爲伏,故爲處。无妄震大塗爲路,乾陽生爲人,故「乾人在路」。是「穴居野處」之象也。震長子繼世爲「後世」,乾五聖人作爲「聖人」。前言「黄帝堯舜氏作」,故知「後世聖人,謂黄帝也」。艮爲門闕,故爲「宫室。」无妄上下相易,變成大壯。无妄體艮變大壯乾體在下,是乾人入宫之象。乾在上則爲穴居,乾入居則爲宫室,故曰「易以宫室」。无妄互艮止爲待,无妄互巽爲風,大壯互兑爲雨。説卦「巽爲高」,虞彼注云「乾陽在上,長故高」。又詩曰「謂天葢高」。故爲高。巽爲長木,大壯外象震,震反巽也,故「反在上爲棟」。震,起也。无妄震陽在下,動起成大壯,故爲「上棟」。「宇,屋邊也」,説文文。大壯互兑,兑澤動而下,故爲「下宇」。无妄體巽,變之大壯,故「巽風不見」。大壯五互兑,四體震,乾别體在下,象乾人伏棟下,故「兑雨隔震,與乾絶體」。宫室壯大于穴居,故「上棟下宇,以待風雨,取諸大壯也。」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无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椁,蓋取諸大過。
【虞翻曰:中孚上下易象也。本无乾象,故不言「上古」。大過乾在中,故但言古者。巽爲薪,艮爲厚,乾爲衣、爲野。乾象在中,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穿土稱封,「封」古「窆」字也。聚土爲樹。中孚无坤坎象,故「不封不樹」。坤爲喪。期,謂從斬衰至緦麻,日月之期數。无坎離日月坤象,故「喪期无數」。巽爲木、爲入處,兑爲口,乾爲人。木而有口,乾人入處,棺歛之象。中孚艮爲山丘,巽木在裏,棺藏山陵,椁之象也。故取諸大過。】
【疏】兑下巽上爲中孚,巽下兑上爲大過,是上下兩象易也。中孚本无乾象,故不言「上古」。大過互乾在中,乾爲古,故「但言古者」。巽柔爻爲草,故爲薪。艮「敦艮之吉,以厚終也」,故爲厚。「乾爲衣」,九家説卦文。乾又爲野。乾象在大過中。又中孚之卦,遯陰未至三,而大壯陽已至四,是乾已在中孚中。故「厚衣之薪,葬之中野」。周禮冢人曰「以爵等爲丘封之度,與其樹數」,鄭彼注云「王公曰丘,諸臣曰封」。檀弓曰「懸棺而封」,鄭彼注云「封當爲窆。窆,下棺也」。遂人曰「及窆陳役」,先鄭云「窆,謂下棺時」。春秋傳曰「朝而堋」,説文「堋,葬下土也」。春秋謂之「堋」,禮記謂之「封」,周官謂之「窆」,是「封」與「窆」同物,故云「穿土稱封,封古窆字也」。檀弓曰「衣足以飾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反壤樹之哉」,故云「聚土爲樹」。必知非聚土爲封者,以殷人尚墓而不墳,不必上古也。坎爲穿土,坤爲聚土。中孚无坤坎象,故「不封不樹」。坤喪于乙爲喪。喪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爲五服。其期數斬衰三年。齊衰有三年、有期、有三月者。其大功以下,則九月、五月、三月爲數也。日謂三日而斂,三日而食粥,及祥𧝓之日也。月謂三月而沐,期十三月而練冠,三年而祥,中月而𧝓之月數也。坤爲喪,坎爲月,離爲日。「无坎離日月坤象,故喪期无數」。中孚上下相易,變成大過,巽在下爲木、爲入、爲處,兑在上爲口,乾人在中。巽木而有兑口,乾人入處其中,是棺歛之象也。中孚艮爲山,半山稱丘。荀注中孚曰「兩巽對合」,故「巽木在裏」。漢時天子所葬曰山陵,故曰「棺藏山陵,椁之象也」。中孚變爲大過,故「易之以棺椁,取諸大過」者,取其過厚也。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九家易曰:古者无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衆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夬本坤世,下有伏坤,書之象也。上又見乾,契之象也。以乾照坤,察之象也。夬者,決也。取百官以書治職,萬民以契明其事。契,刻也。大壯進而成夬,金決竹木爲書契象,故法夬而作書契矣。虞翻曰:履上下象易也。乾象在上,故復言「上古」。巽爲繩,離爲罟,乾爲治,故「結繩以治」。「後世聖人」,謂黄帝堯舜也。夬旁通剥,剥坤爲書,兑爲契,故「易之以書契」。乾爲百,剥艮爲官。坤爲衆臣、爲萬民、爲迷暗。乾爲治。夬反剥,以乾照坤,故「百官以治,萬民以察」。故取諸夬。大壯大過夬此三「蓋取」,直兩象上下相易,故俱言「易之」。大壯本无妄,夬本履卦,乾象俱在上,故言「上古」。中孚本无乾象,大過乾不在上,故但言「古者」。大過亦言「後世聖人易之」,明上古時也。】
【疏】九家注:古者未有文字,凡有約誓之事,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所結多少,隨物衆寡爲準,彼此各執以相考合,上古風淳事簡,故亦足以相治也。夬本坤宫五世卦,陽爻之下,伏有全坤。「坤爲文」,書之象也。下有坤,上見乾金刻木,契之象也。乾大明,坤先迷,故「以乾照坤,察之象也」。「夬決也」,彖傳文。百官在上,則以書治其職,謂典禮之類。萬民在下,則以契明其事,謂約信之類。列子曰「宋人有遊于道,得人遺契者,密數其齒」,張湛注云「刻處似齒」,故云「契,刻也」。大壯陽進成夬,乾爲金,大壯震爲竹木,故「金決竹木爲書契象。」「法夬而作書契者」,以夬善決也。虞注:兑下乾上爲履,乾下兑上爲夬,爲上下兩象易也。乾爲古,乾象在上,與无妄同,故「復言上古」。履互巽爲繩,互離爲网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爲治。故「結繩以治」。前言「黄帝堯舜作」,故「後世聖人謂黄帝堯舜也」。夬旁通剥,剥坤文爲書,夬兑金爲契,故「易之以書契」。乾三爻之册,皆三十六,略其奇,就盈數爲百。剥艮賢人爲官。坤爲衆,又臣道,故「爲衆臣」。坤爲民,又爲衆,故「爲萬民」。坤先迷,又爲冥、爲晦,故「爲迷暗」。「乾元用九」,故「爲治」。夬内乾,剥内坤,故「以乾照坤」。乾,故「百官治」照,故「萬民察」也。書契所以斷決萬事,故「取諸夬也」。大壯大過夬俱言「易之」,故取兩象上下相易以明之。或稱「上古」,或稱「古者」,義俱詳前,不再釋也。
是故易者,象也。
【干寶曰:言「是故」,又總結上義也。虞翻曰:「易」謂日月在天,成八卦象。「縣象著明,莫大日月」是也。】
【疏】干注:結上文爻象吉凶悔吝,而竝及彖辭也。虞注:「日月在天,成八卦象」者,即震出庚,兑見丁,乾盈甲之類。故曰「縣象著明,莫大日月」是也。
象也者,象也。
【崔憬曰:上明取象以制器之義,故以此重釋于象。言易者,象于萬物。象者,形象之象也。】
【疏】上言聖人觀象制器,故重釋所以言象之義。言十二「蓋取」,皆象于萬物。故象者,即「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之象也。案:虞云「日月爲易」,故上言「易」即日月之象。此言八卦之象,即在天之象。葢聖人造爻象以象天,故曰「象者,象也。」
彖者,材也。
【虞翻曰:彖説三才,則三分天象,以爲三才,謂天地人道也。】
【疏】「材」當讀爲「才」,即三才也。彖言乎象,卦有兩象,兼三才而兩之,彖説兩象,是説三才也,故云「彖説三才」。三才皆本于天象,故云「三分天象,以爲三才」。下傳云「易之爲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故「謂天地人道也」。
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
【虞翻曰:動,發也。謂兩三才爲六畫,則「發揮剛柔而生爻」也。】
【疏】虞訓「發揮」之「發」爲「動」,故此訓「動」爲「發也」。「兼三才而兩之,故六」,故「謂兩三才爲六畫」也。「因而重之,爻在其中」。剛爻變柔,柔爻變剛,故「發揮于剛柔而生爻也」。
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虞翻曰:爻象動内,則吉凶見外。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故曰著。】
【疏】釋已見前。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
【崔憬曰:此明卦象陰陽與德行也。「陽卦多陰」,謂震坎艮,一陽而二陰。「陰卦多陽」,謂巽離兑,一陰而二陽也。】
【疏】此明卦象陰陽德行之事。震坎艮皆自乾來,故曰「陽卦」。皆一陽而二陰,故曰「多陰」。巽離兑皆自坤來,故曰「陰卦」。皆一陰而二陽,故曰「多陽」。設問以起下意,故曰「其故何也」。
陽卦奇,陰卦耦。其德行何也?
【虞翻曰:陽卦一陽,故奇。陰卦二陰,故耦。謂德行何者可也。】
【疏】震坎艮皆一陽,故曰「陽卦奇」。巽離兑皆二陰,故曰「陰卦耦」。陽主善,陰主惡,故問德行何者爲可也。
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韓康伯曰:陽,君道也。陰,臣道也。君以无爲統衆,无爲則一也。臣以有事代終,有事則二也。故陽爻畫一,以明君道必一。陰爻畫兩,以明臣體必二。斯陰陽之數,君臣之辯也。以一爲君,君之德也。二居君位,非其道也。故陽卦曰「君子之道也」,陰卦曰「小人之道也」。】
【疏】乾爲君,故「陽,君道也」。坤臣道,故「陰,臣道也」。論語曰「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是「君以无爲統衆」。无爲則静專,專則一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終」,是「臣以有事代終」。有事則動闢,闢則二也。陽爻畫一,明君道必一,故曰「陽一君」。陰爻畫兩,以明臣體必二,故曰「陰二民」。「陰陽之數」謂一二,「君臣之辯」謂君民也。上傳曰「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曰「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故「以一爲君,君之德也」。荀子曰「權出于一者强,權出于二者弱」,故「二居君位,非其道也。」泰「内陽而外陰,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否「内陰而外陽,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故「陽卦曰君子之道也,陰卦曰「小人之道也」。案:乾爲君,坤爲民,二民共事一君,是純臣之義,君子之道也。一民兼事二君,是懷二心于君者,小人之道也。昭十三年左傳「子服惠伯曰『諺曰臣一主二』」。彼謂主不能撫其臣,故有是語,實非事君之正也。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翟玄曰:此咸之九四辭也。咸之爲卦,三君三民,四獨遠陰,思慮之爻也。韓康伯曰:天下之動,必歸于一。思以求朋未能寂,寂以感物,不思而至也。】
【疏】翟注:此咸九四爻辭也。咸之爲卦,艮下兑上,三陽三陰,故「三君三民」。五陽承上陰,三陽乘初二皆陰,四乘承皆剛,故「獨遠陰」。虞咸四注云「欲感上隔五,感初隔三,故憧憧往來矣」。遠陰則思,故「思慮之爻也」。韓注:「天下之動貞夫一」,故「天下之動,必歸于一」。「思以求朋」則未能虚寂以純一。若能寂以感物,則不思而自至矣。虞注云「兑爲朋。艮初變之四,坎心爲思。故朋從爾思也」。案:上繫七爻首中孚,下繫十一爻首咸,皆復姤時也。
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韓康伯曰:夫「少則得,多則惑」。塗雖殊,其歸則同。慮雖百,其致不二。苟識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貫之,百慮而盡矣。】
【疏】老子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爲天下式」,王弼注「一,少之極也」。引之以明聖人貴守一也。故始雖殊其塗,其歸則同。人雖百其慮,其致不二。論語曰「賜也,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又曰「非也,予一以貫之。」殊塗百慮,是多學而識也。故「苟識其要,不在博求。」知「天下之動貞夫一」,則「一以貫之,不慮而盡」,所謂不思而得是也。「百慮而盡」,當從孔本作「不慮」。
天下何思何慮。
【虞翻曰:易无思也。既濟定,六位得正,故「何思何慮」。】
【疏】乾爲易,隱藏坤初,「其静也專」,故「无思也」。四不得正,故「朋從爾思」,殊塗百慮矣。下應于初,則往來得正,同歸一致矣。虞咸彖傳注云「初四易位成既濟」,故「既濟定」。六位剛柔正而位當,故「得正」。「乾元用九,而天下治」,故「何思何慮」。
日往則月來,
【虞翻曰:謂咸初往之四,與五成離,故「日往」。與二成坎,故「月來」。之外日往,在内月來,此就爻之正者也。】
【疏】初四易位,成既濟定,故「謂咸初往之四」。與五互成離離爲日,故曰「日往」。四與二互成坎,坎爲月,故曰「月來」。在外曰往,故「曰往」。在内曰來,故「月來」。「此就爻之正者」,言所謂既濟,體兩離坎也。又「月來」謂震也。三日月出震在庚,八日兑見丁,皆于暮見之。日暮而月生,故「日往則月來」也。
月往則日來,
【虞翻曰:初變之四,與上成坎,故「月往」。四變之初,與三成離,故「日來」者也。】
【疏】初上之四,與上成坎,體自内往,故曰「月往」。四下之初,與三成離,體自外來,故曰「日來」。又「月往」謂巽也。十六日巽退辛,二十三日艮消丙,皆在旦,故「月往則日來」。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虞翻曰:既濟體兩離坎象,故「明生」也。】
【疏】何休云「一往一來曰推」。初四互易成既濟,既濟當望,有兩離坎象。日月雙明,故「明生焉」。
寒往則暑來,
【虞翻曰:乾爲寒,坤爲暑。謂陰息陽消,從姤至否,故「寒往暑來」也。】
【疏】冬至復初九,乾也,故「爲寒」。夏至姤初六,坤也,故「爲暑」。稽覽圖曰「冬至之後三十日極寒,夏至之後三十日極暑」,故「乾爲寒,坤爲暑」。陰息陽消,從姤至否,故「寒往則暑來」也。案:卦變成從否來,坤三之上,乾上之三。卦氣咸在姤前,夏至六日七分卦也。故于咸明陰陽消長之義。上繫七爻首中孚,中孚冬至六日七分卦也。與此十一爻首咸,皆消息自然之序。陽息于復,至泰反否。陰消于姤,至否反泰。咸,否天地交,反泰之始也。
暑往則寒來,
【虞翻曰:陰詘陽信,從復至泰,故「暑往寒來」也。】
【疏】陰消爲詘,陽息爲信。從復至泰,故「暑往則寒來」也。否爲「暑往」,成乾下三爲「寒來」,即姤復之義也。
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崔憬曰:言日月寒暑,往來雖多,而明生歲成。相推則一,何思何慮于其間哉。】
【疏】言日月寒暑,循環之序,往來雖多,而明生歲成。自然之理,相推則一,何容思慮于其間哉。案:復姤爲陰陽始,泰否爲陰陽中,春秋冬夏于是具矣,故「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往者詘也,
【荀爽曰:陰氣往,則萬物詘者也】
【疏】「陰氣往,則萬物詘」者,陰主消,消故詘也。
來者信也,
【荀爽曰:陽氣來,則萬物信者也。】
【疏】「陽氣來,則萬物信」者,陽主息,息故信也。
