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平廣記
    1. 卷第二百三十一 器玩三
      1. 張華
      2. 晉惠帝
      3. 許遜
      4. 陶貞白
      5. 張祖宅
      6. 唐儀
      7. 唐中宗
      8. 宋青春
      9. 武勝之
      10. 李守泰
      11. 陳仲躬
      12. 曹王皋
      13. 漁人

太平廣記


卷第二百三十一 器玩三


  • 張華
  • 晉惠帝
  • 許遜
  • 陶貞白
  • 張祖宅
  • 唐儀
  • 唐中宗
  • 宋青春
  • 武勝之
  • 李守泰
  • 陳仲躬
  • 曹王皋
  • 漁人
張華

張華,生挺聰慧,【「生挺」《拾遺記》作「挺生」。】好觀奇異圖緯之學,捃拾天下遺逸,自書契之始,考驗神怪,及世間里閭所説,撰《博物志》四百卷,奏武帝。帝曰:「卿才十倍萬代,博識無倫。記事採言,多所浮妄,宜刪翦無據,以見成文。【「無據以見」《拾遺記》作「無以冗長」。】仲尼刪《詩》《書》,不及鬼神幽昧之事,不言怪力亂神。今見卿此志,驚所未聞,異所未見,將繁于耳目也,可更芟截浮疑,分爲十卷。」即于御前賜青鐵硯,此鐵是于闐國所獻,鑄爲硯。又賜麟角管,此遼西國所獻也。側理紙萬番,南越所獻也。言「陟釐」,「陟釐」與「側理」相亂,南人以海苔爲紙,其理縱横斜側,因爲名焉。【出《王子年拾遺》】

晉惠帝

晉惠帝元康三年,武庫火,燒漢高祖斬白蛇劍、孔子履、王莽頭等三物。咸見此劍穿屋飛去,莫知所向。【出《異苑》】

許遜

西晉末,有旌陽縣許遜者,得道于豫章西山中有蛟蜃爲患,旌陽没水,拔劍斬之。後不知所在。頃漁人網得一石,甚鳴,擊之,聲聞數十里。唐朝趙王洪州刺史,破之,得劍一雙,視其銘,一有「許旌陽」字,一有「萬仞」字。遂有「萬仞師」出焉。【出《朝野僉載》】

陶貞白

陶貞白所著《太清經》,一名《劍經》,凡學道術者,皆須有好劍、鏡隨身。又説干將莫耶劍,皆以銅鑄,非鐵也。【出《尚書故實》】

貞白隱居貝都山中,嘗畜二刀,一名「善勝」,一名「寶勝」。往往飛去,人望之,如二條青蛇。本傳具載。【《梁書》卷五一《陶弘景傳》。】【出《芝田録》】

張祖宅

乾封年中,有人于鎮州東野外見二白兔,捕之,忽即入地,絶跡不見。乃于入處掘之,纔三尺許,獲銅劍一雙,古制殊妙。于時長吏張祖宅以奏聞。【出《朝野僉載》】

唐儀

上元年中,令九品以上佩刀礪等袋,彩帨爲魚形,結帛作之。取魚之象,强之兆也。至天后朝乃絶。景雲之後,又復前飾。【「飾」《朝野僉載》作「結白魚爲餅」。】【出《朝野僉載》】

唐中宗

唐中宗揚州造方丈鏡,鑄銅爲桂樹,金花銀葉,帝每常騎馬自照,人馬並在鏡中。【出《朝野僉載》】

宋青春

開元中,河西騎將宋青春驍果暴戾,爲衆所忌。西戎嘗歲犯邊境,青春每臨陣,必獨運劍大呼,執馘而旋,未嘗中鋒鏑。西戎憚之,一軍咸賴焉。後吐蕃大北,獲生口數千。軍帥令譯問衣大蟲皮者:「爾何不能害之?」答曰:「但見青龍突陣而來,兵刃所及,若叩銅鐵,以爲神助將軍也。」青春乃知劍之靈。青春死後,劍爲瓜州刺史季廣琛所得。或風雨後,迸光出室,環燭方丈。哥舒翰西凉,知之,求易以他寶,廣琛不與。因贈之詩曰:「刻舟尋已化,彈鋏未酧恩。」【出《酉陽雜俎》】

