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平廣記
    1. 卷第一百七十四 俊辯二幼敏附
      1. 俊辯
        1. 陽玠
        2. 薛道衡
        3. 薛收
        4. 張後裔
        5. 崔仁師
        6. 盧莊道
        7. 許敬宗
        8. 胡楚賓
        9. 裴琰之
        10. 蘇頲
        11. 王勮
        12. 李白
        13. 柳芳
        14. 王藻
        15. 韓愈
        16. 李程
        17. 李吉甫
        18. 王生
        19. 辛丘度
        20. 温庭筠
        21. 柳公權
        22. 權德輿
        23. 東方朔
        24. 李彪
        25. 班蒙
      2. 幼敏
        1. 陳元方
        2. 孫策
        3. 鍾毓
        4. 孫齊由
        5. 陸琇
        6. 王絢
        7. 蕭遥欣
        8. 房氏子
        9. 張琇
        10. 渾瑊

太平廣記


卷第一百七十四 俊辯二幼敏附


俊辯

  • 陽玠
  • 薛道衡
  • 薛收
  • 張後裔
  • 崔仁師
  • 盧莊道
  • 許敬宗
  • 胡楚賓
  • 裴琰之
  • 蘇頲
  • 王勮
  • 李白
  • 柳芳
  • 王藻
  • 韓愈
  • 李程
  • 李吉甫
  • 王生
  • 辛丘度
  • 温庭筠
  • 柳公權
  • 權德輿
  • 東方朔
  • 李彪
  • 班蒙

幼敏

  • 陳元方
  • 孫策
  • 鍾毓
  • 孫齊由
  • 陸琇
  • 王絢
  • 蕭遥欣
  • 房氏子
  • 張琇
  • 渾瑊
俊辯
陽玠

京兆杜公瞻,衛尉臺卿猶子也,嘗邀陽玠過宅,酒酣,因而嘲謔,公瞻謂:「兄既姓陽貨實辱孔子。」曰:「弟既姓杜伯嘗射宣王。」

殿内將軍隴西牛子充,寮友推其機辯,嘗謂曰:「君陽有玠,恐不任厨。」曰:「君牛既充,正可烹宰。」又見食芥葅,曰:「君身名,何得復啖芥葅?」對曰:「君既姓牛,何得不斷牛肉?」

太倉張策者,在雲龍門議,理屈,謂曰:「卿本無德量,忽共叔寶同名。」抗聲曰:「爾既非英雄,敢與伯符連諱。」

太子洗馬蘭陵蕭詡,爽俊有才辯,嘗謂曰:「流共工幽州北恐非樂土。」曰:「放驩兜崇山江南豈是勝地?」

録尚書晉昌王唐邕聞諸省官曰:【「聞」四庫作「問」。】「卿等宜道本州寶物。」定州人以綾綺爲寶,滄州人以魚鹽爲寶,及至曰:「卿幽州人,以何物爲寶?」答曰:「刺史嚴明,文武奉法,此幽州之寶也。」有媿色。【出《談藪》】

薛道衡

吏部侍郞薛道衡嘗游鍾山開善寺,謂小僧曰:「金剛何爲怒目?菩薩何爲低眉?」小僧答曰:「金剛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道衡憮然不能對。【出《談藪》】

薛收

薛收府,檄書露布,多出於。占辭敏速,皆同宿構,馬上即成,曾無點竄。【出《譚賓録》】【文見《舊唐書》卷七三《薛收傳》。】

張後裔

張後裔并州【避宋太祖諱改作「裔」。】太宗就受《春秋左氏傳》。後因召入賜讌,言及平昔,從容謂曰:「今日弟子何如?」後裔對曰:「昔孔子領徒三千,徒者無子男之位。臣翼贊一人,即爲萬乘主。計臣此功,愈於先聖。」太宗大悦,即賜馬五匹。後爲禮部尚書,陪葬獻陵【按《張後胤傳》作「卒贈禮部侍郎陪葬昭陵」。《寶刻叢編》卷四:「《唐贈禮部尚書張後胤碑》……顯慶三年三月立,在昭陵。」「後爲」當爲「後贈」之誤,「獻陵」當爲「昭陵」之誤。】【出《譚賓録》】【文見《舊唐書》卷一八九上《張後胤傳》。】