詘信相感而利生焉。
【虞翻曰:感,咸象,故「相感」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故「利生」。「利生」謂陽出震,陰伏藏也。】
【疏】咸,感也,故「相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者,卦自否來,有天地象。荀彼注云「乾下感坤,故萬物化生于山澤」。「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者,虞彼注云「乾爲聖人。初四易位成既濟,坎爲心、爲平。故『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此『保合太和』,『品物流形』也。」「故利生」者,咸卦辭曰「咸亨利貞」,四象曰「未感害也。」「未感害」,故「利生」也。彖傳注云「成既濟」,此云「陽出震,陰伏藏」者,既濟「六位時成」,乾元至正,自然陽出震,陰伏藏,所謂「復見天地之心」者也。又云「陽常主動,陰常主静」,故謂陽出陰藏。又云「陽常主吉,陰常主凶。」陽出陰藏,故利生焉。
尺蠖之詘,以求信也。
【荀爽曰:以喻陰陽氣,屈以求信也。】
【疏】陰詘陽信,故「喻陰陽氣,詘以求信也」。案:説文「尺蠖,詘信蟲也」。説卦「巽爲風」。大戴禮易本命曰「風主蟲」。王充論衡曰「夫蟲,風氣所生,倉頡知之,故凡蟲爲風之字,取氣于風」。此下皆言陽出震,陰伏藏姤,姤初巽,巽爲風,風主蟲,是巽蟲爲尺蠖也。陰未遇姤,巽體未成,不曰蛇,而曰尺蠖,咸卦時也。咸時尺蠖詘,至姤則信。又巽爲進退,似尺蠖之詘信,故曰「尺蠖之詘,以求信也」。
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虞翻曰:蟄,潛藏也。龍潛而蛇藏。陰息初,巽爲蛇。陽息初,震爲龍。十月坤成,十一月復生。姤巽在下,龍蛇俱蟄。初坤爲身,故「龍蛇之蟄,以存身也」。侯果曰:不詘則不信,不蟄則无存。則屈蟄相感,而後利生矣。以况无思得一,則萬物歸思矣。莊子曰「古之畜天下者,其治一也。記曰『通于一,萬事畢。无心得,鬼神服』」,此之謂矣。蠖,詘行蟲。郭璞云「蝍𧑙」也。】
【疏】虞注:渾言之,則曰「蟄,潛藏也」。分言之,則曰「龍潛而蛇藏」。月令「孟春曰其蟲鱗」,鄭氏謂「龍蛇之屬」。又曰「蟄蟲始振」,則十一月時,龍蛇皆蟄,至正月而始振也。説文「蟄,藏也」,乾文言曰「潛龍勿用,陽氣潛藏」,龍亦得稱藏。今言「龍潛而蛇藏」者,説卦曰「坤以藏之」,上傳
曰「藏諸用」,謂巽陽藏室,故陽言潛,陰言藏也。巽四月卦值巳,説文曰「四月陽氣已出,陰氣已藏,萬物見
成文章,故巳爲蛇,象形」。巽陰息初,故爲蛇。説卦「震爲龍」。震陽息初,故爲龍。陰終于亥,故「十月坤成」。陽息于子,故「十一月復生」。復時震初動,巽即伏震,陰陽相竝俱生,故「姤巽在復下」。龍蟄震初,蛇蟄巽初,故「龍蛇俱蟄」。初復體坤,姤初坤,坤形爲身,陽息爲存,故「龍蛇之蟄,以存身也」。侯注:詘者信之幾,蟄者存之本,故「不詘則不信,不蟄則无存」也。信與存,利也。然非詘蟄,則利不生。故必「詘蟄相感,而後利生矣」。况,比也。以比无思則心得其一,得一則萬物歸思之。故復引莊子之言以明之也。莊子天地曰「萬物雖多,其治一也」。又曰「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無爲而萬物化,淵静而百姓定。記曰『通于一而萬事畢,无心得而鬼神服』」。郭注云「一無爲而羣理都舉。記,書名也。云老子所作」。今撮其辭,以明得一之旨,故云「此之謂矣」。尺蠖屈信而行,故云「蠖,屈行蟲」。釋蟲「蠖,尺蠖」,郭璞注云「蝍𧑙」。又揚子方言「蝍𧑙謂之尺蠖」。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
【姚信曰:陽稱精,陰爲義,入在初也。陰陽在初,深不可測,故謂之神。變爲姤復,故曰「致用也」。韓康伯曰:精義,物理之微者也。神,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者也。理入寂一,則精義斯得,乃用无極也。干寶曰:能精義理之微,以得未然之事,是以涉于神道,而逆禍福也。】
【疏】姚注:乾純粹精,故「陽稱精」。周書「地道曰義」,乾鑿度曰「地静而理曰義」,故「陰爲義」。陽息初巽,陰息初震,故云「入在初也」。「陰陽在初,深不可測」,所謂乾元也。「陰陽不測之謂神」,故「在初謂之神」也。陰初動爲姤,陽初動爲復。坤爲致、爲用。六日七分,咸時至姤。姤坤陰初動,故曰「致用也」。韓注:荀子賦云「精微而無形」,故精義爲物理之微。「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者,神也。神謂隱初入微,知幾其神也。「理入寂一,則精義斯得」,所謂「寂然不動」。「乃用无極」,所謂「感而遂通」也。干注:管子曰「獨則明,明則神」,「故,能精義理之微,以得未然之事」,「神以知來」,「是以涉于神道,而逆禍福也」。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九家易曰:利用,陰道用也,謂姤時也。陰升上究,則乾伏坤中,詘以求信。陽當復升,安身嘿處也。時既潛藏,故利用安身,以崇其德。崇德,體卑而德高也。韓康伯曰:利用之道,皆「安其身而後動」也。精義由于入神以致其用,利用由于安身以崇其德。理必由乎其宗,事各本乎其根。歸根則𡨴,天下之理得也。若役其思慮,以求動用,忘其安身,以殉功美,則僞彌多而理愈失,名彌美而累愈彰矣。】
【疏】九家注:咸至姤六日七分,坤爲用,故云「利用,陰道用也,謂姤時也」。乾鑿度「物有始、有壯、有究」。陰至上,故云「陰升上究」。陰究成坤,則「乾伏坤中」。剥極則復,詘極則信,故云「詘以求信」。復震成乾。故云「陽當復升」也。坤爲安、爲身、爲嘿,故「安身嘿處也」。「時既潛藏」,謂乾伏坤初。其時潛德勿用,惟「利用安身」而已。文言曰「龍德而隱者也」,故言「以崇其德。」上傳曰「夫易,聖人之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體卑,崇效天,卑法地」。陽伏坤中,坤身爲體,故「體卑」。滅出復震,故德崇。此因姤初消乾而究言之,故云「體卑而德高也」。韓注:危以動,則民不與」,故「利用之道皆由安其身而後動也」。精義者,由于入神以致用,故「理必由乎其宗」。利用者,由于安身以崇德,故「事各本乎其根」。根,本也。左傳曰「絶其本根」是也。寧,安也。書康誥「裕乃以民寧」,孔傳「行寬政,乃以民安」是也。大學曰「壹是皆以脩身爲本」,是身者,天下國家之本。易逸文曰「正其本,萬物理」,故云「歸根則寧,天下之理得也」。若役思求動,必僞彌多而理愈失。忘身殉功,必名彌美而累愈彰矣。案:致用崇德,皆承龍蛇蟄初言之也。乾爲精、爲神,坤爲義、爲致、爲用。乾藏坤中,以陽動陰,是「精義入神」,所以致坤之用也。乾爲利、爲崇、爲德,坤爲用、爲安、爲身。巽伏乾下,以陰牝陽,是「利用安身」,所以崇乾之德也。上言「致用」,下言「利用」。以咸將至姤,姤陰體坤,故再言坤用,以明其旨也。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
【荀爽曰:出乾之外,无有知之。】
【疏】「出乾之外」,謂初已動也。則陰陽消息,變化不一,故「无有知之」。
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虞翻曰:以坤變乾,謂之「窮神」。以乾通坤,謂之「知化」。乾爲盛德,故「德之盛「。侯果曰:夫精義入神,利用崇德,亦一致之道極矣。過斯以往,則未之能知也。若窮于神理,通于變化,則德之盛者能矣。】
【疏】虞注:乾爲神,故「以坤變乾,謂之窮神」,即消卦也。坤爲化,故「以乾通坤,謂之知化」,即息卦也。乾爲盛、爲德,故曰「德之盛也」。消息變化,所謂「未之或知」。一消一息,成「既濟定」。乾元盛德,則「殊塗同歸,百慮一致,天下何思何慮」也侯注:「入神」則神一,「安身」則身一。一致之道,至斯極矣。斯二者,人也。過斯二者,則天矣,故「未之或知也」。若「窮神」則無聲,「知化」則無臭。「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非天下之盛德,其孰能與于斯。
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見其妻,凶。」
【孔穎達曰:上章先言利用安身,可以崇德。若身危辱,何崇之有,此章引困之六三,履非其位。欲上于四,四自應初,不納于己,是困于九四之石也。三又乘二,二是剛物,非己所乘,是據于九二之蒺藜也。又有「入于其宫,不見其妻,凶」之象也。】
【疏】此困六三爻辭也。上言利用安身,可以崇德。若自危辱,則德不可崇。故引此以明之也。以六居三,爲「履非其位」。三欲上四,四與初應,不納于三。困自否來,否四互艮爲小石,是「困九四之石也」。三下乘二,二在坎中爲剛物,非己所乘。九家易説卦曰「坎爲蒺藜」,是「困于九二之疾藜也」。否艮爲宫,體互巽爲入。互離目爲見,中女爲妻,坎爲中男。不正當變,變則離毁,故「不見其妻,凶」也。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
【虞翻曰:困本咸,咸三入宫,以陽之陰,則二制坤,故以次咸。爲四所困,四失位惡人,故「非所困而困焉」。陽稱名,陰爲辱。以陽之陰下,故「名必辱」也。】
【疏】虞注困卦,謂「否二之上」。今云「困本咸」,葢咸困皆自否來,而繫引此爻,又承咸四言之也。咸下體艮爲宫,咸三之二
互巽入,故「咸三入宫」。以咸九三入六二成困,故云「以陽之陰」。咸三變陽,則二制爲坎。崔駰達旨「陰陽始分,天地始制」,故云「制坎」也。「坤」當作「坎』。咸艮變坎成困,故以次咸。虞上傳注云「否上之二成困,三暴慢,以陰乘陽。二變,入宫爲萃。五之二,奪之成解」,亦爲此困解相次而言。皆非正義也。二之三,「爲四所困」。四失位困,惡人者。睽初九曰「見惡人」,虞彼注云「惡人謂四」,以睽四失正也。故困四失位,亦爲惡人。咸三得位,非四所困。今之二失位,故「非所困而困焉」。「善不積,不足以成名」。陽爲善,故「陽稱名」。陰賊爲辱。三之二是「陽之陰下」,「名必辱」也。此以咸變爲義,故不與經注同訓。
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
【虞翻曰:謂據二。二失位,故「非所據而據焉」。二變時,坤爲身。二折坤體,故「身必危」。】
【疏】陽據陰,陰承
陽,易之大義也。三失位據二,二亦失位,以陽據陰,故「非所據而據焉」。二變入宫爲萃,萃下體坤,坤腹爲身。二困時,折坤體,故「身必危」。
既辱且危,死其將至,妻其可得見邪?」
【陸績曰:六三從困辱之家,變之大過,爲棺椁死喪之象,故曰「死其將至」,妻不可得見。】
【疏】三失正,變大過,故云「三困辱之家,變之大過」也。棺椁取諸大過,有死喪之象,故曰「死其將至」。坎中男,離中女。三變則離女不見,故曰「妻其可得見邪」。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庸之上,獲之,无不利。」
【孔穎達曰:前章先須安身,可以崇德,故此明藏器于身,待時而動,是有利也。故引解之上六以證之矣。】
【疏】此解上六爻辭也。前言安身可以崇德,次言「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故必「藏器于身,待時而動」,自无不利。故復引此以證之也。
子曰:「隼者,禽也。
【虞翻曰:離爲「隼」,故稱「禽」。言其行野容,如禽獸焉。】
【疏】解上應三,三體互離,離爲飛鳥,故「爲隼」。釋鳥曰「二足而羽謂之禽」,故「隼稱禽」焉。上傳曰「野容悔淫」,謂解三也,「野容」義詳彼注。管子「道路無行禽」。三有鳥獸行,故「言其行野容,如禽獸焉」。
弓矢者,器也。
【虞翻曰:離爲矢,坎爲弓,坤爲器。】
【疏】解互離爲矢,互坎爲弓。解自臨來,臨上體坤,故「坤爲器」。射禮有射器,謂弓矢,決拾旌中籌楅豐,故曰「弓矢者,器也」。
射之者,人也。
【虞翻曰:人,賢人也。謂乾三伏陽,出而成乾,故曰「射之者人」。人則公。三應上,故上令三出而射隼也。】
【疏】人,賢人,謂乾也。乾陽伏于三下,出而互上四成乾。乾爲人,故曰「射之者人」。三爲三公,出而成人則公。三與上應,故上令三陽出而射隼也。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
【虞翻曰:三伏陽爲君子。二變時,坤爲身爲藏器,爲藏弓矢以待射隼。艮爲待爲時。三待五來之二,弓張矢發,動出成乾,貫隼,入大過死,兩坎象壞,故「何不利之有」,象曰「以解悖」。三陰小人乘君子器,故上觀三出,射去隼也。】
【疏】陽爲君子,故「三伏陽爲君子」。二變時體坤,所謂「二變,入宫爲萃」是也。坤形爲身,「坤以藏之」爲藏,形下爲器,故謂「藏弓矢以待射隼」也。艮止爲待,「時止則止」爲時,爻以時動,故「待時而動」。五失位,當之二,故「三待五來之二」。二動之五,體坎弓張,互離矢發。五得正,三動陽出成乾,離鳥體壞,故貫隼體,入大過棺椁死象。體有兩坎,三動則兩象俱壞,故「何不利之有」。坎心爲悖,兩坎象壞,故象曰「以解悖也」。六體陰,小人象也。三位陽,君子器也。以六乘三,是「小人乘君子之器」。上以三爲象,故云「觀三出,射去隼也」。乾鑿度曰「二陰之精射三陽,當卦是掃」。知陰陽動出,皆爲射也。
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虞翻曰:括,作也。震爲語。乾五之坤二,成坎弓離矢。動以貫隼,故「語成器而動者也」。】
【疏】待時而動,不見作爲,故云「括,作也」。動而無作,是以陽出射隼而有獲也。解震爲語,困五下二則震成,故「語成器」。困二變,入宫爲萃。萃五之二,奪之成解。是「萃乾五之坤二,而成坎弓離矢」。三動貫隼,故「語成器而動者也」。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
【虞翻曰:謂否也。以坤滅乾,爲「不仁」,「不義」。坤爲恥、爲義,乾爲仁,爲畏者也。】
【疏】下引噬嗑爻辭。噬嗑自否來,故云「謂否也」。否「小人道長」,故曰「小人」。否以坤陰滅乾陽,爲「不仁」、「不義」。坤辱爲恥,陰爲義。乾陽爲仁,惕爲畏。乾爲仁,坤陰滅乾,是不仁也。不以滅陽爲不仁,是「不恥不仁」也。坤爲義,乾陽滅于坤,是不義也。不以滅陽爲不義,是「不畏不義」也。
不見利不動,不威不徵。
【虞翻曰:否乾爲威、爲利,巽爲近利。謂否五之初,成噬嗑市。離日見乾爲見利,震爲動,故「不見利不動」。五之初,以乾威坤,故「不威不徵」,震爲徵也。】
【疏】乾君威嚴,故爲威。乾「以美利利天下」,故爲利。巽「近利市三倍」,故爲近利。「日中爲市,取諸噬嗑」,故「否五之初,成噬嗑市」。噬嗑離爲日,「相見乎離」,乾變成離,故「離日見乾爲見利」。説卦「震,動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樂緯動聲儀曰「風雨動魚龍,仁義動君子,財色動小人」。故「不見利不動」。乾五之坤初,是「以乾威坤」也。五不之初,則離不成日,震不成動,乾不威坤,震不成徵,故「不見利不動,不威不徵」。「徵」古文「懲」。震恐懼虩虩,故爲徵也。
小徵而大戒,此小人之福也。
【虞翻曰:艮爲小,乾爲大。五下威初,坤殺不行。震懼虩虩,故「小懲大戒」。坤爲小人,乾爲福。以陽下陰,「民説无疆」,故「小人之福也」。】
