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注·上篇


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迹,

順自然而行,不造不(始)〔施〕,故物得至,而無轍迹也。

善言無瑕讁,

順物之性,不别不析,故無瑕讁可得其門也

善數不用籌策,

因物之數,不假形也。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因物自然,不設不施,故不用關楗、繩約,而不可開解也。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制物也。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聖人不立形名以檢於物,不造進向以殊棄不肖。輔萬物之自然而不爲始,故曰「無棄人」也。不尚賢能,則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則民不爲盗;不見可欲,則民心不亂。常使民心無欲無惑,則無棄人矣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舉善以(師)〔齊〕不善,故謂之師矣。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資,取也。善人以善齊不善,〔不〕以善棄不善也,故不善人,善人之所取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雖有其智,自任其智。不因物,於其道必失,故曰「雖智大迷」。

是謂要妙。



校勘記

 「施」字,據陶鴻慶説校改。下節注:「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可證。又,石田羊一郎老子王弼注刊誤本改「始」爲「治」。

 「不析」,道藏集注本誤作「不折」。

 道藏集注本「瑕」字作「取」。又,波多野太郎引一説:「可得其門也」之「門」,疑當作「所」。又引一説:「『可得其門也』五字,當移至『善閉』之注末。」石田羊一郎老子王弼注刊誤本改「可得其門也」爲「可得而問也」。

 按,「向」字疑爲「尚」字之誤。「進尚」,即「進其智」、「尚賢能」之意。下文説:「不尚賢能,則民不争」,正承此言。又,三十八章王弼注:「載之以大道,鎮之以無名,則物無所尚」,亦可爲證。此句意爲,不設智慧,賢能以爲分别,而棄其不肖之人。

 按,「而不爲始」之「始」字,疑亦當作「施」。此即上節注所説:「順自然而行,不造不施」,「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之義。

 「無棄人矣」之「矣」字,道藏集注本作「心」。

 「齊」字,據陶鴻慶説校改。按,如作「師」字,則與下文「故謂之師矣」重複不辭。又,下節注:「善人以善齊不善」,即承此而言,故此處文當作:「舉善以齊不善。」

 「不」字,據易順鼎、陶鴻慶説校補。「不以善棄不善」,即所謂「無棄人」之意,如無「不」字,則義不可通。

 古逸叢書本「善」字下無「也」字。

 陶鴻慶説:「『物於』二字誤倒,『不因於物』四字爲句。」按,不必如陶説改亦可通。上文言「雖有其智,自任其智」,即所謂「因物自然」之意。「不因物」,則其道必失。「於」字作「則」解,屬下讀。

字數:324,最後更新時間:2023-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