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蒙學部
字辭部
三家部儒家
三家部道家
三家部佛家
易學部
史地部
諸子部
格致部
術數部
醫學部
文學部
藝術部
類書部
譜錄部
目錄部
作者專欄
關於本站
東里論壇
章回目錄
欄目導航
回頂部
到底部
转成简体
隱藏注疏
書名
章節标題
作者
百度全文
周易集解纂疏
坤
卦辭
彖辭
象辭
初六爻辭
初六象辭
六二爻辭
六二象辭
六三爻辭
六三象辭
六四爻辭
六四象辭
六五爻辭
六五象辭
上六爻辭
上六象辭
用六
用六象辭
文言
章內目錄
周易集解纂疏
坤
卦辭
彖辭
象辭
初六爻辭
初六象辭
六二爻辭
六二象辭
六三爻辭
六三象辭
六四爻辭
六四象辭
六五爻辭
六五象辭
上六爻辭
上六象辭
用六
用六象辭
文言
热門圖書
◎ 肉蒲團
◎ 四庫全書總目
◎ 紅樓夢
◎ 古文觀止
◎ 漢書注
◎ 史記
◎ 唐詩三百首
◎ 論語正義
◎ 三國志注
◎ 周易集解纂疏
東里書齋
➩
易學部
➩
象數類
➩《
周易集解纂疏
》
周易集解纂疏
坤
䷁
坤下坤上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
【干寶曰:陰氣之始,婦德之常,故稱「元」。與乾合德,故稱「享」。行天者莫若龍,行地者莫若馬,故乾以龍繇,坤以馬象也。坤陰類,故稱「利牝馬之貞」矣。 虞翻曰:謂陰極陽生,乾流坤形,坤含光大,凝乾之元,終于坤亥,出乾初子,「品物咸亨」,故「元享」也。坤爲「牝」,震爲「馬」。初動得正,故「利牝馬之貞」矣。】
【疏】干注:坤爲陰,凡陰氣皆由是始,故云「陰氣之始」。「始」即「元」也。「婦德之常亦稱元」者,坤,「地道也,妻道也」,莊三年穀梁傳曰「獨陰不生,獨陽不生,獨天不生,三合然後生」,六書精藴曰「元,天地之大德,所以生生者也」。天無地不生,夫無妻不生,故「婦德之常亦稱元」也。亨,通也。以乾通坤爲「亨」,故云「與乾合德,故稱亨」也。「行天莫若龍」者,説文「龍,春分而升天」,「本乎天者親上」也。「行地莫若馬」者,春秋説題辭「地精爲馬」,「本乎地者親下」也。龍上行天,故「乾以龍繇」。馬下行地,故「坤以馬象也。」説文「牝,畜母也」,坤爲母,陰類也,故「利牝馬之貞」。虞注:乾彖傳曰「雲行雨施,品物流形」,虞彼注云「已成既濟,上坎爲雲,下坎爲雨。乾以雲雨,流坤之形。」蓋乾之坤成坎,故云「陰極陽生。」「在地成形」,故坤爲「形」。陽施則陰生,故云「乾流坤形」。「含宏光大」,坤之德也。初六象傳曰「陰始凝也」,坤消乾自初始,乾初爲「元」,故云「凝乾之元」。坤之一陰始于姤,姤消自午,而終亥成坤,至復一陽復生,出于乾初而息子,故云「坤終于亥,出乾初子」。乾坤交通,故「品物咸亨」,是以「元亨」。「坤爲牝」,九家易説卦文。震于馬爲善鳴,故爲「馬」。初動,坤變爲震,陽居陽位,故「得正」,貞,正也。故「利牝馬之貞」。蓋坤之「元亨」,皆乾爲之。易者乾陽,地道資生,與天合德,故義取凝乾出震。六爻皆息乾,「利貞」獨言初者,乾之元也。坤不成既濟,則六爻不正矣。
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
【盧氏曰:「坤,臣道也,妻道也」,後而不先,先則迷失道矣,故曰「先迷」。陰以陽爲「主」,當後而順之,則利,故曰「後得主利」。 九家易曰:坤爲「牝」,爲「迷」。】
【疏】盧注:「臣道也,妻道也」,文言傳文。臣後乎君,妻後乎夫,如當後而先之,則迷失臣道妻道矣。「陰以陽爲主」者,如臣以君爲主,妻以夫爲主。能後而順之,則得主而有利矣。案:坤貞十月亥,先坤者,九月剥也,後坤者,十一月復也。剥上曰「小人剥廬」,虞彼注云「上變滅艮,坤陰迷亂,故小人剥廬」。復初體震。序卦曰「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是震爲「主」。震主一陽,即盧氏所謂「陰以陽爲主」也。剥曰「不利有攸往」,以迷亂也。復曰「利有攸往」,以得主也。坤由剥至復,故「君子有攸往」。先來自剥,則「迷」。後出爲震,則「得主利」也。九家注:此九家易説卦逸象也。坤爲母,故爲「牝」。坤晦冥,故爲「迷」。
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崔憬曰:「妻道也」。西方坤兑,南方巽離,二方皆陰,與坤同類,故曰「西南得朋」。東方艮震,北方乾坎,二方皆陽,與坤非類,故曰「東北喪朋」。以喻在室得朋,猶迷于失道,出嫁喪朋,乃順而得常。安于承天之正,故言「安貞吉」也。】
【疏】「妻道也」者,謂坤爲母而有妻道。巽長女,離中女,兑少女。坤位西南,兑正西。巽東南,離正南。女從乎母,故云「二方皆陰,與坤同類」,而曰「西南得朋」也。乾爲父,震長男,坎中男,艮少男。艮位東北,震正東。乾西北,坎正北。男從乎父,故云「二方皆陽,與坤非類」,而曰「東北喪朋」也。以喻女子在室,得陰爲朋,雖迷失事夫之道,正也。既出嫁,雖喪陰朋而得陽主,乃柔順而得婦道之常,以安于承天之正,亦正也。故曰「安貞吉」。論語曰:「君子羣而不黨」,「羣」即「得朋」,「不黨」即「喪朋」。得朋喪朋,以其能安于正,故吉也。或以爻辰釋之。言坤初六貞未,未位西南,故曰「得朋」。六四在丑,丑位東北,故「喪朋」。義亦可通。又虞以納甲言之,詳見後。
彖曰
:「至哉坤元,
【九家易曰:謂乾氣至坤,萬物資受而以生也。坤者純陰,配乾生物,亦善之始,地之象也,故又歎言至美。】
【疏】説文曰「元氣初分,濁陰爲地,萬物所陳列也」,白虎通曰「地者,元氣所生,萬物之祖」,是地生于元氣,即坤所禀以爲元而生物者也。繫下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六書精藴曰「元,天地之所以生生者也」,穀梁傳曰「獨陽不生,獨天不生」,故必乾氣至坤,然後萬物資受以生也。又曰「獨陰不生」,故坤必以純陰配乎乾之純陽,然後能化生萬物,所以亦爲善之始,而象乎地也。蓋坤之生資乎乾之生,故乾之元即爲坤之元。歎言至美,所以贊之也。説文曰「至,從高下至地。从一。一猶地也」,故贊坤元曰「至哉」。又曰「天,至高無
上。从一大」也,故贊乾元曰「大哉」。
萬物資生,
【荀爽曰:謂萬一千五百二十册,皆受始于乾,由坤而生也。冊生于坤,由萬物成形,出乎地也。】
【疏】繫上曰「二篇之册,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乾鑿度曰「乾坤相竝俱生,故合于一元」,三統曆曰「陰陽合德,氣鍾于子,化生萬物」。蓋子貞震初,震以一陽息坤,生由是始。故云「萬有一千五百二十册,皆受始于乾,由坤而生也」。繫又曰「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干彼注云「衍,合也」,崔注云「舍一不用者,以象太極」。當合而爲一,册猶未兆。及分而爲二,而陰陽之册由是生,故云「册生于坤」。册不分則不生,猶萬物資始于天,不得地氣則形不成也。老子德經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高誘淮南注云「一謂道也。三者,和氣也。或説一者,元氣也。生二者,乾坤也。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設位,陰陽流通,萬物乃生」,故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