【疏】否艮小石,故爲小。乾陽爲大。乾五下威坤初,則「坤弑不行」。「殺」讀爲「弑」,謂否坤臣弑君也。虩虩,鄭云「恐懼貌」。否五之初,初上應四,四艮小,故「小徵」。初乾大,故「大誡」也。否坤陰爲小人,乾善爲福。以乾陽下于坤陰,坤爲民,爲无疆,兑象半見,故「民説无疆」。震「恐致福」,是「小人之福也」。
易曰:『屨校滅趾,无咎。』此之謂也。」
【九家易曰:噬嗑六五,本先在初,處非其位,小人者也。故歷説小人所以爲罪,終以致害,雖欲爲惡,能止不行,則「无咎」。侯果曰:噬嗑初九爻辭也。校者,以木夾足止行也。此明小人因小刑而大戒,乃福也。】
【疏】九家注:噬嗑六五,本在否初。初不得位,處五亦非其位。陰本小人,又不得位,始終小人者也。故歷説小人不恥、不畏、不動、不徵,所以爲罪,終以致害之故。然雖欲爲惡,能「小徵大誡」,止而不行,則亦「无咎」矣。侯注:孔氏云「此亦證前章安身之事,故引易噬嗑初九以證之」。説文「校,木囚也」。震東方木,爲足、爲行,應艮爲止,故「以木夾足止行也」。校爲小刑。初陽得正,若因小刑,顧震知懼,是「小徵大誡」,「小人之福也」。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虞翻曰:乾爲積善,陽稱名。坤爲積惡、爲身。以乾滅坤,故「滅身」者也。】
【疏】噬嗑自否來。否陰消陽,弑父弑君。噬嗑曰「明罰敕法」。五來滅初,小徵大誡,以辨之早辨也。上六「迷復」,辠大惡極,故發其義于噬嗑上九也。乾元爲善,自復至乾爲「積善」。初不成名,陽成于三爲「成名」。坤陰爲惡,自姤至坤爲「積惡」。坤形爲身。坤消至上,窮上反下,乾來滅坤,故「滅身」也。
小人以小善爲无益而弗爲也,
【虞翻曰:小善謂復初。】
【疏】乾陽息于復初,善端猶微,故「小善謂復初」。
以小惡爲无傷而弗去也。
【虞翻曰:小惡謂姤初。】
【疏】坤陰消自姤初,惡念始萌,故「小惡謂姤初」。淮南繆稱曰「君子不謂小善不足爲也而舍之,小善積而爲大善。不謂小不善爲無傷也而爲之,小不善積而爲大不善。是故積羽沈舟,羣輕折軸,故君子禁于微」。禮經解曰「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易曰『君子慎始,差以毫釐,繆以千里』,此之謂也」。小人惟不知此,故「以小善爲无益而弗爲,以小惡爲无傷而弗去也」。
故惡積而不可弇,
【虞翻曰:謂陰息姤至遯,子弑其父,故「惡積而不可弇」。】
【疏】陰生亦稱息。陰生姤初,至二成遯。艮爲少子,乾爲父。以艮陰消乾陽,故爲「子弑其父」。姤陰始動,「其初難知」。陰消至二,則「惡積而不可弇」也。
罪大而不可解。
【虞翻曰:陰息遯成否,以臣弑君,故「罪大而不可解」也。】
【疏】陰息至三,消遯成否。否坤爲臣,乾爲君。以坤陰消乾陽,故爲「臣弑其君」。「否之匪人」,故「罪大而不可解也」。
易曰:『何校滅耳,凶。』」
【九家易曰:噬嗑上九爻辭也。陰自初升五,所在失正,積惡而罪大,故爲上所滅。「善不積」,斥五陰爻也。「聰不明」者,聞善不聽,聞戒不改,故凶也。】
【疏】孔氏云「此結前章不能安身之事,故引噬嗑上九之義以證之」。否陰自初升五,在初失正,在五亦失正,故「所在失正」。五積惡而罪大,故「爲上所滅」也。五陰積惡,故知「善不積,指五陰爻也。」坎耳不正,故「聰不明」。聞善不聽,則不能遷善。聞戒不改,則不能遠罪。所以有「何校滅耳」之凶。案:否陰既成,上九當下之初,成益反泰。上九安于不正,惡積罪大,故五之初,小徵大戒以救之。五下,則坎爲校、爲耳。否乾爲首,坎成横貫其中,故「何校滅耳,凶」也。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
【崔憬曰:言有危之慮,則能安其位不失也。】
【疏】孔氏云「以上章有安身之事,故此節恒須謹慎,可以安身。故引否之九五以證之」。否上以陽居陰,體乾亢龍,「盈不可久」,故危。内坤爲安。言上能慮其危,「則能安其位不失也」。
亡者,保其存者也。
【崔憬曰:言有亡之慮,則能「保其存者也」。】
【疏】坤陰爲亡,乾陽爲存。文言曰「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言能慮其亡,則能長保其存也。
亂者,有其治者也。
【崔憬曰:言有防亂之慮,則能「有其治者也」。】
【疏】坤爲亂乾爲治。言慮亂,能防,則能有其治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虞翻曰:君子,大人,謂否五也。否坤爲安,危謂上也。翟玄曰:在安而慮危。】
【疏】虞注:否九五曰「休否,大人吉」,故知「君子,大人,謂否五也」。坤靜爲安。上亢則危,故「危謂上也」。五在否家,常自危懼,是不忘之義也。翟注:「在安而能慮危」,即保邦于未危也。
存而不忘亡,
【荀爽曰:謂「除戎器,戒不虞」也。翟玄曰:在存而慮亡。】
【疏】荀注:「除戎器,戒不虞」。萃象辭也。萃自觀來,觀爲陰消卦,故「戒不虞」。否卦亦陰消陽也。陽息則存,陰消則亡,故引萃象辭以證之。翟注:「在存而慮亡」,則不至如乾之過亢,「知存而不知亡」也。
治而不忘亂,
【荀爽曰:謂思患而逆防之。翟玄曰:在治而慮亂。】
【疏】荀注:「思患而逆防之」,即既濟象辭「思患而豫防之」也。上亢下初成益,否則反泰。泰二五易位,成「既濟定」。當既濟之時,治不忘亂,謂不忘否上,故引既濟象辭證之。翟注:「在治而慮亂」,即制治于未亂也。
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虞翻曰:坤爲身。謂否反成泰,君位定于内,而臣忠于外,故「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疏】坤爲身,又爲安,故曰「身安」。「否終則傾」,成益反泰,乾君在内,是君位于内而國可保也。坤臣在外,是臣忠于外而家可保也。
易曰:『其亡其亡,
【荀爽曰:存不忘亡也。】
【疏】否陰消陽,由四漸及于五。「存不忘亡」,故曰「其亡其亡」。
繫于包桑。』
【荀爽曰:桑者,上玄下黄。乾坤相包以正,故不可忘也。陸績曰:自此以上,皆謂否陰滅陽之卦。五在否家,雖得中正,常自懼以危亡之事者也。】
【疏】荀注:「桑者,上元下黄」,色象乾坤。天位乎上,地位乎下,故「乾坤相包以正」。荀否五注云「乾職在上,坤體在下,雖欲消乾,繫其本體,不能亡也」,故「不可忘」。陸注:自此以上,葢謂「危者,安其位者也」。以下非總上困解噬嗑而言也。否,陰消陽之卦,特舉之以示慎始之義。否五雖得中得正,然時當否閉,必常以危亡爲懼,則位可安而存可保也。
子曰:「德薄而位尊,
【虞翻曰:鼎四也。則離九四凶惡小人,故「德薄」。四在乾位,故「位尊」。】
【疏】釋下鼎四爻辭,故云「鼎四也」。鼎外體離,鼎四即離四。離四「突如」无容,故云「凶惡小人」。四互乾上,乾爲德,乾位尊。四在乾體失正,故「德薄而位尊」也。
知少而謀大,
【虞翻曰:兑爲少知,乾爲大謀。四在乾體,故「謀大」矣。】
【疏】互兑爲少女,故爲「少知」。互乾陽爲大,故爲「大謀」。四居兑乾之閒,故「知少而謀大」。
力少而任重,
【虞翻曰:五至初體大過,「本末弱」,故「力少」也。乾爲仁,故「任重」。「以爲己任,不亦重乎」。】
【疏】五至初體大過象。大過彖曰「本末弱也」,故「力少也」。乾元爲仁。論語曰「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禮表記曰「仁之爲器重,舉者莫能勝也」。乾能任重,非鼎四能任仁也。
尟不及矣。
【虞翻曰:尟,少也。及及于刑矣。】
【疏】「尟」亦作「尠」。釋詁曰「尠,寡也」,郭注云「謂少」,故云「少也」。刑即「其刑渥」也。謂四不得正,尟不及于刑也。
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刑渥,凶。』言不勝其任也。」
【孔穎達曰:言不能安身,智小謀大,而遇禍也。故引鼎九四以證之矣。】
【疏】言不能安身,則智小謀大,必遇刑禍,故引鼎九四爻辭證之。虞彼注云「四變時,震爲足。足折入兑,故『鼎折足』。兑爲刑。渥,大刑也。鼎折足則公餗覆,言不勝任。象入大過死凶,故『鼎折足,覆公餗,其刑渥,凶』」。
子曰:「知幾,其神乎?
【虞翻曰:「幾」謂陽也,陽在復初稱「幾」。此謂豫四也。惡鼎四折足,故以此次。言豫四知幾而反復初也。】
【疏】「幾謂陽也」者,謂微陽初動也。一陽動震,復見天心,故「陽在復初稱幾」。下釋豫六二爻辭,云「此謂豫四也」者,二欲四復初,故「謂豫四」。四與初應。鼎四不知幾,故折足。豫四知幾而反初,故以此次之。復初之四成豫,豫四反復初通小畜。上傳云「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陽伏坤初,其幾息矣,故「寂然不動」。變而成震,其幾生矣,故「感而遂通」。隱初入微爲「至神」,故「知幾其神乎」。
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
【虞翻曰:豫二謂四也。四失位諂瀆。上謂交五。五貴,震爲笑言。笑且言,諂也。故「上交不諂」。下謂交三,坎爲瀆,故「下交不瀆」。欲其復初得正元吉,故「其知幾乎」。】
【疏】虞豫六二注云「欲四急復初,己得休之」,故「豫二謂四也」。四失正位,有諂瀆之象。四承五,故「上謂交五」也。五位天子,故貴。震善鳴,故「爲笑言」。論語曰「巧言令色足恭,孟子曰「脅肩諂笑」。笑而且言,是爲諂也。二欲四復初,初上四得正,「二與四同功」,是「上交不諂」也。四乘三,故「下謂交三」。互坎爲溝瀆,故「爲瀆」。初得正,二乘之,故「下交不瀆」也。復初九曰「不遠復,无祇悔,元吉」,故二欲四之復初得正元吉。下云「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故曰「其知幾乎」。
其知幾乎?
【侯果曰:上謂王侯,下謂凡庶。君子上交不至諂媚,下交不至瀆慢,悔吝无從而生,豈非知微者乎。】
【疏】上貴,故「謂王侯」。下賤,故「謂凡庶」。六二中正,故爲「君子」。得中得正,故「上交不諂,下交不瀆」。悔吝之生,由于諂瀆。不諂不瀆,故「悔吝无從而生」。此非知微之君子不能也。
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虞翻曰:陽見初成震,故「動之微」。復初元吉,「吉之先見者也」。韓康伯曰:幾者,去无入有,理而未形者。不可以名尋,不可以形覩也。唯神也,不疾而速,感而遂通,故能玄照,鑒于未形也。合抱之木,起于毫末。吉凶之章,始乎微兆。故言「吉之先見」。】
【疏】虞注:一陽初動成震。震,動也。初動,故曰「動之微」。復初九曰「元吉」。初陽得正,故曰「吉之先見者也」。韓注:已著則有形,未動則无跡,皆不得謂之「幾」。故幾者,去无入有,有其理而无其形。雖名爲「幾」,而究不可以名尋。雖形爲動,而究不可以形睹也。幾動于此,即形見于彼,知幾其神。故「唯神也,則不疾而速,感而遂通」。故能朗然玄照,鑒于未形。太玄曰「天以不見爲玄,地以不形爲玄,人以心腹爲玄。天奥西北,鬱化精也。地奥黄泉,隱魄榮也。人奥思慮,含至精也」。故玄照朗然,能鑒未形也。觀合抱之木,起于毫末。知吉凶之彰,始于微兆。故君子慎微。虞書曰「道心惟微」。道經曰「道心之微」。微者,道心之動也。道心動則吉,故曰「吉之先見者也」。他本「吉」下有「凶字者,誤也。
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孔穎達曰:前章言「精義入神」,此明知幾入神之事,故引豫之六二以證之。崔憬曰:此爻得位居中,于豫之時,能「順以動」而防于豫。如石之耿介,守志不移,雖暫豫樂,以其見微,而不終日,則能貞吉,斷可知矣。】
【疏】孔注:前言「精義入神」,此言「知幾其神」。葢知幾爲入神之事,故引豫六二爻辭以證之。崔注:豫六二象曰「以中正也」。以六居二,故「得位居中」。豫下體坤順,上體震動,是「于豫之時,能順以動」。得正无應,樂不可極,故「防之于豫」。二與四互艮,艮爲小石,故「如石之耿介」。應坎爲志,應震爲守,故守志不移」也。樂可暫而不可極,惟知幾者,能見其微也。故雖暫豫樂而不終日,則正而獲吉,「斷可識矣」。案:虞注云「介,纖也。二互艮,艮爲石,故『介于石』。與小畜通,應在五,終變成離,離爲日。得位,欲四急復初,已得休之,故『不終日,貞吉』」。尋四在艮,則知當復初,不待終變也。小畜離相見爲見,震作足爲作,艮待爲俟,故「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坤爲用。終變成離,離爲日。「憂悔吝者存乎介」,能識小疵。故「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
君子知微知章,知柔知剛,
【姚信曰:此謂豫二也。二下交初,故曰「知微」。上交于三,故曰「知章」。體坤處和,故曰「知柔」。與四同功,故曰「知剛」。】
【疏】二乘初,故「下交初」。動于初爲微,故曰「知微」。二承三,故「上交三」。成于三爲章,故曰「知章」。二處坤體中和得柔之正,故曰「知柔」。與四同功,四體陽剛,故曰「知剛」。
萬夫之望。」
【荀爽曰:「聖人作而萬物覩」。干寶曰:言君子苟達于此,則「萬夫之望」矣。周公聞齊魯之政,知後世彊弱之勢。辛有見被髮而祭,則知爲戎狄之居。凡若此類,可謂「知幾」也,皆稱「君子」。君子則以得幾,不必聖者也。】
【疏】荀注:「聖人作而萬物覩」,乾文言文。「萬物」即「萬夫」,「覩」即「望」,故曰「萬夫之望」。案:坤爲萬,震爲夫,離目爲望。小畜以離畜陽,故「萬夫之望」。干注:言君子于微章剛柔,无所不達,則爲「萬夫之望」。史記魯世家「伯禽之魯,三年而後報政。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故遲』。太公封于齊,五月而報政。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爲也。』周公歎曰『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此周公聞齊魯之政,知後世彊弱之勢也。僖二十二
年左傳「初,平王之東遷也,辛有適伊川,見被髮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禮先亡矣』。秋,晉遷陸渾之戎于伊川」。此辛有見被髮而祭,則知爲戎狄之居也。此皆知幾之類也。「皆稱君子」者,以君子亦能得幾,不必聖者也。
子曰:「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
【虞翻曰:幾者,神妙也。顔子知微,故「殆庶幾」。孔子曰「囘也,其庶幾乎」!】
【疏】上曰「知幾其神乎」,説卦曰「神也者,妙萬物而爲言者也」,故云「幾者,神妙也」。荀子解蔽篇曰「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顔子惟知危,故「殆庶幾」。論語曰「囘也,其庶乎」,無「幾」字,蓋虞所見本異也。
有不善,未嘗不知。
【虞翻曰:「復以自知」,老子曰「自知者明」。】
【疏】復本純坤,坤積不善。「復亨」,剛「窮上反下」,知不善而反于善,故「復以自知」。坤爲自。復初,乾也,「乾知大始」。故曰「自知」。「自知者明」,老子道經文。乾爲知、爲大明,故「自知者明」也。
知之,未嘗復行也。
