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平廣記
    1. 卷第二百 文章三
      1. 文章
        1. 李蔚
        2. 盧渥
        3. 韓定辭
        4. 姚巖傑
        5. 狄歸昌
        6. 杜荀鶴
      2. 武臣有文
        1. 曹景宗
        2. 高昂
        3. 賀若弼
        4. 李密
        5. 高崇文
        6. 王智興
        7. 高駢
        8. 羅紹威
        9. 趙延壽

太平廣記


卷第二百 文章三


  • 李蔚
  • 盧渥
  • 韓定辭
  • 姚巖傑
  • 狄歸昌
  • 杜荀鶴

武臣有文

  • 曹景宗
  • 高昂
  • 賀若弼
  • 李密
  • 高崇文
  • 王智興
  • 高駢
  • 羅紹威
  • 趙延壽
李蔚

丞相李蔚淮南日,有布素之交孫處士,不遠千里,徑來修謁。浹月留連。一日告發,敦舊分,游河祖送。過於橋下,波瀾迅激,舟子迴跋,舉篙濺水,近坐飲妓,濕衣尤甚。大怒,令擒舟子,荷於所司。處士拱而前曰:「因兹寵餞,是某之過,敢請筆硯,略抒荒蕪。」從之。乃以《柳枝詞》曰:「半額微黄金縷衣,玉搔頭裊鳳雙飛。從教水濺羅裙濕,還道朝來行雨歸。」覽之,釋然歡笑。賓從皆贊之。命伶人唱其詞,樂飲至暮,舟子赦罪。更有李嶸獻詩云:「鷄樹含烟瑞氣凝,鳳池波待玉山澄。國人久倚東關望,擬築沙堤到廣陵。」後果入相。【出《抒情詩》】【《唐摭言》卷一三引裴虔餘事,與此條同,而以詩爲裴氏作。《詩話總龜》卷四所引《古今詩話》,即與《摭言》同。注中又引本條説法而兩存之。可與本書卷二百五十一注出《摭言》之《裴虔餘》參看。】

盧渥

左丞相盧渥,軒冕之盛,近代無比,伯仲四人,咸居顯列。乾符初,母憂服闋,自前中書舍人拜陝府觀察使。又旬日,其弟自前長安令除給事中。【「紹」《天中記》卷一七作「沼」,疑是。】又旬日,弟自前集賢校理除左拾遺。又旬日,弟尉遷監察御史。【「沼」《天中記》卷一七作「治」。】詔書疊至,士族榮之。及赴任郊,洛城自居守分司朝臣已下,互設祖筵,遮於行路,洛城爲之一空。都人觀者架肩擊轂,盛於清明灑掃之日。自臨都驛以至於行,凡五十里,連翩不絶。有白鬚傳卒鳴指嘆曰:「老人爲驛吏垂五十年,閲事多矣,而未曾見祖送之盛有如此者。」時士流竊語,以此日在家者爲恥。有《題嘉祥驛》詩曰:「交親榮餞洛城空,善戲戎裝上將同。星使自天丹詔下,雕鞍照地數程中。馬嘶靜谷聲偏響,旆暎晴山色更紅。到後定知人易化,滿街棠樹有遺風。」詩版後爲易定王處存尚書碎之。【出《唐闕史》】

韓定辭

韓定辭鎮州王鎔書記,聘劉仁恭,舍於賓館,命試幕客馬郁延接。有詩贈曰:「燧林芳草綿綿思,盡日相攜陟麗譙。別後巏堥山上望,【「堥」張本原書如此,當作「嵍」,見後文。《北夢瑣言》作「嵍」。】羨君時復見王喬。」詩雖清秀,然意在徵其學問。亦於座上酬之曰:「崇霞臺上神仙客,學辨痴龍藝最多。盛德好將銀筆述,麗詞堪與雪兒歌。」座内諸賓,靡不欽訝稱妙句,然亦疑其銀筆之僻也。

他日,復持帥之命,答聘常山,亦命定辭接於公館。時有妓轉轉者,之所眷也,每當酒席,頻目之,曰:「昔愛晉文公季隗趙衰孫伯符小喬公瑾。蓋以名色可奉名人,但慮倡姬不勝賢者之顧,愿垂一詠,俾得奉之。」援筆,文不停綴,作轉轉之賦,其文甚美,咸欽其敏妙,遂傳於遠近。

