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蒙學部
字辭部
三家部儒家
三家部道家
三家部佛家
易學部
史地部
諸子部
格致部
術數部
醫學部
文學部
藝術部
類書部
譜錄部
目錄部
作者專欄
關於本站
東里論壇
章回目錄
欄目導航
回頂部
到底部
转成简体
隱藏注疏
書名
章節标題
作者
百度全文
同人
章內目錄
同人
热門圖書
◎ 肉蒲團
◎ 四庫全書總目
◎ 紅樓夢
◎ 古文觀止
◎ 漢書注
◎ 史記
◎ 唐詩三百首
◎ 論語正義
◎ 三國志注
◎ 周易集解纂疏
東里書齋
➩
易學部
➩
象數類
➩《
周易集解纂疏
》
周易集解纂疏
同人
序卦曰:「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
【崔憬曰:「否終則傾」,故同于人,通而利涉矣。】
【疏】上下不交,其志不同,所以成否。當否極之時,須同力相濟,乃能「傾否」。故否終于上,必同于人以傾之,則塞者易通。而辟難者,可以利涉矣。
䷌
離下乾上
同人于野,亨。
【鄭玄曰:「乾爲天」,「離爲火」。卦體有巽,「巽爲風」。天在上,火炎上而從之,是其性同于天也。火得風,然後炎上益熾。是猶人君在上施政教,使天下之人和同而事之。以是爲人和同者,君之所爲也,故謂之同人。風行无所不徧,徧則會通之德大行,故曰「同人于野,亨」。】
【疏】上乾爲天,下離爲火。卦體互巽,「巽爲風」。乾鑿度曰「輕清上爲天」,故云「天在上」。洪範曰「火曰炎上」,故云「火炎上而從之」。乾文言曰「本乎天者親上」,故云「是其性同于天也」。「巽爲木」,又「爲風」。木生火而風揚之,故「火得風,然後炎上益熾」。畢命曰「樹之風聲」,故云「是猶人君在上施政教」。説卦曰「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故云「使天下之人和同而事之」。坤爲民,「乾爲君」。坤之一陰,入乾成離。是火之就燥,無異民之就君。故云「以是爲人和同者,君之所爲也」。「本天親上」,雜卦曰「同人,親也」,「故謂之同人」。「風行无所不徧」者,釋「于野」。「徧則會通之德大行」者,釋「亨」也。蓋同則通,通則亨,故曰「同人于野,亨」。愚案:同人自乾九二變也。乾二曰「見龍在田」,「田」即「野」也。象曰「德施普也」。文言曰「天下文明」,天即乾,明即離,「同人于野」之象也。
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崔憬曰:以離文明而合乾健。九五中正,同人於二。爲能「通天下之志」,故能「利涉大川,利君子之貞」。】
【疏】此本彖傳「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爲能通天下之志」,以釋之也。愚案:乾郊爲「野」,伏坎爲「川」。野者夷塗,川者險道。同「于野」者,是謂大同之象也。故「亨」。「涉大川」者,同舟共濟之義也。故「利君子貞」。貞者,二五皆正也。京氏易傳「訟降爲同人」,蓋訟之乾在坎水之下,故「不利涉大川」。同人則乾居上體而下互巽木,又伏坎水,故「利涉大川」。
彖曰:「同人,
【九家易曰:謂乾舍于離,同而爲日。天日同明,以照于下。君子則之,上下同心,故曰「同人」。】
【疏】坤二之乾爲離,是離舍于乾矣。今乾居離上爲同人,是乾舍于離矣。乾虚其中,則同而爲日。乾大明,離嚮明,皆萬物所瞻仰也。故云「天日同明以照于下」。君子則其同明之象而上下同心,故曰「同人」。
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