武勝之

開元末,太原武勝之宣州司士,知靜江事。忽于灘中見雷公踐微雲逐小黄蛇,盤繞灘上。靜江夫戲投以石,中蛇,鏗然作金聲,雷公乃飛去。使人往視,得一銅劍,上有篆「許旌陽斬蛟第三劍」云。【出《廣異記》】【斬蛟事本書卷二百三十一注出《朝野僉載》之《許遜》有記載。】

李守泰

天寶三載五月十五日,揚州進水心鏡一面,縱横九寸,青瑩耀日。背有盤龍,長三尺四寸五分,勢如生動。玄宗覽而異之。進鏡官揚州參軍李守泰曰:「鑄鏡時,有一老人,自稱姓。鬚髮皓白,眉如絲,垂下至肩,衣白衫。有小童相隨,年十歲,衣黑衣。龍護呼爲玄冥。以五月朔忽來,神采有異,人莫之識。謂鏡匠吕暉曰:『老人家住近,聞少年鑄鏡,暫來寓目。』老人解造真龍,欲爲少年制之,頗將愜于帝意。遂令玄冥入鑪所,扃閉戶牖,不令人到。經三日三夜,門左洞開。吕暉等二十人于院内搜覓,失龍護玄冥所在。鏡爐前獲素書一紙,文字小隸,云:『鏡龍長三尺四寸五分,法三才,象四氣,禀五行也。縱横九寸者,類九州分野。鏡鼻如明月珠焉。開元皇帝聖通神靈,吾遂降祉。斯鏡可以辟邪,鑒萬物。秦始皇之鏡,無以加焉。』歌曰:『盤龍盤龍,隱于鏡中。分野有象,變化無窮。興雲吐霧,行雨生風。上清仙子,來獻聖聰。』吕暉等遂移鏡爐置船中,以五月五日午時,乃于揚子江鑄之。未鑄前,天地清謐。興造之際,左右江水忽高三十餘尺,如雪山浮江;又聞龍吟,如笙簧之聲,達于數十里。稽諸古老,自鑄鏡以來,未有如斯之異也。」帝詔有司,別掌此鏡。

天寶七載,中大旱,自三月不雨至六月。帝親幸龍堂祈之,不應。問昊天觀道士葉法善曰:「朕敬事神靈,以安百姓。今亢陽如此,朕甚憂之。親臨祈禱,不雨,何也?卿嘗見真龍否乎?」對曰:「臣亦曾見真龍。臣聞畫龍四肢骨節,一處得似真龍,即便有靈驗。用以祈禱,則雨立降。所以未報應者,或不類真龍耳。」帝即詔中使孫知古,引法善于内庫遍閲之。忽見此鏡,遂還奏曰:「此鏡龍,真龍也。」帝幸凝陰殿,并召法善祈鏡龍。頃刻間,見殿棟有白氣兩道,下近鏡龍。龍鼻亦有白氣,上近梁棟。須臾充滿殿庭,遍散城内。甘雨大澍,凡七日而止。中大熟。帝詔集賢待詔吴道子圖寫鏡龍,以賜法善【出《異聞録》】【宋敏求《長安志》卷六引録此事,題出處爲《異聞集》。《玉海》及《宋史·藝文志》則均云張説所作,《白孔六帖》卷一三節引此文,並題「唐説《鏡龍記》」(中脫「張」字)。】

陳仲躬

天寶中,有陳仲躬家居金陵,多金帛。仲躬好學,修詞未成,携數千金,於洛陽清化里假居一宅。其井甚大,常溺人。仲躬亦知之。以靡有家室,無所懼。仲躬常習學,不出月餘日。

有隣家取水女子,可十數歲,怪每日來於井上,則逾時不去,忽墜井而死。井水深,經宿,方索得屍。仲躬異之,閒日窺于井上。忽見水影中一女子面,其形狀少麗,依時樣粧飾,以目仲躬。凝睇之際,以紅袂半掩其面微笑。妖冶之姿,出于世表。仲躬神魂恍惚,若不支持,乃嘆曰:「斯爲溺人之由也。」遂不顧而退。