【虞翻曰:謂「顔囘不遷怒,不貳過」。「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疏】皆論語文。怒也、過也、己也,皆不善也。不遷、不貳克己而復乎禮,皆「未嘗復行」之事也。震爲行。剥上反初成震行,反初得位,故不善未嘗復行也。復彖曰「復亨」,「亨者,嘉之會。嘉會足以合禮」,故曰「復禮」。復初曰「元吉」,「元者,善之長。君子體仁,足以長人」,故曰「天下歸仁」。昭十二年左傳「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則古有是語。「天下歸仁」,爲仁之效也。皆引之,以證顔子知幾之事。
易曰:『不遠復,无祇悔,元吉。』」
【侯果曰:復初九爻辭。殆,近也。庶,冀也。此明知微之難,則知微者,唯聖人耳。顔子亞聖,但冀近于知微而未得也。在微則昧,理章而悟,失在未形。故有不善,知則速改,故无大過。】
【疏】此復初九爻辭也。詩小雅「無小人殆」,鄭箋「言無與小人近」,故云「殆,近也」。釋言「庶,幸也」。「冀」與「覬」同音。説文「覬」作「𣢆」,「𣢆,幸也」。是同音同物,故云「庶,冀也」。知微最難,唯聖人能之。顔子亞聖,亞,次也,謂次于聖人。但冀近于知微而未得,揚子謂「未達一閒」是也。「在微則昧,理彰而悟」,人之恆情。唯顔子能知「失在未形」故幾有不善,知則速改,所以无大過而獲元吉也。案:「七日來復」,故「不遠復」。坎爲悔,「出入无疾」,故「无祇悔」。乾元,故「元吉」。
「天地壹㚃,萬物化醇。
【虞翻曰:謂泰上也。先説否,否反成泰,故不説泰。天地交,萬物通,故「化醇」。孔穎達曰:以前章「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安身之道,在于得一。若己能得一,則可以安身。故此章明得一之事也。絪緼,氣附著之義。言天地无心,自然得一。唯二氣絪緼,共相和會,感應變化,而有精醇之生,萬物自化。若天地有心爲一,則不能使萬物化醇者也。】
【疏】虞注:此明所説十一爻之序也。此章主論陽吉陰凶,故明姤復否泰之幾。陰生于姤,成乎否。陽生于復,成乎泰。泰反否,非姤而有姤道。否反泰,非復而有復道。咸者,姤前卦也。前説咸不説姤,此説損不説泰,互見也。咸困噬嗑皆否來,解自臨來,鼎自大壯來,此引則皆爲否消也。咸三入宫,上慢下暴,則乾三伏陽出射之。其本由否不反泰,故五降爲噬嗑以救之。否五知存亡,故損上益下而反泰也。鼎,息卦也。陽新之時,五爻皆吉,唯四以不正處高位獨凶,故次否五,以起豫四也。豫四反復道,息泰成,故説損也。損泰交坤,將又反否,故更以益終焉。皆「窮神知化」之事也。損本泰初之上,故「謂泰上也」。上説否五,故「先説否」。「否反成泰」,「否泰反其類也」,故「不説泰」,而説損也。廣雅「壹㚃,元氣也」。説文「壹从壺,吉聲」。又云「㚃,壹㚃也。从凶从壺」。是蓋天陽主吉,地陰主凶。壹㚃吉凶,已藏于内。泰本陰陽交通之卦,損又初上易位,是陰陽再交而爲「天地壹㚃」也。「泰者,通也」。泰初之上,乾交于坤,是「天地交而萬物通」,故曰「化醇」也。孔注:前章言「利用安身,以崇德」。蓋安身之事,在于得一。老子德經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貞」。吕覽論人曰「知神之謂得一。凡彼萬形,得一後成」。故曰「若已得一,則可以安身」。下云「言致一也」,故云「此章明得一之事也」。「氤氲」亦作「絪緼」,玉篇「元氣也」,集韻「天地合氣也」。元氣會合,故云「氣附著之義」。三統曆「太極元氣,含三爲一」。後漢書郅惲曰「含元包一」。故云「天地无心,自然得一」。老子德經曰「一生二」。故「唯二氣氤氲,共相和會」。又曰「二生三,三生萬物」,故「感應變化,而有精醇之生,萬物自化」。此乃天地自然之氣,一其化端。若「有心爲一,則不能使萬物化醇」矣。「有心爲一」,疏本作「爲二」,誤。
男女搆精,萬物化生。
【虞翻曰:謂泰初之上成損。艮爲男,兑爲女,故「男女搆精」。乾爲精。損反成益,萬物出震,故「萬物化生」也。干寶曰:男女,猶陰陽也,故「萬物化生」。不言陰陽而言男女者,以指釋損卦六三之辭,主于人事也。】
【疏】虞注:泰初之上成損。損外艮爲男,内兑爲女,二少相合,故曰「男女搆精」。乾「純粹精」,故爲精。損與益反,故「損反成益」。此亦以卦次爲義,非經旨也。益初爲震,「萬物出乎震」,故曰「萬物化生也」。干注:下言萬物,故言陰陽。「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故云「男女,猶陰陽也」。淮南天文曰「道曰規,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爲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萬物化生」也。「不言陰陽言男女」者,以損六三爻辭,言人事也。愚案:「醇」與「純」通。梅福傳「一色成體謂之醇」,言醇一也。壹㚃者,元氣也。元氣无形,故「化醇」。醇則不雜而一也。搆精者,精氣也。精氣有象,故「化生」。生則有醇有雜而不一也。化醇者,即「形而上者謂之道」。化生者,即「形而下者謂之器」。故下言「物情相感,當法壹㚃化醇,致一之道」也。
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侯果曰:損六三爻辭也。象云「一人行,三則疑」,是衆不如寡,三不及一。此明物情相感,當上法絪緼化醇,致一之道,則无患累者也。】
【疏】此損六三爻辭也。虞彼注云「泰乾三爻爲三人,震爲行,故三人行。損初之上,故則損一人。一人謂泰初之上。損剛益柔,故一人行。兑爲友。初之上,據坤應兑,則得其友」。象曰「一人行,三則疑也」,虞彼注云「坎爲疑。上益三成坎,故三則疑」,是以「衆不如寡,三不及一」也。蓋化生有形、有醇、有雜,故「物情相感,當上法氤氲化醇,致一之道」。「天下之動貞夫一」,故「无患累」。言少則得,不至多則惑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
【虞翻曰:謂反損成益。君子,益初也。坤爲安身,震爲後動。崔憬曰:君子將動有所爲,必自揣安危之理,在于己身,然後動也。】
【疏】虞注:上言損,此言益。益與損反,故「謂反損成益」。初陽得正爲君子,故「君子謂益初也」。互坤爲安、爲身,體震爲後、爲動,故曰「安其身而後動」。崔注:震,動也。君子將動而有爲,自揣安危之理,必使安在于己,然後動,則動有益也。
易其心而後語,
【虞翻曰:乾爲易,益初體復心,震爲後語。崔憬曰:君子恕己及物。若于事,心難不可出語,必和易其心而後言。】
【疏】虞汪益自否來,否乾易知爲易。益初至四體復,「復見天地之心」,故云「體復心」也。震爲後、爲語,故「易其心而後語」。崔注:「恕己及物」,謂推己及物也。若于應事之際,心有所難,不可出語,必和易其心而後言,則言有益也。
定其交而後求。
【虞翻曰:震專爲定、爲後,交謂剛柔始交,艮爲求也。崔憬曰:先「定其交」,知其才行,若好施與吝,然後可以事求之。】
【疏】虞注:説卦曰「震爲專」,故爲定。又爲後。震初剛始交柔,故「交謂剛柔始交」。艮兑「同氣相求」,互艮爲求。故「定其交而後求」也。崔注:先定其交,知其人之才行,或施與否,然後可以事求之,則求有益也。
君子脩此三者,故全也。
【虞翻曰:謂否上之初。「損上益下,其道大光。自上下下,民説无疆」,「故全也」。】
【疏】謂否上反初成益。「損上益下」以下,皆益彖傳文。
危以動,則民不與也。
【虞翻曰:謂否上九。「高而无位」,故危。坤民否閉,故弗與也。】
【疏】否上九即乾上九也。陽亢失位,故「高而无位」,與乾上同義。孝經曰「高而不危」。説文曰「危,在高而懼也」。上九「高而无位」,故危。否坤爲民,「天地不交」爲閉。无民,故「民不與也」。
懼以語,則民不應也。
【虞翻曰:否上窮災,故懼。不下之初成益,故「民不應」。坤爲民,震爲應也。】
【疏】乾上九文言曰「亢龍有悔,窮之災也」。否上同乾,故懼。上不之初,則不能「損上益下」。不能「損上益下」,則不能「民説无疆」,故「民不應也」。否坤爲民,蓋震巽「同聲相應」爲應。不成震,故不應也。
无交而求,則民不與也。
【虞翻曰:上來之初,故交。坤民否閉,故「不與」。震爲交。】
【疏】上之初爲交。否上不之坤初,四互艮求,是「无交而求」也。坤民否閉,剛柔不交,是「坤民不與」。震爲交也。
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虞翻曰:上不之初,否消滅乾,則體剥傷,臣弑君,子弑父,故「傷之至矣」。】
【疏】益自否來。上不之初,則否陰消滅乾陽。至五體剥,剥爛則體傷。上與三應,三在否爲坤臣弑君,三在遯爲艮子弑父。「莫益之」,故「莫之與」。「或擊之」,故「傷之者至矣」。
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侯果曰:益上九爻辭也。此明先安身易心,則羣善自應。若危動懼語,則物所不與,故凶也。】
【疏】此益上九爻辭也。言「安身易心」,而定交在其中矣,故云「羣善自應」。言「危動懼語」,而妄求在其中矣,故云「物所不與」。物不與,故凶也。虞經注云「自非上无益初者,唯上當无應,故莫益之。上不益初,則以剥滅乾,艮爲手,故或擊之。上體巽爲進退,故勿恆。動成坎心,以陰乘陽,故立心勿恆凶矣」。葢益上九,即否九五也。言當「益初」者,益道反泰,三陽以次下初則泰成。故益上九象,以否上爲説也。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
【荀爽曰:陰陽相易,出于乾坤,故曰門。】
【疏】易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陰陽皆出入于乾坤。闔户謂之坤,闢户謂之乾。故乾坤爲易之門。
乾,陽物也。坤,陰物也。
【荀爽曰:陽物天,陰物地也。】
【疏】乾爲天,故陽物爲天。坤爲地,故陰物爲地。謂純乾純坤時也。
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
【虞翻曰:「合德」謂天地雜,保太和,日月戰。乾剛以體天,坤柔以體地也。】
【疏】坤文言曰「夫玄黄者,天地之雜也」。荀彼注云「坤位在亥,下有伏乾,陰陽相和,故言天地之雜」是也。乾彖傳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陽變陰化,成既濟定,剛柔位當,「陰陽合德」,故「各正性命,保合太和」。此之「陰陽合德」,即彼之「保合太和」也。納甲坎月離日,三十日會于壬。虞注師彖傳云「以離日坎月戰陰陽」,是「日月戰」也。皆「陰陽合德」之事。説卦曰「乾爲天,坤爲地」。雜卦曰「乾剛坤柔」。陰陽同處則合德。分之則乾以剛體天,坤以柔體地也。
以體天地之撰,
【九家易曰:撰,數也。萬物形體,皆受天地之數也。謂九天數,六地數也。剛柔得以爲體矣。】
【疏】夏官大司馬「羣吏撰車徒」,鄭注「撰,讀曰算,謂數擇之也」,故云「撰,數也」。「天地之數」,即大衍之數。陽數剛,陰數柔。萬物形體,莫不受天剛地柔之數以生。天數剛,九是也。地數柔,六是也。天剛地柔,物得之以爲體也。蓋大衍之數,取天地之數,演之爲五十,用四十九以作易。蓍七卦八,爻以九六,「參天兩地而倚數」,故曰「以體天地之撰」。
以通神明之德。
【九家易曰:隱藏謂之神,著見謂之明。陰陽交通,乃謂之德。】
【疏】神者隱藏,陰之德也。明者著見,陽之德也。陰陽相交,則神明之德通矣。「聖人探嘖索隱」,「幽贊於神明而生蓍」,故曰「以通神明之德」。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
【九家易曰:陰陽,雜也。名,謂卦名。陰陽雖錯,而卦象各有次序,不相踰越。】
【疏】下傳曰「六爻相雜」,虞彼注云「陰陽錯居曰雜」。故云「陰陽雜也」。名,謂六十四卦之名。六十四卦,陰陽雖錯,各有次序。如屯坎二之初,蒙艮三之二,此之卦之次序也。如中孚爲十一月,升爲十二月,此卦氣之次序也。如姤爲乾世,復爲坤世,此八宫之次序也。如序卦所陳,則上下二篇之次序也。故云「卦象各有次序,不相踰越也」。
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
【虞翻曰:稽,考也。三稱盛德,上稱末世。乾終上九,動則入坤。坤弑其君父,故爲亂世。陽出復震,入坤出坤,故「衰世之意邪」。侯果曰:於,嗟也。稽,考也。易象考其事類,但以吉凶得失爲主,則非淳古之時也,故云「衰世之意」耳。言「邪」示疑,不欲切指也。】
【疏】虞注:堯典「若稽古帝堯」,孔傳「稽,考也」。上云「雜而不越」,是類也。荀子曰「以類行雜」,是類者,雜之反也。乾爲積德,陽數起于一,成于三,故「三稱盛德」。大過彖傳「本末弱也」,王彼注云「初爲本而上爲末」。下傳曰「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説文曰「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故上爲末而稱末世。乾陽終于上九,初陰動下入坤。坤消至二成遯,艮子弑父,至三成否,坤臣弑君,故爲亂世。陽出復初爲震。乾入坤,伏也,爲消卦。乾出坤,動也,爲息卦。消息皆始于初,意動于微,故曰「衰世之意邪」。謂庖犧作易,處盛慮衰,爲後世法。「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衰世」之意,非取「殷之末世,周之盛德」也。侯注:「於」本作「烏」,隸變作「於」。烏有聲,故云嗟。又與「于」通。經文「於」皆作「于」,此獨作「於」,知爲「烏」而訓嗟也。易之有象,皆稽考其事類,而吉凶得失形焉。淳古之世,熙皥相忘。後世聖人,有憂患而後作易。但以吉凶得失爲主,故云「衰世之意耳」。邪,疑辭。恐人以易作於衰世爲疑,故言不欲切指也。
夫易,章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
【虞翻曰:「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微者顯之,謂從復成乾,是「察來」也。闡者幽之,謂從姤之坤,是「章往」也。陽息出初,故「開而當名」。】
【疏】「神以知來」,乾也。「知以藏往」,坤也。復初爲「微」,至三成乾,易本隱以之顯,故「微者顯之」。以乾照坤,故「謂從復至乾,是察來也」。倉頡篇曰「闡,開也。幽,隱也」。幽者,闡之反,吕氏春秋曰「隱則勝闡」是也。乾終上九,動而入坤,故「闡者幽之」。「幽」,謂坤也。坤消乾自姤始,故「謂從姤之坤,是章往也」。「陽息出初」,謂乾元也。乾元出于坤初,「坤其動也闢」,故爲開。名,即前「稱名」,謂六十四卦之名也。乾動坤闢,六十四卦由此生,故「當名」也。
辯物,正言,斷辭,則備矣。
【干寶曰:「辯物」,辯物類也。「正言」,言正義也。「斷辭」,斷吉凶也。如此,則備于經矣。】
【疏】辯,别也。「乾,陽物也。坤,陰物也」,各有其類。乾元出坤,陰陽以别。乾出坤初爲復,「復小而辯于物」,故曰「辯物」也。震爲言,陽出初爲「正言」。言必有義,故「正義也」。辭有吉凶,故「斷辭」爲「斷吉凶」。上傳曰繫
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如此者,皆備于經矣。
其稱名也小,
【虞翻曰:謂乾坤與六子,俱名八卦而小成,故小。「復小而辯于物」者矣。】
【疏】乾坤爲易之門,而乾元尤尊,乃稱名則與六子竝列,爲八卦而小成,故曰「小」。陽出坤初爲復,復陽小而辯于物。陽物陰物,别自乾元,而六十四卦稱名由復始,故曰「其稱名也小」。
其取類也大。
【虞翻曰:謂乾陽也。爲天爲父,「觸類而長之」,故大也。】