【蜀才曰:此本夬卦。九二升上,上六降二,則「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下奉上之象,義同于人,故曰「同人」。】
【疏】以五陽一陰之例論其升降,故云「此本夬卦。九二升上,上六降二」。二爲成卦之主,以六居二,上應九五,故曰「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中庸曰「行同倫,車同軌,書同文」,是以下奉上之義,同于人之象,故曰「同人」也。
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
【虞翻曰:旁通師卦。巽爲「同」,乾爲「野」,師震爲人。二得中應乾,故曰「同人于野,亨」。此孔子所以明嫌表微。師震爲夫,巽爲婦,所謂「二人同心」。故不稱君臣父子兄弟朋友,而故言「人」耳。乾四上失位,變而體坎,故曰「利涉大川,乾行也」。侯果曰:九二升上,上爲郊野,是「同人于野」。而得通者,由乾爻上行耳,故特曰「乾行也」。】
【疏】虞注,虞无一陰五陽之例。蓋消息師二降初爲復,息成同人,故云「旁通師卦」。師互震,同人互巽,震巽「同聲相應」,故「巽爲同」。乾居戌亥之郊,故「爲野」。師震乾元,人秉以生,故「爲人」。二得中位,震巽同心,上應乾五,故曰「同人于野,亨」。師震長男爲夫,同人巽長女爲婦,震巽交乾坤于二,夫婦同心之象。序卦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君臣父子,特由此而錯之耳。故以「二人同心」爲夫婦。不稱君臣父子兄弟朋友而言「人」也。乾四上失位,變成既濟定,體坎爲水,故曰「利涉大川」。坎從乾來,故曰「乾行也」。其曰「明嫌表微」者,名卦止取六二一爻,卦辭乃取「干野」「涉川」,非夫婦相同之義。然同人者,夫婦也。其本義也。至「干野」「涉川」,則取乾通天下之志,體坎而行而推廣之。侯注:卦自夬來,九二升上爲同人。上在外卦之外,故爲郊野。言「同人于野」所以得亨者,由九二乾爻上升耳,故曰「乾行也」。
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
【何妥曰:離爲「文明」,乾爲「剛健」。健非尚武,乃以文明。應不以邪,乃以中正。故曰「利君子貞」也。】
【疏】「坤爲文」,離爲「明」。離之中畫自坤來,故「離爲文明」。乾文言曰「剛健中正」,故「乾爲剛健」。「健非尚武,乃以文明」者,柔以濟剛也。「應不以邪,乃以中正」者,二五得中得正也。五陽得位爲「君子」,下有正應,故曰「利君子貞也」。
唯君子爲能通天下之志。」
【虞翻曰:唯,獨也。四變成坎,「坎爲通」,爲「志」,故「能通天下之志」。謂五「以類族辯物」,「聖人作而萬物覩」。崔憬曰:「君子」謂九五
。能舍己同人,以「通天下之志」。若九三九四,以其人臣,則不當矣。故爻辭不言「同人」也。】
【疏】虞注:「唯」訓「獨」者,專辭也。上四皆不得正,變則成坎。「坎爲通」,説卦文。坎心爲「志」。故曰「能通天下之志」。象言「類族辯物」,謂五即乾九五「聖人作而萬物覩」之義也。蓋通志取乎坎。而「能通天下之志」,則在五也。崔注,五本乾陽,又爲卦主,故「君子謂五」。五「能舍己同人」,故「通天下之志」。三爲三公,四
爲諸侯,皆人臣之位,不足當同人之任,故爻辭皆不言「同人」也。愚案:明則私不能淆,健則欲不能屈,中正則足以有敬,應則天下皆通。論語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是其義也。
象曰:「天與火,同人。
【荀爽曰:乾舍于離,相與同居,故曰「同人」也。】
【疏】乾居離上,故云「乾舍于離」。乾親上,離炎上,故云「相與同居」。繫下曰「中心疑者其辭枝」,虞注云「離人之辭也」。又曰「誣善之人其辭游」,注云「乾爲善人」。乾離皆稱人而又同居,故曰「同人」。
