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平廣記
    1. 卷第一百六十三 讖應
      1. 歷陽媼
      2. 孫權
      3. 高熲
      4. 神堯
      5. 唐高祖
      6. 太行山
      7. 桑條歌
      8. 突厥鹽
      9. 封中嶽
      10. 楊柳謡
      11. 黄麞歌
      12. 苾拏兒
      13. 安樂寺
      14. 烏鵲窠
      15. 鯉魚兒
      16. 挽天樞
      17. 黄犢子
      18. 駱賓王
      19. 天后
      20. 閻知微
      21. 長孫無忌
      22. 魏王
      23. 武媚娘
      24. 孝和
      25. 魏叔麟
      26. 武三思
      27. 孫佺
      28. 張易之
      29. 飲酒令
      30. 白馬寺
      31. 李蒙
      32. 李遐周
      33. 誌公詞
      34. 李懷光
      35. 王鐸
      36. 木成文
      37. 草重生
      38. 唐國閏
      39. 𧳽

太平廣記


卷第一百六十三 讖應


  • 歷陽媼
  • 孫權
  • 高熲
  • 神堯
  • 唐高祖
  • 太行山
  • 桑條歌
  • 突厥鹽
  • 封中嶽
  • 楊柳謡
  • 黄麞歌
  • 苾拏兒
  • 安樂寺
  • 烏鵲窠
  • 鯉魚兒
  • 挽天樞
  • 黄犢子
  • 駱賓王
  • 天后
  • 閻知微
  • 長孫無忌
  • 魏王
  • 武媚娘
  • 孝和
  • 魏叔麟
  • 武三思
  • 孫佺
  • 張易之
  • 飲酒令
  • 白馬寺
  • 李蒙
  • 李遐周
  • 誌公詞
  • 李懷光
  • 王鐸
  • 木成文
  • 草重生
  • 唐國閏
  • 𧳽
歷陽媼

歷陽縣有一媼,常爲善。忽有少年,過門求食,媼待之甚恭。臨去,謂媼曰:「時往縣門,【「門」字疑衍。】見門閫有血,可登山避難。」自是媼日往之。門吏問其狀,媼具以少年所教答之。吏即戲以鷄血塗門閫。明日,媼見有血,乃携鷄籠走上山。其夕,縣陷爲湖,今和州歷陽湖是也。【出《獨異志》】

孫權

湓口城漢高祖六年灌嬰所築。建安中,孫權經住此城,自標作井地,遂得故井。井中有銘石云:「六年,潁陰侯開此井。卜云,三百年當塞,塞後不度百年,當爲應運者所開。」見銘欣悦,以爲己瑞。人咸異之。【出張僧鑒《潯陽記》】【《重編説郛》亦録之,末多「井甚深,大江有風浪,此井輒動,土人呼爲浪井」十數字;此事復見引於《太平御覽》卷一八九,文字與《廣記》、《説郛》互有異同。】

高熲

西京朝堂北頭有大槐樹,唐興村門首。文皇帝長安城,將作大匠高熲常坐此樹下檢校。後栽樹行不正,欲去之,帝曰:「高熲坐此樹下,不須伐之。」至今先天一百三十年,其樹尚在。柯葉森竦,根株盤礴,與諸樹不同。承天門正當唐興村門首,今家居焉。【出《朝野僉載》】

神堯

隋煬帝神堯高祖俱是獨孤外家,因是神堯煬帝常侮狎。每朝謁退,煬帝皆有詞謔。後因賜宴,煬帝於衆因戲神堯神堯高顔面皴,帝目爲「阿婆面」,神堯忿恚不樂。洎歸就第,怏悵不已。

文皇已下,但流涕而不言。次告竇皇后曰:「某身世可悲,今日更被上顯毁,云『阿婆面』,據是,兒孫不免飢凍矣。」竇后欣躍曰:「此言可以室家相賀。」神堯不喻,謂是解免之詞。后曰:「公封於,『阿婆』乃是堂主。堂者,唐也。」神堯渙然冰釋,喜悦,與諸王私相賀焉。【出《芝田録》】

唐高祖

北京受瑞壇大業十三年高祖齊王元吉留守,辛丑,獲青石若龍形,文有丹書四字曰「李淵萬吉」。齊王獻之,文字映澈,宛若龜形。帝乃令水漬磨以驗之,數日,其字愈明。内外畢賀,帝曰:「上天明命,貺以萬吉。宜以少牢祀石龜,而爵獲龜人。」因立受瑞壇【出《太原事跡》】