【疏】陽稱大,故「謂乾陽也」。「觸類而長之」,成六十四卦,皆乾元所爲。「爲天爲父」,言其大生,故「觸類而長之」爲大。非以説卦所屬,爲取類也。
其旨遠,其辭文,
【虞翻曰:「遠」謂乾,文謂坤也。】
【疏】左傳曰「天道遠」,故「遠謂乾」。説卦曰「坤爲文」,故「文謂坤」。葢乾元知來,故「旨遠」。坤知章往,故「辭文」。
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
【虞翻曰:曲,詘。肆,直也。陽曲初,震爲言,故「其言曲而中」。坤爲事,隱未見,故「肆而隱」也。】
【疏】説文「詘,詰詘也。一曰屈襞」,又曰「屈,曲也」,故云「曲,詘」。樂記曰「肆直而慈愛」,故云「肆,直也」。陽曲于初爲震,震聲爲言,故稱「言」。月令「律中太簇」,鄭注「中猶應也」。震巽同聲相應,詘于内而應于外,故曰「其言曲而中」也。坤「發于事業」爲事。巽初,坤也。「巽稱而隱」,故「隱未見」。發于外而隱于内,故曰「其事肆而隱」也。稱名小謂「當名」,取類大謂「辯物」,旨遠辭文謂「斷辭」,言曲事肆謂「正言」。皆陽道開,坤出乾,「通神明之德」也。
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虞翻曰:「二」謂乾與坤也。坤爲民,乾爲行。行得則乾報以吉,行失則坤報以凶也。】
【疏】鄭氏云「貳當爲弍」。「弍」爲古文「二」。一生二,故「二謂乾與坤也」。坤衆爲民。天行健,故爲行,失謂坤,得謂乾,乾陽吉,坤陰凶,故「行得則乾報以吉,行失則坤報以凶也」。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
【虞翻曰:興易者,謂庖犧也。文王書經,繫庖犧于乾五。乾爲古,五在乾中,故「興于中古」。繫以黄帝堯舜,爲後世聖人,庖犧爲中古,則庖犧以前爲上古。】
【疏】畫卦始于庖犧,故「興易者,謂庖犧也」。乾五動成離,庖犧木德王,「帝出乎震」,震東方木,木生火,故「文王書經,繫庖犧于乾五」。乾爲天,故爲古。詳前「上古」虞注。五居上乾之中,故「興于中古」。上傳以黄帝堯舜,爲後世聖人,其爲下古可知矣。今以庖犧爲中古,則庖犧以前爲上古可知矣。
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虞翻曰:謂憂患百姓,未知興利遠害,不行禮義,茹毛飲血,衣食不足。庖犧則天八卦,通爲六十四,以德化之。「吉凶與民同患」,故「有憂患」。】
【疏】憂患,謂「憂患百姓」也。不知取諸噬嗑,取涣取隨是「未知興利」也。不知取豫取睽,是未知「遠害」也。不知宫室、棺椁、書契,是「不行禮義」也。不知取離取益,取小過乾坤,是「茹毛飲血,衣食不足」也。庖犧則天,畫爲八卦。引伸觸類,爲六十四卦。通變宜民,「以德化之」。觀十二「葢取」,皆「吉凶與民同患」之意,故曰「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案:漢書藝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孟康云「伏羲爲上古,文王爲中古,孔子爲下古」。下傳云「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明夷彖傳曰「内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傳謂「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正謂文王。庖犧之世,時樸風湻,安有憂患。馬氏荀氏鄭氏,皆以文王爲中古,與虞異説,義亦可從。
是故履,德之基也。
【虞翻曰:乾爲德。履與謙旁通,坤柔履剛,故「德之基」。坤爲基。侯果曰:履禮蹈禮不倦,德之基也。自下九卦,是復道之最,故特言矣】
【疏】虞注:乾陽爲德,六十四卦皆乾元,故言德。此九卦之德,皆指陽爻也。履與謙通,謙外坤柔,履外乾剛,以剛履柔,故曰「德之基」。坤土,故爲基也。侯注:仲尼燕居「言而履之,禮也」,故「履禮」謂「蹈禮不倦」也。成十三年左傳「禮,人之幹也。敬,身之基也。郤子無基」。言郤錡不敬,故無基。明履爲「德之基也」。
謙,德之柄也。
【虞翻曰:坤爲柄。柄,本也。凡言德,皆陽爻也。干寶曰:柄所以持物,謙所以持禮者也。】
【疏】虞注:「坤爲柄」,説卦文。萬物本乎地,故云「柄,本也」。「凡言德皆陽爻」,謂九三也。乾上九反三,陽德皆本乎此,故謙爲「德之柄也」。干注:祭統「尸酢夫人,執柄」,故「柄所以持物」。史記樂書「君子以謙退爲禮」,故「謙所以持禮者也」。
復,德之本也。
【虞翻曰:復初,乾之元,故「德之本也」。】
【疏】陽動于初爲復,故云「復初,乾之元」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是初爲本,故曰「德之本也」。
恆,德之固也。
【虞翻曰:「立不易方」,守德之堅固。】
【疏】恆自泰來,乾初之四,唯三爻得正不動,故「立不易方」。震世守爲守,故云「守德」。「貞固足以幹事」,故曰「德之固也」。
損,德之脩也。
【荀爽曰:「徵忿窒慾」,所以脩德。】
【疏】説文「損,減也」。周禮天官「掌百官之誓戒,與其具脩」,鄭注「脩,掃除糞灑」,是「脩」主于減損其惡。故云「徵忿窒欲,所以脩德」。蓋忿欲皆足以累德,故君子法乎損而徵忿窒欲。唯損之又損,以至于无,則德成矣,故曰「德之脩也」。
益,德之裕也。
【荀爽曰:「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德之優裕也。】
【疏】唐韻「益,饒也」。説文「裕,衣物饒也」,是「裕」主乎增益其德。故「益動而巽,日進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周語曰「布施優裕」,故云「德之優裕」。損象專言「徵忿窒欲」,益象先言遷善,後言改過。蓋遷善則過自改。孟子曰「好善優于天下」,故曰「德之裕也」。
困,德之辯也。
【鄭玄曰:辯,别也。遭困之時,君子固窮,小人窮則濫,德于是别也。】
【疏】説文「辯判也」。又曰「判,分也」。又曰「别,分解也」。「辯,别也」,言分别也。否上之二成困,困彖傳曰「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謂九二也。九二中正,遭困之時,不失其所亨,「君子固窮」者也。若小人,則「窮斯濫矣」。君子小人之德,于是乎别,故引論語文以證之。
井,德之地也。
【姚信曰:「井養而不窮」,德居地也。】
【疏】「井養而不窮」,井彖傳文。下傳曰「井居其所而遷」,韓云「所居不移而能遷其施,故井養而不窮也」。養而不窮,其德可居之地也。井自泰來,泰初之五,居中得正,取法乎井而制爲田。「勞民勸相」,以陽助坤,坤爲地,故曰「德之地也」。
巽,德之制也。
【虞翻曰:巽風爲號令,所以制下,故曰「德之制也」。孔穎達曰:此上九卦,各以德爲用也。】
【疏】虞注:巽風有聲,故「爲號令」。號令即命令,上所以制下也。曲禮「士死制」,鄭注「制謂君命」。巽五中正,「申命行事」,故曰「德之制也」。孔注:以上九卦,皆取用於陽爻。乾陽爲德,故「各以德爲用也」。
履和而至。
【虞翻曰:謙與履通,謙坤柔和,故「履和而至」。「禮之用,和爲貴」者也。】
【疏】履旁通謙,謙坤爲柔,又爲和順。履剛而行,故至。「至哉坤元」,故「履和而至」也。「禮之用,和爲貴」,論語文。
謙尊而光。
【荀爽曰:「自上下下,其道大光」也。】
【疏】謙彖傳曰「天道下濟而光明」,謙三自乾來,故荀彼注云「乾來之坤,故下濟。陰去爲離,陽來成坎,日月之象,故光明」。蓋天在上,故尊。「下濟」成坎離,日月象,故「光明」。益彖傳曰「自上下下,其道大光」,義與此合,故備引以證之也。
復小而辯於物。
【虞翻曰:陽始見,故小。乾陽物,坤陰物。以乾居坤,故稱别物。】
【疏】一陽始見於復初,故曰小。乾爲陽物,坤爲陰物。辯,别也。以陽居陰,故云「别物」。乾陽物在初爲善,辯之早也。坤陰物在初爲不善,由「辯之不早辯也」。「有不善,未嘗不知」,辯之早,故「辯於物」也。
恆雜而不厭。
【荀爽曰:夫婦雖錯居,不厭之道也。】
【疏】震爲長男,巽爲長女,故稱夫婦。恆自泰來,泰初四易位而成二長。虞下注云「陰陽錯居稱雜」是也。乾坤交,故雜。「終則有始」「恆久而不已」,故「不厭之道也」。
損先難而後易。
【虞翻曰:損初之上,失正,故「先難」。終反成益,得位於初,故「後易」。「易其心而後語」。】
【疏】損自泰來,泰初之上,以陽居陰爲「失正」,故曰「先難」。損極則終反於下以成益,益初得正,故「後易」。「易其心而後語」,下傳
文。虞彼注云「乾爲易,益初體復心,震爲後語」。蓋據益以釋彼,故引之以證「後易」也。
益長裕而不設。
【虞翻曰:謂「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故「不設」也。】
【疏】益者,德之裕,益外體巽爲長,故曰「長裕」。説文「設,施陳也」。自然饒裕,不待設施。彖傳曰「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即「不設」之義也。
困窮而通。
【虞翻曰:陽窮否上,變之坤二成坎,坎爲通,故「困窮而通」也。】
【疏】否二之上成困,否時陽窮於上,故「變之坤二成坎」。「坎爲通」,説卦文。經曰「困亨」,亨,通也。虞彼注云「否二之上,乾坤交,故通」。彖傳曰「困而不失其所亨」,故「困窮而通」也。愚案:否窮於上而通於二爲困,猶泰居於初而遷於五爲井也。
井居其所而遷。
【韓康伯曰:「改邑不改井」,井所居不移,而能遷其施也。】
【疏】泰初之五爲井,五折坤爲「改邑」,初「舊井」爲「不改井」。遷,改也。舊井在初不改,爲「所居不移」。在初爲「井泥不食」,改之五爲寒泉之食,是「能遷其施也」。故「居其所而遷」也。
巽稱而隱。
【崔憬曰:言巽「申命行事」,是稱揚也。陰助德化,是微隱也。自此以下,明九卦德之體者也。】
【疏】即王氏所謂「稱揚命令,而百姓不知其由也」。有此九卦德之體,然後有前九卦德之用,故云「明九卦德之體」也。愚案:「稱」从禾,説文「禾,木也。木王而生。从木,从𠂹」。巽爲木,故言「稱」。説文「稱,銓也」。春分而禾生。夏至晷景可度,禾有杪。秋分而杪定。巽在卦氣爲八月卦,秋分而杪定,可稱度也,故巽言「稱」。虞注「齊乎巽」云「巽陽隱初」。葢乾伏巽初,龍德而隱,故爲隱也。又震隱巽初,「其究爲躁卦」是也。震春分卦,禾始生於震,故「稱而隱」也。
履以和行。
【虞翻曰:「禮之用,和爲貴」,謙震爲行,故「以和行」也。】
【疏】「禮之用,和爲貴」,論語文。「履者,禮也」。禮勝則離,故貴於和。履與謙通,謙坤爲和,震爲行,故「以和行也」。
謙以制禮。
【虞翻曰:陰稱禮。謙三以一陽制五陰,萬民服,故「以制禮」也。】
【疏】坤陰稱禮。樂記曰「大禮必簡」,又曰「禮以地制」,故「陰稱禮」也。虞書曰「脩五禮」,謙有五陰爲五禮。三以一陽制五陰,即制五禮也。坤爲萬民,故三象曰「萬民服也」。以陽制陰,故「以制禮也」。
復以自知。
【虞翻曰:「有不善,未嘗不知」,故「自知」也。】
【疏】復初有不善,未嘗不知,故言知。蓋乾以知來,坤爲自。以乾通坤,故「自知也」。
恆以一德。
【虞翻曰:「恆德之固」,「立不易方」,「從一而終」,故「一德」者也】
【疏】從一故固,從一故不易。「從一而終」,故曰「一德」。愚案:恆自泰來,泰乾爲德,五爲卦主,五爻辭曰「恆其德」。象曰「從一而終」,虞彼注云「一謂初。終變成益,以巽應初震,故從一
而終」。恆德從一,故曰「恆以一德」。
損以遠害。
【虞翻曰:坤爲害。泰以初止坤上,故「遠害」。乾爲遠。】
【疏】損自泰來,泰坤陰爲害。泰初之坤上成艮,艮爲止,故云「以初止坤上」。以乾止坤,乾爲遠,故「遠害」也。
益以興利。
【荀爽曰:「天施地生,其益无方」,故「興利」也。】
【疏】益自否來,乾下之坤爲「天施」,之坤成震爲「地生」。「日進无疆」,故「其益无方」。愚案:釋言「興,起也」。内體「震,起也」,故曰興。外體「巽,爲近利市三倍」,故以「興利」。
困以寡怨。
【虞翻曰:坤爲怨。否弑父與君,乾來上折坤二,故「寡怨」。坎水性通,故不怨也。】
【疏】坤陰爲怨。困自否來,否三弑父與君,否乾下折坤二,則不弑逆,怨黷不作,故「寡怨」。二體坎,坎水性通,「困窮而通」,故不怨也。愚案:困彖傳曰「險以説」,五象曰「乃徐有説」。二坎爲險不正,故困二變應五,五兑爲説,説則不怨,故「困以寡怨」。
井以辨義。
【虞翻曰:坤爲義。以乾别坤,故「辨義」也。】
【疏】坤爲義門,故爲義。泰初之五成井,以乾初别坤五,故曰「辨義也」。
巽以行權。
【九家易曰:巽象號令,又爲近利。人君政教,進退擇利,而爲權也。春秋傳曰「權者,反於經,然後有善者也」。此所以説九卦者,聖人履憂,濟民之所急行也。故先陳其德,中言其性,後叙其用,以詳之也。西伯「勞謙」,殷紂驕暴。臣子之禮有常,故創易道,以輔濟君父者也。然其意義,廣遠幽微。孔子指撮解此九卦之德,合三復之道。明西伯之于紂,不失上下。】
【疏】巽風有聲,故「象號令」。近利市三倍,故「又爲近利」。人君德教,即「象號令」者也。巽爲進退,故言「進退擇利,而爲權也」。「權者,反於經,然後有善者也」。桓十一年公羊傳文。王注「權反經而合道」。葢巽陽隱初,震巽特變,巽其究成震,以消爲息,故曰「巽以行權」。此以下,釋所以説九卦之義也。始於「履以和行」,終於「巽以行權」。上云「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又曰「因貳以濟民行」,故云「聖人履憂,濟民之所急行也」。先言九卦,陳其德也。中言九卦,言其性也。後言九卦,叙其用也。次言謙爲德柄,驕與謙反,故言西伯「勞謙」,以事殷紂驕暴之主。尋九卦所自來,皆不外乾坤。乾爲君爲父,則坤有臣道子道。「謙以制禮」,故言「臣子之禮有常,創易道,以輔濟君父者也」。叙其用,故「廣遠」。陳其德,言其性,故「幽微」。孔子指撮九卦解之,始陳德,中言性,終叙用,合三復之道。首言上天下澤爲履,故明西伯之于紂,不失上下之常也。愚案:玉篇「權,稱錘也」。前言「巽稱而隱」,此云「巽以行權」,皆取於巽木爲禾,禾杪起分之義。説文「稱」字云「律數十二杪當一分,十分爲寸。其重以十二粟爲一分,十二分爲銖。故諸程品皆从禾」。是「稱」之有權,皆取於巽木爲禾之義。又巽爲進退,孟子曰「權,然後知輕重」。蓋一進一退,則輕重可知。反震爲行,故曰「巽以行權」。
易之爲書也,不可遠。
【侯果曰:居則觀象,動則玩占,故「不可遠」也。】
【疏】「書」謂文王所書六爻之辭。「遠」,馬王肅韓袁萬反,謂遠之也。如論語「敬鬼神而遠之」之「遠」也。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翫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翫其占」,故「不可遠也」。
爲道也,婁遷。
【虞翻曰:遷,徙也。日月周流,上下無常,故「婁遷」也。】
【疏】「遷,徙」,釋詁文。「日月」謂坎離,爲乾坤二用。日月周流六位,如出震、見兑、盈乾、退巽、消艮、滅坤之類,故「婁遷也」。
變動不居,周流六虚。
【虞翻曰:變,易。動,行。六虚,六位也。日月周流,「終則復始」,故「周流六虚」。謂甲子之旬辰巳虚。坎戊爲月,離己爲日,入在中宫,其處空虚,故稱「六虚」。五甲如次者也。】