從容問以「雪兒」、「銀筆」之事,曰:「昔梁元帝湘東王時,好學著書,常記録忠臣義士及文章之美者。筆有三品,或以金銀雕飾,或用斑竹爲管。忠孝全者用金管書之,德行清粹者用銀筆書之,文章贍麗者以斑竹書之。故湘東之譽振於江表雪兒者,李密之愛姬,能歌舞,每見賓僚文章有奇麗入意者,即付雪兒叶音律以歌之。」又問「痴龍」出自何處,定辭曰:「洛下有洞穴,曾有人誤墮於穴中,因行數里,漸見明曠,見有宮殿人物凡九處,又見有大羊,羊髯有珠,人取而食之,不知何所。後出以問張華,曰:『此地仙九館也。大羊者,名曰痴龍耳。』」【見本書卷一百九十七注出《幽明録》之《張華》。】定辭復問:「巏嵍之山,當在何處?」曰:「此君之故事,何謙光而下問?」由是兩相悦服,結交而去。【出《北夢瑣言》】

姚巖傑

姚巖傑梁公元崇之裔孫也。童丱聰悟絶倫,弱冠博通墳典,慕班固司馬遷之爲文,時稱大儒。常以詩酒放游江左,尤肆凌忽前達,旁若無人。乾符中,顔標鄱陽郡,鞠場公宇初構,請巖傑紀其事。文成,燦然千餘言。欲刊去一兩字,巖傑大怒。不能容,時已勒石,遂命覆碑於地,磨去其文。巖傑以一篇紀之曰:「爲報顔公識我麽?我心唯祇與天和。眼前俗物關情少,醉後青山入夢多。田子莫嫌彈鋏恨,寗生休唱飯牛歌。聖朝若爲蒼生計,也合公車到薜蘿。」

盧肇歙州巖傑婺源,先以著述寄知其使酒,以手書褒美,贈以束帛,辭云:「兵火之後,郡中凋弊,無以迎逢大賢。」巖傑復以長牋激之,不得已,迓至郡齋,待如公卿禮。既而日肆傲睨,輕視於常以篇詠誇於巖傑曰:「明月照天。」巖傑大笑曰:「明月照一天,奈何獨言天耶?」漸不得意。無何,會於江亭,時蒯希逸在席,請:「目前取一事爲酒令,尾有樂器之名。」令曰:「遠望漁舟,不濶尺八。」巖傑遽飲酒一器,凭欄嘔穢。須臾,即席,還令曰:「凭欄一吐,已覺空喉。」其侮慢倨傲如此。【出《摭言》】【本書卷二百六十六同名篇目,出處均同本條。】

狄歸昌

唐僖宗,有詞人於馬嵬驛題詩云:「馬嵬烟柳正依依,重見鸞輿幸歸。泉下阿蠻應有語,這迴休更怨楊妃。」不出名氏,人仰奇才。此即侍郞狄歸昌詩也。【出《抒情詩》】

杜荀鶴

杜荀鶴嘗吟一聯詩云:「舊衣灰絮絮,新酒竹蒭蒭。」或話於韋莊【「莊」《北夢瑣言》作「説」,待查。】曰:「我道『印將金鎖鎖,簾用玉鉤鉤。』」西蜀爲相。【出《北夢瑣言》】

武臣有文
曹景宗

曹景宗累立軍功。天監初,徵爲右衛將軍。後破軍振旅,帝於華光殿宴飲聯句,左僕射沈約賦韻。景宗不得韻,意色不平,啓求賦詩。帝曰:「卿伎能甚多,人才英拔,何必止在一詩。」景宗已醉,求作不已,詔令賦「競」、「病」兩字。【「賦」《南史》作「約賦」。】景宗便操筆而成曰:「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帝欣不已【「欣」《南史》作「歎」】。於是進爵爲公。【出《曹景宗傳》】【《南史》(卷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五曹景宗)本傳文字近於此,則所謂《曹景宗傳》,似指《南史》本傳而言。】

高昂

北齊高昂敖曹【高昂乃魏人。】膽力過人,姿彩殊異。其父次同,爲求嚴師教之。不遵師訓,專事馳騁,每言:「男兒當横行天下,自取富貴,誰能端坐讀書作老博士也。」其父以其藏敖曹,故名、字之。

