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平廣記
    1. 卷第二百十三 畫四
      1. 保壽寺
      2. 先天菩薩
      3. 王宰
      4. 楊炎
      5. 顧況
      6. 周昉
      7. 范長壽
      8. 程修己
      9. 邊鸞
      10. 張萱
      11. 王墨
      12. 李仲和
      13. 劉商
      14. 厲歸真
      15. 聖畫
      16. 廉廣
      17. 范山人
      18. 韋叔文

太平廣記


卷第二百十三 畫四


  • 保壽寺
  • 先天菩薩
  • 王宰
  • 楊炎
  • 顧況
  • 周昉
  • 范長壽
  • 程修己
  • 邊鸞
  • 張萱
  • 王墨
  • 李仲和
  • 劉商
  • 厲歸真
  • 聖畫
  • 廉廣
  • 范山人
  • 韋叔文
保壽寺

保壽寺,本高力士宅。天寶九載,捨爲寺。初鑄鍾成,力士設齋慶之,舉朝畢至,一擊百千,有規其意,連擊二十杵。經藏閣規構危巧,二塔火珠,受十餘斛。

河陽從事李涿,性好奇古,與僧智增善。嘗俱至此寺,觀庫中舊物。忽於破甕中,得物如被,幅裂汙坌,觸而塵起。涿徐視之,乃畫也。因以州縣圖三及縑三十換之,【「換」《酉陽雜俎》作「獲」。】令家人裝治,大十餘幅。訪於常侍柳公權,方知張萱所畫《石橋圖》也,玄宗力士,因留寺中。後爲鬻畫人宗牧言於左軍,尋有小使領軍卒數十人至宅,宣敕取之,即日進入。帝好古,見之大悦,命張於雲韶院【出《酉陽雜俎》】

先天菩薩

有《先天菩薩》,本起成都妙積寺開元初,有尼魏八師者,常念《大悲呪》。雙流縣百姓劉乙,名意兒,年十一,自欲事魏尼,尼遣之不去,嘗於奥室立禪。嘗白云:「先天菩薩見身此地。」遂篩灰於庭,一夕,有巨跡數尺,輪理成就。因謁畫工,隨意設色,悉不如意。有僧楊法成,自言能畫。意兒常合掌仰祝,然後指授之。以近十稔,工方畢。後塑先天菩薩,凡二百四十二首,首如塔勢,分臂如意蔓。其榜子有一百四十鳥樹,一鳳四翅,小肚樹,所題深怪,不可詳悉。畫樣十五卷。柳七師者,崔寧之甥,分三卷,往上都流行。時魏奉古爲長史,進之。後因四月八日賜高力士。今成都者是其次本。【出《酉陽雜俎》】

王宰

王宰者,家於西蜀貞元中,韋皋以客禮待之。畫山水樹石,出於象外,故杜甫贈歌云:「十日畫一松,五日畫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跡。」又嘗於席夔廳見圖一障。臨江雙松一柏,古藤縈繞,上盤半空,下著水面,千枝萬葉,交查屈曲,分布不雜,或枯或茂,或垂或直,葉壘千重,枝分四面,精人所難,凡目莫辨。又於興善寺見畫四時屏風,若移造化,風候雲物,八節四時,於一座之内,妙之至也。山水松石,並上上品。【出《畫斷》】

楊炎

楊炎貞元中宰相,氣標,文敵。畫松石山水,出於人之表。初稱處士,謁盧黄門,館之甚厚。久知有丹青之能,意欲求之,未敢發言。懇辭去,復苦留之。知其家累洛中,衣食乏少,心所不安。乃潛令人將數百千,至供給。取其家書迴,以示楊公。公感之,未知所報。因從容,乃言:「欲一蹤,以子孫寶之。」意尚難之。遂月餘圖一障,松石雲物,移動造化,世莫覩之。其跡妙,上上品。【出《唐畫斷》】

顧況

顧況逋翁,文詞之暇,兼攻小筆。嘗求知新亭監,人或詰之,謂曰:「余要寫貌海中山耳。」仍辟畫者王默爲副。【出《尚書故實》】

周昉

周昉景玄京兆人也。節制之後,好屬學,畫窮丹青之妙。游卿相間,貴公子也。長兄,善騎射,隨哥舒往征吐蕃,收石堡城,以功授執金吾。時德宗章敬寺,召謂曰:「卿弟善畫,朕欲請畫章敬寺神,卿特言之。」經數日,帝又請之,方乃下手。初如障蔽,都人觀覽,寺抵國門,賢愚必至,或有言其妙者,指其瑕者,隨日改之。經月餘,是非語絶,無不嘆其妙,遂下筆成之,爲當代第一。