乃順承天。
【劉瓛曰:萬物資生于地,故地承天而生也。】
【疏】説卦「坤,順也」説文「承,奉也」。蓋萬物資生于地者也,然「獨陰不生」,故地唯以柔順上承乎天,而後萬物生,明坤凝乾元也。
坤厚載物,
【蜀才曰:坤以廣厚之德,載含萬物,無有窮竟也。】
【疏】説卦「坤爲大轝」,取能載物之義。中庸曰「博厚所以載物也」,故云「坤以廣厚之德,載含萬物」。下云「无疆」,故云「無有窮竟也」。
德合无疆。
【蜀才曰:天有无疆之德而坤合之,故云「德合无疆」也。】
【疏】説文「疆」本作「畺」,「界也」。「无疆」者,地以形言也。中庸曰「悠久無疆」,則合天地言之矣。蓋地之无疆者形,天之无疆者氣,而皆德爲之。天德无疆而坤能合之,故曰「德合無疆」,即中庸「悠久无疆」之義也。
含弘光大,
【荀爽曰:乾二居坤五爲「含」,坤五居乾二爲「弘」。坤初居乾四爲「光」,乾四居坤初爲「大」也。】
【疏】乾二之坤五成坎,坎中實二陰包一陽,故爲「含」。坤五居乾二成離,離中虚,二陽包一陰,故爲「弘」。坤初居乾四體觀,觀曰「觀國之光」,故曰「光」。乾四居坤初爲震,説卦曰「震爲大塗」,故曰「大」。或曰「其靜也翕」,故曰「含弘」。「其動也闢」,故曰「光大」。
品物咸亨。
【荀爽曰:天地交,萬物生,故「咸亨」。 崔憬曰:含育萬物爲「弘」,光華萬物爲「大」。動植各遂其性,故言「品物咸亨」也。】
【疏】荀注:天地交爲泰。泰彖傳曰「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何氏彼注云「泰之爲道,本以通生萬物」。泰,通也,通即「亨」也。是以「天地交,萬物生,而咸亨」,明坤受乾亨也。崔注:「含育萬物爲弘」者,即君陳曰「有容,德乃大」是也。「光華萬物爲大」者,即堯典曰「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是也。地官大司徒「以土會之灋,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動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皁物。二曰川澤,其動物宜鱗物,其植物宜膏物。三曰丘陵,其動物宜羽物,其植物宜覈物。四曰墳衍,其動物宜介物,其植物宜莢物。五曰原隰,其動物宜臝物,其植物宜叢物」。動植各遂其生,故曰「品物咸亨」。
牝馬地類,行地无疆。
【侯果曰:地之所以含弘物者,以其順而承天也。馬之所以行地遠者,以其柔而伏人也。而又牝馬,順之至也。誡臣子當至順,故作易者取象焉。】
【疏】言地所以生物者,以其順而承天。馬所以行遠者,以其柔而伏人。馬而牝馬,順之又順矣。柔順之道,于臣子宜。作易者欲臣子以柔順事其君父,故特取象于是焉。案:九家易「坤爲牝」,是「牝馬」爲「地類」矣。漢書食貨志「地用莫如馬」,故王氏注云「坤以馬行地」。坤初動爲震,震于馬爲馵足,爲作足,故爲「行」。又爲大塗,故爲「行地」。馬禀乾氣,牝爲坤類,是健而且順矣。德順而健,故曰「行地无疆」。
柔順利貞,君子攸行。
【九家易曰:謂坤爻本在柔順陰位,則利貞之乾,則陽爻來據之,故曰「君子攸行」。】
【疏】虞繫下注云「乾六爻,二四上非正。坤六爻,初三五非正。」言坤爻當在柔順陰位,其不得位者,當變居乾之二四上則正矣,故云「利貞之乾」。坤之乾,則乾來居坤之初三五而六爻皆正矣。「君子」謂陽,乾來據坤,初動震爲「行」,故曰「君子攸行」。
先迷失道,後順得常。
【何妥曰:陰道惡先,故先致迷失。後順于主,則保其常慶也。】
【疏】虞注「道義之門」,云「乾爲道門」。陽先陰後,故陰惡先,先則以迷而失乎乾之道。九家説卦曰「坤爲裳」,説文「裳」作「常」。後之而得所主,則以順而得乎坤之常。「保其常慶」者,即「乃終有慶」也。
西南得朋,乃與類行。
【虞翻曰:謂陽得其類,月朔至望,從震至乾,「與時偕行」,故「乃與類行」。】
【疏】此以納甲言也。乾納甲壬,坤納乙癸,即「天地定位」也。震納庚,巽納辛,即「雷風相薄」也。艮納丙,兑納丁,即「山澤通氣」也。坎納戊,離納己,即「水火不相射」也。坎離爲日月本體。繫上曰「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虞彼注云「日月縣天,成八卦象。三日莫,震象出庚。八日,兑象見丁。十五日,乾象盈甲。十六日旦,巽象退辛。二十三日,艮象消丙。三十日,坤象滅乙。晦夕朔旦,坎象流戊。日中則離,離象就己」。此云「謂陽得其類」者,謂一陽出震爲生明,二陽見兑爲上弦,三陽盈乾爲望也。自朔至望,皆「與時偕行」。且三陽由漸而息,爲「得朋」。又始出震,震爲「行」,故曰「乃與類行」。
東北喪朋,乃終有慶。
【虞翻曰:陽喪滅坤,坤終復生,謂月三日,震象出庚,故「乃終有慶」。此指説易道陰陽消息之大要也。謂陽月三日,變而成震出庚,至月八日,成兑見丁,庚西丁南,故「西南得朋」。謂二陽爲「朋」,故「兑君子以朋友講習」。文言云「敬義立而德不孤」,彖曰「乃與類行」。二十九日,消乙入坤,滅藏于癸,乙東癸北,故「東北喪朋」。謂之以坤滅乾,坤爲喪故也。馬君云「孟秋之月,陰氣始著,而坤之位,同類相得,故『西南得朋』。孟春之月,陽氣始著,陰始從陽,失其黨類,故『東北喪朋』。」失之甚矣。而荀君以爲「陰起于午,至申三陰,得坤一體,故曰『西南得朋』。陽起于子,至寅三陽,喪坤一體,故『東北喪朋』。」就如荀説,從午至申,經當言南西得朋,子至寅,當言北東喪朋。以乾變坤而言「喪朋」,經以乾卦爲喪邪。此何異于馬也。】
【疏】「陽喪滅坤」者,即十六日一陰生,退巽至坤而盡滅也。「坤終復生」者,陰盡陽生,「終則有始」也。滅于坤,三日復出于震,故曰「乃終有慶」,即「餘慶」也。「此指説易道陰陽消息之大要也」者,蓋孟喜焦京以十二月辟卦明一歲陰陽消長之要,此則以六純卦言一月陰陽消長之要也。消息不言坎離者,坎離爲天地之合也。納甲不言坎離者,坎離爲日月之本也。繫曰「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月受日光,陰陽消息之最著者,故以此爲候焉。「庖犧觀象而放八卦」,謂此也。文言曰「敬義立而德不孤」,虞彼注云「陽見兑丁,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本彖辭以釋「不孤」之義,故復援彼以證此也。繫傳注言「三十日」,此言「二十九日」,爲是月至二十九日,消乙方而入坤,滅藏于癸方,晦朔乃天地之合也。乙,東方,癸,北方,由東而北,故曰「東北喪朋」。乾甲三陽,漸消于坤,故云「以坤滅乾」。月喪于坤,故「坤爲喪」也。馬君謂融。馬以申爲西南,寅爲東北,又春夏爲陽,秋冬爲陰。坤,陰也,故七月陰始著于秋,爲「西南得朋」。正月陽始著于春,爲「東北喪朋」。然申貞于否,不可謂「得」,寅貞于泰,不可謂「喪」,故不取。荀君謂爽。荀以陰起于午月姤,歷遯至否而成三陰,皆得坤一體,故曰「得朋」。陽起于子月復,歷臨至泰而成三陽,皆喪坤一體,故曰「喪朋」。虞意謂從午至申,不可逆言「西南」,從子至寅,不可逆言「東北」。且以乾息消坤,謂爲「喪朋」,尤不合經旨,故兩説皆不取也。
