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注·下篇


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奥,

奥,猶曖也。可得庇蔭之辭。

善人之寶,

寶以爲用也。

不善人之所保。

保以全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言道無所不先,物無有貴於此也。雖有珍寶璧馬,無以匹之。美言之,則可以奪衆貨之賈,故曰「美言可以市」也。尊行之,則千里之外應之,故曰「可以加於人」也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不善當保道以免放

故立天子,置三公,

言以尊行道也。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此道,上之所云也。言故立天子,置三公,尊其位,重其人,所以爲道也。物無有貴於此者,故雖有拱抱寶璧以先駟馬而進之,不如坐而進此道也。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爲天下貴。

以求則得求,以免則得免,無所而不施,故爲天下貴也。



校勘記

 「奥」,原爲室之西南角,室中幽隱之處。「奥」與「曖」一聲之轉。「曖」,蔽障,隱翳之意。所以王弼注:「奥,猶曖也。可得庇蔭之辭。」道藏集注本「曖」作「愛」。「愛」乃「曖」之借字。

 「匹」,道藏集注本作「正」。

 波多野太郎引一説:「故曰」下,「可以加於人也」上,當補「尊行」二字。

 陶鴻慶説:「『放』爲『於』字之誤,下又奪『罪』字。其文云:『不善當保道,以免於罪。』『保道』承上節經文『不善人之所保』而言;『免於罪』依下節經文『有罪以免』爲説。」按,陶説非。經文:「人之不善,何棄之有」,爲啓下文:「故立天子、置三公,……」而言。「人之不善,何棄之有」,即如二十七章所説:「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而此處注:「不善當保道以免放」,亦如二十七章注所謂:「使民心無欲無惑,則無棄人矣。」「放」,小爾雅廣言:「放,棄也。」上經文:「不善人之所保」,注:「保以全也。」故「不善當保道以免放」,意即爲不善當全其道,而以免於棄也。波多野太郎説:「放,依也」,疑此句當作:「不善當放道以免。」又,道藏集注本「放」作「倣」,古通。

 「拱」,通「珙」,大璧。王弼此處作「拱抱」解,即合抱,亦爲形容寶璧之大。「先」,疑爲「駪」之借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駟」字均作「四」,「四」借爲「駟」字,「先」借爲「駪」字。「駪」,説文:「馬衆多貌。」「以」,連結詞。觀上節注:「言道無所不先,物無有貴於此也。雖有珍寶璧馬,無以匹之」之意,則此句意似當爲,雖然有如同合抱大之寶璧與衆多之馬匹等貴重財物可以得到,不如……。

 「無所而不施」之「而」字,宇惠説:「疑衍。」

字數:261,最後更新時間:2023-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