太行山

武德初,太行山大聲曰:「國興,理萬年。」【出《太原事跡》】

桑條歌

永徽年以後,人唱《桑條歌》云:「桑條韋也,【「韋也」《朝野僉載》作「󱺭】」。女韋也樂。」至神龍年中,逆應之。諂佞者鄭愔,作《桑條樂詞》十餘首進之,逆大喜,擢爲吏部侍郞,賞縑百匹。【出《朝野僉載》】

突厥鹽

龍朔已來,人唱歌名《突厥鹽》。後聖歷年中,差閻知微匈奴,授三品春官尚書,送武延秀娶成默啜女,送金銀器物、錦綵衣裳以爲禮聘,不可勝紀。突厥翻動,使並没,立知微爲可汗,《突厥鹽》之應。【出《朝野僉載》】

封中嶽

調露中,大帝欲封中嶽,屬突厥叛而止。後又欲封,土蕃入寇,又停。至永淳年,又駕幸嵩嶽。謡云:「嵩山凡幾層,不畏登不得,只畏不得登。三度徵兵馬,傍道打騰騰。」嶽下遘疫,不愈,迴至宮而崩。【出《朝野僉載》】

楊柳謡

永淳之後,天下皆唱「楊柳,楊柳,漫頭駝」。後徐敬業犯事,出柳州司馬,遂作僞敕,自授揚州司馬,殺長史陳敬之,據反。使李孝逸討之,斬首。驛馬馱入,「楊柳,楊柳,漫頭駝」,此其應也。【出《朝野僉載》】

黄麞歌

如意年中已來,始唱《黄麞歌》,其詞曰:「黄麞,黄麞,草裹藏,彎弓射你傷。」俄而契丹反叛,殺都督趙文翽營府陷没。差總管曹仁師張玄遇麻仁節王孝傑,前後百萬衆,被賊敗於黄麞谷。諸軍並没,罔有孑遺。《黄麞》之歌,斯爲驗矣。【出《朝野僉載》】

苾拏兒

垂拱已來,京都唱《苾拏兒歌》詞,皆是邪曲。後張易之小名「苾拏」。【出《朝野僉載》】

安樂寺

景龍年,安樂公主洛州道光坊安樂寺,用錢數百萬。童謡曰:「可憐安樂寺,了了樹頭懸。」後誅逆,并殺安樂,斬首懸於竿上,改爲「悖逆庶人」。【出《朝野僉載》】

烏鵲窠

神龍已後,謡曰:「山南烏鵲窠,山北金駱駝。鎌柯不鑿孔,斧子不施柯。」此突厥彊盛,百姓不得斫桑養蠶、種禾刈榖之應也。【出《朝野僉載》】

鯉魚兒

景龍中謡曰:「可憐聖善寺,身着緑毛衣。牽來河裏飲,踏殺鯉魚兒。」至景雲中,譙王均州入都作亂,敗走,投洛川而死。【出《朝野僉載》】

挽天樞

景雲中謡曰:「一條麻線挽天樞,絶去也。」神武即位,敕令推倒天樞,收銅並入尚方,此其應驗。【出《朝野僉載》】【本書卷二百四十《李嶠》亦引有此事。注出《大唐新語》。】

黄犢子

景龍中謡云:「黄栢犢子挽紖斷,兩脚踏地鞋𪎱斷。」六月,平王誅逆。挽紖斷者,欲作亂;鞋𪎱斷者,事不成。阿韋是「黄犢」之後也。【出《朝野僉載》】

駱賓王

明堂主簿駱賓王《帝京篇》曰:「倐忽搏風生羽翼,須臾失浪委泥沙。」賓王後與徐敬業興兵揚州,大敗,投水而死,此其讖也。【出《朝野僉載》】

天后

唐太宗之代有《秘記》云:「三代之後,即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密召李淳風以詢其事,淳風對曰:「臣據玄象推算,其兆已成。然其人已生在陛下宮内。從今不踰四十年,當有天下,誅殺唐氏子孫,殆將殲盡。」帝曰:「求而殺之,如何?」淳風曰:「天之所命,不可廢也。王者不死,雖求恐不可得。且據占,已長成,復在宮内,已是陛下眷屬。更四十年,又當衰老。老則仁慈,其於陛下子孫,或不甚損。今若殺之,即當復生。更四十年,亦堪御天下矣。少壯嚴毒,殺之爲血讐,即陛下子孫無遺類矣。」【出《談賓録》】【汪校本云沈鈔本作出《朝野僉載》,不見於今本《朝野僉載》。趙守儼收入「補輯」之卷。文見《舊唐書》卷七九《李淳風傳》。文又見本書卷二百十五注出《感定録》之《貞觀秘記》。事又見本書卷二百二十四注出《定命録》之《李淳風》。】