安貞之吉,
【虞翻曰:坤道至靜故「安」,復初得正故「貞吉」。】
【疏】文言曰「至靜而德方」,惟靜故「安」。初動爲復,復陽得正,故「貞吉」。
應地无疆。」
【虞翻曰:震爲「應」。陽正于初,以承坤陰,地道應,故「應地无疆」。】
【疏】震與巽「同聲相應」,故爲「應」。震陽正于復初,上承坤陰,是陽爻初交于地而地道應之,故曰「應地无疆」。喪朋猶吉,以有應故也。
象曰
:「地勢坤。
【王弼曰:地形不順,其勢順。 宋衷曰:地有上下九等之差,故以形勢言其性也。】
【疏】王注:孔疏云「地形方直,是『不順』也。其勢承天,是其『順』也。」愚案:坎彖辭曰「山川丘陵,地險也」,「不順」甚矣。由西北而趨東南,其勢則「順」也。宋注:「地有上下九等之差」者,漢書敘贊「坤作墬勢,高下九則」,劉德注「謂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是也。其詳具于禹貢。性不可見故「據形勢以言其性也」。
君子以厚德載物。」
【虞翻曰:勢,力也。「君子」謂乾。陽爲「德」,動在坤下。君子之德車,故「厚德載物」。老子曰「勝人者有力」也。】
【疏】鬼谷子曰「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陽,施以力也」。「勢」訓「力」者,言地以勢力凝乾也。與乾旁通,故「君子謂乾」。乾陽積善,故「爲德」。初變爲震,故云「動在坤下」。禮運曰「天子以德爲車」,故云「君子之德車」。説卦曰「坤爲大轝」,取其能載。言君子之德,法坤之厚,君子之德車,即法坤之厚以載物。中庸曰「博厚所以載物」,即其義也。「勝人者有力」,老子道經文。引此以明地有勝人之勢,故「勢」訓「力」也。
初六
。履霜堅冰至。
【干寶曰:重陰故稱「六」。剛柔相推故生變,占變故有爻,繫曰「爻者,言乎變者也」,故易繫辭皆稱「九」「六」也。陽數奇,陰數偶,是以乾用一也,坤用二也。陰氣在初,五月之時,自姤來也。陰氣始動乎三泉之下,言陰氣動矣,則必至于「履霜」,履霜則必至于「堅冰」,言有漸也。藏器于身,貴其俟時,故陽在潛龍,戒以勿用。防禍之原,欲其先幾,故陰在三泉,而顯以履霜也。】
【疏】乾鑿度曰「陰變八之六」,鄭注「陰動而退,變八之六,象其氣消也」,廣韻「三兩爲六,老陰數也」,故云「重陰稱六」。剛動變柔,柔動變剛,故「剛柔相推則生變」也。動則觀變玩占而爻生焉,故「占變則有爻」也。「爻者,言乎變者也」,繫上文。虞彼注云「謂九六變化」,故「繫爻辭皆稱九六也」。乾用一,成于七而重于九,皆奇數。坤用二,成于八而重于六,皆偶數也。陰之消陽,始于五月姤初,成于九月剥上,至十月剥盡而成坤,故知坤初「自姤來也」。釋水「濫泉」「沃泉」「氿泉」,亦謂「三泉」。又見乾注。三泉初動,震爲足,故曰「履」。又履一陰之卦自姤來,姤初即坤初,故稱「履」也。九月剥,月令「季秋之月霜始降」。十月坤,月令「孟冬之月水始冰」。言三泉之下,陰氣始動,其漸必至于「履霜」而成剥,履霜必至于「堅冰」而成坤。防微杜漸,故不可不慎于初也。末復引乾初以明之者,葢以時之未至,貴于能待,故云「藏器于身,貴其俟時」。禍之未至,貴于豫防,故云「防禍之原,欲其先機」。能待則不至于亢而有悔,故「陽在潛龍,而戒以勿用」。豫防則不至于戰而道窮,故「陰在三泉,而顯以履霜也」。
象曰
:「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九家易曰:霜者,乾之命也。堅冰者,陰功成也。謂坤初六之乾四,履乾命令而成堅冰也。此卦本乾,陰始消陽,起于此爻,故「履霜」也。「馴」猶「順」也。言陽順陰之性,成「堅冰」矣。初六始姤。姤爲五月盛夏而言「堅冰」,五月陰氣始生地中,言始于微霜,終至堅冰,以明漸順至也。】
【疏】五經通義曰「寒氣凝以爲霜,從地升也」。説卦曰「乾爲寒」,蓋乾居西北而主立冬已後,冬至已前,故爲寒。寒凝爲霜,是乾氣加坤,故云「霜者,乾之命也」。韓詩外傳「冰者,窮谷陰氣所聚,不洩則結爲伏陰」,故云「堅冰者,陰功成也」。乾坤旁通,初與四應,故「坤初六之乾四」。霜凝于寒,爲「乾之命令」,乾爲冰,馴至堅冰而陰功始成,故云「履乾命令而成堅冰也」。陰消乾陽而成坤,故云「此卦本乾」。陰之消陽自初始,故云「陰始消陽,起于此爻」。以陰消陽,漸有陰勝之勢,故曰「履霜」。説文「馴,馬順也」,故云「馴猶順也」。陰消陽,陽遂順之而成陰,故云「陽順陰之性,成堅冰矣」。初陰爲姤。「姤當五月盛夏而言堅冰」者,蓋五月一陰初生,至九月陰氣始凝而肅霜,十月陰道馴至而堅冰,以明漸不可長也。繫下曰「其初難知」,惟聖人能見微而知著,故取象如此,以示戒焉。
六二
。直方大,
【荀爽曰:大者,陽也。二應五,五下動之,則應陽出直,布陽于四方。】
【疏】泰「大來」謂陽在内,否「大往」謂陽在外,故知「大者,陽也」。九家易説卦「乾爲直」,繫上曰「夫乾,其動也直」,故乾爲「直」。文言曰「坤至靜而德方」,故坤爲「方」。坤與乾旁通,坤二上應乾五。五動于乾,下應坤二,坤二即應陽而動,以之乾五。應陽,故「出直」。動直,故「陽氣布于四方」。陽動至二體臨,序卦曰「臨者,大也」,故曰「大」。
不習无不利。
【荀爽曰:物唱乃和,不敢先有所習。陽之所唱,從而和之,「无不利」也。 干寶曰:陰氣在二,六月之時,自遯來也。陰出地上,佐陽成物,臣道也,妻道也。臣之事君,妻之事夫,義成者也。臣貴其直,義尚其方,地體其大,故曰「直方大」。士該九德,然後可以從王事,女躬四教,然後可以配君子。道成于我而用之于彼,不妨以仕學爲政,不妨以嫁學爲婦,故曰「不習无不利」也。】
【疏】荀注:陰隨乎陽者也,陽唱于先,陰和于後,故「物唱乃和,不敢先有所習」也。陽動陰隨,所以「无不利」也。干注:陰消至二,爲六月遯,故知坤二自遯來也。初二爲地道,二在地上,故云「陰出地上」。萬物皆始于天而成于地,故云「佐陽成功」。地道即「臣道妻道」。臣事君,妻事夫,皆義主于成人者也。臣事君以直,則不入于邪,妻事夫以方,則不蹈于淫,亦猶地以「廣生」成天之「大生」,而德合无疆也,故曰「直方大」。九德,皋陶謨「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温、簡而廉、剛而塞、彊而義」是也。「九德」者,臣道之本,故「士該九德,然後可以從王事」。「四教」即天官九嬪掌婦學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是也。「四教」者,妻道之常,故「女躬四教,然後可以配君子。」惟道成于我,故「不習」,所以用之于彼,「无不利」。「不妨以仕學爲政」者,「仕而優則學」也,故不必學爲政然後仕。「不妨以嫁學爲婦」者,「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故不必學爲婦然後嫁。故「不習无不利」。愚案:繫下曰「坤,天下之至順也」,又曰「德行恆簡以知阻」。六二得中得正,應陽而動,有「直方大」之德,故「順」,順故「簡」,簡故「不習」。「知阻」故「无不利」,所謂因其勢而利導之者也。
象曰
:「六二之動,直以方也。
【九家易曰:謂陽,下動應之,則直而行,布陽氣于四方也。】