崔仁師

崔仁師爲度支郞中,嘗陛奏度支錢物數千言,手不執本。太宗怪之,令杜正倫賫本,仁師對唱,一無差殊。刑部以反逆緣坐兄弟没官爲改輕從死。【「改輕」,當據《崔仁師傳》乙之。】仁師議,以爲「父子天屬,昆季同氣,誅其父子,足累其心。此而不顧,何愛兄弟?既欲改法,請審商量。」竟從仁師議。【出《譚賓録》】【本書卷一百六十四注出《神異録》之同名篇目引有本條前半部内容。文見《舊唐書》卷七四《崔仁師傳》。】

盧莊道

盧莊道范陽人也,天下稱爲名家。聰慧敏悟,冠於今古。父高士廉有舊。【「彦」《御史臺記輯注》作「彦章」。《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三》、《唐代墓誌彙編》大曆〇五八《有唐盧夫人墓誌》作「彦章」。】莊道少孤,年十二,造士廉以故人子,引令坐。會有上書者,莊道竊窺覽,謂士廉曰:「此文莊道所作。」士廉怪謂曰:「後生勿妄言,爲輕薄之行。」請誦之,果通。復請倒誦,又通。士廉稱嘆久之。乃跪謝曰:「此文實非莊道所作,向傍窺而記耳。」士廉取他文及案牘,命讀之,一覽而倒誦。并呈示所撰文章,士廉具以聞。太宗召見,策試擢第。年十六,授河池尉,滿二歲,制舉擢甲科。召見,太宗曰:「此是朕聰明小兒邪?」特授長安尉。太宗將省囚徒,莊道年纔二十,縣令以幼年,懼不舉,將以他尉代之,莊道不從。時繋囚四百餘人,俱預書狀。莊道但閒暇,不之省也。令、丞等憂懼,屢以爲言,莊道從容自若。翌日,太宗召囚。莊道乃徐書狀以進,引諸囚入,莊道對御評其罪狀輕重,留繫月日,應對如神。太宗驚嘆,即日拜監察御史。【出《御史臺記》】

許敬宗

高宗東封,竇德玄騎而從。上問德玄曰:「濮陽古謂之帝丘,何也?」德玄不能對。許敬宗策馬前對所問,上意稱善。敬宗退而告人曰:「大臣不可無學,吾向見德玄不能對,心實羞之。」德玄聞之曰:「人各有能有不能,善守其拙,不彊所不知也。」李勣曰:「敬宗多聞,信美矣。德玄之言,亦善也。」【出《譚賓録》】【文見《册府元龜》卷七八〇,且詳載許敬宗對問之言。】

胡楚賓

胡楚賓屬文敏速,每飲酒半酣而後操筆。高宗每令作文,必以金杯盛酒。令飲,便以杯賜之。【出《譚賓録》】【本書卷二百二《唐高宗》,與本條同。文見《舊唐書》卷一九〇中《胡楚賓傳》。】

裴琰之

裴琰之同州司戶,年纔弱冠,但以行樂爲事,略不視案牘。刺史譙國公李崇義怪之,而問戶佐。佐曰:「司戶達官兒郞,恐不閑書判。」既數日,崇義琰之曰:「同州事物困繫,【「困」《御史臺記輯注》作「固」。】司戶尤甚,公何不別求京官,無爲滯此司也。」琰之唯諾。復數日,曹事委積,諸竊議以爲琰之不知書,但遨游耳。他日,崇義召之,厲色形言,將奏免之。琰之出,謂其佐曰:「文案幾何?」對曰:「遽者二百餘。」琰之曰:「有何多?如此逼人。」命每案後連紙十張,仍命五六人以供研墨點筆。左右勉唯而已。琰之不之聽,【「聽」《御史臺記輯注》作「廳」。】語主案者略言事意,倚柱而斷之,詞理縱横,文華粲爛,手不停綴,落紙如飛。傾州官僚,觀者如堵墻,驚嘆之聲不已也。案達於崇義崇義初曰:「司戶解判邪?」戶佐曰:「司戶太高手筆。」仍未之奇也,比四五十案,詞彩彌精。崇義悚怍,召琰之,降階謝曰:「公之詞翰若此,何忍藏鋒?成鄙夫之過。」是日名動一州。數日,聞於京邑。尋擢授雄州司戶。【「雄」《御史臺記輯注》作「雍」。】【出《御史臺記》】

