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平廣記
    1. 卷第一百六十二 感應二
      1. 崔恕
      2. 何瑚
      3. 陳遺
      4. 王虚之
      5. 河南婦人
      6. 岑文本
      7. 鄭鮮
      8. 張楚金
      9. 羅道琮
      10. 凌空觀
      11. 皇甫氏
      12. 田仁會
      13. 徐州軍士
      14. 唐宣宗
      15. 李彦佐
      16. 胡生
      17. 劉行者
      18. 王法朗
      19. 郗法遵
      20. 王暉
      21. 李夢旗
      22. 孟熙

太平廣記


卷第一百六十二 感應二


  • 崔恕
  • 何瑚
  • 陳遺
  • 王虚之
  • 河南婦人
  • 岑文本
  • 鄭鮮
  • 張楚金
  • 羅道琮
  • 凌空觀
  • 皇甫氏
  • 田仁會
  • 徐州軍士
  • 唐宣宗
  • 李彦佐
  • 胡生
  • 劉行者
  • 王法朗
  • 郗法遵
  • 王暉
  • 李夢旗
  • 孟熙
崔恕

譙郡有功曹𡼏天統中,濟南來府君出除譙郡。功曹清河崔恕,弱冠有令德於人。時春夏積旱,送別者千餘人,至此𡼏上,衆渴甚,來公有思水之色。獨見一青鳥於𡼏中乍飛乍止,怪而就焉。鳥起,見一石,方五六寸,以鞭撥之,清泉湧注。盛以銀瓶,瓶滿,水立竭。惟來公供飲而已。議者以爲德感所致焉。時人異之,故以爲目。【出《酉陽雜俎》】

何瑚

何瑚,字重寶,爲北征諮議。博聞彊學,幼有令名。性淳厚,事親恭謹。母病求醫,不乘車馬。忽感聖僧,體質殊異,手執香爐來求齋食,而至無早晚。故疑其非常。如此十餘日,母病自瘳,僧便辭去,留素書《般若經》一卷。因執手曰:「貧道是二十七賢聖,不近相人。感檀越至心,故來看病。今病者已差,貧道宜還。」言訖前行,忽不見,而爐烟香氣一旬方歇。精誠所感,朝野嘆嗟。因捨別宅爲目愛寺也。【出《辯正論》】

陳遺

陳遺,少爲郡吏。母好食燋飯,在役,恆帶囊,每煮食,漉其燋以獻母。孫恩作亂,隨例奔逃。母憶,晝夜哭泣,遂失明。脱難還家,入門見母,再拜號泣,母目忽然開朗。【出《孝子傳》】【兩《唐書·藝文志》作「宗」。】

《法苑珠林》(百卷本)卷四九所引宋躬《孝子傳》,文字與《太平廣記》所引有異,全文如下:

陳遺,吴人,少爲郡吏。母好食鐺底焦飯。遺在役,恆帶囊,每煮食,録其焦貽母。後孫恩亂,聚得數升,恆帶自隨。及敗,多有餓死者,遺得活。母畫夜泣憶遺,目爲失明,耳爲無聞。遺還入,再拜號泣,母目豁明。

王虚之

王虚之廬陵西昌人。年十三,喪父母,二十年鹽酢不入口,後得重病。忽有一人來詣,謂之曰:「君病尋差。」俄而不見。又所住屋室,夜有異光,庭中橘樹,隆冬三實。病果尋愈,咸以至孝所感。【出《孝子傳》】

河南婦人

大業中,河南婦人養姑不孝。姑兩目盲,婦以蚯蚓爲羹以食之,姑怪其味,竊藏其一臠,留示兒。兒見之,號泣,將録婦送縣,俄而雷雨暴作,失婦所在。尋見婦自空墮地,身及服玩如故,而首變爲白狗,言語如恆。自云:「不孝於姑,爲天神所罰。」夫乃斥去之。後乞食於道,不知所在。【出《冥報記》】

岑文本

中書令岑文本江陵人。少信佛,常念誦《法華經·普門品》。曾乘船於巨江中,【「巨」《冥報記》作「吳」。「中」《冥報記》作「中流」,屬後句。】船壞,人盡死。文本没在水中,聞有人言:「但念佛,必不死也。」如是三言之。既而隨波湧出,已着北岸,遂免死。後於江陵設齋,僧徒集其家。有一客僧獨後去,謂文本曰:「天下方亂,君幸不預其災,終逢太平,致富貴也。」言訖,趨出外不見。【「趨出」《法苑珠林校注》卷五十六作「趨出送」。】既而文本就齋,於自食椀中,得舍利二枚。後果如其言。【出《法苑珠林》】【亦見於《冥報記》卷中。】