閻知微

麟德已來,百姓飲酒唱歌,曲終而不盡者,號爲「族鹽」。後閻知微突厥領賊破。後知微來,則天大怒,磔於西市,命百官射之。河内王武懿宗去七步,射三發,皆不中,其怯懦也如此。知微身上箭如蜻毛,判其骨肉,夷其九族,疎親先不相識者,皆斬之。小兒年七八歲,驅抱向西市,百姓哀之,擲餅果與者,仍相爭奪,以爲戲笑。監刑御史不忍害,奏捨之。其「族鹽」之言,於斯應矣。【出《朝野僉載》】

長孫無忌

趙公長孫無忌以烏羊毛爲渾脱氈帽,天下慕之,其帽爲「趙公渾脱」。後坐事長流嶺南,渾脱之言,於是效焉。【出《朝野僉載》】

魏王

魏王爲巾子,向前踣,天下欣欣慕之,名爲「魏王踣」。後坐死。至孝和時,陸頌亦爲巾子同此樣,時人又名爲「陸頌踣」。未一年而陸頌殞。【出《朝野僉載》】

武媚娘

永徽後,天下唱《武媚娘歌》,後立武氏爲皇后。大帝崩,則天臨朝,改號大周。二十餘年,武氏彊盛。武氏三王:等並開府,自餘郡王十餘人,幾遷鼎矣。【出《朝野僉載》】

孝和

咸亨已後,人皆云:「莫浪語,阿婆嗔,三叔聞時笑殺人。」後果則天即位,至孝和嗣之。阿婆者,則天也;三叔者,孝和爲第三也。【出《朝野僉載》】

魏叔麟

魏僕射子名叔麟,識者曰:「『叔麟』,反語『身戮』也。」後果被羅織而誅也。【出《朝野僉載》】

武三思

梁王武三思神龍初,改封德靖王。識者言:「『德靖』,『鼎賊』也。」果有窺鼎之志,被鄭克等斬之。【出《朝野僉載》】

孫佺

孫佺幽州都督,五月北征。時軍師李處郁諫:「五月南方火,北方水,火入水必滅。」不從,果没八萬人。昔竇建德王世充牛口谷,時謂口,豈有還期?果被秦王所擒。其孫佺之北也,處郁曰:「飱若入咽,百無一全。」山東人謂濕飯爲飱音孫幽州以北,並爲地,故云。【出《朝野僉載》】

張易之

天后時,謡言曰:「張公喫酒李公醉。」張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太盛也。【出《朝野僉載》】

飲酒令

龍朔年已來,百姓飲酒作令云:「子母相去離,連臺拗倒。」子母者,盞與盤也;連臺者,連盤拗倒盞也。及天后永昌中,羅織事起,有宿衛十餘人於清化坊飲,爲此令。此席人進狀告之,十人皆棄市。自後廬陵均州,則子母相去離也;連臺拗倒者,則天被廢,諸遷放之兆。【出《朝野僉載》】

白馬寺

神武皇帝七月即位,東都白馬寺鐵像頭無故自落於殿門外。自後捉搦僧尼嚴急,令拜父母等,未成者並停革,後出者科決,還俗者十八九焉。【出《朝野僉載》】

李蒙

開元五年春,司天奏:「玄象有謫見,其災甚重。」玄宗震驚,問曰:「何祥?」對曰:「當有名士三十人同日寃死。今新及第進士,正應其數。」其年及第李蒙者,貴主家婿。上不言其事,密戒主曰:「每有大游宴,汝愛婿可閉留其家。」主居昭國里,時大合樂,音曲遠暢,曲江漲水,聯舟數艘,進士畢集。聞之,乃踰垣奔走。群衆愜望。才登舟,移就水中,畫舸平沉,聲妓、篙工不知紀極,三十進士無一生者。【出《獨異志》】

李遐周

天寶中,李遐周頗有道術,多在禁署。徙居宮觀,於所居院内題詩不啻千言,皆預紀上皇幸禄山僭位之事。初亦不悟,後方豁然。略舉一篇云:「市人皆去,函關馬不歸。如逢山下鬼,環上繫羅衣。」【本書卷三十一《李遐周》亦引此詩。】貴妃小字阿環,「山下鬼」,「嵬」字也。【出《抒情詩》】【即《抒情集》。】

