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經河上公章句·卷一
載營魄。
營魄,魂魄也。人載魂魄之上得以生,當愛養之。喜怒亡魂,卒驚傷魄。魂在肝,魄在肺。美酒甘肴,腐人肝肺。故魂静志道不亂,魄安得壽延年也。
言人能抱一,使不離於身,則〔身〕長存。一者,道始所生,太和之精氣也,故曰一。一布名於天下,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以爲正平。入爲心,出爲行,布施爲德,揔名爲一。一之爲言志一無二也。
滌除玄覽,
能無疵。
天門謂北極紫微宫。開闔謂終始五際也。治身,天門謂鼻孔,開謂喘息,闔謂呼吸也。
明白四達,
言道明白,如日月四達,滿於天下八極之外。故曰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彰布之於十方,焕焕煌煌也。
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
道所施爲,不恃望其報也。
長而不宰,
是謂玄德。
1、〔一〕「營魄魂魄也」,S四七七、强本此句並作「營,魂也」,无兩「魄」字。
2、〔二〕S四七七「卒」作「卆」。
3、〔三〕集注本「肴」字作「殽」,劉本作「者」。
4、〔四〕道藏本與集注本「腐」字並作「傷」。又影宋本「肝」字原誤作「𦝛」,今據S四七七、强本、道藏本、集注本與劉本改作「肝」。
5、〔五〕强本「静」字下有「則」字。
6、〔六〕强本「安」字下有「則」字。「得壽延年」,S四七七作「脩德壽延年長」。
7、〔七〕S四七七「一」字作「壹」。
8、〔八〕此章經文「能無離」、「能嬰兒」、「能無疵」、「能無爲」、「能爲雌」、「能無知」六句之末,S四七七、道藏本及强本並有「乎」字。案:譣六句經文之河上公注,皆爲陳述語氣,不當有疑問助詞「乎」。李道純曰:「抱一能無離」已下六句,加一「乎」字非。按李説是,今從影宋本,句末不加「乎」。
9、〔九〕影宋本及各本「則」字下皆無「身」字,惟S四七七有。案加一「身」字於文義更完整,今從敦煌本補。
10、〔一〇〕道藏本「始」字作「德」。
11、〔一一〕影宋本「太」字原作「大」,古「大」「太」二字通。今從道藏本、强本、集注本與劉本改作「太」。
12、〔一二〕强本無「氣」。S四七七「氣」作「炁」。
13、〔一三〕影宋本及各本「布」字上均只有一個「一」字,惟道藏本有兩「一」字。案多一「一」字文義完整,今據道藏本補。
14、〔一四〕S四七七「天」字上多一「下」字。
15、〔一五〕强本無「平」字。
16、〔一六〕「布施爲德」,强本作「布則爲施」。
17、〔一七〕S四七七「揔」字作「捝」,道藏本、集注本作「總」,强本與劉本作「緫」。
18、〔一八〕S四七七「志一」作「至一」。道藏本「一」字下有「而」字。
19、〔一九〕S四七七「氣」作「炁」。
20、〔二〇〕「專守精氣使不亂」,S四七七作「能專精炁使不亂」。顧本作「專精閉氣使不散亂」。强本作「專精其氣使不亂」。
21、〔二一〕案影宋本「體」字多寫作「骵」,而其它各本均作「體」。本書一律改作「體」,後文同此,不復出校記。
22、〔二二〕道藏本句末有「矣」字。
23、〔二三〕能嬰兒,道藏本、强本「嬰」字上並有「如」字。俞樾云:河上本無「如」字,於文義未足。奚侗謂有「如」字乃增字以足其誼。案:「如」字有無於文義無妨。若據河上注「能如嬰兒内無思慮」,則經文當有「如」,然若從經文「能無離」、「能無疵」等六句字數整齊而言,則不當有「如」,敦煌本即無「如」字。
24、〔二四〕道藏本缺「能如嬰兒」四字。
