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平廣記
    1. 卷第一百八十五 銓選一
      1. 蔡廓
      2. 謝莊
      3. 劉林甫
      4. 張説
      5. 温彦博
      6. 戴胄
      7. 唐皎
      8. 楊師道
      9. 高季輔
      10. 薛元超
      11. 楊思玄
      12. 張仁禕
      13. 裴行儉
      14. 三人優劣
      15. 劉奇
      16. 狄仁傑
      17. 鄭杲
      18. 薛季昶
      19. 鄧渴
      20. 李至遠
      21. 張文成
      22. 鄭愔崔湜
      23. 糊名

太平廣記


卷第一百八十五 銓選一


  • 蔡廓
  • 謝莊
  • 劉林甫
  • 張説
  • 温彦博
  • 戴胄
  • 唐皎
  • 楊師道
  • 高季輔
  • 薛元超
  • 楊思玄
  • 張仁禕
  • 裴行儉
  • 三人優劣
  • 劉奇
  • 狄仁傑
  • 鄭杲
  • 薛季昶
  • 鄧渴
  • 李至遠
  • 張文成
  • 鄭愔崔湜
  • 糊名
蔡廓

宋廢帝時,以蔡廓爲吏部尚書。録尚書徐羡之謂中書令傅亮曰:「黄門已下,悉委,吾徒不復歷懷。【「歷」《宋書》作「厝」。】自此已上,故宜共參同異。」聞之曰:「我不能爲徐羡之署紙尾也。」遂辭不拜。【出《建康實録》】【本條原出《宋書》卷五十七列傳第十七蔡廓。】

《建康實録》卷一一的文字,可與本條相發明。全文如下:

己未,詔征豫章太守蔡廓爲吏部尚書。廓至,謂尚書傅隆曰:「選皆出我乎?」隆言執政徐羨之云黄門以下專以委蔡,以上衆干也。廓曰:「我不能爲徐干木署紙尾。」遂不就。

謝莊

謝莊希逸,侍中之子,【「微」《南史·謝弘微傳》作「弘微」。】黄門之孫,美儀容,善談論,工書屬文,好言玄理。少爲文帝所賞,帝一見之,輒嘆曰:「藍田生美玉,豈虚也哉?」顔峻爲吏部尚書,【「峻」《宋書·顔竣傳》作「竣」,下同。】容貌嚴毅,常有不可犯之色。風姿温美,人有喧訴,常歡笑答之。故時人語曰:「顔吏部瞋,而與人官;謝吏部笑,不與人官。」遷中書令、侍中,謚曰【「憲」《宋書·謝莊傳》作「憲子」。】家世無年五十者,年四十二,祖四十七,曾祖四十三,高祖三十。【據《宋書·謝莊傳》載《與大司馬江夏王義恭箋》,此句作「家世無年,亡高祖四十,曾祖三十二,亡祖四十七,下官新歲便三十五」,故文作於孝建元年,年三十四,本條當據以重述,多有誤,狀年四十六而亡。】𤅰【「𤅰】」《八代談藪校箋》作「」。並知名。【出《談藪》】

劉林甫

武德初,因隨舊制,【「隨」《唐會要校證》作「隋」。】以十一月起選,至春即停。至貞觀二年,劉林甫爲吏部侍郞,以選限促,【「促」《唐會要校證》作「既促」。】多不究悉,【「多」《唐會要校證》作「選司多」。】遂奏四時聽選,隨到注擬,當時以爲便。【出《唐會要》】

張説

武德七年,高祖謂吏部侍郞張説曰:【「説」《唐會要校證》作「鋭」。】「今年選人之内,豈無才用者,卿可簡試,將來欲縻之好爵。」於是張行成【「説」《唐會要校證》作「遂」。】張知運等數人應命,時以爲知人。【出《唐會要》】

温彦博

貞觀元年,温彦博爲吏部郞中,知選。【「選」《唐會要校證》作「選事」。】意在沙汰,多所擯抑,而退者不伏,囂訟盈庭。彦博惟騁辯,與之相詰,終日喧擾,頗爲識者所嗤。【出《唐會要》】

