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注·下篇
反者,道之動;
高以下爲基,貴以賤爲本,有以無爲用,此其反也。動皆知其所無,則物通矣。故曰「反者,道之動」也。
弱者,道之用。
柔弱同通,不可窮極。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下之物,皆以有爲生。有之所始,以無爲本。將欲全有,必反於無也。
「通」,包通。此句意爲,萬物動作如能知道其根本是無,就可包通萬物了。按,「知」字道藏集注本作「之」。「之」,往也。「所」,作處所解。「所無」,即居處於無。二十八章王弼注:「言常反終,後乃德全其所處也。下章云,反者道之動也。功不可取,常處其母也。」三十章王弼注:「爲(始)〔治〕者務欲立功生事,而有道者務欲還反無爲。」十六章王弼注:「常之爲物,不偏不彰,無皦昧之狀,温涼之象,故曰知常曰明也。唯此復,乃能包通萬物,無所不容。」據此,此句意當爲,如果萬物動作而都能返還其根本,居處於無,就可包通萬物了。此義似更長。
按,據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之次序本章當在四十一章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