君子以類族辯物。」
【虞翻曰:「君子」謂乾。師坤爲「類」,乾爲「族」。辯,别也。乾陽物,坤陰物。體姤,「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以乾照坤,故「以類族辯物」。謂「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故于同人象,見以「類族辯物」也。】
【疏】「君子謂乾」者,謂乾五也。伏師體坤,坤方類聚,故「爲類」。上體乾,人本乎天。又族有九,與圜則九重同義。故「乾爲族」。説文「辯,判也」。故「辯」訓「别」。「乾陽物,坤陰物」,本繫下文。陽物以族辯,三也。陰物以類辯,四也。自二至上體姤。「天地相遇,品物咸章」,姤彖傳文。「天地遇而品物章」者,二應五也。上體乾,伏體坤,下離爲照,故云「以乾照坤」。照則物无不明,故以乾坤類族,辯其陰物陽物。「方以類聚,物以羣分」,繫上文。又禮樂記曰「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則性命不同矣」。故引之以明「類族辯物」之意也。「君子和而不同」,論語文。和,中和也。謂二五。「不同」謂「類族辯物」也。于同人家言「類族辯物」,則統同而辨異在其中矣。
初九。同人于門,无咎。
【虞翻曰:乾爲「門」。謂同于四。四變應初,故「无咎」也。】
【疏】繫下曰「乾坤其易之門耶」,故「乾爲門」。初應四,故「謂同于四」。正應辯類,故「四變應初」,所以「无咎」也。
象曰:「出門同人,又誰咎也。」
【崔憬曰:剛而无應,比二以柔,近同于人,「出門」之象,又誰咎矣。案:初九震爻,「帝出乎震」,震爲大塗」,又爲日門,「出門」之象也。】
【疏】崔注:初體剛而即亦剛,是「无應」也。柔在二。而近初,初比二以剛,是「近同于人」,而爲「出門之象」。以陽承陰,剛柔相得,「又誰咎也」。案:初九,震之一陽也。「帝出乎震」,「震爲大塗」皆説卦文。日出東方震,故「又爲日門」。所以取象于「出門」也。愚案:二三艮象半見,故爲門。初二震象半見,故爲出。所同者二,二陰爲偶象同人,故曰「出門同人」。三爻皆剛柔當位,故曰「又誰咎也」。
六二。同人于宗,吝。
【荀爽曰:宗者,衆也。三據二陰,「二與四同功」,五相應,初相近。上下衆陽皆欲與二爲同,故曰「同人于宗」也。陰道貞静,「從一而終」。今宗同之,故「吝」也。】
【疏】書禹貢「江漢朝宗于海」,注云「言百川以海爲宗」。今「宗」訓「衆」者,言一陰爲衆陽所宗主,即「江漢朝宗」之義也。三據二陰,三同二也。「二與四同功」,四同二也。二五應,五同二也。初相近,初同二也。故謂「上下衆陽皆欲與二爲同」,而云「同人于宗」也。「從一而終」,恆六五象傳文。陰爲婦道,貴于貞静。「從一而終」,即郊特牲「壹與之齊,終身不改」之義也。今衆陽皆同于二,宜其「吝」也。愚案:二自坤來,坤爲陰宗。二互巽,本體離,離巽皆陰。又二爲陰位。雖得中得正,然所同者,特「同人于宗」而已。以卦言,則「同人于野」,其象廣,廣故「亨」。以爻言,則「同人于宗」,其象狹,狹故「吝」。與履卦言「不咥人」,三爻言「咥人」,其義一也。又許慎五經異義曰「易曰『同人于宗吝』,言同姓相取吝道」。意謂二與五爲陰陽正配,以在同人家爲同姓,義亦可通。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侯果曰:「宗」謂五也。二爲同人之主,和同者之所仰也。有應在五,唯同于五。過五則否,不能大同于人,則爲主之德吝狹矣。所同雖吝,亦妻臣之道也。】