【疏】夏官司爟「四時變國火」,鄭注「變,猶易也」。震,動也。震爲足、爲行,故云「動,行」。六虚,謂六爻之位也。參同契曰「日合五行精,月受六律紀,五六三十度,度竟復更始」,故云「日月周流,終則復始」。「六位」謂之「六虚」者,六甲孤虚法也。天有六甲,地有五子。日辰不全,故有孤虚。裴駰云「甲子旬中无戌亥,戌亥爲孤,辰巳爲虚。坎納戊,離納己。參同契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易謂坎離。坎離者,乾坤二用。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往來既不定,上下亦无常。幽潛淪匿,變化於中,包囊萬物,爲道紀綱。以无制有,器用者空,故推消息,坎離滅亡」。又云「坎戊月精,離己日光。日月爲易,剛柔相當。土王四季,羅絡始終,青赤黑白,各居一方,皆禀中宫,戊己之功」。故云「入在中宫,其處空虚」。故稱六虚也。「五甲如次」者,謂甲戌旬中无申酉,申酉爲孤,寅卯爲虚。甲申旬中无午未,午未爲孤,子丑爲虚。甲午旬中无辰巳,辰巳爲孤,戌亥爲虚。甲辰旬中无寅卯,寅卯爲孤,申酉爲虚。甲寅旬中无子丑,子丑爲孤,午未爲虚。故云「五甲如次者也」。
上下无常,剛柔相易。
【虞翻曰:「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在天稱上,入地爲下,故「上下无常」也。】
【疏】日月出入,以成晝夜,故曰「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在天稱上,在地稱下」,指日月也。謂易爻相易位,法日月之晝夜。乾三畫法天,坤三畫法地。六爻之變,剛動柔應,柔動剛應,常二五、初四、三上上下相易。如日月之晝夜互在天,故曰「上下无常,剛柔相易」也。
不可爲典要,唯變所適。
【虞翻曰:典要,道也。上下无常,故「不可爲典要」。適乾爲晝,適坤爲夜。侯果曰:謂六爻剛柔相易,遠近恆唯變所適,非有典要。】
【疏】虞注:釋言「典,經也」。舜典「慎徽五典」,孔傳「五典,五常之教」,即下傳「既有典常」是也。孝經曰「先王有至德要道」,故云「典要,道也」。六爻之變,「上下无常」,故不可以常道拘也。鄭注大學云「之,適也」。是「適」謂之卦也。如乾五變之大有,故云「唯變所適」。剛柔者,晝夜之道。故云「適乾爲晝,適坤爲夜」。柔變剛,適乾也。剛變柔,適坤也。侯注:下傳云「遠近相取」,崔彼注云「遠謂應與不應,近謂比與不比。或取遠應而舍近比,或取近比而舍遠應」。故謂六爻之動,剛柔相易,或遠應,或近比,唯變爻所適,不可執以常法也。
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懼,
【虞翻曰:出乾爲外,入坤爲内。日行一度,故「出入以度」。出陽知生,入陰懼死,「使知懼」也。韓康伯曰:明出入之度,使物知外内之戒也。「出入」猶行藏,「外内」猶隱顯。遯以遠時爲吉,豐以幽隱致凶,漸以高顯爲美,明夷以處昧利貞,此外内之戒也。】
【疏】虞注:月三日出震爲「出乾」,十六日退巽爲「入坤」。出震明在外,是「出乾爲外」也。入巽明在内,是「入坤爲内」也。六十卦三百六十爻,爻當一日,法日月之行度,故「出入以度」。爻變雖无典要,常依日月消息,出入陰陽,而死生分焉。「出陽」謂出震,出震爲生明,故「出陽知生」明
。「入陰」爲
入巽,至坤爲死魄,故「入陰懼死」。出外知生,入内懼死,庶「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也。韓注:此以行藏隱顯,明出入外内之義。言行藏各有常度,不可不明其度而知外内之戒也。如遯時「與時行也」,則當入在内,故「以遠時爲吉」。如豐時「宜照天下也」,則當出在外,故「以幽隱致凶」。如漸時「往有功也」,則當出在外,故「以高顯爲美」。如明夷時「晦其明也」。則當入在内,故「以處昧利貞」。是出入有度。而或外或内,當使知而懼之,乃不失其常也。
又明於憂患與故。
【虞翻曰:「神以知來」,故「明憂患」。「知以藏往」,故知事故。「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疏】「神以知來」,乾也。憂患,未來者也。乾神,故「明憂患」。「知以藏往」,坤也。事故,已往者也。坤知,故明事故。作易者有憂患,故「又明于憂患與故」。
无有師保,如臨父母。
【虞翻曰:,臨,見也。言陰陽施行,以生萬物。无有師保,生成之者。萬物出生,皆如父母。孔子曰「父母之道天地」。乾爲父,坤爲母。干寶曰:言易道以戒懼爲本,所謂「懼以終始」,歸无咎也。外爲丈夫之從王事,則「夕惕若厲」。内爲婦人之居室,則「无攸遂」也。雖无師保切磋之訓,其心敬戒,常如父母之臨己者也。】
【疏】虞注:釋詁「臨,視也」。説文「見,視也」。故云「臨,見也」。易道變化,則陰陽施行,以生萬物,盡有乾坤之德。師保,亦乾坤也。乾嚴爲師,坤安爲保。謂六十四卦,无乾坤之生成。萬物資之,皆如乾父坤母。孔子曰「父母之道天地」,即泰誓所謂「惟天地萬物父母」是也。乾爲父,坤爲母,故曰「如臨父母」。干注:中庸曰「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乾初憂違,坤初早辨,故「言易道以戒懼爲本」。下傳云「懼以終始,其要无咎」,虞彼注云「乾道終日乾乾,故无咎」。所謂「懼以終始,歸无咎也」。在外則爲丈夫之從王事,如乾之九三「夕惕若厲」是也。在内爲婦人之居室,如家人之六二「无攸遂」是也。雖无師保之訓,而心常戒懼。如父母之臨己,所以終无咎也。
初帥其辭而揆其方,
【虞翻曰:初,始,下也。帥,正也。謂脩辭立誠。方,謂坤也。以乾通坤,故「初帥其辭而揆其方」。侯果曰:率,脩。方,道也。言脩易初首之辭,而度其終末之道。盡有典常,非虚設也。】
【疏】虞注:陽始於初九,故云「初,始」。易氣自下生,初陽在下,故云「下也」。論語曰「子帥以正」,故云「帥,正也」。「帥其辭」,謂「修辭立誠」也。坤六二曰「直方大」,故「方,謂坤也」。「以乾通坤」,初變爲震,震爲辭。乾元正於復初,是「初帥其辭」也。揆,度也。復體本坤,乾元正之,故「揆其方」也。侯注:乾曰「脩辭立其誠」,故訓「帥」爲「脩」。鄭注周禮「帥,循也」。「脩」「循」隸相近,疑「脩」當作「循」也。方,道也。從馬訓也。言帥循其初首之辭,而揆度其終末之道。則知易盡有典常,辭非虚設也。
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虞翻曰:其出入以度,故有典常。苟,誠也。其人,謂乾爲賢人。「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言而信,謂之德行,故「不虚行」也。崔憬曰:言易道深遠,若非聖人,則不能明其道。故知易道不虚而自行,必文王然後能弘也。】
【疏】虞注:乾元正初,通坤爲復,則陰陽消息,出入各以常度。既,盡也。故盡有典常也。郭璞三倉解詁曰「苟,誠也」。「其人謂乾爲賢人」者,乾初爲賢人也。乾爲神、爲大明,故「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乾爲德、爲行,震爲言行。陽潛不動,故「不言而信,存乎德行」。中庸曰「待其人而後行」,故「不虚行也」。崔注:易道深遠,非聖人不能明,即非聖人不能行。論語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故必文王,然後能弘也。
易之爲書也,
【干寶曰:重發「易」者,别殊旨也。】
【疏】重發「易之爲書」,與前殊旨也。此下皆言六爻之辭。
原始要終,以爲質也。
【虞翻曰:質,本也。以乾原始,以坤要終。謂「原始及終,以知死生之説」。崔憬曰:質,體也。言易之書,原窮其事之初,若初九「潛龍勿用」,是「原始」也。又要會其事之末,若上九「亢龍有悔」,是「要終」也。易原始潛龍之勿用,要終亢龍之有悔,復相明以爲體也。諸卦亦然,若「大畜而後通」之類是也。】
【疏】虞注:樂記「禮之質也」,鄭注「質,猶本也」。乾元「萬物資始」,故「以乾原始」。坤用六「以大終」,故「以坤要終」。乾爲生,坤爲死,故「原始及終,以知死生之説」。引上傳文,以證其義也。「爲質也」者,謂出入知懼也。崔注:孔疏義與此同。正義云「質,體也」。言易之爲書,原窮其事之初始,乾初九「潛龍勿用」,是「原始」也。又要會其事之末
終,若上九「亢龍有悔」,是「要終」也。言易以原始要終,以爲體質也。此潛龍亢龍,是一卦之始終也。諸卦亦然。若大畜初畜而後通,皆是也。亦有一爻之中,原始要終也。故坤卦之初六「履霜堅冰至」,履霜,是原始也。堅冰至,是要終也。愚案:「帝出乎震」,原始也。「成言乎艮」要終也。詩毛傳云「質,成也」。謂艮成終而成始也。故曰「原始要終,以爲質也」。
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
【虞翻曰:陰陽錯居稱雜。時陽則陽,時陰則陰,故「唯其時物」。乾陽物,坤陰物。干寶曰:一卦六爻,則皆雜有八卦之氣。若初九爲震爻,九二爲坎爻也。或若見辰戌言艮,巳亥言兑也。或若以甲壬名乾,以乙癸名坤也。或若以午位名離,以子位名坎。或若德來爲好物,刑來爲惡物。王相爲興,休廢爲衰。】
【疏】虞注:六爻有陰有陽,故云「陰陽錯居稱雜」。「剛柔者,晝夜之象也」,故「時陽則陽,時陰則陰」。「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錯雜,有時有物,故曰「唯其時物也」。干注:一卦六爻,而八卦之氣相雜。若乾初九之坤爲震爻,九二之坤爲坎爻之類也。或若艮宫内丙辰,外丙戌,故「見辰戌言艮」。兑宫内丁巳,外丁亥,故「巳亥言兑也」。或若乾納甲壬,故「以甲壬名乾」。坤納乙癸,故「以乙癸名坤也」。或若離南方之卦,午位南,故「以午位名離」。坎正北方之卦,子位北,故「以子位名坎」。或若受生爲德、爲好,故「德來爲好物」。克害爲刑、爲惡,故「刑來爲惡物」。八卦分屬五行,有興有衰,故「王相爲興,休廢爲衰」。
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侯果曰:「本末」,初上也。初則事微,故「難知」。上則事彰,故「易知」。】
【疏】大過彖傳曰「本末弱也」,向秀彼注云「由於初上兩爻陰也」,故「本末」謂「初上也」。「幾者,動之微」,幾謂初。初則事微,故「難知」。「爻象動於内,吉凶見於外」,外謂上。上則事彰,故「易知」也。
初辭擬之,卒成之終。
【干寶曰:初擬議之,故難知。卒終成之故易知。本末勢然也。侯果曰:失在初微,猶可擬議而之福。過在卒成事之終極,非擬議所及,故曰「卒成之終」。假如乾之九三,噬嗑初九,猶可擬議而之善至。上九則凶災不移,是事之「卒成之終」,極凶不變也。】
【疏】干注:初辭擬議未定,故難知。上爲卦終,事皆成著,故易知。承上本末言之,其勢然也。侯注:失在初微,猶可擬議,變而之福。如「不遠復,无祇悔」是也。若過在卒成事已終極,則非擬議所及,所謂「成事不説」,故曰「卒成之終」。如下所引乾與噬嗑是也。乾之九三,噬嗑初九,皆言无咎。「无咎者,善補過者也」,故猶可擬議而之善。乾至上九,則「亢龍有悔,窮之災也」。噬嗑至上九,則「何校滅耳,凶」。故曰「凶災不移,是事之卒成之終,極凶不變也」。愚案:上傳曰「擬之而後言」。虞彼注云「以陽擬坤而成震,震爲言,故擬之而後言」。蓋震陽動於初擬之後言,故曰「初辭擬之」。説卦曰「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虞彼注云「萬物成始乾甲,成終坤癸。艮東北是甲癸之閒,故萬物之所成終而成始也」。蓋艮陽終於上,萬物成終,故曰「卒成之終」。即前「原始要終以爲質」也。
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
【虞翻曰:撰德謂乾。辨,别也。是謂陽,非謂陰也。中,正。乾六爻,二四上非正。坤六爻,初三五非正。故雜物「因而重之,爻在其中」。故非其中,則爻辭不備。「道有變動,故曰爻」也。崔憬曰:上既具論初上二爻,次又以明其四爻也。言中四爻雜合所主之事,撰集所陳之德,能辨其是非,備在卦中四爻也。】
【疏】虞注:「撰德謂乾」者,撰,數也。乾爲德。數乾之德也。辨,分别也。陽善陰惡,故「是謂陽,非謂陰也」。六爻不皆正,故中謂正也。乾六爻,二四上失位。坤六爻,初三五失位。皆不正。乾鑿度曰「陰陽失位爲不正」是也。陰陽錯居,故曰「雜物」也。因而重之,爲六十四卦。爻貴得中,故位「非其中,則爻辭不備」。謂有凶悔吝也。「道有變動故曰爻」,下傳文。爻不中則有變動,謂六爻時物也。崔注:此備論「六爻相雜,惟其時物」之義。上言本末,止論初上二爻。此明中四爻,所以備六爻也。蓋中四爻雜合所主之事物,撰集所陳之德行,合初上二爻,以辨其是非,故非卦中四爻不備,若互卦約象是也。以互卦説易,始於左氏,其義最古。後儒欲矯而廢之,遂並經文之言互象者亦疑之。此傳明云「非其中爻不備」,孔子之言,確有明徵。後儒之疑,不獨背左氏,且畔孔子矣不亦過乎。
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
【虞翻曰:謂知存知亡,要終者也。居乾吉則存,居坤凶則亡,故曰「居可知矣」。崔憬曰:噫,歎聲也。言中四爻,亦能要定卦中存亡吉凶之事,居然可知矣。孔疏扶王弼義,以此「中爻」爲二五之爻,居中无偏,能統一卦之義,事必不然矣。何則?上文云「六爻相雜,唯其時物」,言雖錯雜而各獨會於時,獨主於物。豈可以二五之爻,而兼其雜物撰德、是非存亡吉凶之事乎。且二五之撰德與是,要存與吉則可矣。若主物與非,要亡與凶,則非其所象,故知其不可也。且上論初上二爻,則此「中」總言四爻矣。下論二四三五,則是重述其功位者也。】
【疏】虞注:謂「知存知亡」爲「要終」者,「原始要終」,則知存亡也。乾爲吉,陽爲存,故「居乾吉則存」。坤爲凶,陰爲亡,故「居坤凶則亡」。謂要卦之終,以知存亡。視爻所居,以知吉凶也。崔注:周頌「噫嘻成王」,毛傳「噫,歎也」,故云「歎聲」。中四爻得位與否,亦能要定存亡吉凶之事,故居然可知也。孔扶王義,以二居下中,五居上中,故云「居中无偏,能統一卦之義」。然上文云「六爻相雜,唯其時物」,則不能一爻獨會於時,獨主於物。豈可以二五兩爻,兼雜物撰德、是非存亡吉凶之事乎。且二五得中得正,撰德與是,要存與吉,義猶可矣。即不得正,而猶得乎中,又何至有主物與非,要亡與凶乎。故非其所象,而知其不可也。且上論初上二爻,此論中四爻。下論二與四,三與五,則是承中爻之義,而重述其功位。以此證之,則中爻爲中四爻,益无疑矣。愚案:上傳曰「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象也」。又曰「居則觀其象而翫其辭」,蓋吉凶存亡,存乎其辭。居而不動則翫辭,故「居可知矣」。下言觀辭,即觀象翫辭之事也。
智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韓康伯曰:夫彖舉立象之統,論中爻之義,約以存博,簡以兼衆,雜物撰德,而一以貫之者也。形之所宗者道,衆之所歸者一。其事彌繁,則愈滯乎有。其理彌約,則轉近乎道。彖之爲義,存乎一也。一之爲用,同乎道矣。形而上者,可以觀道。過半之益,不亦宜乎。】
【疏】王韓之義,蓋以中爻爲二五得中。謂一爻可貫六爻,故云「一以貫之」也。意求玄渺,辭愈支離。雖經孔疏詳釋,然於觀彖過半之義,究屬難通,今不取也。上傳曰「彖者,言乎象者也」,又曰「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翫其辭」。下傳曰「彖者,材也」,虞彼注云「彖説三才,則三分天象以爲三才」。蓋彖辭總論一卦六爻之義。未動爲居,故居則觀其全象而翫其彖辭。即其彖辭,可得全卦之義。如屯以初爲侯,蒙以二爲師,師以二爲丈人,比以五爲君,六爻之辭,皆因此而推廣之。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二與四同功
