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注·上篇


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太上,謂大人也。大人在上,故曰「太上」。大人在上,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爲始,故下知有之而已。言從上也。

其次,親而譽之。

不能以無爲居事,不言爲教,立善行施,使下得親而譽之也。

其次,畏之。

不復能以恩仁令物,而賴威權也。

其次,侮之。

不能(法)以正齊民,而以智治國,下知避之,其令不從,故曰:「侮之」也。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夫御體失性,則疾病生;輔物失真,則疵釁作。信不足焉,則有不信,此自然之道也。已處不足,非智之所(齊)〔濟〕也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自然,其端兆不可得而見也,其意趣不可得而覩也。無物可以易其言,言必有應,故曰「悠兮其貴言」也。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以形立物,故功成事遂,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



校勘記

 按,「萬物作焉而不爲始」之「始」字,疑當作「施」字,音近而誤。下文注説:「不能以無爲居事,不言爲教,立善行施,……」正承此言,可爲證。又,五章王弼注:「天地任自然,無爲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爲。……」意與此同,亦可爲「始」當作「施」之證。

 「言從上也」四字,道藏本與道藏集注本均在下節經文「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句注文之首。又,張之象本原與道藏本同,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本校改於此。按,當從道藏本等。此節注文至「故下知有之而已」文義已足,不必更有「言從上也」以爲蛇足。然「言從上也」四字在下節「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句注文之首,則正爲釋因在上者信不足,於是下從上而亦有不信,並與下文「夫御體失性,……」文義相接。

 波多野太郎説:「不言爲教」上宜補一「以」字。「行施」,道藏集注本作「施化」。

 「復能」,古逸叢書本、道藏本、道藏集注本均作「能復」。

 「法」字,據陶鴻慶説校删。又陶説:「以正齊民」之「正」當爲「法」字之誤。其説:「『法』字古文作『佱』,遂誤爲『正』,後人輒增『法』字以足義耳。」按,「法」爲衍文當删。「正」不必爲「法」字之誤。「正」通「政」,「以正齊民」,即如論語爲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之意。亦即上節注文所謂之「賴威權」。

 按,經文「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句,據馬叙倫説句讀。馬引王念孫説:上「焉」字,「於是也」。又説,王弼注「信不足焉,則有不信」,是王弼不明「焉」字當作「於是」義解,故增「則」字解之。馬説是。然觀二十三章經文末亦有「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句,而王弼注作:「忠信不足於下,焉有不信焉」,則王弼釋經文之意並不誤,此處「則」字恐爲衍文。又按,馬叙倫説,疑此(指二十三章「信不足」句)爲「十七章錯簡在此,校者不敢删,因複記之成今文矣」。録以參考。

 「濟」字,據道藏本與道藏集注本校改。

 「悠」,道藏集注本作「猶」字。

字數:274,最後更新時間:2023-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