【疏】五爲卦主,故「宗謂五也」。二爲成卦之主,故云「二爲同人之主」。二爲和同者所共宗仰,乃五爲正應而二唯同于五焉。非五則不同,是不能如「于野」者之大同于人矣。爲主之德,其吝狹可知也。然所同雖吝,得中得位,五爲正應,亦妻道臣道之常也。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虞翻曰:巽爲「伏」,震爲「草莽」,離爲「戎」。謂四變時,三在坎中,隱伏自藏,故「伏戎于莽」也。巽爲「高」,師震爲「陵」。以巽股「升其高陵」。爻在三,乾爲「歲」。興,起也。動不失位故「三歲不興」也。】
【疏】雜卦曰「兑見而巽伏也」,故「巽爲伏」。通師互震。説卦曰「震爲萑葦」,故「爲草莽」。又曰「離爲甲胄,爲戈兵」,故「爲戎」。四不正,變成坎,三在坎中,乃入伏就震,隱而自藏,故有「伏戎于莽」之象也。「巽爲高」,説卦文。又「震爲反生」,虞作「阪生」。阪,陵也。故「師震爲陵」。又「巽爲股」。是「以巽股升其高陵」也。「乾爲天」,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故「爲歲」。爻在三,故爲「三歲」。「興,起也」,釋文言。「動不失位」,「不」字當作「而」。動而失其剛位,所以「三歲不興」也。愚案:三與上應,「伏戎」敵上也,「升陵」望上也。自三至上歷三爻,「三歲不興」,欲上變正應己,庶從同也。
象曰:「伏戎于莽,敵剛也。三歲不興,安行也。」
【崔憬曰:與二相比,欲同人焉。盗憎其主而忌于五,所以隱兵于野,將以襲之,故曰「伏戎于莽」。五既居上,故曰「升其高陵」。一爻爲一年。自三至五,頻遇剛敵。故「三歲不興」,安可行也。案:三互離巽,巽爲草木,離爲戈兵,「伏戎于莽」之象也。】
【疏】以陽比陰,故云「與二相比」。陰陽和合,故云「欲同人焉」。成十五年左傳曰「盗憎主人」。盗謂三,主謂二也。「而忌于五」者,謂五與二應也。欲同二而忌五,所以隱兵于三,將以襲五,故曰「伏戎于莽」。五居上,故「升其高陵」以敵之。自三至五,一爻爲一歲。四五皆剛,故「頻遇剛敵」。歷三歲而不能興起,則安可行也。案:三體離互巽。巽爲草木故爲莽,離爲戈兵故爲戎,所以有「伏戎于莽」之象也。愚案:三與上應,以陽應陽,所以「伏戎于莽」者,隱以備之,防其亢也,故曰「敵剛」。以正應不正,所以「三歲不興」者,徐以俟之,冀其正也,故曰「安行」。
九四。乘其庸,弗克攻,吉。
【虞翻曰:巽爲「庸」。四在巽上,故「乘其庸」。變而承五,體訟。乾剛在上,故「弗克攻」則「吉」也。】
【疏】「庸」,王弼本作「墉」。今作「庸」者,從鄭本也。詩大雅「以作爾庸」,注云庸,城也」。禮王制「附庸」,注云「小城也」。是「庸」與「墉」通。「巽爲庸」者,「巽爲高」,又爲「伏」。高而可伏,城庸之象。釋名「墉,容也,所以隱蔽形容也」,與「巽稱而隱」之義亦符,故知「巽爲庸」也。四在巽上,故「乘其庸」者,欲攻初也。四與初皆陽,故敵應。初得位,四无攻初之義。變而承五,其體爲訟,訟六四曰「不克訟」。且乾剛在上,義不可攻。「弗克攻則吉」者,喜其變正以同初也。
象曰:「乘其庸,義弗克也。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王弼曰:處上攻下,力能乘庸者也。履非其位,與三争二。二自應五,三非犯已。攻三求二,尤而效之。違義傷禮,衆所不與。勢雖乘墉,義終弗克。而得吉者,以困而反正則也。】
【疏】以陽處四,力能顯亢,故乘高庸欲攻于三。但所履非正,而妄與人争。二與五爲正應。三得位,非犯已,三欲求二,其事已非,四又效之以求二,違義傷禮,故爲衆人所不與。雖欲乘庸攻三,必不克也。不克攻則反,反則吉。其所以吉者,以困不能攻,故反自思愆,以從法則也。案:四乘庸,欲攻初也。初正四不正,故曰「義弗克也」。文十四年穀梁傳曰「弗克納,弗克其義也」。范甯彼注云「非力不足,義不可勝」。與傳義同也。釋詁「則,法也」。韋昭晉語注云「謀不中爲困」。四欲攻初,以初正已不正而止。困而自反,變正成坎,坎水平爲法則,故曰「反則」。四變陰承五,下應于初,是困而反歸于則。初四陰陽得應,始異終同,故吉也。