郭令公女婿趙縱侍郞,嘗令韓幹寫真,衆皆稱美。後又請寫真,二人皆有能名。令公嘗列二畫於座,未能定其優劣。因趙夫人歸省,令公問云:「此何人?」對曰:「趙郞。」「何者最似?」云:「兩畫總似,後畫者佳。」又問:「何以言之?」「前畫空得趙郞狀貌,後畫兼移其神思情性笑言之姿。」令公問:「後畫者何人?」乃云:「周昉。」是日定二畫之優劣,令送錦綵數百疋。

今上都有觀自在菩薩,時人云水月大雲西佛殿前行道僧,廣福寺佛殿前面兩神,皆殊妙也。後任宣州別駕,於禪定寺畫北方天王。常於夢中見其形像。畫子女爲古今之冠。有《渾侍中宴會圖》、《劉宣武按舞圖》、《獨孤妃按曲》粉本。又《仲尼問禮圖》、《降真圖》、《五星圖》、《撲蝶圖》,兼寫諸真人、文宣王十弟子,卷軸至多。貞元末,新羅國有人於盡以善價,收市數十卷將去。其畫佛像真仙人物子女,皆神也。唯鞍馬鳥獸,竹石草木,不窮其狀也。【出《畫斷》】

范長壽

范長壽善風俗、田家景候、人物之狀。人間多有月令屏風,是其製也。凡山川水石、牛馬畜類,屈曲遠近,牧放閑野,皆得其妙,各盡其趣。張僧繇之次也。僧彦悰《續畫品》云:「博贍繁多,未見其能也。其畫並妙品上。」又時號何長壽齊名,次之。【出《畫斷》】

程修己

程修己,其先冀州人,性好學。時周昉趙州長史,遂師事焉二十年。凡畫之六十病,一一口授,以傳其妙。寶曆中,修己應明經舉,以所授付之。大和中,文宗好古重道,以晉明帝衛協畫《毛詩圖》,草木鳥獸、賢士忠臣之像,不得其真,遂召修己圖之。皆據經定名,任土採拾。由是冠冕之製,生植之姿,遠無不審,幽無不顯矣。又嘗畫竹障於文思殿,帝賜歌云:「良工運精思,巧極似有神。臨窗乍覩繁陰合,再吟真假殊未分。」當時學士皆奉詔繼和。自貞元後,以藝進身,承恩稱旨,一人而已。尤精山水、竹石、花鳥、人物、古賢、功德、異獸等,並入妙上品。【出《畫斷》】

邊鸞

邊鸞京兆人,攻丹青,最長於花鳥折枝之妙,古所未有。觀其下筆輕利,善用色,窮羽毛之變態,奮春華之芳麗。貞元中,新羅國獻孔雀,解舞,德宗召於玄武門寫貌。一正一背,翠彩生動,金鈿遺妍,若運清聲,宛應繁節。後以困窮,於貌五參連根,精妙之極也。近代折枝花,居其首也。折枝花卉、蜂蝶並雀等,並妙上品。【出《畫斷》】

張萱

張萱京兆人。嘗晝貴公子、鞍馬、屏帷、宮苑、子女等,名冠於時。善起草,點簇位置。亭臺、竹樹,花鳥、僕使,皆極其態。畫《長門怨》,約詞攄思,曲盡其旨。即「金井梧桐秋葉黄」也。粉本畫《貴公子夜游圖》、《宮中七夕乞巧圖》、《望月圖》,皆綃上幽閑多思,意逾於象。其畫子女,周昉之難倫也。貴公子、鞍馬等,妙品上。【出《畫斷》】

王墨

王墨,不知何許人,名。善潑墨,時人謂之「王墨」。多游江湖,善畫山水、松柏、雜樹等。性疎野好酒,每欲圖障,興酣之後,先已潑墨,或叫或吟,脚蹙手抹,或拂或幹,隨其形象。爲山爲石,爲水爲樹,應心隨意,倐若造化。圖成,雲霞澹之,風雨掃之,不見其墨汙之跡也。【出《畫斷》】

李仲和

李仲和之子。嘗任忻州刺史,善畫番人馬。仲和能繼其藝,而筆力不及其父。相國令狐綯奕代爲相,家富圖畫,即忻州外孫。家有小畫人馬障,是尤得意者。會憲宗取置禁中,後却賜還。【出《名畫記》】

劉商

劉商,官至檢校禮部郞中、汴州觀察判官。少年有篇詠高情,攻山水樹石,初師張藻,以造真爲意。自貶竄後,惆悵賦詩云:「苔石蒼蒼臨澗水,溪風裊裊動松枝。世間唯有張通會,流向衡陽那得知。」【出《名畫記》】

厲歸真

末,江南有道士厲歸真者,不知何許人也。曾游洪州信果觀。見三官殿内功德塑像,是玄宗時夾紓,製作甚妙,多被雀鴿糞穢其上。歸真遂於殿壁畫一鷂,筆跡奇絶,自此雀鴿無復栖止此殿。其畫至今尚存。歸真尤能畫折竹野鵲。後有人傳,歸真羅浮山上昇。【出《玉堂閒話》】【原作「玉堂閒畫」。當作《玉堂閒話》。】

