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平廣記
    1. 卷第四百八十二 蠻夷三
      1. 苗民
      2. 奇肱
      3. 西北荒小人
      4. 于闐
      5. 烏萇
      6. 漢槃陀國
      7. 蘇都識匿國
      8. 馬留
      9. 武寧蠻
      10. 懸渡國
      11. 飛頭獠
      12. 蹄羌
      13. 扶婁
      14. 交趾
      15. 南越
      16. 尺郭
      17. 頓遜
      18. 墮婆登國
      19. 哀牢夷
      20. 訶陵國
      21. 真臘國
      22. 留仇國
      23. 木客
      24. 繳濮國
      25. 木飲州
      26. 阿薩部
      27. 孝憶國
      28. 婆彌爛國
      29. 撥拔力國
      30. 昆吾
      31. 繡面獠子
      32. 五溪蠻
      33. 墮雨兒

太平廣記


卷第四百八十二 蠻夷三


  • 苗民
  • 奇肱
  • 西北荒小人
  • 于闐
  • 烏萇
  • 漢槃陀國
  • 蘇都識匿國
  • 馬留
  • 武寧蠻
  • 懸渡國
  • 飛頭獠
  • 蹄羌
  • 扶婁
  • 交趾
  • 南越
  • 尺郭
  • 頓遜
  • 墮婆登國
  • 哀牢夷
  • 訶陵國
  • 真臘國
  • 留仇國
  • 木客
  • 繳濮國
  • 木飲州
  • 阿薩部
  • 孝憶國
  • 婆彌爛國
  • 撥拔力國
  • 昆吾
  • 繡面獠子
  • 吾溪蠻
  • 墮雨兒
苗民

西荒中有人焉,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腋下有翼,不能飛,名曰苗民。《書》曰:「竄三苗于三危四裔。」爲人饕餮,淫佚無理,竄之于此。【出《神異經》】

奇肱

奇肱國,其民善爲機巧,以殺百禽,能爲飛車,從風遠行。時,西風久下,奇肱人車至于豫州界中,破其車,不以示民。後十年,東風復至,乃使乘車遣歸,其國去玉門西萬里。【出《博物志》】

西北荒小人

西北荒小人,中有長一寸。其君朱衣玄冠,乘輅車馬,引爲威儀居處。人遇其乘車,抵而食之,其味辛,終年不爲物所咋。并識萬物名字。又殺腹中三蟲。三蟲死,便可食仙藥也。【出《博物志》】

于闐

後魏宋雲使西域,行至于闐國。國王頭著金冠,以鷄幘,【「以」《洛陽伽藍記校釋》作「似」,似是。】頭垂二尺生絹,【「頭」《洛陽伽藍記校釋》作「頭後」。】廣五寸,以爲飾。威儀有鼓角金鉦,弓箭一具,戟二枚,【「枚」《洛陽伽藍記校釋》作「枝」,是。】槊五張。左右帶刀,不過百人。其俗婦人袴衫束帶,乘馬馳走,與丈夫無異。死者以火焚燒,收骨葬之,上起浮圖。居喪者剪髮,長四寸,即就平常。唯王死不燒,置之棺中,遠葬于野。【出《洛陽伽藍記》】

烏萇

烏萇國,四熟之稻,苗高没駱駝,米大如小兒指。【出《洽聞記》】

烏萇國,民有死罪,不立殺刑,唯徙空山,任其飲啄。事涉疑似,以藥服之,清濁則驗。隨事輕重,則當時即決。【出《洛陽伽藍記》】【「烏萇國」本書卷四百十八《宋雲》作「鳥場國」。】

漢槃陀國

漢槃陀國正在須山,自葱嶺已西,水皆西流入西海,世人云是天地之中。其土人民決水以種,聞中國待雨而種,笑曰:「天何由可共期也?」【出《洛陽伽藍記》】

蘇都識匿國

蘇都識匿國,有野叉城。城舊有野叉,其窟見在。人近窟住者五百餘家。窟口作舍,設關鑰,一年再祭。人有逼窟口,烟氣出,先觸者死。因以屍擲窟中。其窟不知深淺。【出《酉陽雜俎》】