誌公詞

劉禹錫曰:「逆胡之將亂中原,梁朝誌公大師已贈詞曰:『兩角女子緑衣裳,却背太行邀君王,一止之月必消亡。』兩角女子,『安』字也;緑者,『禄』也;一止,正月也。果正月敗亡。聖矣,符誌公之寓言也。」【出《劉公嘉話録》】【即《劉賓客嘉話録》。】

李懷光

馬燧李懷光,自太原引兵,至寶鼎下營。問其地,名「埋懷村」。乃大喜曰:「擒賊必矣。」【出《國史補》】

王鐸

乾符中,荆州節度使晉公王鐸,後爲諸道都統。時木星南斗,數夕不退。觀之,問諸知星者:「吉凶安在?」咸曰:「即爲災,惟當爲福耳。」或然之。時有術士邊岡洞曉天文,精通曆數,謂晉公曰:「惟帝王之宮宿,惟爲福神,當以帝王占之。然則非福於今,必當有驗於後,未敢言之。」他日,晉公屏左右密問,曰:「木星,當王之兆。中,『朱』字子也。」識者言世嘗有「緋衣」之讖,或言將來革運,或姓,或姓,以「裴」字爲緋衣,「牛」字著人即「朱」也。所以裴晉公牛相國僧孺,每罹此謗。李衛公斥《周秦行記》,乃斯事也。安知鍾於碭山乎?【出《北夢瑣言》】

木成文

開平二年,使其將李思安潞州,營於壺口關。伐木爲栅,破一大木,木中朱書隸文六字,曰:「天十四載石進。」思安表上之。其群臣皆賀,以爲十四年必有遠夷貢珍寶者。其司天少監徐鴻謂所親曰:「自古無一字爲年號者,上天符命,豈闕文乎?吾以爲丙申之年,當有石氏王此地者。移『四』字中兩竪,畫置『天』字左右,即『丙』字也;移『四』之外圍,以『十』字貫之,即『申』字也。」後至丙申歲,晉高祖姓起并州,如之言。【出《稽神録》】

草重生

董昌未敗前,有狂人於中旗亭客舍,多題詩四句曰:「日日草重生,悠悠傍素城。諸侯逐白兔,夏滿鏡湖平。」初,人不曉其詞,及敗方悟:草重,「董」字;日日,「昌」字;素城者,城,越國公楊素所築也;諸侯者,猴乃錢鏐,申生屬也;白兔,卯生屬也;夏滿,六月也;鏡湖者,中也。【出《會稽録》】【即《乾寧會稽録》。】

唐國閏

蜀後主王衍唐襲宅建上清宮。於老君尊像殿中,列唐朝十八帝真。乃備法駕謁之。識者以爲拜,乃歸命之先兆也。先是,司天監胡秀林進曆,移閏在丙戌年正月。有向隱者,亦進曆,用《宣明》法,閏乙酉年十二月。既有異同,彼此紛訴。仍於界上取唐國曆日,近臣曰:「宜用唐國閏月也。」因更改閏十二月。街衢賣曆者云:「只有一月也。」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國滅。胡秀林唐朝司天少監,仕,別造《永昌正象曆》,推步之妙,天下一人。然移閏之事不爽,曆議常人不可輕知也。【出《北夢瑣言》】

𧳽

𧳽者,食竹之鼠也。生於深山溪谷竹林之中,無人之境,非竹不食。巨如野貍,其肉肥脆,山民重之。每發地取之,甚艱。睚眦之年,之地無遠近,巖谷之間,此物爭出,投城隍及所在民家。或穿墉壞城,或自門閾而入。犬食不盡,則並入人家房内,民之口腹飫焉。忽有童謡曰:「𧳽𧳽引黑牛,天差不自由。但看戊寅歲,蜀江頭。」智者不能議之。

庚午歲,大同州節度使劉知俊,家於天水天水破,流入。居數年間,人又謡曰:「黑牛無繫絆,椶繩一時斷。」僞蜀先主聞之,懼曰:「『黑牛』者,之小字。『椶繩』者,吾子孫之名也。蓋前輩連『宗』字,後輩連『承』字爲名,椶繩與『宗承』音同。吾老矣,得不爲子孫之患乎?」於是害劉公以厭之。明年,歲在戊寅,先主不豫,合眼劉公在目前。人懼之,遂粉之骨,揚入於蜀江先主尋崩。議者方知𧳽者「劉」也,黑牛者之小字,戊寅歲揚骨入于蜀江之應。【出《王氏見聞》】

字數:4022,最後更新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