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平廣記
    1. 卷第一百三十五 徵應一帝王休徵
      1. 帝堯
      2. 周武王
      3. 越王
      4. 臨洮長人
      5. 漢高祖
      6. 陸賈
      7. 漢元后
      8. 後漢安帝
      9. 吴大帝
      10. 魏明帝
      11. 晉司馬氏
      12. 白燕
      13. 晉武帝
      14. 晉惠帝
      15. 晉元帝
      16. 蜀李雄
      17. 宋高祖
      18. 宋孝武帝
      19. 宋明帝
      20. 齊太祖
      21. 北齊神武
      22. 後周太祖
      23. 陳高祖
      24. 隋文帝
      25. 隋煬帝
      26. 唐高祖
      27. 唐太宗
      28. 唐齊王元吉
      29. 唐中宗
      30. 唐相王
      31. 潞州別駕
      32. 金蝸牛

太平廣記


卷第一百三十五 徵應一帝王休徵


  • 帝堯
  • 周武王
  • 越王
  • 臨洮長人
  • 漢高祖
  • 陸賈
  • 漢元后
  • 後漢安帝
  • 吴大帝
  • 魏明帝
  • 晉司馬氏
  • 白燕
  • 晉武帝
  • 晉惠帝
  • 晉元帝
  • 蜀李雄
  • 宋高祖
  • 宋孝武帝
  • 宋明帝
  • 齊太祖
  • 北齊神武
  • 後周太祖
  • 陳高祖
  • 隋文帝
  • 隋煬帝
  • 唐高祖
  • 唐太宗
  • 唐齊王元吉
  • 唐中宗
  • 唐相王
  • 潞州別駕
  • 金蝸牛
帝堯

秦始皇時,宛渠國之民,乘螺舟而至,云:「臣國去軒轅之丘十萬里,臣國先聖,見冀州有黑風,應出聖人,果慶都。」【出《王子年拾遺記》】

周武王

之昏亂,欲殺諸侯,使飛廉惡來誅戮賢良,取其寶器,埋于瓊臺之下。使飛廉等於所近之國,【「於」《拾遺記》作「惑」。】侯服之内,使烽燧相續。登臺以望火之所在,乃興師往伐其國,殺其君,囚其民,收其女樂,肆其淫虐。神人憤怨。時有朱鳥銜火,如星之照耀,以亂烽燧之光。乃回惑,使諸國滅其烽燧。及武王,樵夫牧豎探高鳥之巢,得赤玉璽,文曰:「木德將滅,水祚方盛。」文皆大篆,紀之世曆已盡,而之聖德方隆。是以三分天下而二分歸。乃元元之類,【「元元」《拾遺記》作「蚩蚩」。】亡之晚,恨來之遲。【出《拾遺録》】【即《王子年拾遺記》。】

越王

越王吴國,有丹鳥夾王飛,【「鳥」《拾遺記》作「烏」,下同。】句踐之霸也,起望鳥臺,言丹鳥之瑞也。【出《王子年拾遺記》】

臨洮長人

秦始皇時,長人十二見於臨洮,皆夷服。於是鑄銅爲十二枚以寫之。蓋十二帝之瑞也。【出《小説》】

漢高祖

滎陽南原上有厄井,父老云:「漢高祖曾避項羽於此井,爲雙鴈所救。」故俗語云:「祖避時難,隱身厄井間。雙鳩集其上,誰知下有人。」漢朝每正旦,輒放雙鳩,起於此。【出《小説》】【見於《説郛》,則知爲殷氏書。】