【韓康伯曰:同陰功也。崔憬曰:此重釋中四爻,功位所宜也。二主士、大夫位,佐于一國。四主三孤、三公、牧伯之位,佐于天子。皆同有助理之功也。】
【疏】韓注:二與四皆陰,故云「同陰功也」。五,陽也。二應五,四承五,同有助陽之功,故曰「同功」。崔注:此承前「非其中爻不備」,故云「重釋中四爻,功位所宜也」。爻位二爲大夫位,三爲諸侯位。二所以助三,舉大夫而兼士,以助國君于三。四爲諸公位,五爲天子位。四所以助五,舉三公而兼及三孤、牧伯,以佐天子于五。「同有助理之功」,故曰「同功」。
而異位。
【韓康伯曰:有外内也。崔憬曰:二士大夫位卑,四孤公牧伯位尊,故有異也。】
【疏】韓注:二在内體,四在外體,故云「有外内也」。崔注:士大夫位卑,孤公牧伯位尊,故云「異位」也。愚案:二至四爲互象,故曰「同功」。不同内卦,故曰「異位」也。
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
【韓康伯曰:二處中和,故「多譽」也。四近于君,故「多懼」也。】
【疏】二處中和之位,上應乎五,故爻辭「多譽」。四近天子之位,又不得中,上逼于五,故爻辭「多懼」。
柔之爲道,不利遠者,
【崔憬曰:此言二四皆陰位,陰之爲道,近比承陽,故不利遠矣。】
【疏】意以二四皆陰,比陽爲利,故「不利遠者」。愚案:二本陰位在内爲近,四在外體則遠矣。四多懼,故「不利遠者」。
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崔憬曰:言二是陰,遠陽雖則不利,其要或有无咎者。以二柔居中,異于四也。】
【疏】意謂二雖遠陽,亦无不利。以柔中,異四也。愚案:此承「二多譽」言也。二「要无咎」者,以六居二,得中得位,故曰「其用柔中」。若九在二而亦无咎者,以變陰得正而善用柔中也。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
【韓康伯曰:有貴賤也。崔憬曰:三諸侯之位,五天子之位。同有理人之功,而君臣之位異者也。】
【疏】韓注:三賤五貴,故有貴賤也。崔注:爻位三爲諸侯,五爲天子。同有理人之功,故「同功」。五天子爲君,三諸侯爲臣。君臣之位異,故曰「異位」。愚案:三至五爲約象,故曰「同功」。不同外卦,故曰「異位」。
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
【崔憬曰:三處下卦之極,居上卦之下。爲一國之君,有威權之重。而上承天子,若无含章之美,則必致凶。五既居中不偏,貴乘天位,以道濟物,廣被寰中,故「多功」也。】
【疏】此言三爲諸侯,居臣位以治乎國。上制天子之命,故「多凶」。五爲天子,居天位以治天下。下得諸侯之助,故「多功」。愚案:三失中,故爻辭「多凶」。五得中,故爻辭「多功」。「列貴賤者存乎位」,五爲君位,三爲臣位,故曰「貴賤之等也」。
其柔危,其剛勝邪。
【侯果曰:三五陽位,陰柔處之,則多凶危。剛正居之,則勝其任。言「邪」者,不定之辭也。或有柔居而吉者,居其時也。剛居而凶者,失其應也。】
【疏】三五陽位,以陰柔處之爲失正,故多凶危。以陽剛居之爲得正,故勝其任。復言「邪」以示不定之辭者,或有柔居之而亦吉者,時當柔也。否則善變。得正也。或有剛居之而亦凶者,失正應也。否則私其所應。如乾鑿度所云,其應實而有之皆失義是也。
易之爲書,廣大悉備。
【荀爽曰:以陰易陽謂之廣,以陽易陰謂之大。「易與天地準」,固「悉備」也。】
【疏】易,交易也。坤廣生,故「以陰易陽謂之廣」。乾大生,故「以陽易陰謂之大」。「易與天地準」,上傳文。虞彼注云「準,同也」。上傳又曰「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故「悉備也」。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崔憬曰:言易之爲書明三才。廣无不被,大无不包。悉備有萬物之象者也。】
【疏】説卦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故「言易之爲書明三才」也。廣,故无不被。大,故无不包。悉備,故有萬物之象也。
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崔憬曰:言重卦六爻,亦兼天地人道。兩爻爲一才,六爻爲三才,則是「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即三才之道也。】
【疏】三畫備三才之道,重卦六爻亦兼天地人之道。初二爲地道,三四爲人道,五上爲天道,故云「兩爻爲一才,六爻爲三才」。説卦曰「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虞彼注云「謂參天兩地,乾坤各三,而成六畫之卦數也」。蓋庖犧分天象爲三才,以地兩之。所謂「因而重之,爻在其中」。六爻之動,還依三才,故「六者非他,即三才之道也」。
道有變動,故曰爻。
【陸績曰:天道有晝夜日月之變,地道有剛柔燥溼之變,人道有行止動静吉凶善惡之變。聖人設爻,以效三者之變動,故謂之爻者也。】
【疏】「道」即三才之道,故歴言天地人之變以明之。下傳
曰「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虞彼注云「動,發
也」,故云「聖人設爻,以效三者之變動」。「兩三才爲六畫,則發揮於剛柔而生爻」,故謂之爻也。
爻有等,故曰物。
【干寶曰:等,羣也。爻中之義,羣物交集。五星、四氣、六親、九族、福德、刑殺、衆刑萬類,皆來發於爻,故總謂之物也。象「頤中有物曰噬嗑」,是其義也。】
【疏】曲禮曰「見同等不起」,故謂等爲羣也。言乎天地之間則備,故「爻中之義,羣物交集」。五星,謂金木水火土,天之經星也。四氣,亥卯未木也,寅午戌火也,巳酉丑金也,申子辰水也。土兼其中,故四。六親、九族,即火珠林法也。京房積算法,天地爲義爻,陸績謂即父母也。同氣爲專爻,即兄弟也。福德爲寶爻,即子孫也。以及官爲夫,即鬼爲繫爻。財爲妻,即財爲制爻。福,即德也。刑,即殺也。「地成形」,故曰「衆形」。「方以類聚」,故曰「萬類」。其象「皆來發於爻,故總謂之物也」。「頤中有物曰噬嗑」,噬嗑彖傳文。引之以明爻亦名物之義。案:王氏注「等,類也。」「乾,陽物也。坤,陰物也」。爻有陰陽之類,而後有剛柔之用,故曰「爻有等故曰物」。
物相雜,故曰文。
【虞翻曰:乾陽物。坤,陰物。純乾純坤之時,未有文章。陽物入坤,陰物入乾,更相雜成六十四卦,乃有文章,「故曰文」。】
【疏】「乾,陽物。坤,陰物」,上傳文。純乾純坤,陰陽未變,其時未有文章。鄭語曰「物一無文」是也。乾坤交通,故「陽物入坤,陰物入乾」,而成六子。八卦更相錯雜,成六十四卦,剛文柔,柔文剛而文章成焉。説文曰「文,錯畫也」。蓋即「物相雜,故曰文」之義也。
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干寶曰:其辭爲文也。動作云爲,必考其事,令與爻義相稱也。事不稱義,雖有吉凶,則非今日之吉凶也。故「元亨利貞」而穆姜以死,「黄裳元吉」南蒯以敗。是所謂「文不當」也。故於經,則有「君子吉,小人否」。於占,則王相之氣,君子以遷官,小人以遇罪也。】
【疏】襄二十五年左傳「非文辭不爲功」,故云「其辭爲文也」。凡「動作云爲」,必事與義稱,吉凶乃協。若事不稱義,其吉凶不足憑也。襄九年傳「穆姜薨於東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謂艮之隨,隨其出也』。姜曰『亡是。於周易曰「隨元亨利貞无咎」。有四德者,隨而无咎。我皆無之,豈隨也哉。必死於此,弗得出矣』」,故云「元亨利貞而穆姜以死」。昭十二年傳「南蒯之將叛也,枚筮之,遇坤之比。曰『黄裳元吉』,以爲大吉也。惠伯曰『吾嘗學此矣。忠信之事則可,不然必敗』」。故云「黄裳元吉南蒯以敗」。二者皆所謂「文不當」也。「君子吉,小人否」,遯九四爻辭。言君子遇之則吉,小人則否也。「於占則王相之氣」,此火珠林法。言五行四氣之王,君子占之則遷官,小人占之則遇罪也。皆引之以明事必稱義之義。案:義不當,謂陰陽不當位。當則生吉,不當則生凶,故「吉凶生焉」。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
【虞翻曰:謂文王書易六爻之辭也。末世,乾上。盛德,乾三也。文王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以服事殷,周德其可謂至德也,故「周之盛德」。紂窮否上,「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終以焚死,故「殷之末世」也。而馬荀鄭君從俗,以文王爲中古,失之遠矣。】
【疏】六十四卦畫於庖犧,至文王始書易六爻之辭,以明吉凶悔吝。「末世」謂乾上,「亢龍有悔」,紂是也。「盛德」謂乾三,「君子終日乾乾」,文王是也。庖犧位乾五,文王位乾三也。「三分」至「至德矣」,論語文。「至德」即「盛德」,故曰「周之盛德」。否上即乾上,故云「紂窮否上」。「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乾上九文言文。史記周本紀「武王使師尚父致師,以大卒馳紂師。紂兵皆奔,畔紂,紂走,反入,登鹿臺,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故云「終以焚死」。當殷之末世,正周之盛德,是當文王與紂之事也。馬融荀爽鄭玄從三古之説,謂文王爲中古,虞氏不取,故云「失之遠矣」。
是故其辭危。
【虞翻曰:「危」謂乾三。「夕惕若厲」,故「辭危」也。】
【疏】此承上『周之盛德」,文王位乾三,故「危謂乾三」也。乾三爻辭曰「夕惕若厲」。文言曰「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文王處惕厲之時,故「辭危也」。
危者使平,
【陸績曰:文王在紂世,有危亾之患,故於易辭,多趨危亡。本自免濟,建成王業,故易爻辭,「危者使平」,以象其事。否卦九五「其亡其亡,繫于包桑」之屬是也。】
【疏】危則能平,文王之事也。文在紂世,囚於羑里。蒙難艱貞,嘗有危亡之患。故於易辭,多以危亡爲戒。文王之意,本自免濟,以建成王業,故於爻辭,皆「危者使平」,以象其事。否九五曰「其亡其亡,繫于包桑」,荀彼注云「陰欲消陽,由四及五,故曰其亡其亡。桑者,上玄下黄,以象乾坤。乾職在上,坤體在下。雖欲消乾,繫其本體,不能亡也」。此即「危者使平」之意。舉否五以例其餘。如乾三文言曰「終日乾乾,與時偕行」,皆是也。
易者使傾。
【陸績曰:易,平易也。紂安其位,自謂平易,而反傾覆。故易爻辭「易者使傾」,以象其事。明夷上六「初登于天,後入于地」之屬是也。】
【疏】釋詁「平、均、夷、弟,易也」。莊子刻意篇「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故云「易,平易也」。易則必傾,紂之事也。紂安其位,乃曰「吾有民有命」,卒至商罪貫盈,天命誅之,是「自謂平易,而反傾覆」。故于爻辭,必「易者使傾」,以象其事。明夷上六曰「初登于天,後入于地」。明夷自晉來,虞彼注云「晉時在上麗乾,故『登于天,照四國』。今反在下,故『後入于地,失其則』」。侯注云「況紂之時也」。此即「易者使傾」之意,舉明夷以概其餘也。如乾上九「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皆是也。案:泰九三曰「无平不陂」,虞彼注「陂,傾,謂否上也。平謂三。天地分,故平。天成地平,謂『危者使平,易者使傾』」。
其道甚大,百物不廢。
【虞翻曰:「大」謂乾道。乾三爻三十六物,故有百物。略其奇八,與大衍之五十同義。】
【疏】乾彖曰「大哉乾元」,又曰「乾道變化」,故「大謂乾道」。乾陽爻九,四之爲三十六,三爻積爲一百八,略其奇數八,一爻當一物,故稱百物。與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大衍略其奇五爲五十,其義同也。愚案:乾之一陽始出于震,震初以恐懼致福,有危象焉。陽息至三,内乾已成,厲而得正,故「雖危无咎」。乾三,即泰三也。三言往復平陂,而易之大道備矣。陂往,即危傾也。平復,即平易也。「无往不復」,即「危者使平」也。「无平不陂』,即「易者使傾」也。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故曰「其道甚大,百物不廢」也。
懼以終始,其要无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虞翻曰:乾稱易道。「終日乾乾」,故无咎。「危者使平,易者使傾」,「惡盈」「福謙」,故「易之道」者也。】
【疏】易者乾元,易道即乾道,故「乾稱易道」。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三居内卦之終,接外卦之始,而能惕厲,故曰「懼以終始」。「雖危无咎」,故曰「其要无咎」。蓋「懼以終始」,三百八十四爻皆然,而其要歸于无咎。「无咎者,善補過者也」。天道福謙,故「危者使平」。「地道變盈」,「人道惡盈」,故「易者使傾」。謙自乾來,上九降三,乾爲易道,故云「易之道也」。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恆易以知險。
【虞翻曰:險,謂坎也。謂乾二五之坤成坎離,「日月麗天」,「天險不可升」,故「知險」者也。】
【疏】習坎,重險也,故「險謂坎也」。乾二五之坤成坎,即坤二五之乾成離。坎月離日,故「日月麗天」。論語曰「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又曰「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故云「天險不可升也」。「乾以易知」,故「知險」也。
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恆簡以知阻。
【虞翻曰:阻,險阻也。謂坤二五之乾,艮爲山陵,坎爲水,巽高兑下。「地險山川
丘陵」,故「以知阻」也。】
【疏】釋名「水出其後曰阻丘」此以水爲險也,故云「阻,險阻也」,亦謂坎也。坤二五之乾成離,即乾二五之坤成坎。互艮爲山陵,體坎爲水。離互巽爲高,互兑爲澤。澤動而下,故云「兑下」。坤爲地,故「地險山川丘陵也」。「坤以簡能」故「知阻也」。
能説諸心,
【虞翻曰:乾五之坤,坎爲心,兑爲説,故「能説諸心」。】
【疏】乾坤二五交易,坎爲心,離互兑爲説,故「能説諸心」。
能研諸侯之慮。
【虞翻曰:坎心爲「慮」,乾初之坤爲震,震爲「諸侯」,故「能研諸侯之慮」。】
【疏】坎亟心,故「爲慮」,乾初動之坤爲震,「震驚百里」,逸禮王度記「諸侯封不過百里」,故「爲諸侯」,故「能研諸侯之慮」。「能説諸心」,故能「定天下之吉凶」。「能研諸侯之慮」,故能「成天下之娓娓」,所謂「聖人成能」也。案:人謀鬼謀,百姓且與焉,未有諸侯而不與者。愛惡相攻,遠近相取,情僞相感,所謂險阻者也,則皆諸侯之險阻者也。研於慮則知,不研則不知。戲之盟,鄭惟可以庇民者是從,「將叛者其辭慚」也,非諸侯而何叛也?「叔兮伯兮,靡所與同。叔兮伯兮,褎如充耳」,「失其守者其辭屈」也,非諸侯而何失守也?