聖畫

雲花寺聖畫殿長安中謂之七聖畫。初,殿宇既製,寺僧召畫工。將命施彩飾繪,貴其直,不合寺僧祈酬,【「祈」《宣室志》作「所」。】亦竟去。後數日,有二少年詣寺來謁曰:「某,善畫者也。今聞此寺將命畫工,某不敢利其價,愿輸功,可乎?」寺僧欲先閲其跡,少年曰:「某弟兄凡七人,未嘗畫於長安中,寧有跡乎?」寺僧以爲妄,稍難之。少年曰:「某既不納師之直,苟不可師意,即命圬其壁,未爲晚也。」寺僧利其無直,遂許之。

後一日,七人果至。各挈綵繪,將入其殿,且爲僧約曰:「從此去七日,慎勿啓吾之戶,亦不勞賜食,蓋以畏風日所侵鑠也。可以泥錮吾門,無使有纖隙,不然,則不能施其妙矣。」僧從其語。如是凡六日,闃無有聞。僧相語曰:「此必怪也,且不可果其約。」遂相與發其封。戶既啓,有七鴿翩翩望空飛去。其殿中綵繪,儼若四隅,唯西北墉未盡其飾焉。後畫工來,見之,大驚曰:「真神妙之筆也!」於是無敢繼其色者。【出《宣室志》】

廉廣

廉廣者,人也。因採藥於泰山,遇風雨,止於大樹下。及夜半雨晴,信步而行。俄逢一人,有若隱士,問曰:「君何深夜在此?」仍林下共坐。語移時,忽謂曰:「我能畫,可奉君法。」唯唯,乃曰:「我與君一筆,但密藏焉,即隨意而畫,當通靈。」因懷中取一五色筆以授之。拜謝訖,此人忽不見。爾後頗有驗,但秘其事,不敢輕畫。

後因至中都縣李令者性好畫,又知其事,命至。飲酒,從容問之,秘而不言。苦告之,不得已,乃於壁上畫鬼兵百餘,狀若赴敵。其尉知之,亦堅命之。又於廨中壁上畫鬼兵百餘,狀若擬戰。其夕,兩處所畫之鬼兵俱出戰。既見此異,不敢留,遂皆毁所畫鬼兵。亦懼而逃往下邳

下邳令知其事,又切請畫。因告曰:「余偶夜遇一神靈,傳得畫法,每不敢下筆。其如往往爲妖,幸察之。」其宰不聽,謂曰:「畫鬼兵即戰,畫物必不戰也。」因命畫一龍。勉而畫之。筆纔絶,雲蒸霧起,飄風倏至,畫龍忽乘雲而上,致滂沱之雨,連日不止。令憂漂壞邑居,復疑有妖術,乃收下獄,窮詰之。稱無妖術。以雨猶未止,令怒甚。於獄内號泣,追告山神。其夜,夢神人言曰:「君當畫一大鳥,叱而乘之飛,即免矣。」及曙,乃密畫一大鳥,試叱之,果展翅,乘之,飛遠而去,直至泰山而下。尋復見神,謂曰:「君言泄於人間,固有難厄也。本與君一小筆,欲爲君致福,君反自致禍,君當見還。」乃懷中探筆還之,神尋不見。因不復能畫。下邳畫龍,竟爲泥壁。【出《大唐奇事》】

范山人

李叔詹常識一范山人,停於私第,時語休咎必中,兼善推步禁呪。止半年,忽謂曰:「某將去,有一藝,欲以爲別,所謂水畫也。」乃請後廳上掘地爲池方丈,深尺餘,泥以麻灰,日汲水滿之。候水不耗,具丹青墨硯,先援筆叩齒,良久,乃縱毫水上。就視,但見水色渾渾耳。經二日,搨以緻絹四幅,食頃,舉出觀之,古松怪石,人物屋木,無不備也。驚異,苦詰之,唯言善能禁彩色,不令沈散而已。【出《酉陽雜俎》】

韋叔文

進士韋叔文善畫馬。暇日,偶畫二馬,札絹而未設色。赴舉,過華嶽廟前,怳然如夢,見廟前人謁己云:「金天王奉召。」叔文不覺下馬而入。昇殿見王,王曰:「知君有二馬甚佳,今將求之,來春改名而第矣。」叔文曰:「己但有所乘者爾。」王曰:「有。試思之。」叔文暗思有二畫馬,即對曰:「有馬,毛色未就。」曰:「可以爲惠。」叔文曰:「諾。」出廟,急於店中添色以獻之。來春,改名而第。【出《聞奇録》】

字數:3349,最後更新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