東魏末,【高歡起義信都,時在節閔帝普泰元年,時北魏尚未分裂。】齊神武起義,傾意附之,因成霸業,除侍中、司徒兼西南道大都督。而敖曹酷好爲詩,雅有情致,時人稱焉。嘗從軍,與相州刺史孫騰作《行路難》曰:「卷甲長驅不可息,六日六夜三度食。初時言作虎牢停,更被處置橋北。迴首絶望便蕭條,悲來雪涕還自抑。」又有《征行》詩曰:「壠種千口羊,泉連百壺酒。朝朝圍山獵,夜夜迎新婦。」頃之,其弟季式齊州刺史,【「齊」《北齊書·高乾傳》及《北史·高允傳》附《高昂傳》作「濟」。】敖曹發驛以勸酒,乃贈詩曰:「憐君憶君停欲死,天上人間無可比。走馬海邊射游鹿,偏坐石上彈鳴雉。昔時方伯愿三公,今日司徒羨刺史。」餘篇甚多,此不復載。【出《談藪》】

賀若弼

賀若弼輔伯,少有大志,驍勇便弓馬,解屬文,涉書記,【「涉」《北史》作「博涉」。】有重名。

隋文受禪,【「隋文」《北史》作「帝」,應是《廣記》編者改。】陰有平南之志,訪可任者。高熲有文武才幹,拜總管,【「拜」《北史》作「於是拜吴州」。】委以平之事,【《北史》無「之」字。】若弼欣然以爲己任。【《北史》無「若」字,賀若弼複姓賀若,「欣」作「忻」。】壽州總管源雄並爲重鎮。若弼遺詩曰:【《北史》無「若」字,「遺」作「遺雄」。】交河驃騎幕,合浦伏波營。勿使麒麟上,無我二人名。」獻平十策,【「平」《北史》作「取」。】稱上旨。【「稱上旨」《北史》作「上稱善」。】

開皇九年,大舉伐,以若弼爲行軍總管,【《北史》無「若」字。】陳叔寶【陳叔寶爲韓禽俘獲,這句應是編者省寫。】【出《賀若弼傳》】【《隋書·賀若弼傳》亦載此事,惟《廣記》所引,較近於《北史·賀若弼傳》。】

李密

李密蒲山公寬之子也。初授親衛大都督,非其所好,稱疾而歸。大業中,佐楊玄感起兵。及玄感敗,間行入關,亡抵平原。賊帥郝孝德不禮之,遭饑饉,至削樹皮而食。乃詣睢陽,舍於村中,變名姓稱劉知遠,聚徒教授。經數月,不得志。乃爲五言詩曰:「金風颺秋節,玉露凋晚林。此夕窮途士,鬱陶傷寸心。眺聽良多感,慷慨獨霑襟。霑襟何所爲,悵然懷古意。俗猶未平,道將何冀?樊噲市井屠,蕭何刀筆吏。一朝時運合,萬古傳名謚。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詩成,泣下數行。義寧元年,僭據洛口,會群盜百萬築壇稱魏公建元二年,鼓行伐,兵敗歸,授光禄卿。【出《河洛記》】

高崇文

高崇文薊門之驍將也,以討劉闢功,授西川節度使。一旦大雪,諸從事吟賞有詩,崇文遽至飲席,笑曰:「諸君自爲樂,殊不見顧鄙夫。鄙夫武人,【「武」《北夢瑣言》作「雖武」。】亦有一詠雪詩。」乃口占曰:「崇文崇武不崇文,提戈出塞舊從軍。【「舊從」《北夢瑣言》作「號將」。】有似胡兒射飛鴈,【「有似胡兒射飛鴈」《北夢瑣言》作「那個𩩉】兒射落鴈」。白毛空裹落紛紛。」詩多中的,皆謂北齊敖曹之比。太尉,即其孫也。【「孫」《北夢瑣言》作「曾孫」。】【出《北夢瑣言》】