25、〔二五〕S四七七「政」作「正」,强本作「故」。
26、〔二六〕劉本無「神」。
27、〔二七〕S四七七、强本、道藏本、集注本均作「潔清」、顧本作「清潔」。
28、〔二八〕文選東京賦李善注引河上公注,「萬事」作「萬物」。
29、〔二九〕「不淫邪也」,S四七七「邪」作「耶」。影宋本與天禄本此句注文之下多「浄能無疵病乎」一句,S四七七、顧本、强本、道藏本與集注本皆無。考唐明皇御注曰:「滌除心照,使令清静,能無疵病乎。」疑宋本「浄能無疵病乎」乃後人涉明皇注而衍,河上注原不應有此句,今删去。
30、〔三〇〕釋文云:「治,河上本又作活。」
31、〔三一〕强本「身」字作「神」。S四七七「氣」字作「炁」。
32、〔三二〕影宋本及各本「能無爲」句原作「能無知」,惟道藏本與劉本作「能無爲」。案:作「能無爲」是。若作「能無知」,則與後文「明白四達能無知」句重複。且河上注稱「無令耳聞」、「無令下知」,「無令」即「無爲」之意。俞樾、劉師培、朱謙之皆云當作「能無爲」,其説是也。今從道藏本與劉本改。
33、〔三三〕S四七七、强本無「者」字。下句「治國者」强本亦無「者」字。
34、〔三四〕「布施惠德」,S四七七、顧本、强本與取善集並作「布德施惠」。道藏本作「布施德惠」。
35、〔三五〕成玄英疏云:「天門」,河上本作「天地」。馬叙倫曰:譣河上注曰:「天門謂北極紫微宫」、「治身天門謂鼻孔」,則河上本亦作「天門」,作「天地」者,乃别本之誤耳。案馬説是。
36、〔三六〕S四七七無「天門」二字。道藏本無「謂」字。S四七七、强本並無「微」字。
37、〔三七〕影宋本及各本均作「五際」,惟集注本作「兩際」。又道藏本無「謂」字。
38、〔三八〕道藏本「身」下有「之」字。
39、〔三九〕影宋本、天禄本、劉本、道藏本「爲」字並作「無」字,S四七七與强本作「與」。范應元曰:河上公、蘇注皆作「爲雌」。一本或作「無雌」。恐非經義,蓋當經中有「知其雄守其雌」也,理亦當作「爲雌」。俞樾曰:「天門開闔能無雌」,義不可通,蓋涉上下文諸句而誤。河上公注云:「治身當如雌牝,安静柔弱」,是亦不作「無雌」。奚侗曰:王弼及河上原本均作「無雌」。按王注「能爲雌則物自賓而處自安」,河上注「治身當如雌牝,安静柔弱」,是弼及河上原本均不作「無雌」也。案:以上各家説是。今據敦煌本及强本改作「爲雌」。
40、〔四〇〕道藏本無「和」字。
41、〔四一〕影宋本「道」字原誤作「達」,今據S四七七、顧本、强本、道藏本與集注本改正。又道藏本無「白」。
42、〔四二〕影宋本與它本「四達」作「四通」。案經文云「明白四達」,注文亦當爲「達」字。今據顧本與集注本改「通」爲「達」。
43、〔四三〕强本漏「於」字。
44、〔四四〕「彰布之於十方」,S四七七作「布之十方」。道藏本作「彰布十方」。顧本無「之」字。
45、〔四五〕道藏本句末「也」字作「矣」。
46、〔四六〕釋文謂「知」字河上本又直作「智」。
47、〔四七〕道藏本句末「者」字作「矣」。
48、〔四八〕「而畜養之」,强本無「之」字,顧本作「畜而養之」。
49、〔四九〕「无所取有」,S四七七作「無有所取」。强本作「無有取也」。
50、〔五〇〕釋文云:「恃,河上本作侍。」馬叙倫曰:河上公注曰:「道所施爲,不恃望其報也。」則河上亦作「恃」。
51、〔五一〕S四七七無「長」字。
52、〔五二〕「不宰割」,顧本作「大不宰割」,S四七七、强本並作「長大不宰割」。
53、〔五三〕影宋本「德」字上原衍一「行」字,今據S四七七、顧本、强本及道藏本删。
54、〔五四〕道藏本、劉本「如」作「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