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注·上篇
希言自然。
聽之不聞名曰希。下章言,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然則無味不足聽之言,乃是自然之至言也。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爲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
從事,謂舉動從事於道者也。道以無形無爲成濟萬物,故從事於道者以無爲爲君,不言爲教,緜緜若存,而物得其真。與道同體,故曰「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
得,少也。少則得,故曰得也。行得則與得同體,故曰「同於得」也。
失者同於失。
失,累多也。累多則失,故曰「失」也。行失則與失同體,故曰「同於失」也。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按,「不足聽之言」,疑當作「不足聞之言」。前文兩處均説:「聽之不聞」、「聽之不足聞」。
波多野太郎引一説:「『興』疑『譽』之誤。」又,石田羊一郎老子王弼注刊誤改此節注爲:「言暴興疾步不長也。」並説:「『步』本作『美』,不知何義,因改『暴興』與『疾步』對。『暴興』以訓『飄』,『疾步』以釋『驟』。」按,「疾美」二字疑衍。此句原當作:「言暴興不長也。」三十章王弼注:「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故暴興必不道,早已也。」義正與此相同。
蔣錫昌老子校詁以爲「以無爲爲君」之「君」字,疑當作「居」字。按,作「居」爲是。如十七章王弼注:「大人在上,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六十三章王弼注:「以無爲爲居,以不言爲教,以恬淡爲味,治之極也。」七十二章王弼注:「清(浄)〔静〕無爲謂之居。」並可爲證。「居」,處也,安也。
此節注文陶鴻慶説:「『得,少也』義不可通。『德』、『得』二字古雖通用,而經文自作『德』。此注當云:『德,得也。少則得,故曰德也。行得則與德同體,故曰同於德也。』『少則得,多則惑』本上章經文」。波多野太郎説:「陶説非是,此注與下注相對爲句。『得,少也』;『失,累多也』相對。『少則得,故曰得也』;『累多則失,故曰失也』相對。『行得則與得同體,故曰同於得也』;『行失則與失同體,故曰同於失也』亦相應,乃知此注本無誤。」按,注文義無誤,不必如陶説改。「得」、「德」古通,道藏集注本「少則得」之「得」字正作「德」。又,易順鼎、劉師培據王注均作「得」,並以爲老子經文「德者同於德」,兩「德」字均當作「得」,與下文「失者同於失」對。
此節注文陶鴻慶説:「此當云『失,累也。多則累,故曰失也。行累則與失同體,故曰同於失也』。『累』,讀如莊子『有人者累』之『累』。」波多野太郎説:「陶説臆改甚矣,此注與上注相對爲句,無誤。」按,此節注文義自可通,且與上節注文相對,不必如陶説改。又,道藏集注本「則與失同體」句於「則」下衍一「失」字。
此節注文據陶鴻慶説校改。陶説:「『隨行其所』當作『隨其所行』,承上文『行得』、『行累』而言。『故』字疑衍。」按,陶説是。此節注文意爲,道隨物所行而應之。因此節經文已誤,故注文難解。今據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此節經文均作:「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王注之義正同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