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娓娓者。
【虞翻曰:謂乾二五之坤,成离日坎月,則八卦象具。「八卦定吉凶」,故能「定天下之吉凶」。娓娓,進也。离爲龜,乾爲蓍。月生震初,故「成天下之娓娓者」,謂莫善蓍龜也。荀爽曰:娓娓者,陰陽之微,可成可敗也。順時者成,逆時者敗也。】
【疏】虞注:乾坤二五交易成坎離,坎離互艮兑震巽,則八卦象具,是亦「四象生八卦」也。陽生則吉,陰生則凶,是「八卦定吉凶,故能定天下之吉凶」也。「娓」同「亹」。詩大雅「亹亹文王,令聞不已」。不已則進,故「亹」訓「進」也。凡事進乃成,故下言成也。「離爲龜」,説卦文。雜記曰「蓍,陽之老也」,故「乾爲蓍」。「月生震初」,是乾元也。「知險知阻」,皆以此耳。故「成天下之娓娓者,謂莫善蓍龜也」。荀注:「娓」从尾,説文「尾,微也」。論語「微生高」,國策作「尾生高」。又莊子盗跖注漢書人表注東方朔傳注,俱云「尾生即微生高」。又漢書「尾生畮」注云「即微生畝」。是「尾」「微」古文通,且同物。「娓」从尾,故「娓娓者,陰陽之微」。王弼云「娓娓,微妙之意」,是也。陰陽初動,成敗未形。如陽生於復,由子歷巳成乾。陰生於姤,由午歷亥成坤。是「順時者成」也。若冬行春令,夏行秋令,如月令所紀,是「逆時者敗」也。董子繁露云「春秋至意有二端,小大微著之分也。夫覽求細微於無端之處,誠知小之爲大也,微之將爲著也,吉凶未形,聖人所獨立也」,又「聖人能繫心於微而致之者也。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氣,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位,五者俱正而化大行」
,故曰「成天下之娓娓者」。
是故變化云爲,吉事有祥,
【虞翻曰:祥,幾祥也,「吉之先見者也」。陽出,「變化云爲,吉事爲祥」,謂復初乾元者也。】
【疏】説文「祥,福也。一云善也」。幾初動而祥已兆,故云「祥,幾祥也」。即上傳所謂「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元陽初出,「變化云爲」,由是始焉。陽爲吉爲善,故「吉事爲祥」。陽初爲復,復初即乾,「元者,善之長」,故謂「復初乾元者也」。
象事知器,占事知來。
【虞翻曰:「象事」謂坤,坤爲器。乾五之坤成象,故「象事知器」也。「占事」謂乾以知來。乾五動成離則翫其占,故「知來」。侯果曰:易之云爲,唯變所適。爲善則吉事必應,觀象則用器可爲,求吉則未形可覩者也。】
【疏】虞注:坤發事業爲事,故「象事謂坤」。坤形爲器。乾五之坤成坎離,日月在天成象,故「象事知器」。即「以制器者尚其象」也。乾神知來,故「占事謂乾以知來」。乾五動成離目,動則翫其占,故「知來」。即「極數知來之謂占」也。侯注:即韓
注所謂「變化云爲者,行其吉事,則獲嘉
祥之應。觀其象事,則知制器之方。翫其占事,則覩方來之驗」是也。
天地設位,聖人成能。
【虞翻曰:天尊五,地卑二,故「設位」。乾爲「聖人」,「成能」,謂「能説諸心,能研諸侯之慮」,故「成能」也。崔憬曰:言易擬天地設乾坤二位,以明重卦之義,所以成聖人伏羲文王之能事者也。】
【疏】虞注:天尊五,謂乾五。地卑二,謂坤二。「列貴賤者存乎位」,故設位。成能,謂能説心,能研慮。聖人體乾元,故成能也。崔注:「易與天地準」,故「言易擬天地」。易設乾坤二位。「因而重之」,爲六十四卦,「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故云「所以成聖人伏羲文王之能事者也」。
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虞翻曰:乾爲人,坤爲鬼。乾二五之坤,坎爲謀。乾爲百,坤爲姓。故「人謀鬼謀,百姓與能」。朱仰之曰:「人謀」,謀及卿士。「鬼謀」,謀及卜筮也。又謀及庶民,故曰「百姓與能」也。】
【疏】虞注:乾陽信爲人,坤陰詘爲鬼。乾二五之坤,成坎聰作謀,坎主耳,故爲謀也。乾册爻一百八,略奇爲百。「姓」从女生,坤爲母,故爲姓。乾坤合而成易,故「人謀鬼謀,百姓與能」。唯「聖人成能」,故「百姓與能」也。朱注:書洪範曰「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故以「人謀」爲卿士,「鬼謀」爲卜筮,「百姓與能」爲謀及庶人也。
八卦以象告,
【虞翻曰:「在天成象」,乾二五之坤則八卦象成。兑口震言,故「以象告」也。】
【疏】「在天成象」,如出震見庚之類是也。乾坤二五交易成坎離,坎互震艮,離互巽兑,故「八卦象成」。兑爲口,震爲言,故「以象告也」。
爻彖以情言,
【崔憬曰:伏羲始畫八卦,因而重之,以備萬物,而告於人也。「爻」謂爻下辭,「彖」謂卦下辭。皆是聖人之情,見乎繫辭,而假爻彖以言,故曰「爻彖以情言」。】
【疏】伏羲始畫八卦,因而重之,爲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萬有一千五百二十册,以備萬物之數,而告於人也。爻,爻辭也。彖,卦辭也。「聖人之情見乎辭」,而假爻彖以言其情,故曰「爻彖以情言」。案:乾文言曰「利貞者,性情也」,是彖有情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是爻有情也。乾初動爲震,震聲爲言,故「以情言」也。
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
【虞翻曰:乾二之坤成坎,坤五之乾成離,故「剛柔雜居」。艮爲居。「离有巽兑,坎有震艮,八卦體備,故「吉凶可見」也。崔憬曰:言文王以六爻剛柔相推,而物雜居。得理則吉,失理則凶,故「吉凶可見」也。】
【疏】虞注:陽主升,故乾二升坤五成坎。陰主降,故坤五降乾二成離。「乾剛坤柔」,往來升降,故「剛柔雜居」。坎互艮止爲居。乾坤二五交易,成兩坎離,離互巽兑,坎互震艮。「八卦小成」,故「八卦體備」。「八卦定吉凶」,離爲見,故「吉凶可見也」。崔注:何休云「一往一來爲推」。文王以六爻剛柔相往來,而陰物陽物相雜而居。得乎易簡之理則吉,失乎易簡之理則凶,故「吉凶可見也」。
變動以利言,
【虞翻曰:乾變之坤成震,震爲言,故「變動以利言」也。】
【疏】乾元也,變動自乾初始。乾初變之坤成震,震聲爲言。「變而通之以盡利」,故「以利言」也。如「利見大人」、「利有攸往」之類是也。
吉凶以情遷。
【虞翻曰:乾吉坤凶。「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故「以情遷」。】
【疏】釋詁「遷,徙也」。乾陽爲吉,坤陰爲凶。陸績乾文言注云「乾六爻發揮變動,旁通于坤,坤來入乾,以成六十四卦,故曰旁通情也」。旁通則遷,遷則吉凶之情生,故曰「吉凶以情遷」。
是以愛惡相攻而吉凶生。
【虞翻曰:攻,摩也。乾爲愛,坤爲惡。謂「剛柔相摩」。以愛攻惡生吉,以惡攻愛生凶,故「吉凶生也」。】
【疏】説文「攻,擊也」。「摩,斫也」。摩擊義相近,故云「攻,摩也」。乾體仁,故爲愛。賈逵云「惡生于陰」,坤陰,故爲惡。「乾剛坤柔」,「愛惡相攻」,即「剛柔相摩」。故訓「攻」爲「摩」也。以愛攻惡,陽之息也。陰得正則麗陽,故亦生吉。以惡攻愛,陰之消也。陽失正則碩果消,故亦生凶。陽息吉,陰消凶,故「吉凶生也」。
遠近相取而悔吝生。
【虞翻曰:遠陽謂乾,近陰謂坤。陽取陰生悔,陰取陽生吝。悔吝言小疵。崔憬曰:遠謂應與不應,近謂比與不比。或取遠應而舍近比,或取近比而舍遠應,由此遠近相取,所以生悔吝于繫辭矣。】
【疏】虞注:左傳曰「天道遠」,故「遠陽謂乾」也。法言曰「近如地」,故「近陰謂坤」也。陽之情相遠,陰之情相近,此謂爻位遠近也。陽居陰位失正,故「陽取陰生悔」。陰居陽失正,故「陰取陽生吝」。參同契曰「纖介不正,悔吝爲賊」。遠近相取,不得其正,則悔吝生也。纖介,故「言小疵」也。崔注:内外相應爲遠,乘承相比爲近。遠謂陰陽有應與不應,近謂陰陽有比與不比。或遠取陰陽相應,而舍近陰陽不相比者。或取近陰陽相比,而舍遠陰陽不相應者。由此遠近相取,而陰陽不相應者,故悔吝生于所繫之辭矣。
情僞相感而利害生。
【虞翻曰:情陽僞陰也。情感僞生利,僞感情生害。乾爲利,坤爲害。】
【疏】「情」謂實情,陽實,故云「情陽」。「僞」謂虚僞,陰虚,故云「僞陰也」。情感僞,乾之息也。太玄所謂「離乎情者,必著乎僞。離乎僞者,必著乎情」,是也。乾爲利,故生利。僞感情,坤之消也。坤爲害,故生害。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
【韓康伯曰:近,況比爻也。易之情剛柔相摩,變動相逼者也。近而不相得,必有乖違之患也。或有相違而无患者,得其應也。相須而偕凶,乖于時也。隨事以考之,義可見矣。】
【疏】況,譬也。近,所以況上下比爻也。鄭注樂記「摩,猶迫也」,故「易之情剛柔相摩」,即「變動相逼迫者也」。兩爻相比迫,而陰陽不相得,必有乖違之患,而凶生矣。或有比相違而无患者,以陰陽得遠應也。亦有比相須而偕凶者,陰陽乖時位也。義隨爻變,不可一例拘也。
或害之,悔且吝。
【虞翻曰:坤爲害。以陰居陽,以陽居陰,爲「悔且吝」也。】
【疏】坤陰爲害。以陰居陽,以陽居陰,陽皆受陰之害,故「悔且吝」。悔吝,小疵。由悔吝,且入吉凶矣。
將叛者其辭慙,
【荀爽曰:謂屯六三「往吝」之屬也。虞翻曰:坎人之辭也。近而不相得,故叛。坎爲隱伏,將叛。坎爲心,故慚也。侯果曰:凡心不相得,將懷叛逆者,辭必慙恧。】
【疏】荀注:去此往彼,有叛象焉。吝,故「其辭慙」。凡不當往而往者皆是,故「謂屯六三往吝之屬也」。虞注:此下明六人之辭,皆近而不相得也。辭,爻辭也。六子稱人者,乾鑿度十二辟卦皆稱表。復表日角,鄭注云「表者,人形體之章識也」。注中皆稱「復人」、「臨人」,故六子亦稱人也。此坎人之辭也。坎爲隱伏,又爲盗,故有將叛之象。「慙」从心,坎爲心,故「辭慙」也。侯注:凡人心不相得,將懷叛逆,辭必慙恧。所謂誠于中,形于外也。
中心疑者其辭枝。
【荀爽曰:「或從王事无成」之屬也。虞翻曰:離人之辭也。火性枝分,故枝疑也。侯果曰:中心疑貳,則失得无從,故枝分不一也。】
【疏】荀注:坤六三「或從王事,无成有終」。「或之者,疑之也」。專則成,枝則无成,故謂「或從王事无成之屬也」。虞注:此離人之辭也。離爲火。太玄應準離,初一曰「六幹羅如,五枝離如」,故知「火性枝分」也。枝分不一,故「枝疑」也。侯注:中懷疑貳,得失无主,故其辭枝分不一。所謂心「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也。
吉人之辭寡,
【虞翻曰:艮人之辭也。】
【疏】此艮人之辭也。艮六五曰「艮其輔,言有孚,艮陽小爲慎,故「辭寡」也。
躁人之辭多。
【荀爽曰:謂睽上九之屬也。虞翻曰:震人之辭也。震爲決躁,恐懼虩虩,笑言啞啞,故多辭。侯果曰:躁人煩急,故辭多。】
【疏】荀注:睽上九言豕言塗,言鬼言車,言弧言壺,言婚媾,言遇言雨,其辭多矣。故「謂睽上九之屬也」。虞注:此震人之辭也。巽究爲躁卦,謂震也。震剛在下而動,故「爲決躁」。震聲爲笑言,震卦辭曰「震來虩虩,笑言啞啞」,故辭多也。侯注:躁人之性煩急,故辭多。所謂「口費而煩,易出難悔,易以溺人」是也。
誣善之人其辭游,
【荀爽曰:「游豫」之屬也。虞翻曰:兑人之辭也。兑爲口舌誣乾,乾爲善人也。崔憬曰:妄稱有善,故自敍其美,而辭必浮游不實。】
【疏】荀注:「游豫」當是「盱豫」之訛。豫六三日「盱豫悔,遲有悔」。言睢盱而豫有悔,遲而不從亦有悔焉,故其辭游也。虞注:此兑人之辭也。兑爲巫,又爲口舌。月見兑丁,即盈乾甲,是兑乾通氣,故「口舌誣乾」。乾爲善人,故「誣善」也。游,浮游也。兑爲澤,故「其辭游」。崔注:妄自稱善,辭必浮游不實,所謂「美言不信」是也。
失其守者其辭詘。
【荀爽曰:謂泰上六「城復于皇」之屬也。侯果曰:失守則沮辱而不信,故「其辭詘」也。爻有此象,故占辭亦從矣。虞翻曰:巽人之辭也。巽詰詘,陽在初守巽,初陽入伏陰下,故「其辭詘」。此六子也,離上坎下,震起艮止,兑見巽伏。上經終坎離,則下經終既濟未濟。上繫終乾坤,則下繫終六子。此易之大義者也。】
【疏】荀注:泰上六爻辭曰「城復于隍」,是「失其守」也。象曰「其命亂也」,陽信爲治,陰詘爲亂,故「其辭詘」也。侯注:「信」與申同。人失其守,則沮辱不信,故「辭詘」。所謂「遁辭知其所窮」也。虞注:此巽人之辭也。説文「詘,詰詘也」。下傳
「其言曲而中」,虞彼注云「曲,詘。陽曲初」。「巽詰詘」,亦謂曲也。乾初在下,故「陽在初守巽」。陽伏巽下,故「其辭詘」。自「將叛」至此,皆六子也。「離上而坎下也。震,起也。艮,止也。兑見而巽伏也」,皆本雜卦文。乾鑿度曰「離爲日,坎爲月。日月之道,陰陽之經。所以終始萬物,故以坎離爲終」。是「上經終坎離」之義也。坎離合而爲既未濟,故「下經終既濟未濟」也。上繫終于「乾坤,其易之緼邪」。乾坤三索而得六子,故下繫終六子。經傳之終,皆有精藴,故云「此易之大義也」。
校勘記
〔一〕
潘校:「坎」,原本作「地」,據陳校本正。
〔二〕
潘校:「三」,原本作「二」,據陳校本正。
〔三〕
潘校:「天」,原本作「大」,據崔注正。
〔四〕
潘校:「觀象制器」,原本作「觀器制象」,據陸注乙。
〔五〕
潘校:「川」,原本作「山」,據陳校本正。
〔六〕
潘校:「土」,原本作「士」,據陳校本正。
〔七〕
潘校:「易」,原本作「象」,據陳校本正。
〔八〕
潘校:「一」,原本作「二」,據陳校本正。
〔九〕
潘校:「一」,原本作「二」,據陳校本正。
〔一〇〕
潘校:「目」,原本作「日」,據陳校本正。
〔一一〕
潘校:「耕」,原本作「耜」,據陳校本正。
〔一二〕
潘校:「上」,原本作「下」,據陳校本正。
〔一三〕
潘校:「土」,原本作「士」,據陳校本正。
〔一四〕
潘校:「无」,原本作「有」,據陳校本正。
〔一五〕
潘校:「通如」二字原倒誤,據湖北叢書本乙。
〔一六〕
潘校:「上」,原本作「下」,據陳校本正。
〔一七〕
潘校:「見」,原本作「皆」,據陳校本正。
〔一八〕
潘校:「二」,原本作「四」,據陳校本正。
〔一九〕
潘校:「承」,原本作「乘」,據陳校本正。
〔二〇〕
潘校:「二」,原本作「三」,據所引左傅僖二十二年文正。
〔二一〕
潘校:「繫」上原衍「正言」二字,據陳校本删。
〔二二〕
潘校:「下」,原本作「上」,據所引繫下文正。
〔二三〕
潘校:「一」字原脱,據陳校本補。
〔二四〕
潘校:「明」字衍,據陳校本删。
〔二五〕
潘校:「爲」當為「謂」,據陳校本正。
〔二六〕
潘校:「末」,原本作「未」,據陳校本正。
〔二七〕
潘校:「下」,原本作「上」,據所引繫下文正。
〔二八〕
潘校:「發」,原本作「變」,據虞「及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注正。
〔二九〕
潘校:「川」,原本作「田」,據陳校本正。
〔三〇〕
東里山人按:《春秋繁露》原文作「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竟內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
〔三一〕
潘校:「韓」,原本作「王」,據陳校本正。
〔三二〕
潘校:「嘉」字原脱,據陳校本補。
〔三三〕
潘校:「下」,原本作「上」,據所引繫下文正。
字數:42601,最後更新時間:2021-10-16
上一篇:
繫辭上
【目錄】
下一篇:
説卦
東里書齋專注於古籍全文免費在綫閱讀和檢索,歡迎您的光臨指正!
聯繫我們:
dlsr@163.com
粤ICP备14015598号
粤公网安备 44512202000019号
【返回封面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