蘇頲

蘇頲聰悟過人,日誦數千言,雖記覽如神,而父訓勵嚴至,常令衣青布襦伏於牀下,出其脛受榎楚。及壯,而文學該博,冠於一時,性疎俊嗜酒。及玄宗既平内難,將欲草制書,甚難其人,顧謂曰:「誰可爲詔?試爲思之。」曰:「臣不知其他,臣男甚敏捷,可備指使。然嗜酒,幸免沾醉,足以了其事。」玄宗遽命召來,至時宿酲未解,粗備拜舞。嘗醉嘔殿下,命中人扶臥於御前,玄宗親爲舉衾以覆之。既醒,授簡筆,立成。才藻縱横,詞理典贍。玄宗大喜,撫其背曰:「知子莫若父,有如此邪?」由是器重,已注意於大用矣。韋嗣立拜中書令,署官告,爲之辭,薛稷書,時人謂之「三絶」。

纔能言,有京兆尹過,命詠「尹」字,乃曰:「丑雖有足,甲不全身,見君無口,知伊少人。」東明觀道士周彦雲素相往來,時欲爲師建立碑碣,謂曰:「成某志,不過煩相君諸子,五郞文,六郞書,七郞致石。」大笑,口不言而心服其公。第五,第六,第七,善八分書。【出《明皇雜録》】

王勮

王勮絳州人,開元中任中書舍人。【疑作「天授」。】先是,五王出閣同日受册,有司忘載册文,百官在列,方知闕禮。召小吏五人,各執管,口授分寫,一時俱畢。【出《摭言》】

李白

開元中,李翰林應詔草《白蓮花開序》及《宮詞》十首。時方大醉,中貴人以冷水沃之。稍醒,於御前索筆一揮,文不加點。【出《摭言》】

柳芳

李幼奇者,開元中以藝干柳芳,嘗對念百韻。時芳已暗記,便題之於壁,不差一字。謂幼奇曰:「此吾之詩也。」幼奇大驚異之,有不平色。久之,徐曰:「聊相戲耳,此君所念也。」因請幼奇更誦所著文章,皆一遍能寫。【出《尚書故實》】

王藻

王藻王素貞元初應舉,齊名,第十四。【「第」《大唐傳載》作「皆第」。】每偕往還,通家稱十四郞,或問曰:「也?也?」【出《傳載》】

韓愈

李河南杜公,時韓吏部河南令,除職方員外,歸朝。問前後之政如何,對曰:「將來比。」【出《傳載》】

李程

李相國執政時,嚴謩嚴休皆在南省。有萬年令闕,人多屬之。云:「二年不知【「年不知」《大唐傳載》作「嚴不如」,似是。】【出《傳載》】

李吉甫

憲宗久親政事,忽問:「京兆尹幾員?」李相吉甫對曰:「京兆尹三員:一員大尹,二員少尹。」以爲善對。【出《國史補》】

王生

或問羅浮王生曰:「爲政難易?」曰:「簡則易。」又問:「儒釋同否?【「同」《唐國史補校注》作「同道」。】」曰:「直則同。」【出《國史補》】

辛丘度

元和十五年,辛丘度丘紓杜元潁,同時爲拾遺。令史分直,故事,但舉其姓曰:「當入。」【出《傳載》】

温庭筠

會昌毁寺時,分遣御史檢天下所廢寺,及收録金銀佛像。有蘇監察不記名,巡檢兩街諸寺,見銀佛一尺已下者,多袖之而歸,人謂之「蘇扛佛」。【「扛」《尚書故實》作「杠」。】或問温庭筠:「將何對好?」遽曰:「無以過『密陀僧』也。」【出《尚書故實》】