【疏】「謂陽」者,謂乾五陽直也。二動于下,應陽之直,故「直而行」。應五居中,以布陽氣于四方,故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
不習无不利,地道光也。」
【干寶曰:女德光于夫,士德光于國也。】
【疏】女躬四教,故「女德光于夫」。士該九德,故「士德光于國也」。愚案:坤秉乾直,以成坤方,故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地育萬物,生長收成,聽其自然而无所造作,陽動至二,萬物化光,故曰「不習无不利,地道光也」。乾五坤二,得天地之中和,故乾九五曰「天德」,坤六二曰「地道」。坤二之乾成離,離爲日,爲火、爲光、故曰「地道光也」。
六三
。含章可貞。
【虞翻曰:貞,正也。以陰包陽,故「含章」。三失位,發得正,故「可貞」也。】
【疏】「貞,正也」,師彖傳文。坤本含乾,又三爲陽位,六爲陰爻,以六居三,故云「以陰包陽」。孔疏云「章,美也」,美即陽也,「以陰包陽」,故曰「含章」。陰在三爲失位,象曰「以時發也」,動陽得正,故曰「可貞」。愚案:攷工記曰「赤與白謂之章」,注云
坤位西南,萬物成于致役之時,故「赤與白曰章」,「章」即坤也。繫上曰「夫坤,其靜也翕」,又兑口自坤三往也,故曰「含章」。
或從王事,无成有終。
【虞翻曰:謂三已發成泰,乾爲「王」,坤爲「事」,震爲「從」,故「或從王事」。地道无成而有終,故「无成有終」。 干寶曰:陰氣在三,七月之時,自否來也。陽降在四,三公位也。陰升在三,三公事也。上夫其權,位在諸侯。坤體既具,陰黨成羣,君弱臣强,戒在二國。唯文德之臣,然後可以遭之,運而不失其柔順之正。坤爲文,坤象既成,故曰「含章可貞」。此蓋平襄之王,垂拱以賴晉鄭之輔也。苟利社稷,專之則可,故曰「或從王事」。遷都誅親,疑于專命,故亦「或」之。失後順之節,故曰「无成」。終于濟國安民,故曰「有終」。】
【疏】虞注:初二已動,三發則成泰。説卦曰「乾爲君」,又曰「乾以君之」,故「乾爲王」。坤「致役」,故爲「事」。荀子曰「臣道知事」,坤臣道,故「坤爲事」。説卦曰「震爲馵足」,釋獸「左白馵」,説文「馵,馬後左足白也」。虞注説卦云「震爲左、爲足」,唐韻「左步爲彳」,「從」从彳,故「震爲從」。泰内乾爲「王」,外坤爲「事」,互震爲「從」。三雖體乾,不敢當王,故别取震象而曰「從王事」。乾九四「故或之」,虞注云「非其位,故疑之」,此亦非位,故曰「或從王事」也。文言曰「地道无成而代有終」,故引以明「无成有終」之義。干注:陰消至三,爲七月否,故知坤三自否來也。陰當居二,否陰升三,出于地上。陽當居五,否四爲陽,是「陽降在四」矣。乾鑿度「三爲三公」,三本陽位,陽降在四,本由于三,故以「陽降在四」爲「三公位也」。六三居三之位,是「陰升在三」而行「三公之事也」。陰升于三象「諸侯」,人爲「三公」,否乾猶在上用事,故云「上失其權,位在諸侯」也。陰升至三,坤體既具,是「君弱臣强」之勢。臣與君竝是謂二國,故「戒在二國」也。唯有文德之臣,能遭其時而不失柔順之正。「坤爲文」,説卦文。消至三,坤象成,故曰「含章可貞」。云「此蓋平襄之王,垂拱以賴晉鄭之輔也」者,隱六年左傳曰「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周語曰「襄王十三年,凡我周之東遷,晉鄭是依」,晉語曰「鄭先君武公與晉文侯,戮力一心,股肱周室,夾輔平王」,杜預左傳注云「幽王爲犬戎所殺,平王東遷,晉文侯鄭武公左右王室,故曰晉鄭焉依」。蓋平王東遷,傳及襄王,垂拱南面,皆賴二國之輔,故引之以明柔順守正之意也。莊十九年公羊傳曰「聘禮,大夫受命不受辭。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則專之可也」,故云「苟利社稷,專之則可」。言三居彊位,能以柔順而事弱君,故曰「或從王事」也。昭二
十六年左傳曰「至于幽王,天不弔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攜王奸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郟鄏」,攜王,注「謂伯服」。竹書紀年「伯服殺死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攜」,是爲攜王,後爲晉文侯所殺。此「遷國誅親,疑于專命」之事也。「故亦或之」者,言六本柔順,能守臣節,而與乾四同辭者,乾四陽居陰,坤三陰居陽,皆不得正,故皆曰「或」。「或之者,疑之也」。但後順之節不可失,故戒以「无成」。而濟國安民貴能終,故勉以「有終」。愚案:三與上應,上卦未成,故「无成」。三居下卦之終,故「有終」。且三變正爲謙,謙九三曰「勞謙君子有終吉」,即此義也。
象曰
:「含章可貞,以時發也。
【崔憬曰:陽命則「發」,非時則「含」也。】
【疏】京房云「静爲悔,發爲貞」。凡象辭言「發」者,皆謂發得正也。説卦曰「發揮于剛柔而生爻」,虞訓「發」爲「動」。三爲陽位,六陰含之,六禀陽命而動,則得其正。三動,艮爲「時」。變動有時,故「以時發」。苟非其時,則「含」而不發也。
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干寶曰:位彌高,德彌廣也。】
【疏】三處下之上,上從王事,故云「位彌高」。「發于事業」故「光大」,光大故「德彌廣」也。又孔疏云「『或從王事,知光大』者,釋『无成有終』也。既隨從王事,不敢主成物始,但奉終而行,是知慮光大,不自擅其美,唯奉于王」,義亦通也。愚案:三動互坎心爲「知」,伏離日爲「光」,坤「富有之謂大業」爲「大」,故曰「知光大」也。孟子曰「惟知者能以小事大」,「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畏天者保其國」,即「從王事,知光大」之義也。
六四
。括囊,无咎无譽。
【虞翻曰:括,結也。謂泰反成否,坤爲「囊」,艮爲手,巽爲繩,故「括囊」。在外,多咎也。得位承五,「繫于包桑」,故无咎。陰在二多譽,而遠在四,故「无譽」。 干寶曰:陰氣在四,八月之時,自觀來也。天地將閉,賢人必隱懷智苟容,以觀時釁。此葢甯戚蘧瑗與時卷舒之爻也。不艱其身則无咎,功業不建故「无譽」也。】
【疏】虞注:説文「絜,括也」,大學「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鄭注「絜,猶結也」,故「括」訓「結」也。乾息至三成泰,至四則泰反成否。文言曰「天地閉,賢人隱」,故知泰成否也。「坤爲囊」,九家説卦文。坤中虚,故爲「囊」。「艮爲手」,「巽爲繩」,説卦文。否内坤爲「囊」。内互四爲艮手,外互四爲巽繩,故有括象。坤在内而括在外,外,四也,四近五多懼,故多咎。然四陰得位,上承五陽,否九五曰「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于包桑」,故无咎。繫下曰「二與四同功」。「二多譽」者,二陰得中,且應五也。「四多懼」者,四不得中,且近五,故「无譽」。干注:陰消至四,爲八月觀,故知坤四自觀來也。方其未消爲否,有「天地閉,賢人隱」之象,故惟有「懷智苟容,以觀時釁」,如囊斯括可矣。云「此蓋甯戚蘧瑗與時卷舒之爻也」者,淮南子「甯戚欲干齊桓公,困窮無以自達。于是爲商旅,將任車以商于齊,暮宿于郭門外。桓公迎郊客,夜開門,辟任車,爝火甚衆。戚飯牛車下,擊牛角而疾商歌。桓公聞之曰『異哉,非常人也』。命後車載之,因授以政」。襄十四年左傳「衞獻公戒孫文子甯惠子食,皆服而朝,日旰不召,而射鴻于囿。二子從之,不釋皮冠而與之言。二子怒,孫文子如戚。孫蒯入使,公飲之酒,使大師歌巧言之卒章。大師辭,師曹請爲之。蒯懼,告文子。文子曰『君忌我矣,弗先必死。』竝帑于戚,而入見蘧伯玉曰『君之暴虐,子所知也。大懼社稷之傾覆,將若之何?』對曰『君制其國,誰敢奸之?奸之,庸知愈乎?』遂行,從近關出」。又二十六年傳「初,獻公使與甯喜言。甯喜曰『必子鮮在,不然必敗。』故公使子鮮。子鮮以公命與甯喜言,曰『苟反,政由甯氏,祭則寡人』。甯喜告蘧伯玉。伯玉曰『瑗不得聞君之出,敢聞其入』?遂行,從近關出」。蓋時當否閉,二子委蛇隨俗,合「括囊」之義,故援以證之。不以身試艱難,故无咎。亦不能大建功業,故「无譽」。
