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注·上篇


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道,無形不繫,常不可名。以無名爲常,故曰「道常無名」也。樸之爲物,以無爲心也,亦無名。故將得道,莫若守樸。夫智者,可以能臣也;勇者,可以武使也;巧者,可以事役也;力者,可以重任也。樸之爲物,憒然不偏,近於無有,故曰「莫能臣」也。抱樸無爲,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則物自賓而道自得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言天地相合,則甘露不求而自降。我守其真性無爲,則民不令而自均也。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始制,謂樸散始爲官長之時也。始制官長,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過此以往,將争錐刀之末,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也。遂任名以號物,則失治之母也,故「知止所以不殆」也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川谷之(求)〔與〕江(與)海,非江海召之,不召不求而自歸者(世)〔也〕。行道於天下者,不令而自均,不求而自得,故曰「猶川谷之與江海」也



校勘記

 道藏取善集引此注無「不繫常」三字,而作「道,無形不可名」。

 此句注文清四庫館臣説:「一本或作:『樸之爲物無心,故無名。』」焦竑老子翼引作「物無心也」。

 「武使」,道藏集注本作「武君」。

 「抱樸無爲」,道藏本作「抱樸爲無」。

 「也」字,道藏集注本作「矣」。

 「故知止所以不殆也」,爲復述經文,經文作「知止可以不殆」,「可」字誤。道藏本、古逸叢書本及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經文「可」均作「所」可證。

 此句注文據陶鴻慶説校改。陶説:「『求』字不當有。本作『川谷之與江海』。因『與』字誤倒在下,後人妄增『求』字以足句耳。」按,據下文説:「不召不求而自歸者」之意,此處若有「求」字則義不可通。又,古逸叢書本及道藏本此句注文均作「川谷之以求江與海」,道藏集注本則作:「川谷之不求江與海」,似據下文「不召不求」之意補「不」字。焦竑老子翼引作「川谷求於江與海」。

 「也」字,據陶鴻慶説校改。陶説:「『自歸者』下當有『也』字,『世』即『也』字之誤。隸書『世』、『也』二字極相似。」

 宇惠説:「與」當作「於」,此爲重叠經文言之。按,宇惠説誤。此爲老子經文傳誤,而非注誤。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經文均作「猶小浴(谷)之與江海也」。此節經文及注文是以川谷與江海之關係比喻萬物與道之關係,故作「與」字比「於」字義爲長。

字數:347,最後更新時間:2023-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