馬留

馬伏波有餘兵十餘家,不返,居壽洽縣【《水經注》作「壽泠縣」。】自相婚姻,有二百戶。以其流寓,號馬留【《水經注》作「馬流」。】飲食與華同。山川移銅柱入海,【「移」後疑脫「易」字。】以此民爲識耳。【出《酉陽雜俎》】

武寧蠻

峽中俗,夷風不改。武寧蠻好著芒心接離,名曰苧綏。以稻記年月。葬時,以笄向天,謂之刺北斗。相傳磐瓠初死,置于樹上,以笄刺之,其後化爲象。臨邑縣有鴈翅以禦暑。【《酉陽雜俎》此句屬于下一條内容(臨邑縣有雁翅泊,泊傍有〔《酉陽雜俎校箋》作「無」。〕樹木。土人至春夏,常於此澤羅雁鳥,取其翅以禦暑),本書誤鈔作一條。】【出《酉陽雜俎》】

懸渡國

烏耗西有懸渡國【《漢書》(卷九十六上西域傳第六十六上)作「烏秅」。】山溪不通,引繩而渡,朽索相引二千里。土人佃于石間,壘石爲室,接手而飲,所謂猿飲也。【出《酉陽雜俎》】

飛頭獠

鄴鄯之東,龍城之西南,地廣千里,皆爲鹽田。行人所經,牛馬皆布氊卧焉。

嶺南溪洞中,往往有飛頭者,故有飛頭獠子之號。頭飛一日前,頸有痕,匝項如紅縷。妻子遂看守之。其人及夜,狀如病,頭忽離身而去。乃于岸泥尋蟹蚓之類食之。將曉飛還,如夢覺,其腹實矣。

梵僧菩薩勝又言,闍婆國中有飛頭者,其人無目瞳子,聚落時,有一人。據于氏《志怪》,【按此條當得自干寶《搜神記》。】南方落民,【《搜神記》作「落頭民」。】其頭能飛,其俗所祠,名曰蟲落,因號落民。昔朱桓有一婢,其頭夜飛。

《王子年拾遺》言:「漢武時,因墀國有南方,【「有南方」《拾遺記》作「東方」。】有解形之民,能先使頭飛南海,左手飛東海【「海」《拾遺記》作「山」。】右手飛西海【「海」《拾遺記》作「澤」。】至暮,頭還肩上,兩手遇疾風,飄于海外。」【見於《拾遺記》卷九。】【出《酉陽雜俎》】

又南方有落頭民,其頭能飛,以耳爲翼,將曉還,復著體。時往往得此人也。【出《博物志》】

蹄羌

蹄羌之國,其人自膝已下有毛如馬蹄,常自鞭其脛,日行百里。【出《博物志》】【孫本作「詩含神霧」。今本《博物志》無此條。本事見於《山海經·海内經》郭璞注所引《詩含神霧》。】

扶婁

周成王七年,南垂有扶婁之國。其人能機巧變化,易形改服,大則興雲起霧,小則入于纖毫之裏。綴金玉毛羽爲衣裳。能吐雲噴火,鼓腹則如雷霆之聲。或化爲巨象、獅子、龍、蛇、犬、馬之狀。或變虎,或口中吐人于掌中,備百獸之樂,旋轉屈曲于指間。見人形,或長數分,或復數寸,神怪欻忽,衒麗于時。樂府皆傳此伎,代代不絶,故俗謂婆侯伎,則扶婁之音訛替也。【出《王子年拾遺記》】【本書卷二百八十四注出《拾遺録》之《扶婁國人》,内容與本篇同。文字略異。】

