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經河上公章句·卷一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
斯惡已;
皆知善之爲善,
有功名也。
斯不善已。
人所争也。
見有而爲無也。
難易相成,
見難而爲易也。
長短相較,
高下相傾,
見高而爲下也。
音聲相和,
上唱下必和也。
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
以道治也。
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
爲而不恃,
功成事就,退避不居其位。
夫惟功成不居其位。
是以不去。
福德常在,不去其身也。此言不行不可隨,不言不可知矣。上六句有高下長短,君開一源,下生百端,百端之變,無不動亂。
1、〔一〕集注本、劉本「使」字作「便」。
2、〔二〕集注本此句作「有麤玉也」。强本「亡」字作「忘」。
3、〔三〕案經文「有無相生」至「前後相隨」六句「相」字上,廣明幢及道藏本多插入「之」字。李道純曰:「『有無相生』已下六句,多加一『之』字者,非也。」李説是。
4、〔四〕道藏本此句作「見短之相形也」。
5、〔五〕劉本「隨」作「傾」。强本「也」作「之」。
6、〔六〕影宋本「帥」字原作「師」,治要、顧本、集注本俱作「帥」,案作「帥」字是,今據改。又治要、道藏本「導」字並作「道」。道藏本句末無「之也」二字。
7、〔七〕「動作」,影宋本原作「動也」,治要、顧本及道藏本皆作「動作」,與經文「萬物作焉」相應,今據改。
8、〔八〕治要句末有「之也」二字。于省吾云:辭乃𤔲之借字,𤔲者司也。司訓主,「萬物作焉而不司」,言萬物作焉而不爲之主也,與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語例同。俞樾曰:河上公注謂「不辭謝而逆止」,非也。案于俞二説是。
9、〔九〕意林、强本此句作「元炁生萬物不有也」。
10、〔一〇〕意林無「爲」字。
11、〔一一〕强本此句作「不恃其報」,道藏本作「不望其報」,意林作「不求其報」。
12、〔一二〕道藏本無「而」字。强本「弗」作「不」。
13、〔一三〕「弗居」,道藏本與强本並作「不居」。
14、〔一四〕句末「矣」字影宋本及諸本皆作「疾」,惟劉本作「矣」。案作「疾」字與前後文義不符,當從劉本作「矣」。
15、〔一五〕道藏本、集注本「君」字並作「若」。
16、〔一六〕强本句末有「者也」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