鄭鮮

鄭鮮道子,善相法,自知命短,念無以可延,夢見沙門,問之:「須延命耶?可大齋日放生念善,持齋奉戒,可以延齡得福。」因奉法,遂獲長年。【出《宣驗記》】

張楚金

則天朝,刑部尚書張楚金爲酷吏周興搆陷。將刑,乃仰嘆曰:「皇天后土,豈不察忠孝乎?奈何以無辜獲罪!」因泣下數行,市人皆爲歔欷。須臾,陰雲四塞,若有所感。旋降敕,釋罪。宣示訖,天地開朗,慶雲紛糾。時議言其忠正所致也。【出《御史臺記》】

羅道琮

司竹園羅道琮上書忤旨,配流。時有同流者道病卒,泣曰:「所恨委骨異壤。」道琮曰:「吾若生還,當取同歸。」遂瘞之而去。及還,爲大水漂蕩,失其所在。道琮哭告之,請示其靈。俄而水際沸涌,又呪曰:「如真在此下,更請一沸。」又然,遂得之,誌銘可驗,負之還鄕。【出《廣德神異録》】

凌空觀

景龍四年,洛州凌空觀失火,萬物並盡,惟有一真人巋然獨存,乃泥塑爲之。乃改爲聖真觀【出《朝野僉載》】

皇甫氏

僕射裴遵慶皇甫氏,少時常持經,經函中有小珊瑚樹。異時,忽有小龍骨一具,立於樹側,時人以爲裴氏休祥。上元中,遵慶遂居宰輔云爾。【出《廣異記》】

田仁會

田仁會郢州刺史,自曝得雨。人歌曰:「父母育我田使君,精誠爲人上天聞。田中致雨山出雲,但愿常在不患貧。」【出《廣德神異録》】

徐州軍士

王智興徐州,法令甚嚴。有防秋官健交代歸,其妹婿於家中設饌以賀。自於厨中磨刀,將生割羊脚。磨訖,持之疾行,妻兄自堂走入厨,倉卒相值,鋒正中妻兄心,即死。所在擒之以告,智興訊問,但稱過誤,本無惡意。智興不之信,命斬之。刀輒自刑者手中躍出,徑没於地,【「没」《因話録》卷六作「投」,疑是。】三換皆然。智興異之,乃不殺。【出《因話録》】

唐宣宗

大中初,京師嘗淫雨涉月,將害粢盛,分命禱告,百無一應。宣宗一日在内殿,顧左右曰:「昔以六事自責,以身代犧牲,雖甚旱,卒不爲災。我今萬姓主,遠慚德,而災若是,兆人謂我何?」乃執鑪,降階踐泥,焚香仰視,若自責者。久之,御服沾濕,感動左右。旋踵而急雨止,翌日而凝陰開,比秋而大有年。【出《貞陵十七事》】

李彦佐

李彦佐滄景大和九年,有詔詔浮陽兵北渡黄河。時冬十二月,至濟南郡,使撃冰進舟,冰觸舟,舟覆詔失。彦佐驚懼,不寢食六日,鬢髮白,至貌侵膚削,從事亦怪其儀形也。乃令津吏:「不得詔,盡死。」吏懼,且請公一祝禱于河,吏憑公誠明,以死索之。彦佐乃令具爵酒,及祝傳語詰河。【一作「河伯」。】其旨:「明天子在上,川瀆山嶽,祝史咸秩。予境之望祀未嘗匱,爾河伯洎鱗介之長,當衛天子詔,何反溺之乎?或不獲,予將齋告于天,天將謫爾。」吏酹冰辭已,忽有聲如震,河冰中斷,可三十丈。吏知彦佐精誠已達,乃沉鈎索而出。封角如舊,惟篆印微濕耳。彦佐所至,令嚴務簡,推誠於物,著聲於官。如水色渾,駛流大木與纖芥,頃刻千里矣,安有舟覆六日,一酹而堅冰陷,一鈎而沉詔獲,得非誠之至乎?【出《闕史》】【即《唐闕史》。】

《唐闕史》卷上文字略異,全文如下:

太和末,司空隴西公之鎮横海也。九年十一月,朝廷行大戮,宣刑于四方,急詔北渡。于時寒氣方隆,河冰層合,以詔北渡,公急撃冰,令截舟中流。水勝舟覆,舟人盡溺,詔書隨没。守者以狀聞,水工大恐,失脚捽地,走東西階,乃連使飛令,鞭策相遝,以必復爲命。守吏持衆擊冰抉詔,搜索六日竟不得。渾河奔湍,奔騰東走,度其泛去不啻千萬里也。水工又謂津吏曰:「王命莫大,爾吏不敬,俾有斯溺,且不得詔,吏無大小一死之!」吏輩得令大恐,于是相與言曰:「吾帥信于用刑,今不得詔,吾百族之血,當殷于河畔枯草矣。然河伯陰騭,遽敢没天子之書,而忍嫁禍于吾輩哉!請帥禱祭,冀憑肸蠁而有以復也。」水工乃命具蠲潔版詞而祝之。詞卒酒瀝,劃然有聲,若飛靂横霆,地動水響。倏而視之,則河冰中斷二十餘丈,間闊三四步。沈絲一釣,隨鈎而出,第印微濕,封角不敗。