柳公權

柳公權武宗朝在内庭,上嘗怒一宮嬪久之,既而復召,謂公權曰:「朕怪此人,然若得學士一篇,當釋然矣。」目御前牋數十幅,授之。公權略不佇思而成一絶,曰:「不忿前時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長門。今朝却得君王顧,重入椒房拭淚痕。」上大悦,賜錦綵二百匹,【「百」《唐摭言》作「十」。】令宮人上前拜謝之。【出《摭言》】

權德輿

權丞相德輿言無不聞,又善廋詞。嘗逢李二十六於馬上,廋詞問答,聞者莫知其所説焉。或曰:「廋詞何也?」曰:「隱語耳。《語》不曰:『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此之謂也。」【出《嘉話録》】【原作「喜話録」。沈本作「嘉話録」。當是。】

東方朔

漢武帝嘗以隱語召東方朔。時上林獻棗,帝以杖擊未央前殿檻曰:「叱叱,先生束束。」至曰:「上林獻棗四十九枚乎?見上以杖擊檻兩木,兩木林也,束束棗也,叱叱四十九也。」【出《東方朔傳》】

東方朔常與郭舍人於帝前射覆。曰:「臣愿問一事,得,臣愿榜百;窮,臣當賜帛。」曰:「客來東方,歌謳且行。不從門入,踰我垣墻。游戲中庭,上入殿堂。擊之拍拍,死者攘攘。格鬭而死,主人被創。是何物也?」曰:「長喙細身,晝匿夜行,嗜肉惡烟,常所拍捫,臣愚戇,名之曰蟁。舍人辭窮,當復脱褌。」【出《東方朔傳》】

李彪

後魏孝文皇帝嘗殿會群臣,酒酣歡極,帝因舉巵屬群臣及親王等酒曰:「三三横,兩兩縱,誰能辯之賜金鍾。」御史中尉李彪曰:「沽酒老嫗甕注𤬪,屠兒割肉與稱同。」尚書左丞甄琛曰:「人浮水自云工,技兒擲袖在虚空。」彭城王曰:「臣思解此是「習」字。」高祖即以金鍾賜。朝庭服聰明有知,甄琛和之亦速。【出《伽藍記》】

班蒙

太保令狐相出鎮淮海日,支使班蒙與從事俱游大明寺之西廊,忽觀前壁所題云:「一人堂堂,二曜同光,泉深尺一,點去冰傍,二人相連,不欠一邊,三梁四柱列火然,除却雙勾兩日全。」諸賓幕顧之,駐足良久,莫之能辯。獨班蒙曰:「一人豈非『大』字乎?二曜者日月,非『明』字乎?尺一者十一寸,非『寺』字乎?點去冰旁,『水』字;二人相連,『天』字;不欠一邊,『下』字;三梁四柱而烈火然,『無』字;兩日除雙勾,『比』字;得非『大明寺水,天下無比』乎?」衆皆恍然曰:「黄絹之奇智,亦何異哉!」稱嘆彌日。詢之老僧曰:「頃年有客獨游,題之而去,不言姓氏。」【出《桂苑叢談》】

幼敏
陳元方

末,陳太丘與友人期行,過期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其子元方年七歲,在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否?」答曰:「待君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時過中不來,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遂入門不顧。【出殷芸《小説》】【原作「商芸小説」。即殷芸《小説》。是條見於《世説新語·方正第五》。】

孫策

孫策年十四,在壽陽袁術。始至,俄而劉豫州到,便求去。曰:「劉豫州何關君?」答曰:「不爾,英雄忌人。」即出,下東堦,而劉備從西堦上。但轉顧視之行步,殆不復前。【出《語林》】

