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子道德經注
    1. 上篇
      1. 十八章

老子道德經注·上篇


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失無爲之事,更以施慧立善,道進物也。

慧智出,有大僞;

行術用明,以察姦僞,趣覩形見,物知避之。故智慧出則大僞生也。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甚美之名,生於大惡,所謂美惡同門。六親,父子、兄弟、夫婦也。若六親自和,國家自治,則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魚相忘於江湖之道,則相濡之德生也



 「慧」,通「惠」。道藏集注本正作「惠」。又,「施慧」,道藏本誤作「於慧」。宇惠據此以爲當作「智慧」。

 「智慧」,道藏集注本作「智惠」。

 「同門」,道藏集注本誤作「同内」。

 「魚相忘於江湖之道」,語出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瀉(或作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又見莊子天運)按,「魚相忘於江湖之道,則相濡之德生也」,文義不通,疑有脱誤。陶鴻慶説:「『之道』上奪『相忘』二字,下奪『失』字。其文云:『魚相忘於江湖,相忘之道失,則相濡之德生也。』『魚相忘於江湖』,語出莊子,而莊子天運篇郭注云:『失於江湖,乃思濡沫』,義與此同。」陶説可通。然細玩王弼注文之意,於前文説:「六親自和,國家自治,則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則此處似當作「魚相忘於江湖之道,則相濡之德〔不知其所〕生也」。其以「魚相忘於江湖之道」,承「六親自和,國家自治」之義,以「則相濡之德〔不知其所〕生也」,與「則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對文。其意謂因「六親自和,國家自治」,則不須有「孝慈忠臣」之名,因「魚相忘於江湖之道」,則不須有「相濡之德」。然因「相濡之德」下誤奪「不知其所」四字,以致文義不暢。

字數:135,最後更新時間:2023-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