戴胄

貞觀四年,杜如晦臨終,請委選舉於民部尚書戴冑,遂以兼檢校吏部尚書。及在銓衡,頗抑文雅而獎法吏,【《唐會要校證》無「頗」字。】不適輪轅之用,物議以是刺之。【「是刺之」《唐會要校證》作「爲刻」。】【出《唐會要》】【原出《大唐新語》卷四。本條見於《唐會要》卷七四。】

唐皎

貞觀八年十一月,唐皎除吏部侍郞,常引人入銓,問何方穩便。【「入銓問」《唐會要校證》作「銓問」,屬上句。】或云:「其家在。」乃注與。復有云:「親老先住江南【「住」《唐會要校證》作「任」。】」即唱之隴右。論者莫測其意。【「莫」《唐會要校證》作「莫能」。】

有一信都人希河朔,因紿云:「愿得。」即注與河北一尉。由是太被選人紿言欺之。【本段不見於今本《唐會要》。】【出《唐會要》】

楊師道

貞觀十七年,楊師道爲吏部尚書,貴公子,【「貴公子」《唐會要校證》作「師道貴公之子」。】四海人物,皆未能委練。【《唐會要校證》無「皆」字。】所署多非其才。【「署」《唐會要校證》作「署用」。】深抑勢貴及親黨,將以避嫌,時論譏之。【出《唐會要》】

高季輔

貞觀十七年,吏部侍郞高季輔知選,凡所銓注,時稱允愜。至十八年,於東都獨知選事,上賜金鏡一面,以表清鑒。【出《唐會要》】

薛元超

永徽元年,中書舍人薛元超好汲引寒俊,【「俊」《唐會要校證》作「微」。】嘗表薦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義方孟利真等十餘人,【「真」《唐會要校證》作「貞」。】時論稱美。【出《唐會要》】

楊思玄

龍朔二年,司列少常伯楊思玄恃外戚貴,待選流多不以禮,而排斥之,爲選者夏侯彪所訟,御史中丞郞餘慶彈奏免官。時中書令許敬宗曰:「必知楊吏部之敗。」或問之,對曰:「一彪一狼,共著一羊,不敗何待!」【出《唐會要》】【本書卷二百四十九注出《國朝雜記》之《許敬宗》,亦引有此條内容。】

張仁禕

總章二年十一月,吏部侍郞李敬玄委事於員外張仁禕,有識略幹能,【「有」《唐會要校證》作「仁禕有」,「幹能」作「吏幹」。】始造姓曆。【「曆」《唐會要校證》作「歷」。】改修狀抹、【「抹」《唐會要校證》作「樣」。】銓替等程式。【「替」《唐會要校證》作「歷」。】敬玄仁禕之法,銓總式序。【「總」《唐會要校證》作「綜」。】仁禕感國士見委,竟以心勞嘔血而死。【出《唐會要》】

裴行儉

咸亨二年,有楊炯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並以文章見稱。吏部侍郞李敬玄咸爲延譽,引以示裴行儉行儉曰:「才名有之,爵禄蓋寡。應至令長,餘並鮮能令終。」是時蘇味道王勮未知名,因調選,遂爲行儉深禮異,仍謂曰:「有晚生子息,恨不見其成長,二公十數年當居衡石,愿識此輩。」其後果如其言。行儉嘗所引偏裨將,有程務挺張虔勗崔智辯王方翼黨金毗劉敬同郭待封李多祚黑齒常之,盡爲名將。【出《唐會要》】【《資治通鑒》卷二〇三所引,文字優于本條。】

三人優劣

長壽二年,裴子餘鄠縣尉。同列李隱朝程行諶皆以文法著稱,子餘獨以詞學知名。或問雍州長史陳崇業,三人優劣孰先,崇業曰:「譬之春蘭秋菊,俱不可廢。」【似自《舊唐書》卷一百八十八列傳第一百三十八孝友裴守真録入。】

劉奇

證聖元年,劉奇爲吏部侍郞,注張文長【「長」疑誤。《唐會要》卷七五作「成」,當是。《新唐書·張鷟傳》云:「證聖中,天官侍郎劉奇以鷟及司馬鍠爲御史。」】司馬鍠爲監察御史,二人因申屠瑒以謝之。正色曰:「舉賢本自無私,二君何爲見謝?」【出《唐會要》】【本書卷一百六十九注出《譚賓録》之同名篇目亦引此條。】