陸賈

樊將軍問於陸賈曰:「自古人君皆云受命於天,云有瑞應。豈有是乎?」陸賈應之曰:「有。夫目瞷得酒食,燈火花得錢財,午鵲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喜。小既有徵,大亦宜然。故曰目瞷則呪之,燈火花則拜之,午鵲噪則餒之,蜘蛛集則放之。况天下之大寶,人君重位,非天命何以得之哉!瑞寶,信也,天以寶爲信,應人之德,故曰瑞應。天命無信,不可以力取也。」【出《小説》】【《御覽》卷四六七、卷八六九、卷九四八,《古今事文類聚》後集卷五〇,《山堂肆考》卷二二七引有此條,皆注出《西京雜記》。】

漢元后

元后在家,嘗有白燕啣白石,大如指,墮后績筐中。后取之,石自剖爲二,其中有文曰:「母天地。」后乃合之,遂復還合,乃寶録焉。及爲皇后,常置之璽笥中,謂爲天璽也。【出《西京雜記》】

後漢安帝

後漢安帝永寧五年,【「五」卷四百六十一作「元」,「安」作「章」。安帝「永年」年號僅二年,「五」當作「元」。】條支國來獻異鳥,名鳷鵲。其高七尺,解人言語,國太平則群翔鳴焉。【出《王子年拾遺記》】【亦見於本書卷四百六十一引同書之《條支國》。】

吴大帝

孫權獵於武昌樊山下,見一老母,問何獲,曰:「只獲一豹。」曰:「何不豎其尾?」忽然不見。稱尊號,立廟于山下。【出《武昌記》】

魏明帝

魏明帝時,泰山下出連理文石,高十二丈,狀如栢樹,其文色彪發,如人雕鏤,自上及下皆合,而中開廣五尺。【「五」《拾遺記》作「六」。】父老云:「當末,二石相去百餘步,蕪没無有蹊徑。及明帝之始,稍覺相近,如雙闕形。」土石陰類,爲土德,斯爲靈徵。

沛國有戊己之地,【「有」《拾遺記》作「有黄麟見于」。非明帝時事。】土德之嘉祥也。乃修戊己壇,黄星炳夜。又起畢昴臺祭之,言之分野,歲時皆修祀焉。【出《王子年拾遺記》】

晉司馬氏

水星之精墜于張掖郡柳谷中,化爲黑石,廣一丈餘,高三尺。後漢之末漸有文彩,未甚分明。青龍年,忽如雷震,聞聲百餘里。其石自立,白色,有牛馬仙人之狀,及玉鐶玉玦文字之像。後司馬氏受命,以符金德焉。【出《録異記》】

白燕

之歲,北闕下有一白燕,以爲神物,以金籠盛,置於宮中。旬日不知所在。論者以金德之瑞。昔師曠時,有白燕來巢,以爲瑞應。師曠,古今之議相符矣。【出《王子年拾遺記》】【亦見於本書卷四百六十一引同書之《晉瑞》。】

晉武帝

晉武帝爲撫軍時,府内後堂忽生草三株,莖黄葉緑,若總金抽翠,花條冉弱似金。有羌人姚馥,字世芬,在廐中養馬,解陰陽之術,云:「此草應金德之瑞。」帝以草賜張華作《金賦》云:「玩九莖於漢庭,美三株於兹館。貴表祥乎金德,比名類而相亂。」【出《王子年拾遺記》】【本書卷四百八《金䔲】草》,亦引此事。文詳。

晉惠帝

高堂隆嘗刻宮柱云:「後若干年,當有天子居此。」及晉惠帝,年歷當矣。【出《異苑》】

晉元帝

晉中宗爲丞相時,有鷄雛者而雀飛集其背,驅而復來,如此再三。古者云:「鷄者酉,酉者金,夫雀變而來赴之,即王踐祚之象也。」又云:「元帝時,三雀共登一雄鷄背,三入安東廳。」占者以爲當進三爵爲天子。【出《洞林記》】

蜀李雄

長老言:「宕渠賽國【「賽」《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作「賨」,下同。】今有賽城盧城。」秦始皇時,有人長二十五丈見宕渠胡毋敬曰:「是後五百年外,必有異人爲大人者。」及李雄之王,其祖出自宕渠【「其祖」《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作「祖世」。】有識者皆以爲應焉。【出《華陽國志》】【任乃強言「秦時宕渠尚無漢民」,本條見《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卷一巴志十八)。】