象曰
:「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盧氏曰:慎言,則无咎也。】
【疏】虞注謙彖傳云「坤爲鬼害」,是坤有「害」義也。四變,震善鳴爲言。又互艮以止之,艮陽小爲「慎」。繫上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爲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故云「慎言則无咎也」。
六五
。黄裳元吉。
【干寶曰:陰氣在五,九月之時,自剥來也。剥者,反常道也。「黄,中之色,裳,下之飾,元,善之長也。中美能黄,上美爲元,下美則裳」。陰登于五,柔居尊位,若成昭之主,周霍之臣也。百官總己,專斷萬機,雖情體信順,而貌近僭疑,周公其猶病諸。「言必忠信,行必篤敬」,然後可以取信于神明,无尤于四海也。故曰「黄裳元吉」也。】
【疏】陰消至五,爲九月剥,故知坤五自剥來也。以六陰居九五之位,故云「剥者,反常道也」。「黄,中之色,裳,下之飾,元,善之長也。中美能黄,上美爲元,下美則裳」,皆昭十二年左傳文。蓋南蒯枚筮,遇坤之比,子服惠伯釋其義如此也。文言曰「天玄而地黄」,九家説卦曰「坤爲黄」。説文「坤从土从申」,坤位未申之維,月令曰「季夏之月中央土」。郊特牲曰「黄者,中也」,故云「黄,中之色」。九家説卦曰「坤爲裳」,繫下曰「黄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虞彼注云「乾在上爲衣,坤下爲裳」,故云「裳,下之飾」。彖曰「至哉坤
元」,九家注云「坤者純陰,配乾生物,亦善之始」,故云「元,善之長也」。「黄中通理」,故云「中美能黄」。「元首明哉」,故云「上美爲元」。「垂衣裳而天下治」,故云「下美則裳」。六陰登五,是以「柔居尊位」也。云「若成昭之主,周霍之臣也」者,明堂位「武王崩,成王幼,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諸侯于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服。七年,致政于成王」。漢書昭帝紀「年八歲,武帝崩,即皇帝位。大將軍光秉政,上官桀詐使人爲燕王旦上書言光罪。時上年十四,覺其詐。後有譖光者,上輒怒曰『大將軍,國家忠臣,先帝所屬,敢有譖毁者,坐之』。光由是得盡忠」。二公輔佐幼主,百官總己以聽,專斷萬機,中雖信順,而外貌略近僭疑。以周公之聖,猶有流言,况霍光乎。「言必忠信,行必篤敬」,本論語文。惟忠信篤敬,然後幽可取信于神明,明可无尤于四海也。左傳曰「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飾」。今黄在中,則中自忠,裳飾下,則下自共,所以事无不善而得其吉也,故曰「黄裳元吉」。
象曰
:「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王肅曰:坤爲「文」,五在中,故曰「文在中也」。 干寶曰:當總己之任,處疑僭之閒,而能終元吉之福者,由文德在中也。】
【疏】王注:「坤爲文」,説卦文。楚語曰「地事文」,韋昭注云「地質柔順,故文」。五居上中,文言曰「美在其中」,故曰「文在中也」。干注:言周公霍光以臣攝君,跡疑于僭,而終能獲元吉之福者,由文德在中也。「文德」者,柔順之德也。
上六
。龍戰于野,
【荀爽曰:消息之位,坤在于亥,下有伏乾,「爲其嗛于陽,故稱龍」也。】
【疏】陰之消陽,至上而極,乾盡則成坤。坤位在十月亥,亥居西北,乾方也。乾鑿度曰「陽始于亥」,又曰「乾制之于西北,方位在十月」是也。坤于消息在亥,乾于方位在亥,故云「坤在于亥,下有伏乾」。文言曰「爲其嗛于陽」者,以坤兼乾也。震得乾之一陽爲龍,「故稱龍焉」。乾居西北廣莫之方,故稱「野」。説卦曰「戰乎乾」,崔氏注「謂陰陽相薄」是也。坤陰至上,與乾陽戰于西北亥方,故曰「龍戰于野」。
其血玄黄。
【九家易曰:實本坤體,「未離其類,故稱血焉」,血以喻陰也。「玄黄,天地之雜」,言乾坤合居也。 侯果曰:坤,十月卦也。乾位西北,又當十月。陰窮于亥,窮陰薄陽,所以戰也,故説卦云「戰乎乾」是也。六「稱龍」者,陰盛似龍,故「稱龍」也。 干寶曰:陰在上六,十月之時也。爻終于酉而卦成于乾,乾體純剛,不堪陰盛,故曰「龍戰」。戌亥,乾之都也,「故稱龍焉」。陰德過度,以逼乾戰。郭外曰郊,郊外曰「野」。坤位未申之維,而氣溢酉戌之閒,故曰「于野」。未離陰類,故曰「血」。陰陽色雜,故曰「玄黄」。言陰陽離則異氣,合則同功,君臣夫妻,其義一也。故文王之忠于殷,仰參二之彊,以事獨夫之紂,蓋欲彌縫其闕,而匡救其惡,以祈殷命,以濟生民也。紂遂長惡不悛,天命殛之,是以至于武王,遂有牧野之事,是其義也。】
【疏】九家注:文言曰「猶未離其類」者,未離乎坤也。「故稱血焉」者,坤陰類,血亦陰類,故「血以喻陰也」。坤亥臨于乾亥,「天玄地黄」,故云「玄黄,天地之雜」。乾鑿度曰「乾坤氣合戌亥」,故云「乾坤合居也」。愚案:上與三應,上爲陰位,三爲陽位,「陰疑于陽必戰」。戰則變三,失位變正,互坎爲血卦,互震爲玄黄,故曰「其血玄黄」。侯注:坤于消息,十月亥卦也。乾居西北,又當十月亥方也。坤陰窮于亥位,乾陽即始于亥方,以窮陰薄乎陽方,陰陽相疑故戰。説卦曰「戰乎乾」是也。「陰盛似龍」者,陰有伏陽,故「六亦稱龍也」。干注:剥盡成坤,故「上六爲十月之時」。「爻終于酉」者,坤上六納癸酉也。「而卦成于乾」者,陰消乾至上,始成坤也。乾本純剛之體,不堪陰盛來消,陰陽相薄,故曰「龍戰」。乾,西北之卦。乾鑿度「乾位在十月而漸九月,居乎戌亥之閒」,故云「戌亥,乾之都也」。廣韻「天子所居曰都」,乾爲君,故所居稱都。上六在亥,爲乾之都,「故稱龍焉。」乾象既盈,坤道至盛,陽功既訖,當返入坤中,出震牝乾,坤德乃備,是陰德過度,以逼乾而爲龍戰也。「郭外曰郊,郊外曰野」,本魯頌毛傳文,但「郭」稱「邑」耳。坤居西南,乾鑿度坤位六月而漸七月,故「位于未申之維」。云「溢于酉戌之閒」者,溢于酉戌則亥也。言「酉戌」者,爻終于酉,以爲端也。自未申至酉戌遠,故曰「野」。龍雖屬乾,然上本坤卦,「未離陰類,故曰其血。」戰者,陰陽疑也,疑故雜。「玄黄者,天地之雜也」,乾坤氣合戌亥,故曰「玄黄」。陰陽之氣,離則相異,合之則相濟而有功。如君臣夫婦,與天地之義無殊。復引文王事紂,武王伐殷之事以明之者,文王抑三分有二之勢,以事獨夫,凡所以彌縫其闕,匡救其失者,靡所不至。使紂柔順得中,則以祈殷命,以濟生民,未必不有「黄裳元吉」之占矣。乃長惡不悛,陰窮于上,而疑陽必戰,卒致天命不佑。武遂興師,牧野一戰,血流漂杵,非即「龍戰于野,其血玄黄」之象乎,故云「是其義也」。