交趾

交趾之地,頗爲膏腴,徙民居之,始知播植。厥土惟黑壤,厥氣惟雄,故今稱其田爲雄田,其民爲雄民。有君長,亦曰雄王。有輔佐焉,亦曰雄侯。分其地以爲雄將。【出《南越志》】

南越

南越民不恥寇盜,其時尉番禺,乃興兵攻之。有神人適下,輔佐之。家爲造弩一張,一放,殺軍萬人。三放,三萬人。知其故,却壘息卒,還戎武寧縣下。乃遣其次子爲質,請通好焉。【出《南越志》】

尺郭

南有人焉,【「南」《神異經研究》作「東南方」。】周行天下。其長七丈,【「其」《神異經研究》作「身」。】腹圍如其長。朱衣縞帶,以赤蛇繞其項。項不飲不食,【「項」衍,《會校》誤。】朝吞惡鬼三千,暮吞三百。此人以鬼爲食,以霧爲漿,名曰「尺郭」,一名「食邪」,一名「黄父」。【出《神異經》】

頓遜

頓遜國梁武朝時貢方物。其國在海島上,地方千里,屬扶南北三千里。其俗,人死後鳥葬。將死,親賓歌舞送于郭外,有鳥如鵝而色紅,飛來萬萬,家人避之。鳥食肉盡,乃去。即燒骨而沉海中也。【出《窮神秘苑》】

墮婆登國

墮婆登國林邑東,南接訶陵,西接述黎。種稻,每月一熟。有文字,書于貝多葉。死者口實以金缸,貫于四支,然後加以婆律膏及檀沉龍腦,積薪燔之。【出《神異經》】

哀牢夷

哀牢夷,其先有婦人,名沙壹,居牢山,捕魚水中,若有所感,妊孕十月而生十子。今西南夷其裔也。【出《獨異志》】

訶陵國

訶陵國真臘國之南,南海洲中,東婆利,西墮婆,北大海。竪木爲城,造大屋重閣,以椶皮覆之。以象牙爲牀,以柳花爲酒,飲之亦醉。以手撮食有毒,與常人居止宿處,即令身上生瘡。與之交會,即死。若旋液,沾著草木,即枯。俗以椰樹爲酒,味甘,飲之亦醉。【出《神異録》】

真臘國

真臘國驩州南五百里。其俗,有客設檳榔、龍腦香、蛤屑等,以爲賞宴。其酒比之淫穢,私房與妻共飲,對尊者避之。又行房,不欲令人見,此俗與中國同。國人不着衣服,見衣服者,共笑之。俗無鹽鐵,以竹弩射蟲鳥。【出《朝野僉載》】

留仇國

煬帝朱寬留仇國還,獲男女口千餘人,并雜物産,與中國多不同。緝木皮爲布,甚細白,幅濶三尺二三寸。亦有細斑布,幅濶一尺許。又得金荆榴數十斤,木色如真金,密緻而文彩盤蹙,有如美錦,甚香極精,可以爲枕及案面,雖沉檀不能及。彼土無鐵,朱寬還至南海郡留仇中男夫壯者,多加以鐵鉗鎖,恐其在道逃叛。還至江都,將見,爲解脱之,皆手把鉗,叩頭惜脱,甚于中土貴金。人形短小,似崑崙【出《朝野僉載》】

木客

郭仲産《湘州記》云:「平樂縣西七十里,有榮山,上多有木客,形似小兒,歌哭衣裳,不異于人,而伏狀隱現不測,宿至精巧。【「宿」《太平寰宇記》卷一六三作「山居崖宿」,「至精巧」屬後句。】時市易,【「時」《太平寰宇記》作「時出」。】作器與人無別。就人換物,亦不計其值。」今昭州平樂縣【出《洽聞記》】