鍾毓

鍾毓鍾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曰:「令卿二子來。」於是敕見。面有汗,帝問曰:「卿面何以汗?」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復問:「卿何以不汗出?」對曰:「戰戰慄慄,汗不得出。」

又值其父晝寢,因共偷服散酒。其父時覺,且假寐以觀之。拜而後飲,飲而不拜。既問之,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何以不拜,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出《小説》】

孫齊由

孫齊由齊莊二人小時詣庾公,公問齊由何字,曰:「齊由。」公曰:「欲何齊邪?」曰:「齊許由。」又問齊莊何字,答曰:「齊莊。」公曰:「欲齊何邪?」曰:「齊莊周。」公曰:「何不慕仲尼而慕莊周?」答曰:「聖人生知,故難慕。【「慕」《世説新語箋疏》作「企慕」。】庾公大喜小兒答對。【出《世説新語》】

陸琇

後魏東平王陸俟人也,聰悟有才略。子有父風,高崇見而賞之,【「崇」《魏書·陸俟傳》作「宗」。】謂朝臣曰:「吾常嘆其父智過其軀,此踰於父矣。」爲相州刺史,遷太僕。【「僕」《魏書·陸俟傳》作「保」。】,年九歲,謂曰:「汝祖東平王有十二子,我爲嫡長,承襲家業。吾今年老,屬汝幼童,詎堪爲陸氏宗首乎?」對曰:「苟非鬭力,何患童稚?」奇之,立爲嫡。【出《談藪》】

王絢

王景文僧朗之子,美風貌,善玄言,與謝莊張暢何偃俱有盛名於是。景文本名,與明帝名同,故稱字。長子年五六歲,警悟,外祖何尚之賞異焉,嘗教讀《論語》,至「郁郁乎文哉」,因戲之曰:「可改『邪邪乎文哉』。【「邪邪」《宋書·王彧傳》作「耶耶」。】應聲答曰:「尊者之名,安可爲戲!便可道『草翁之風則舅』。【「則」四庫本作「必」。義勝。】」《論語》曰:「草上之風則偃。【「則」《論語》作「必」。】尚之子也。卒於秘書丞。【出《談藪》】【又見本書卷二百四十六注出《啓顔録》之同名篇目,文略異。】

蕭遥欣

南齊曲江公蕭遥欣,少有神采幹局。爲童子時,有一小兒左右彈飛鳥,未嘗不應弦而下,遥欣謂之曰:「凡戲多端,何急彈此?鳥自雲中翔,何關人事?」小兒感之,終身不復捉彈。爾時年十一。士庶多競此戲,遥欣一説,旬月播之,遠近聞者,不復爲之。【出《談藪》】

房氏子

韋陟有疾,房尚書使子弟問之。延入臥内,行步悉籍茵毯,房氏子韈而登階,侍婢皆笑之。舉朝以爲韋氏貴盛,房氏清儉,俱爲美談。【出《國史補》】

張琇

童子者名審素之子也。開元二十二年,殺殿中侍御史楊萬頃於闕下,復父仇也。初審素事發,詔萬頃按之。萬頃審素過入,故坐誅,家屬徙邊。會赦得還,時未冠,乃追復前怨,與其弟手刃萬頃於都城,聞者駭之。帝嘉其孝,將釋之。有司以專殺抗論,坐死。時人哀之,葬於邙山,爲疑冢焉:蓋懼宗之所發也。故虞部員外郞顧雲誄之曰:「冒法復讐,信難逃於刑典;忘身狥孝,誠有契於禮經。且從古以來,誰人不死?得其死矣,夫可恨歟?」【出《顧雲文集》】

渾瑊

渾太師,年十一,隨父釋之防秋,朔方節度張齊丘戲問:「將乳母來否?」其年立跳盪功。後二年,拔石堡城,收龍駒島,皆有奇効。【出《國史補》】

字數:4464,最後更新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