象曰
:「龍戰于野,其道窮也。」
【干寶曰:天道窮,至于陰陽相薄也。君德窮,至于攻戰受誅也。柔順窮,至于用權變矣。】
【疏】「天道窮,至于陰陽相薄」者,「戰乎乾」是也。「君德窮,至于攻戰受誅」者,會于牧野是也。「柔順窮,至于用權變」者,揖讓變爲征誅是也。案:後漢書朱穆奏記曰「易經龍戰之會,其文曰『龍戰于野,其道窮也』,謂陽道將勝而陰道負也」。蓋「易窮則變」,陰盡陽生。陰窮于上,故云負,陽復于下,故云勝,此終亥出子之義也。
用六
。利永貞。
【干寶曰:陰體其順,臣守其柔,所以秉義之和,履貞之幹,唯有推變,終歸于正。是周公始于「負扆南面」,以光王道,卒于「復子明辟」,以終臣節,故曰「利永貞」也。】
【疏】「陰體其順」者,六也。「臣守其柔」者,用六也。「秉義之和」者,利也。「履貞之幹」者,貞也。「唯」當作「雖」,「推」當作「權」。「雖有權變,終歸于正」者,變通盡利,則終歸于正,「利永貞」也。「負扆南面」,本明堂位文。「復子明辟」,本洛誥文。以陰升逼陽,象負扆權變。以陰陽合則同功,象復子明辟。「終歸于正」,言公守柔順之道,始光王道,卒終臣節。始終不失其正,故曰「利永貞」也。案:六十四卦皆出于乾坤,始于乾,成于坤,乾坤相須爲用者也。乾用九者,用其變陰以濟陽,坤用六者,用其變陽以濟陰。用九者,用其始于乾之元,然元自貞來,故用九之吉在「无首」。用六者,用其成于坤之貞,然貞下起元,故用六之利在「永貞」。餘詳乾卦「用九」。
象曰
:「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侯果曰:用六「妻道也,臣道也」,利在長正矣。不長正,則不能大終陽事也。】
【疏】「用六,妻道也,臣道也」者,用其永久也。柔不能久,故「利在長正」。陽爲大,六變爲陽,是用陽之大以終陽之事。所謂「地道无成而代有終也」,故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若不能用陽之剛,則不能長正,不能長正,則不能大終陽事矣。愚案:乾「无首」者,循之不見其端,坤「大終」者,推之不見其委。循環迭運之道,于乾坤二用見之矣。
文言
曰:
【何妥曰:坤文言唯一章者,以一心奉順于主也。】
【疏】陰以陽爲主,坤以一心奉順乎乾,故文言止一章也。愚謂乾坤易門,故特著文言,以闡陰陽剛柔之大旨。乾居首,坤次之,故言乾從詳,言坤從略也。
坤至柔
【荀爽曰:純陰至順,故柔也。】
【疏】雜卦曰「乾剛坤柔」,虞彼注云「坤陰和順,故柔」,即荀義也。
而動也剛,
【九家易曰:坤一變而成震,陰動生陽,故「動也剛」。】
【疏】説卦曰「立地之道曰柔與剛」,地之爲體柔,而其爲用也剛。蓋靜則生陰,陰故柔,動則生陽,陽故剛。如初動則成震,二動則成坎,三動則成艮,竝動則成乾,初三五動則成既濟,故曰「動也剛」。
至靜而德方。
【荀爽曰:坤性,「至靜」,得陽而動,布于四方也。】
【疏】繫上曰「夫坤,其靜也翕」,故「性至靜」。感陽氣而動則發生,布于四方。繫又曰「其動也闢」,虞注六二「直方大」云「方謂闢,陰開爲方」,故曰「德方」。
後得主而有常,
【虞翻曰:坤陰「先迷,後順得常」。陽出初震,爲「主」爲「常」也。】
【疏】坤性陰,故「先迷」。「後順得常」者,初陽變震,震「後有則」爲「後」,「主器」爲「主」,世守爲「常」,故「後得主而有常」。
含萬物而化光。
【干寳曰:光,大也。謂坤含藏萬物,順承天施,然後化光也。】
【疏】彖傳曰「含宏光大」。「光大也」者,言「光」可以該「大」,即言「含」可以該「宏」也。説卦曰「坤以藏之」,故「謂坤含藏萬物」,以其「靜翕」也。益彖傳曰「天施地生」,故云「順承天施,然後化光」,以其「動闢」也。繫上曰「坤化成物」,故坤言「化」,即「含宏光大,品物咸亨」之義也。
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荀爽曰:承天之施,因四時而行之也。】
【疏】説卦曰「坤,順也」。逸雅曰「上順乾也」。「承天之施」者,天施而地生也。「因四時而行之也」者,乾鑿度曰「坤貞于六月未,右行陰時六,以奉順成其歲」,故曰「承天而時行」。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虞翻曰:謂初。乾爲「積善」。以坤牝陽,滅出復震爲「餘慶」,謂「東北喪朋,乃終有慶也」。】
【疏】「謂初」者,謂初六也。乾文言曰「元者,善之長」,故乾爲「善」。初動爲震體復,陽息于初,故「善」。震爲專,專則積,故爲「積善」。坤雖滅陽,陽道不息,潛孕坤中,故云「以坤牝陽」,即滅坤出震是也。以納甲言之,乾陽滅于二十九日坤乙,三日復出于震庚,是爲「餘慶」,即「東北喪朋,乃終有慶」之義也。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虞翻曰:坤積「不善」,以臣弑君。以乾通坤,極姤生巽,爲「餘殃」也。案:聖人設教,理貴隨宜。故夫子先論人事,則不語怪力亂神,絶四毋必。今于易象,闡揚天道,故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者,以明陽生陰殺,天道必然,理國脩身,積善爲本。故于坤爻初六陰始生時,著此微言,永爲深戒。欲使防萌杜漸,災害不生,「開國承家」,君臣同德者也。故繫辭云「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是其義也。】
【疏】虞注:乾陽爲「善」,坤陰爲「不善」。坤初消陽,爲巽體姤,陰消于初爲「不善」。巽爲高,陽愈消則陰愈高,故爲「積不善」。「以臣弑君」者,以陰消陽也。「以乾通坤,極姤生巽」者,謂乾極于上爲夬,則坤通于下爲姤,姤下爲巽。是十六日生魄,以平旦没于巽辛,陽極陰生,是爲「餘殃」。案:聖人「不語神怪」者,幽冥之事隱,于易復言「慶」「殃」者,禍福之跡著也。聖人「絶四毋必」者,聖人无成心,于易決言「必有」者,善惡有定理也。陽生陰殺,必然之理,但坤初陰始,禍所由基,自非哲人,罕覩未形。故勸善之心既切,而防惡之意更深,蓋「閑邪」所以「存誠」「克己」即可「復禮」,將欲勸之,必先懲之。賈生所謂「絶惡于未萌,而起教于微渺,使民日遷善遠罪而不自知」者,即此意也。理國脩身者,誠知「積善」爲本,則防萌杜漸,災害不生,將「開國承家」,君臣同德,庶幾「積善」以成名,而不至積惡以滅身也。「履霜堅冰」之戒,安可一日而忽諸。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
【虞翻曰:坤消至二,艮子弑父,至三成否,坤臣弑君。「上下不交,天下
無邦」,故「子弑父,臣弑君」也。】