宋高祖

晉安帝時,冀州桑門釋法珍告其弟子普嚴曰:【「告」《天中記》卷一二作「將死告」。】嵩山神告我:『江東劉將軍家苗裔,當受天命。吾以璧三十二枚并鎮金一餅與之,劉氏卜代之數也。』」告同學法義。以安帝義熙十三年,於廟石壇下,得寶璧三十二枚。三十二者,「世」。有天下,相承八帝,享祚六十年。【出《廣古今五行記》】

宋孝武帝

元嘉七年五月,武陵洪水,善德山崩。兩石高丈餘,如人,雕刻精奇,形備古制式。占者云:「武陵出天子。」其時八月,孝武始誕後宮。十五年,封武陵王。三十年,即帝位。【出《洽聞記》】

宋明帝

宋明帝自序云:「予初封湘東王,居侍中衞尉府。孝武皇帝爲予置蕭惠開宅邸。經營方始,鑿池,獲赤玉一枚,色如練朱,半圓半方,重五斤,光潤如瑩。世祖崩,少帝繼位,予自姑熟入朝,居西邸。少帝狂暴,惡聞直言,醉爲非法。予驟諫之,大怒,乃使仗士防守。左右文武,悉驚怖奔走,西邸遂空。於是百姓悉入邸,適意取物,纖毫畢盡。至夜,少帝醉醒,意頗解釋。明日,左右文武方還,予於是不喜居于西邸。歷陽太守建平王景素,私起宅于建陽門外。始成,予別覓一宅換之,少帝許焉。予自西邸移新宅,新宅在清溪西,舊邸今湘宮寺。《河洛讖》曰:『靈曜豫見東南隅。』予二邸皆處宮城之東南,且在巽地,蓋天應也。」【出《宋明帝自序》】

齊太祖

齊太祖淮陰理城塹,掘得古錫九枚,下有篆書,荀伯玉諸人皆不能識。時紀僧貞獨言曰:【「貞」《南齊書·紀僧真傳》作「真」。】「何須辨此久遠之物?錫而有九,九錫之徵也。」帝喜而賞之。【出《談藪》】

北齊神武

北齊神武,少曾與劉貴賈智爲奔走之友。曾得一白鷹,獵於沃野。見一赤兔,每搏輒逸,遂至迥澤。有一茅屋,兔將奔入,犬噬之,鷹兔俱死。神武怒,以鳴鏑射犬,犬斃。屋中有二大人出,持神武衣甚急。其母目盲,曳杖呵其二子:「何故觸大家!」因出甕中酒,烹羊以飯客。自云有知,遍捫諸人,言並「當貴」。至神武,曰:「皆由此人。」飲竟而出。還更訪問之,則本無人居。乃知向者非人境也。由是諸人益加敬異。【出《三國典略》】【此文又見於《北齊書》(卷一帝紀第一神武上)。神武帝高歡卒於東魏武定五年正月,即西魏大統十三年(547)。】

後周太祖

後周太祖時,有李順興者,世傳長安城之日,已爲北面軍王,【「王」明鈔本作「主」,應據改。軍主乃軍隊基層長帥之通稱,見《梁書·武帝紀下》、《資治通鑑》卷一二三「元嘉十七年」。】或隱或見,愚聖莫測。永熙之後,權雄分據,齊神武興軍數十萬,次沙苑太祖地狹兵少,懼不當敵,計盡力窮。須臾來,太祖請其策謀。更無餘語,直云:「黄狗逐黑狗,急走出筋斗。一過出筋斗,黄狗夾尾走。」語訖便去。於時東軍旗幟服色尚黄,西兵用黑,太祖悟其言,遂力戰,大破神武沙苑【出《廣古今五行記》】