後數月炎旱,此井水亦不减。忽一日水頓竭,清旦,有人叩門云:「敬元頴請謁。」仲躬命入,乃井中所見者,衣緋緑之衣,其裝飾鉛粉,悉時製耳。仲躬與坐,訊曰:「卿何以殺人?」元頴曰:「妾實非殺人者,此井有毒龍。自漢朝絳侯居于兹,遂穿此井。洛城内有五毒龍,斯其一也。緣與太一左右侍龍相得,每爲蒙蔽,天命追徵,多託故不赴集役,好食人血。自以來,已殺三千七百人矣,而水不曾耗涸。某乃國初方墜于井,遂爲龍所驅使,爲妖惑以誘人,用供龍所食。其於辛苦,情所非愿。昨爲太一使者交替,天下龍神盡須集駕,昨夜子時已朝太一矣。兼爲河南旱,被勘責,三數日方回。今井内已無水,君子誠能命匠淘之,則獲脱斯難矣。若然,愿終君子一生奉養,世間之事,無不致。」言訖,便失所在。

仲躬當時即命匠,命一親信與匠同入井,囑曰:「但見異物,即收之。」至底無別物,唯獲古銅鏡一枚,面闊七寸七分。仲躬令洗淨貯匣内,焚香以奉之,斯所謂敬元頴也。一更後,元頴忽自門而入,直造燭前設拜,謂仲躬曰:「謝生成之恩,照及濁泥之下。某本師曠所鑄十二鏡之第七者也。其鑄時皆以日月爲大小之差,元頴則七月七日午時鑄者也。貞觀中,爲許敬宗蘭苕所墮,以此井水深,兼毒龍氣所苦,人入者悶絶而不可取,遂爲毒龍所役。幸遇君子正直者,乃獲重見人間耳。然明晨内,望君子移出此宅。」仲躬曰:「某已用錢僦居,今移出,何以取措足之所?」元頴曰:「但請君子飾裝,一無憂也。」將辭去,仲躬復留之,問曰:「汝安得有紅緑脂粉狀乎?」對曰:「某變化無常,非可具述。」言訖,即無所見。

明旦,忽有牙人叩戶,兼領宅主來謁仲躬,便請仲躬移居,并夫役並足。未到齋時,前至立德坊一宅中。其大小價數,一如清化者。其牙人云:「價直契本,一無遺缺。」並交割訖。後三日,其清化宅井無故自崩,兼延及堂隍東廂,一時陷地。仲躬後文戰累勝,爲大官,有所要事,未嘗不知移宅之効也。

其鏡背有三十八字,皆蝌蚪書。以今文推而寫之曰:「維晉新公二年七月七日午時,于首陽山白龍潭鑄成此鏡,千年在世。【「在世」《唐五代傳奇集》作「後出」。】」于背上環書,一字管天文一宿,依方列之,則左有日而右有月,龜龍虎雀,並如其位。于鼻四旁題云:【「四旁」《博異志》作「󵽟】」。「夷則之鏡。」【出《博異志》】

曹王皋

曹王皋有巧思,精于器用,爲荆州節度使,有羈旅士人懷二羯鼓棬,欲求通謁。先啓于賓府,賓府觀者咸訝議曰:「豈足尚耶?」對曰:「但啓之尚書,當解矣。」及見,捧而嘆曰:「不意今日,獲逢至寶。」指其鋼匀之狀,賓佐唯唯,或腹非之。曰:「諸公心未信乎?」命取食拌,自選其極平正者,令置棬于柈心,以油注棬中,棬滿而油無涓滴滲漏。曰:「此必開元天寶中供御棬,不然無以至此。」問其所自,士人曰:「某先人在中,得于高力士之家。」衆方深伏。賓府又潛問士人:「宜償幾何?」士人曰:「不過三萬。」及遺金帛器皿,其直果稱是焉。【出《羯鼓録》】

漁人

蘇州太湖松江口,貞元中,有漁人載小網,數船共十餘人,【「共」《吴郡志》卷四五作「與其徒共」。】下網取魚,一無所獲。網中得物,乃是鏡,而不甚大。漁者忿其無魚,棄鏡于水,移船下網,又得此鏡,漁人異之,遂取其鏡視之。纔七八寸,照形,悉見其筋骨臟腑,潰然可惡,【「潰然可惡」《吴郡志》卷四五作「歷歷可怖」。】其人悶絶而倒。衆人大驚,其取鏡鑒形者,即時皆倒,嘔吐狼藉。其後一人不敢取照,即以鏡投之水中。良久,扶持倒吐者始醒,遂相與歸家,以爲妖怪。明日方理網罟,則所得魚多于常時數倍。其人先有疾者,自此皆愈。詢于故老,此鏡在江湖,每數百年一出,人亦常見,但不知何精靈之所恃也。【出《原化記》】

字數:3022,最後更新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