【疏】坤陰消陽,其幾已萌,不至上消不已。説卦曰「乾爲君、爲父」,下乾爲「父」。故消至二成遯,遯艮爲少子,滅陽,故爲「弑父」。上乾爲「君」。故消至三成否,否坤臣道也,滅陽,故爲「弑君」。「上下不交,天下无邦」,否彖傳文。虞彼注云「以臣弑其君,以子弑其父,故曰匪人」。其義互備,故交引以釋之。
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虞翻曰:剛爻爲「朝」,柔爻爲「夕」。乾爲寒,坤爲暑,相推而成歲焉,故非一朝一夕,所由來漸矣。】
【疏】繫上曰「剛柔者,晝夜之象」,故「剛爻爲朝,柔爻爲夕」。「乾爲寒」,説卦文。尋乾貞於十一月子,故爲「寒」,坤貞于六月未,故爲「暑」。「一」朝謂乾初,息三成泰,「一夕」謂坤初,消三成否。一陽始子,歷六陽時而成乾,一陰始未,歷六陰時而成坤。積朝夕而成寒暑,積寒暑而成歲,故曰「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來漸矣」。史記太史公自敘曰「春秋弑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差以毫釐,繆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漸久矣』」,即此爻之遺文也。又「否三之四」爲漸,故坤消三成否,言「漸」也。
由辯之不早辯也。
【孔穎達曰:臣子所以久包禍心,由君父不早辯明故也。此文誡君父防臣子之惡也。】
【疏】正義作「由君父欲辯明之,不早分辯故也」,文微不同。案:繫下曰「復小而辯于物」,虞彼注云「陽始見故小。乾,陽物,坤,陰物,以乾居坤,故稱别物」。坤初動爲復,復初九曰「不遠復」,是辯之早辯者也。
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荀爽曰:霜者,乾之命令,坤下有伏乾。「履霜堅冰,蓋言順也」。乾氣加之性而堅,象臣順君命而成之。】
【疏】「霜者,乾之命令」,釋已見前。坤成于亥而乾位居之,故云「坤下有伏乾」。由履霜至于堅冰,其勢甚順,故曰「蓋言順也」。逸雅「順,循也」,説文「循,順也」,是「循」與「順」同義。「蓋言順」者,釋「循致其道」也。孟子曰「今之君子,過則順之」,言過不可順也。聖人懼人順陰之性,積惡以滅身,故結言「順」以示戒也。「乾氣加之性而堅」者,説卦曰,「乾爲寒」,寒氣加之而冰堅,言陰順陽之性而成堅冰也。臣順君命而成事,其象亦如之。但荀意以陰順陽,恐非經義爾。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
【虞翻曰:謂二。陽稱「直」。「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故「直其正」。「方」謂闢,陰開爲「方」。「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故「方其義也。」】
【疏】「謂二」者,謂六二也。陽息至二稱「直」,以乾靜專而動直也。故「直其正」者,賈誼新書道術篇「方直不曲謂之正」是也。説文「正,从止,一以止」,注「守一以止也」,即敬止之義也。乾爲敬,是「正」者,乾之德也。「方謂闢」者,書舜典「闢四門」,孔傳「開闢四方之門」是也。「陰開爲方」者,陰感陽而開爲「方」,以坤静翕而動闢也。故「方其義」者,隱三年左傳「教之以義方」是也。虞繫注云「坤爲義門」,是「義」者,坤之德也。
君子敬以直内,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
【虞翻曰:陽息在二,故「敬以直内」,坤位在外,故「義以方外」。謂陽見兑丁,「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故「德不孤」,孔子曰「必有鄰」也。】
【疏】陽息至二,乾惕爲「敬」,且動直,二爲「内」,故曰「敬以直内」。坤位在外,坤爲「義」,且爲「方」,五爲「外」,故曰「義以方外」。陽息二成兑,兑見丁,故謂「陽見兑丁」也。兑,西方,丁,南方,故即「西南得朋,乃與類行」,以明「德不孤」也。論語曰「德不孤,必有鄰」。復引孔子曰「必有鄰」者,以申「德不孤」之意也。且敬立于二,義立于五,五動二應,陰陽合德,故曰「德不孤」。
直方大不習无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荀爽曰:「直方大」,乾之唱也,「不習无不利」,坤之和也。陽唱陰和而无所不利,故「不疑其所行也」。】
【疏】陽動爲「直」,感開爲「方」,陽德爲「大」,三者「乾之唱也」。坤則不待習乎直方大,而自无不利,是「坤之和也」。陽未唱而陰和之,則陽疑陰也,陽既唱而陰不和之,是陰疑陽也。唯陽唱陰和,无所不利,故「不疑其所行也」。二動變坎爲疑,不變則「不疑」也。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
【荀爽曰:六三陽位,下有伏陽。坤,陰卦也,雖有伏陽,含藏不顯。以從王事,要待乾命,不敢自成也。】
【疏】「美」謂陽也。三數奇,爲陽位,故「六下有伏陽」也。六爲陰爻,雖有伏陽在下,含藏不顯,虞氏所謂「以陰包陽」是也。否内卦爲臣,三爲三公,外乾爲君,五爲天子。「三與五同功」,故三從王事,必待乾命而行,美則歸君,不敢以成功自居,即下「无成」之義也。
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翟玄曰:坤有此三者也。】
【疏】説卦曰「坤爲地」,故曰「地道也」。繫上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以女配男,故曰「妻道也」。説卦曰「乾爲君」,則知坤爲臣,故曰「臣道也」。三者皆乾尊坤卑之道也。
地道无成而代有終也。
【宋衷曰:臣子雖有才美,含藏以從其上,不敢有所成名也。地得終天功,臣得終君事,妻得終夫業,故曰「而代有終也」。】
【疏】論語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况臣子之于君父,而可以才美自居乎。故必含藏其美,以從王事,善則歸君,不敢有所專以成名也。繫上曰「乾知大始,坤化成物」,是凡物之生,皆始于乾而終于坤,「成物」即「終」也。周語單襄公曰「成德之終也」,即此義也。成者,坤之功,不敢曰成,而曰「无成」,有終者,坤之事,不敢曰有終,而「代有終」,非自抑也。葢非乾資于始,則坤亦無爲,凡成者,皆成乾之功,故曰「无成」,凡終者,皆終乾之事,故曰「代有終」也。由地道得終天功,推之而臣道得終君事,婦道得終夫業,其理一也。
天地變化,草木蕃,
【虞翻曰:謂陽息坤成泰,天地反。以乾變坤,坤化升乾,「萬物出震」,故「天地變化,草木蕃」矣。】
【疏】陽息坤三成泰,天下地上,故云「天地反」。「天地反」者,「天地交」也。陽主「變」,陰主「化」。「以乾變坤」者,陽息坤成乾也。「坤化升乾」者,坤本化乾始,升居乾上也。故曰「天地變化」。泰三互四五成震,「萬物出乎震」,震爲草木,「其究爲蕃鮮」,故曰「草木蕃」。此言「天地交而萬物通也」。
天地閉,賢人隱。
【虞翻曰:謂四。泰反成否,乾稱「賢人」,隱藏坤中。「以儉德避難,不榮以禄」,故「賢人隱」矣。】