陳高祖

陳高祖武帝受禪之日,其夜,有會稽史溥,夢朱衣人戴武冠,自天而下,手持金板,上有文字。視之,其文曰:「陳氏五主,三十四年。」遂凌空而上。【出《談藪》】【事又見本書卷一百四十六注出《獨異志》之同名篇目。《南史·陳本紀下》作「三十二年」,與史合。】

隋文帝

長安朝堂即舊楊興村,村門大樹今見在。初,代有異僧,號爲棖公,言詞恍惚,後多有驗。時村人於此樹下集言議,棖公忽來逐之曰:「此天子坐處,汝等何故居此?」及隋文帝即位,便有遷都意。【出《兩京記》】

隋煬帝

末望氣者云:「乾門有天子氣,連太原甚盛。」故煬帝離宮,數游汾陽以厭之。後唐高祖起義兵汾陽,遂有天下。【出《感定録》】

唐高祖

唐高祖武德三年,老君見于羊角山秦王吉善行入奏,善行老君云:「入京甚難,無物爲驗。」老君曰:「汝到京日,有獻石似龜者,可爲驗。」既至朝門,果有邵州獻石似龜,下有六字曰:「天下安,千萬日。」【出《録異記》】【本條《杜光庭記傳十種輯校·録異記》注卷一五三引,誤。】

唐太宗

太宗誕之三日也,有書生詣高祖曰:「公是貴人,有貴子。」因目太宗曰:「龍鳳之姿,天日之表也,公貴因此兒,二十必能安民矣。」【出《感定録》】

唐齊王元吉

齊王元吉晉陽宮獲青石,若龜形,文有丹書四字,曰:「李淵萬吉。」元吉遣使獻之,文字暎澈,宛若龜形,見者咸異焉。高祖曰:「不足信也。」乃令水漬磨以驗之。數日浸而經宿磨之,其字愈明,於是内外畢賀。高祖曰:「上天明命,貺以萬吉,孤陋寡薄,寧堪預此。宜以少牢祀石龜而酹送之。」【出《廣德神異録》】

唐中宗

唐中宗天后所廢於房陵,仰天而嘆,心祝之。【「心祝之」《全唐五代筆記》在「空中」後。】因抛一石于空中曰:「我後帝,此石不落。」其石遂爲樹枝罥挂,至今猶存。又有人渡水,拾得古鏡,進之。帝照面,其鏡中影人語曰:「即作天子。」未浹旬日,復居帝位。【出《獨異志》】

唐相王

安州都督杜鵬舉,父子皆知名。中宗在位,韋后方盛,而鵬舉暴卒。在冥司,鞫訊未畢,至王殿前,忽聞官曰:「王今當立相王爲皇帝。」王起,至堦下,見人身皆長二丈,共扶輦者百人。相王被袞冕,在輦中。鬼王見之迎拜,相王下輦答拜,如是禮成而出。鵬舉既蘇言之,時相王作相矣。後歲餘,韋皇后將危李氏相王臨淄王興兵滅之,而尊相王爲皇帝。乃召鵬舉,遷其官。【出《紀聞》】

潞州別駕

唐玄宗潞州別駕,將入朝,有軍州韓凝禮,自謂知五兆,因以食筯試之。既而布卦,一箸無故自起,凡三偃三起,觀者以爲大吉。既而誅韋氏,定天保,【「保」《隋唐嘉話》作「位」,言據《廣記》改,待查。】因此行也。凝禮起官至五品。【出《國史異纂》】

金蝸牛

唐玄宗在藩邸,有蝸牛涎成「天子」字,在寢室之壁。上心懼之,以泥塗去。數日復如舊,如是者三。及即位,鑄金銀蝸牛數百枚,於功德前供養之。又有琢玉爲之,後人時有得之者。【出《録異記》】

字數:3442,最後更新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