王智興

侍中王智興,初爲徐州節度使,武略英特,有命世之譽。幕府既開,所辟皆是名士。一旦,從事於使院會飲,與賓朋賦詩。頃之達於乃召護軍俱至。從事因屏去翰墨,但以盃盤迎接。良久,問之曰:「適聞判官與諸賢作詩,何得見某而遽罷?」遽令却取筆硯,以彩牋數幅陳席上。衆賓相與持疑。俟行觴舉樂,復曰:「本來欲觀製作,非以飲酒爲意。」時小吏亦以牋翰置於王公之前,從事禮爲揖讓。曰:「某韜鈐發跡,未嘗留心章句。今日陪奉英髦,不免亦陳愚懇。」於是引紙援毫,頃刻而就,云:「三十年來老健兒,剛被郞官遣作詩。江南花柳從君詠,塞北烟塵我自知。」四座覽之,驚嘆無已。時文人張祐亦預此筵,監軍謂之曰:「觀兹盛事,豈得無言?」即席爲詩以獻,云:「十年受命鎮方隅,孝節忠規兩有餘。誰信將壇嘉政外,李陵章句右軍書。」智興覽之笑曰:「褒飾之詞,可謂過當矣。」左右或言曰:「書生之徒,務爲諂佞。」智興叱之曰:「有人道我惡,汝輩又肯否?張秀才海内名士,篇什豈云易得?天下人聞,且以爲王智興樂善矣。」駐留數旬,臨岐贈絹千匹。【出《劇談録》】

高駢

高駢幼好爲詩,雅有奇藻,屬情賦詠,横絶常流,時秉筆者多不及之。故李氏之季,言勳臣有文者,其首焉。集遇亂多亡,今其存者盛傳於時。其自賦《言懷》詩曰:「恨乏平戎策,慚登拜將壇。手持金鉞重,身掛鐵衣寒。主聖匡扶易,恩深報効難。三邊猶未靜,何敢便休官。」《二女廟》詩云:「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水雲間。當時珠淚垂多少,直到而今竹尚斑。」又《詠雪》云:「六出花飄入戶時,坐看修竹變瓊枝。逡巡好上高樓望,蓋盡人間惡路岐。」又《聽歌》詩云:「公子邀歡月滿樓,佳人獨調唱《伊州》。便從席上秋風起,直到蕭關水盡頭。」又《寄僧筇竹杖》詩云:「堅輕筇竹杖,一杖有九節。寄與沃州僧,閑步秋山月。」【出謝蟠《雜説》】

羅紹威

鄴王羅紹威,世爲武人,有膽決,喜尚文學,雅好儒生。於廳所之側別立學舍,招延四方游士置於其間,待以恩禮。每旦視事之暇,則與諸儒講論經義,聚書萬餘卷,於學舍之側建置書樓,縱儒士隨意觀覽,己亦孜孜諷誦。當時藩牧之中,最獲文章之譽。每命幕客作四方書檄,小不稱旨,壞裂抵棄,自襞牋起草,下筆成文。雖無藻麗之風,幕客多所不及。又癖於七言詩,每歌酒讌會,池亭游覽,靡不賦詠,題之屋壁。江南羅隱者,爲兩浙錢鏐幕客,有文學。紹威特遣使幣交聘,申南之敬。悉以所著文章詩賦,酬寄紹威紹威大傾慕之,乃目其所爲詩曰《偷江東集》。今中人士有諷誦者。嘗自爲《大廳記》,亦微有可觀。【出《羅紹威傳》】【原注「出《羅昭威傳》」,《舊五代史》有《羅紹威傳》,事與此略同,但文字頗有出入。】

趙延壽

丞相趙延壽德鈞之子也,仕爲樞密使。清泰末,自太原陷虜,耶律德光用爲僞丞相,綜國事。晉少主失政,延壽道戎王爲亂。【「道」乃「導」。】凡數年之間,盜有中夏,實延壽贊成之力也。延壽,將家子,幼習武略,即戎之暇,時復以篇什爲意,亦甚有雅致。嘗在虜庭賦詩曰:「黄沙風捲半空抛,雲動陰山雪滿郊。探水人迴移帳就,射鵰箭落著弓鈔。鳥逢霜果饑還啄,馬渡冰河渴自跑。占得高原肥草地,夜深生火折林稍。」南人聞者,往往傳之。【出《趙延壽傳》】【查《舊五代史》有《趙延壽傳》,但文字與《廣記》所引不同。】



校勘記:

 東里山人按:依例,標題當有「武臣有文附」。

字數:3904,最後更新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