胡生

列子終於,今墓在郊藪,謂賢者之跡,而或禁其樵採焉。里有胡生者,家貧,少爲洗鏡鉸釘之業,遇甘果、名茶、美醞,輙祭于禦寇之壟,似求聰慧,而思學道。歷稔,忽夢一人,刀劃其腹開,以一卷之書,置于心腑。及覺,而吟咏之意,皆綺美之詞,所得不由於師友也。既成卷軸,尚不棄於猥賤之業,真隱者之風,遠近號爲「胡釘鉸」。太守名流皆仰矚之,而門多長者。或有遺賂,必見拒也;或持茗酒而來,則忻然接奉。其文略説數篇:

《喜圃田韓少府見訪》云:「忽聞梅福來相訪,笑著荷衣出草堂。兒童不慣見車馬,爭入蘆花深處藏。」

又《觀鄭州崔郞中諸妓繡樣》云:「日暮堂前花蕋嬌,爭拈小筆上牀描。繡成安向春園裹,引得黄鶯下柳條。」

《江際小兒垂釣》云:「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蒼苔草映身。【「蒼」《雲溪友議校箋》作「莓」。】路人借問遥招手,恐畏魚驚不譍人。」【出《雲溪友議》】

劉行者

廬陵闤闠中有一劉行者,以釘鉸爲業,性至孝。母親患眼二十餘年,行者懇苦救療。一日,忽有衲僧携淨水銅瓶子,覓行者磨洗,出百金爲酬,行者不受。告云:「家有母親患眼多年,和尚莫能有藥療否?」僧云:「待磨洗瓶子了,與醫。」磨洗畢,便出門,而行者隨問之,僧云:「但歸去,已與醫了。」言訖,失僧所在。行者奔還家,見母親忽自牀墜地,雙目豁開。闔家驚喜,方知向者僧是羅漢。遂畫其形影供養,至今存焉。【出《報應録》】

王法朗

夔州道士王法朗,舌大而長,呼文字不甚典切,常以爲恨。因發愿讀《道德經》。夢老君與剪其舌。覺而言詞輕利,精誦五千言,頗有徵驗。【出《録異記》】

郗法遵

道士郗法遵,居廬山簡寂觀。道行精確。獨力檢校,已歷數年,全無徒弟。忽夢玄中法師謂之曰:「汝無人力,甚見勤勞。今有二童子,所恨年小耳。」既覺,話於衆。出山過民家,有孩子,年纔一晬。見法遵,抱其足不肯捨。去,晝夜啼號不息。復至,則欣然。後數年,父母即捨爲童子。又一小兒姓,眼有五色光,父母疑其怪異,因灸眼尾,其光遂絶。已四五歲,亦捨在觀中,相次入道。果符玄中夢授之語矣。【出《録異記》】

王暉

西蜀王暉嘗任集州刺史。集州城中無水泉,民皆汲於野外。

兵急攻州城,且絶其水路,城内焦渴。旬日之間,頗有死者。王公乃中夜有所祈請,哀告神衹。及寐,夢一老父告曰:「州獄之下,當有美泉。」言訖而去,亦驚寤。遲明,且命畚鍤,於所指之處掘數丈,乃有泉流。居人飲之,蒙活甚衆。兵比知城中無水,意將坐俟其斃。王公命汲泉水數十甖,於城上揚而示之,其寇乃去。是日神泉亦竭。豈王公精誠之所感耶?疎勒拜井之事,固不虚耳。

後致仕,家於雍州,嘗言之,故記耳。【出《玉堂閒話》】

李夢旗

拔山軍李夢旗,經敵,擒歸岐陽。老母悲泣,因瞽雙目。夢旗岐陽,虔祈切至,愿見慈母。三載方還,夢旗刺股血點母眼,即時如故。乃知孝道感通,其昭然耳。【出《儆誡録》】【原作「儆誠録」。當作《儆誡録》。】

孟熙

孟熙,販果實養父母,承顔順旨,温清定省,出告反面,不憚苦辛。父常云:「我雖貧,養得一曾參。」及父亡,絶漿哀號,幾至滅性。布苫于地,寢處其上,三年不食鹽酪,遠近嘆服。因見鼠掘地,得黄金數千兩,自此巨富焉。【出《儆誡録》】【原作「儆誠録」。當作《儆誡録》。】

字數:3214,最後更新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