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虞翻曰:應在二,巽爲「號咷」,乾爲「先」,故「先號咷」。師震在下,故「後笑」震爲「後笑」也。乾爲「大」,同人反師,故「大師」。二至五體姤,遇也,故「相遇」。】
【疏】五應在二,二體互巽,雷風同聲,震陽「笑言」,巽陰號咷,故「巽爲號咷」。乾陽主倡「爲先」,震「後有則」爲「後」。又陽聲爲「笑」,旁通師震在下,「故後笑」。「大哉乾元」,故「乾爲大」。與師旁通,故同人反師爲「大師」。二至五體姤,姤彖傳曰「姤,遇也」,「故相遇」。案:體互巽在先,故「先號咷」,通師震在後,故「後笑」,旁通則「大師相遇」矣。三與上敵,四欲攻初,是在同人家而異德者也。崔氏所云「九三九四不言同人」是已。故五用師克去三四,則五與二應,故「相遇」也。五遇二,則天下之志通矣。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克也。」
【侯果曰:乾德中直,不私于物,欲天下大同。方始同二矣,三四失義而近據之,未獲同心,故「先號咷」也。時須同好,寇阻其途。以言相克,然後始相遇,故笑也。九家易曰:乾爲言。】
【疏】侯注,五位居中,九家易曰「乾爲直」,故云「乾德中直」。中直則「不私于物」,而「欲天下大同」也。五與二應故「始同二」。三敵四攻,所處失義而近據之。三四兩爻不言同人,所以「未獲同心」而「先號咷」也。二五爲正應,故云「時須同好」。三四異德,故云「寇阻其途」。繫上釋此爻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是二五同心,其言相合,故云「以言相克」。三四既克,然後五與二相遇,故笑也。九家注:九家易説卦有「乾爲言」之文。初息震,再息兑。震聲兑口,故「爲言」。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虞翻曰:乾爲「郊」。失位无應,與乾上九同義當有悔。同心之家,故「无悔」。】
【疏】乾位西北之郊,故爲「郊」。以九居上,故「失位」。三敵剛,故「无應」。失位无應,故「與乾上九同義」。乾上曰「亢龍」,故宜「有悔」。變之正,與三應,故在「同心之家无悔」也。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侯果曰:獨處于外,「同人于郊」也。不與内争,无悔吝也。同人之時,唯同于郊,「志未得也」。】
【疏】釋地「邑外謂之郊」。上處外卦之外,故曰「同人于郊」。三正上不正,故「不與内争」。不争故「无悔吝」。同人之時,初「无咎」四「吉」,二雖「吝」而五「相遇」。唯三「伏戎」與上敵剛而遠在外,故云「唯同于郊」。三伏坎爲「志」,與上不相得,故曰「志未得也」。
校勘記
〔一〕
東里山人按:「五」,明胡震亨、毛晉校萬曆刊本《周易集解》作「二」。
〔二〕
潘校:「四」,原本作「五」,據陳校本正。
字數:4682,最後更新時間:2021-10-16
上一篇:
否
【目錄】
下一篇:
大有
東里書齋專注於古籍全文免費在綫閱讀和檢索,歡迎您的光臨指正!
聯繫我們:
dlsr@163.com
粤ICP备14015598号
粤公网安备 44512202000019号
【返回封面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