【疏】「謂四」者,謂六四也。坤變爲否自四始,故于四變爲陽,知爲「大往」,則否勢將成。四爲否泰之交,「否泰反其類」,四變,故「泰反成否」。漢樊毅脩西嶽廟記云「泰氣推否」是也。乾文言曰「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故知「乾稱賢人」。説卦曰「坤以藏之」,故知「賢人隱藏坤中。以儉德避難,不榮以禄」,否象傳文,引之以明「天地閉,賢人隱」之象也。此言「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
易曰「括囊无咎无譽」,蓋言謹也。
【荀爽曰:六四陰位,迫近于五,雖有成德,當括而囊之,謹慎畏敬也。 孔穎達曰:括,結也。囊,所以貯物,以譬心藏智也。閉其智而不用,故曰「括囊」。不與物忤,故「无咎」,功名不顯,故「无譽」也。】
【疏】荀注:六居四爲得位,故「有成德」。四近五則多懼,故當「謹慎」。括而囊之,則斂慧韜光,謹慎畏敬之至也。孔注:「括,結也」,釋已見前。「囊,所以貯物」者,詩大雅「于槖于囊」,毛傳「小曰槖,大曰囊」是也。「以譬心藏智也」者,明夷六四曰「獲明夷之心,于出門庭」,是四爲心位,又四變互坎爲心,故曰「心藏智」。如秦以「智囊」稱樗里子疾,漢以「智囊」稱鼂錯,晉以「智囊」稱桓範,以及叩囊底餘智之類皆是也。「閉其智而不用,故曰括囊」者,中庸曰「國無道,其默足以容」是也。惟其閉智,所以「不與物忤,故无咎」。惟其不用,所以「功名不顯,故无譽」。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體。
【虞翻曰:謂五。坤息體觀,地色黄,坤爲「理」。以乾通坤,故稱「通理」。五正陽位,故曰「正位」。艮爲「居」,「體」謂四支也。艮爲兩肱,巽爲兩股。故曰「黄中通理,正位居體」。】
【疏】「謂五」,謂六五也。「坤息體觀」者,陽息陰消,坤亦言息者,息者,長也,謂陰長至四而體成觀也。「坤爲地」,説卦文。「天玄而地黄」,故云「地色黄」。繫上曰「俯以察于地理」,乾鑿度曰「地静而理曰義」,故「坤爲理」。觀陽自乾來,故云「以乾通坤稱通理」。位中色黄,故曰「黄中通理」。孟子曰「立天下之正位」,趙岐注云「正位謂男子純乾,正陽之位」,故以五陽爲「正位」。説卦曰「艮以止之」,又爲門闕,故爲「居」。中庸曰「動乎四體」,故「體謂四支」。説卦曰「艮爲手」,故「爲兩肱」。又巽爲股,故「爲兩股」。股肱具,故「謂四支也」。觀五體巽互艮,故曰「正位居體」。「黄中通理」,言其内也,「正位居體」,言其外也。
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
【虞翻曰:陽稱「美」,在五中。「四支」謂股肱。】
【疏】乾「美利」,故「陽稱美」。觀五九居陽位,故曰「美在其中」。「四支謂股肱」,釋已見上。「暢於四支」,即「居體」是也。
發於事業,
【九家易曰:天地交而萬物生也。謂陽德潛藏,變則發見,若五動爲比,乃事業之盛。】
【疏】「天地交」謂泰也。泰彖傳曰「天地交而萬物通」,通故「生」也。「陽德潛藏」,謂伏乾也。變則乾陽發見。五動變比,比彖曰「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故爲「事業之盛」,所謂「正位」也。繫上曰「崇德而廣業」,虞彼注云「廣業法
坤」,故坤言「事業」。
美之至也。
【侯果曰:六五以中和通理之德,居體于正位,故能美充于中,而旁暢于萬物,形于事業,无不得宜,是「美之至也」。】
【疏】六五内而中和以通理,外而居體于正位。「美在其中」,即「黄中通理」也。聖人萬物爲一體,故「旁暢萬物」,猶「暢四支」,即「居體」之謂也。形于事業,即「正位」,而成富有之大業也。内外无不得宜,故曰「美之至也」。左傳曰「中美能黄,上美爲元,下美則裳」,釋六二也。二五皆中,故五亦「中美能黄」。「至哉坤元」,正位于五,是「上美爲元」。五下應二,二居體于下,是「下美則裳」。三美備,故「美之至也」。美,乾陽也,坤承乾陽,故媲乾美也。
陰疑於陽必戰。
【孟喜曰:陰乃上薄,疑似于陽,必與陽戰也。】
【疏】陰迫于上,變而爲陽,則「疑似于陽」,故「必與陽戰也」。案:説卦「戰乎乾,言陰陽相薄也」。坤上六兼有羣陽,與乾合體,戰而相薄,乃能牝震。陰不與陽同盛,不能受化也。
爲其兼于陽也,故稱「龍」焉。
【九家易曰:陰陽合居,故曰「兼陽」,謂上六坤行至亥,下有伏乾。陽者變化,以喻龍焉。】
【疏】坤在十月亥位,乾居西北亥方。爾雅釋天「十月曰陽」,即此義也。乾鑿度「乾坤氣合戌亥」,故云「陰陽合居」。陰合于陽,故曰「兼陽」。剥上變六成坤,行至十月亥,乾位在亥。故云「下有伏乾」。九家説卦曰「乾爲龍」,以陽氣變化象龍,故稱「龍」以象陽焉。
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
【荀爽曰:實本坤卦,故曰「未離其類也」。「血」以喻陰順陽也。 崔憬曰:乾坤交會,乾爲大赤,伏陰柔之,「故稱血焉」。】
【疏】荀注:陰與陽戰于亥,戰極則下出于子,變而從陽,然上實坤卦,猶未離其陰類,故稱「血」以喻陰焉,以陰能順陽也。崔注:亥爲乾坤交會之地。「乾爲大赤」,説卦文,血之色也,伏陰柔之,血之形也,「故稱血焉」。蓋龍本陽氣,亥下伏兼乾陽,故稱「龍」。血本陰象,上位未離陰類,故稱「血」。
夫玄黄者,天地之雜也,
【荀爽曰:消息之卦,坤位在亥,下有伏乾。陰陽相和,故言「天地之雜也」。】
【疏】坤于消息,其位在亥,乾位西北亦在亥,故「下有伏乾」也。惟乾坤合居,故「陰陽相和」。考工記曰「天謂之玄,地謂之黄」,故曰「玄黄者,天地之雜也」。
天玄而地黄。
【王凱沖
曰:陰陽交戰,故「血玄黄」。 荀爽曰:天者陽,始于東北,故色玄也。地者陰,始于西南,故色黄也。】
【疏】王注:乾陽坤陰,交戰于上,陰戰不勝,則退而生陽,陽生于下,即復初震也。説卦曰「震爲玄黄」,故「血玄黄」。荀注:鄉飲酒義曰「天地温厚之氣,始于東北」。正北坎得乾中,東北艮得乾上,正東震得乾初,乾三爻分布東北,故「天始東北」。其「色玄」者,説文「黑而有赤色曰玄」,考工記「南方謂之赤,北方謂之黑」,陽氣始東北而盛東南,以北方黑兼南方赤,故「色玄」。又曰「天地嚴凝之氣,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故云「地者陰,始于西南」。其「色黄」者,西南坤位,坤土,故「色黄」也。
校勘記
〔一〕
潘校:「無」,原本作「在」,據陳校本正。
〔二〕
潘校:攷工記注無「注云」二字,陳校本改作「蓋」。
〔三〕
潘校:「二」,原本作「三」,據陳校本及所引左傳昭二十六年文正。
〔四〕
潘校:「坤」,原本作「乾」,據陳校本正。
〔五〕
潘校:「下」,原本作「地」,據陳校本正。
〔六〕
潘校:「法」,原本作「發」,據陳校本正。
〔七〕
潘校:「沖」,原誤作「仲」,據周易集解正。
字數:15466,最後更新時間:2022-03-11
上一篇:
乾
【目錄】
下一篇:
屯
東里書齋專注於古籍全文免費在綫閱讀和檢索,歡迎您的光臨指正!
聯繫我們:
dlsr@163.com
粤ICP备14015598号
粤公网安备 44512202000019号
【返回封面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