狄仁傑

聖曆初,狄仁傑爲納言,頗以藻鑒自任,因舉桓彦範敬暉崔玄暐張柬之袁恕己等五人,後皆有大勳。復舉姚元崇等數十人,悉爲公相。聖曆中,則天令宰相各舉尚書郞一人,仁傑獨薦其子光嗣,由是拜地官員外,蒞事有聲。則天謂之曰:「祁奚内舉,果得人也。」【出《唐會要》】

鄭杲

聖曆二年,吏部侍郞鄭杲韓思復爲太常博士,【《唐會要校證》無「思」字。】元稀聲京兆士曹。嘗謂人曰:「今年掌選,得二子,則吏部不負朝廷矣。」【出《唐會要》】【本書卷一百六十九注出《譚賓録》之同名篇目亦引此條。】

薛季昶

長安三年,【「三」《唐會要校證》作「二」。】則天雍州長史薛季昶擇僚吏堪爲御史者,季昶以問録事參軍盧齊卿齊卿長安縣盧懷慎李休光【「李」《唐會要校證》作「季」。兩《唐書·盧承慶傳》均作「李休光」。】萬年縣李乂崔湜咸陽縣倪若水盩厓縣田崇辟【「辟」《唐會要校證》作「璧」。】新豐縣崔日用,後皆至大官。【出《唐會要》】【本條又見於《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一盧承慶頁二七四九。】

鄧渴

弘道元年十二月,吏部侍郞魏克己銓綜人畢,放長榜,遂出得留人名。於是衢路喧嘩,大爲冬集人援引指擿,貶爲太子中允。遂以中書舍人鄧玄挺替焉,又無藻鑒之目,及患消渴,【「及」《唐會要校證》作「又」。】選人因號「鄧渴」。【出《唐會要》】【原出《封氏聞見記》卷三。見於《唐會要》卷七四。】

李至遠

如意元年九月,天官郞中李至遠權知侍郞事,時有選人姓,又有王元忠,並被放。乃密與令史相知,减其點畫,「刁」改爲「丁」,【「丁」《唐會要校證》作「」,下同。】「王」改爲「士」,擬授官後,即添成文字。至遠一覽便覺曰:「今年銓覆萬人,總識姓名,安有『丁』、『士』者哉?此某、某也。」省内以爲神明。【出《唐會要》】

張文成

張文成曰:乾封以前選人,每年不越數千;垂拱以後,每歲常至五萬。人不加衆,選人益繁者,蓋有由矣。嘗試論之,祗如明經、進士、十周、三衛、勳散、雜色、國官、直司,妙簡實材,堪入流者十分不過一二。選司考練,總是假手冒名,勢家囑請。手不把筆,即送東司。眼不識文,被舉南館。正員不足,權補試、攝、檢校之官。賄貨縱横,贓汙狼籍。流外行署,錢多即留。或帖司助曹,或員外行案。更有挽郞、輦脚、營田、當屯,無尺寸功夫,並優與處分。皆不事學問,唯求財賄,是以選人冗冗,甚於羊群;吏部喧喧,多於蟻聚。若銓實用,百無一人。積薪化薪,所從來遠矣。【出《朝野僉載》】

鄭愔崔湜

鄭愔爲吏部侍郞掌選,贓汙狼籍。引銓有選人繋百錢於靴帶上,問其故,答曰:「當今之選,非錢不行。」默而不言。時崔湜亦爲吏部侍郞掌銓,有選人引過,分踈云:「某能翹關負米。」曰:「若壯,何不兵部選?」答曰:「外邊人皆云『崔侍郞下,有氣力者即得。【「得」《朝野僉載》作「存」。】』」【出《朝野僉載》】

糊名

武后以吏部選人多不實,乃令試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判之糊名,自此始也。武后時,投匭者或不陳事,而有嘲謔之言,於是乃置使先閲其書奏,然後投之。匭院有司,自此始也。【出《國史異纂》】

字數:2756,最後更新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