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德經河上公章句·卷三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
萬物得一以生,
其致之,
天無以清將恐裂,
言天當有陰陽弛張,晝夜更用,不可但欲清明無已時,將恐分裂不爲天。
地無以寧將恐發,
言地當有高下剛柔,節氣五行,不可但欲安静無已時,將恐發泄不爲地。
神無以靈將恐歇,
言神當有王相囚死休廢,不可但欲靈〔變〕無已時,將恐虚歇不爲神。
谷無盈將恐竭,
言谷當有盈縮虚實,不可但欲盈滿無已時,將恐枯竭不爲谷。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蹷。
言侯王當屈己以下人,汲汲求賢,不可但欲〔貴〕高於人〔無已時〕,將恐顛蹷失其位。
言必欲尊貴,當以薄賤爲本。若禹稷躬稼,舜陶河濱,周公下白屋也。
言必欲尊貴,當以下爲本基。猶築牆造功,因卑成高,下不堅固,後必傾危。
故致數車無車,
致,就也。言人就車數之,爲輻、爲輪、爲轂、爲衡、爲轝,無有名爲車者,故成爲車。以喻侯王不以尊號自名,故能成其貴。
琭琭喻少,落落喻多。玉少故見貴,石多故見賤。言不欲如玉爲人所貴,如石爲人所賤,當處其中也。
1、〔一〕P二六三九此句作「一元氣爲道之子」。
2、〔二〕P二六三九「象」字作「像」。强本自「言天得一」至「言必欲尊貴」等十二句首皆無「言」字。
3、〔三〕影宋本原缺句首「言」字,據顧本補。
4、〔四〕道藏本「無形」作「無爲」。
5、〔五〕「而不絶也」,道藏本作「不枯竭也」。顧本「盈滿」作「滿盈」。
6、〔六〕P二六三九、治要、强本皆無「以」字。
7、〔七〕「以爲天下正」,影宋本原作「以天下爲正」,治要作「以爲天下貞」,今從P二六三九、道藏本改。
8、〔八〕P二六三九「平正」作「正平」。
9、〔九〕顧本「致」字上有「言」字。
10、〔一〇〕强本「誡」字誤作「試」,P二六三九、道藏本並作「戒」。
11、〔一一〕「六事」,影宋本誤作「五事」,據顧本與强本改。道藏本「謂」字作「故」。
12、〔一二〕「弛張」,影宋本誤作「施張」,據顧本改,治要無此二字。又道藏本「有」字作「以」。
13、〔一三〕「晝夜更用」,P二六三九、顧本作「晝夜更用事」,强本作「晝夜更相用事」。治要無「更用」二字。
14、〔一四〕道藏本「清明」作「安静」。
15、〔一五〕道藏本無句首「將」字,「分裂」誤作「發裂」。
16、〔一六〕影宋本「節氣」誤作「氣節」,據顧本改正。治要無「節氣五行」四字。
17、〔一七〕道藏本無句首「將」字。P二六三九「發泄」作「發洩」。
18、〔一八〕道藏本「囚死」作「死囚」,治要無此二字。
19、〔一九〕影宋本漏「變」字,P二六三九漏「靈」字,據顧本補。
20、〔二〇〕顧本無句首「將」字。P二六三九、道藏本「虚」字作「靈」。
21、〔二一〕P二六三九無句首「言」字。顧本「萬物」下有「生長收藏」四字。强本「隨時」作「隨四時」。又P二六三九、治要、顧本、强本「生死」皆作「死生」。
22、〔二二〕影宋本原無「長」字,據顧本補。治要「長生」作「常生」。又P二六三九、强本此句並作「不可常生」四字。
23、〔二三〕治要、顧本、强本均無「以」字。道藏本「人」字上有「於」字。
24、〔二四〕影宋本原缺「貴」字,據P二六三九、S三九二六、治要、道藏本及集注本補。又顧本、强本「貴高」作「高貴」。
25、〔二五〕影宋本漏「無已時」三字,據S三九二六與强本補。
26、〔二六〕P二六三九「將恐」作「將欲」,道藏本無「恐」字。
27、〔二七〕影宋本漏「必」字,據P二六三九、S三九二六、治要、意林及道藏本補。又意林無句首「故」字。
28、〔二八〕意林無「必」字。道藏本「尊貴」作「貴貴」。顧本句末有「者」字。
29、〔二九〕「薄賤」,意林作「賤薄」。
30、〔三〇〕意林無句首「若」字。又「躬稼」,P二六三九、意林及顧本均作「躬耕」。
31、〔三一〕意林「屋」字下有「是」字。
32、〔三二〕强本無「必」字。
33、〔三三〕强本「尊貴」作「尊高」,P二六三九作「高貴」。又意林此句作「言欲高立」。
34、〔三四〕治要無句末「基」字。意林此句作「先以下爲基」。
35、〔三五〕P二六三九、强本、集注本句首「猶」字均作「由」,意林作「如」。
36、〔三六〕意林「後」字作「高」。P二六三九「傾危」作「危傾」。
37、〔三七〕「自稱」,影宋本原作「自謂」,道藏本作「自謂曰」,P二六三九、S三九二六並作「自曰」,唯治要與强本作「自稱」。譣河上注云:「言侯王至尊貴,能以孤寡自稱」,則此經文亦當作「自稱」。又「寡」字S三九二六作「{⿱宀直}」,注文同此。又「轂」字,道藏本、强本並作「穀」,注文同此。
38、〔三八〕顧本此句作「言孤寡者,喻孤獨也」。
39、〔三九〕P二六三九、治要此句作「此其以賤爲本」,强本、道藏本作「此其以賤爲本耶」,S三九二六作「此非以賤爲本」。范應元本作「此非以賤爲本邪」。
40、〔四〇〕P二六三九、治要、顧本、强本均無句首「言」字。P二六三九「貴」字上有「至」字。
41、〔四一〕道藏本此句作「言以賤爲本」。
42、〔四二〕强本、道藏本此句作「以曉於人也」,顧本作「以曉示於人也」,治要無此句。
43、〔四三〕P二六三九、S三九二六「非」字並作「悲」。
44、〔四四〕强本、道藏本、集注本、天禄本「辝」字均作「辭」,S三九二六作「辭」。又顧本此句作「言非乎者,蓋是嗟嘆假問之辭云耳」。
45、〔四五〕顧本、强本無「言」字。又P二六三九「致就也言人就車數之」九字略作「致就車數之」五字。
46、〔四六〕道藏本無「爲衡」。
47、〔四七〕「爲轝」,强本作「爲輿」,集注本作「爲曰尊」,顧本作「爲轅爲軸」。
48、〔四八〕道藏本「名」字下無「爲」字。
49、〔四九〕道藏本「侯王」作「王侯」。强本「自名」作「爲名」。
50、〔五〇〕〔五一〕S三九二六「落落」作「硌硌」。
51、〔五〇〕〔五一〕S三九二六「落落」作「硌硌」。
52、〔五二〕〔五三〕道藏本無兩「見」字。
53、〔五二〕〔五三〕道藏本無兩「見」字。
54、〔五四〕S三九二六無句首「言」字。道藏本「言」字下有「人」字。P二六三九此句作「言不欲如人所貴」。
55、〔五五〕P二六三九此句作「不欲如石爲人所賤」。
56、〔五六〕取善集句末「也」字作「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