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注·下篇


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有志也。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故建言有之:

建,猶立也

明道若昧,

光而不耀。

進道若退,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夷道若纇。

纇,㘨也。大夷之道,因物之性,不執平以割物。其平不見,乃更反若纇㘨也。

上德若谷,

不德其德,無所懷也。

大白若辱,

知其白,守其黑,大白然後乃得。

廣德若不足,

廣德不盈,廓然無形,不可滿也。

建德若偷,

偷,匹也。建德者,因物自然,不立不施,故若偷匹。

質真若渝。

質真者,不矜其真,故〔若〕渝

大方無隅,

方而不割,故無隅也。

大器晚成,

大器,成天下不持全别,故必晚成也

大音希聲,

聽之不聞名曰希。〔大音〕,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宫而商矣。分則不能統衆,故有聲者非大音也。

大象無形。

有形則有分,有分者,不温則(炎)〔涼〕,不炎則寒。故象而形者,非大象。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凡此諸善,皆是道之所成也。在象則爲大象,而大象無形;在音則爲大音,而大音希聲。物以之成,而不見其(成)形,故隱而無名也。貸之非唯供其乏而已,一貸之則足以永終其德,故曰「善貸」也。成之不如機匠之裁,無物而不濟其形,故曰善成。



校勘記

 「猶」字,道藏集注本作「由」。

 「平」字,道藏集注本誤作「乎」。

 「偷,匹也」,不明所義,恐有誤。馬叙倫老子校詁從俞樾説,以爲老子經文「建」當讀爲「健」,「偷」借爲「媮」,惰也,與「健」相對。蔣錫昌説:「『建』,立也。『偷』爲『愉』之假。……説文『愉,薄也』。『建德若偷』,言立德之人若薄而不立也。此句與上句詞異誼同。王注失之。」波多野太郎引一説:「『偷』、『儔』音通,王注蓋讀爲『儔』。」按,傅奕注老子經文作「建德若媮」,注説:「『媮』,古本作『輸』」,並引廣韻(雅):「輸,愚也。」據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本經文正作「建德如輸」,乙本經文此字殘缺。觀王弼注文「建德者,因物自然,不立不施」之意,疑「偷,匹也」爲「輸(或媮),愚也」之誤。下文「故若偷匹」,疑當作「故若輸(或媮)愚」。

 「若」字,據陶鴻慶説校補。與上「若纇㘨」、「若偷匹」同。「渝」,説文:「變汚也。」馬叙倫説:「『渝』,古書多用爲變義,此『渝』字當作汚解則通。」又説:「謂『渝』借爲『諛』,言質厚之德,不立厓異,反若諂諛也。」録之以爲參考。

 此節注文義不可通,疑有誤。陶鴻慶説:「上『成』字衍文,當云:『大器,天下大器』,乃叠經文。『全』蓋『分』之誤。『不持分别』即『無所别析』也。」波多野太郎説:「『全』宜作『分』,『分』、『全』形似而誤,陶説是也。然其他不改可也。『持』者,猶上注『執平以割物』,四章注『執一家之量者』、『執一國之量』之『執』字。『分别』者,猶言『别析』,二十章注:『心無所别析』、『無所别析不可爲名』、『分别别析也』。二十七章注:『不别不析。』……注意以爲,大器之所以爲大,無分也,故能晚成而成天下。下注:『有聲則有分』,『分則不能統衆,故有聲者非大音也』。『有形則有分』,『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乃弼以『大器』、『大音』、『大象』之大,爲無分也。無分絶對也,蓋知『全』,『分』字之誤。」按,據陶説則此節注文當作:「大器,天下大器不持分别,故必晚成也。」據波多野太郎説則此節注文作:「大器,成天下,不持分别,故必晚成也。」此二説雖均可通,然均不愜意。愚謂經文「大器晚成」疑已誤。本章言:「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二十八章言:「大制無割」等。一加「大」字則其義相反,「方」爲有隅,「大方」則「無隅」;「音」爲有聲,「大音」則「希聲」;「象」爲有形,「大象」則「無形」;「制」爲有割,「大制」則「無割」。唯此「大器」則言「晚成」,非「器」之反義。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經文此句甲本殘缺,乙本作「大器免成」。「免」或爲「晚」之借字,然據以上之分析,似非「晚」之借字,而當以「免」本字解爲是。二十九章經文:「天下神器」,王弼注:「神,無形無方也;器,合成也。無形以合,故謂之神器也。」「器」既爲「合成」者,則「大器」則當爲「免成」者,亦即所謂「無形以合」而使之成者。如此,則與「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等文義一致。據此,疑王弼此節注文中「天下」二字,或爲「無形」二字之誤。「無」或作「无」(周易一書中「無」均作「无」),轉而誤作「天」,「下」則或爲「形」字殘缺致誤。「全」字疑當爲「合」字,形近而誤。「成」字則當在「合」字下。「别」字、「必」字或因原文竄誤,校閲者增衍者。故此節注文疑當作:「大器無形,不持合成,故免成也。」

 「大音」二字,據陶鴻慶説校補。陶説:「『不可得而聞之音也』句上,當有『大音』二字。」按,陶説是,據文義當有「大音」二字。

 「涼」字,據十六章王弼注:「温涼之象」,五十五章王弼注:「不温不涼」,老子指略:「不温不涼,不宫不商」等文義校改。陶鴻慶説:下句「不炎則寒」當作「不涼則寒」。陶説非。又,文選顔延年應詔讌曲水詩李善注引此正作「有分者,不温則涼」。

 東條弘説:「『凡此諸善』之『善』當作『大』。」「諸大」,指「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等。按,「善」字疑爲「言」字之誤。經文「夫唯道善貸且成」,乃總括「故建言有之」以下,自「明道若昧」至「大象無形」,非僅指「大方無隅」等。「凡此諸言」,正與經文「建言有之」相應。

 「成」字,據道藏集注本校删。按,六章王弼注:「(各)〔物〕以之成,而不見其形,……」十四章王弼注:「欲言無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見其形。」均可證此處「不見其成形」之「成」字爲衍文。又,文選顔延年應詔讌曲水詩李善注引此無「其成」二字。

 「不如」二字,道藏本及道藏集注本均作「不加」。

字數:400,最後更新時間:2023-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