繳濮國

永昌郡西南一千五百里,有繳濮國。其人有尾,欲坐,輒先穿地作穴,以安其尾。若邂逅,誤折其尾,即死也。【出《廣州記》】

木飲州

木飲州朱崖一州,其地無泉,民不作井,皆仰樹汁爲用。【出《酉陽雜俎》】

阿薩部

阿薩部【在今黑海東岸與裏海西岸地區。】多獵蟲鹿。剖其肉,重疊之,以石壓瀝汁。税波斯拂林等國。【今西亞及地中海沿岸一帶。】米及草子釀于肉汁之中,經數日,即變成酒,飲之可醉。【出《酉陽雜俎》】

孝憶國

孝憶國界,【今非洲埃及南部,「憶」一作「億」。】周三千餘里。在平川中,以木爲栅,周十餘里,栅内百姓三千餘家。周國木栅五百餘所。氣候常暖,冬不凋落。宜羊馬,無駝牛。【即長頸鹿。】俗性質直,好客侶,軀貌長大,褰鼻黄髮,緑睛赤髭,被髮,面如血色。戰具唯矟,一色。宜五穀,出金鐵,衣麻布。舉俗事妖,不識佛法,有妖祠三百餘所,馬步兵一萬。不尚商販,自稱孝憶人。丈夫、婦人俱佩帶。每一日造食,一月食之,常吃宿食。

仍通國【「通」一作「建」,今非洲突尼斯之古城。】無井及河澗,所有種植,待雨而生。以紫鑛鋪地,承雨水用之。穿井即苦,海水又鹹。土俗伺海潮落之後,平地收魚以爲食。【出《酉陽雜俎》】

婆彌爛國

婆彌爛國【一説即今帕米爾,又一説在今汶萊。】去京師二萬五千五百五十里。此國西有山,巉岧峻嶮,上多猿。猿形絶長大,常暴田種,每年有二三十萬。國中起春已後,屯集甲兵,與猿戰。雖歲殺數萬,不能盡其巢穴。【出《酉陽雜俎》】

撥拔力國

撥拔力國【今非洲索馬里之柏培拉。】在西南海中,略不識五穀,食肉而已。常針牛畜脈,取血,和乳生飲。無衣,唯腰下用羊皮掩之。其婦人潔白端正,國人自掠賣與外國商人,其價數倍。土地唯有象牙及阿末香。波斯商人欲入此國,圑集數千人,齎緤布,没老幼共刺血立誓,乃市其物。自古不屬外國。戰用象牙排、野牛角精矟,衣甲弓矢之器,步兵二十萬。大食頻討襲之。【出《酉陽雜俎》】

昆吾

昆吾陸鹽,【即唐之伊州(今新疆哈密)。】周千餘里,【《元和郡縣圖志》卷四〇《隴右道》下:「(伊州)陸鹽池,在州南六十里。周迴十餘里,無魚。水自生如海鹽,月滿則鹽多而甘,月虧則鹽少而苦。」】無水,自生朱鹽。【「朱」《酉陽雜俎》作「末」。】月滿則如積雪,味甘;月虧則如薄霜,味苦。月盡,鹽亦盡。

又其國,累塹爲丘,象浮圖,有三層,屍乾居上,屍濕居下,以近葬爲至孝,集大毡屋,中懸衣服綵繒,哭化之。【「化」《酉陽雜俎》作「祈」。】【出《酉陽雜俎》】

繡面獠子

人習水,必鏤身,以避蛟龍之患。今南中繡面獠子,蓋雕題之遺俗也。【出《酉陽雜俎》】

五溪蠻

五溪蠻父母死,于村外閣其屍,三年而葬。打鼓路歌,親屬飲宴舞戲一月餘日。盡産爲棺,餘臨江高山半肋鑿龕以葬之。山上懸索下柩,彌高者以爲至孝,即終身不復祠祭。初遭喪,三年不食鹽。【出《朝野僉載》】

墮雨兒

時,河間王子充家,雨中有小兒八九枚,墮于庭,長五六寸許。自云家在海東南,因有風雨所飄至此。與之言,甚有所知,皆如史傳所述。【出《述異記》】

字數:3336,最後更新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