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經河上公章句·卷一
微妙玄通,
玄,天也。言其志節玄妙,精與天通也。
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强爲之容。
謂下句也。
儼兮其若客,
敦兮其若朴,
曠兮其若谷,
渾兮其若濁。
保此道者,不欲盈。
1、〔一〕俞樾、易順鼎、陳柱等以爲據河上注,「士」字當作「上」。朱謙之、馬叙倫以爲當作「道」。案當以朱、馬之説近是,然今各河上本均作「士」,故仍舊。
2、〔二〕强本「得」字作「用」。
3、〔三〕强本與道藏本「若」字並作「如」。
4、〔四〕S四七七與道藏本「與兮」作「豫兮」。「與」字蓋「豫」之叚字,古「猶豫」常作「猶與」。如漢書高后紀「計猶豫未有所決」,史記吕后紀作「猶與未決」。漢書霍光傳「不忍猶與」,師古注曰:「猶與,不決也」。
5、〔五〕「與與兮」,S四七七與道藏本作「豫豫兮」,顧本作「豫兮」。
6、〔六〕影宋本與天禄本「心」字下原衍一「猶」字,今從S四七七、强本、顧本、道藏本及集注本删。
7、〔七〕道藏本「隣」字作「鄰」。廣韻:「隣,俗鄰字。」
8、〔八〕道藏本無「退」字,「如」字作「若」。顧本無「如」。强本「猶猶如」略作一「猶」字。
9、〔九〕强本「若」字下有「似」字。
10、〔一〇〕顧本、强本、道藏本、集注本「隣」並作「鄰」。道藏本「知之」作「之知」。
11、〔一一〕顧本、强本與道藏本「畏」字並作「對」,S四七七作「囙」。正字通曰:「囙,俗因字。」集注本此句作「如容由至人」。
12、〔一二〕强本此句作「涣若冰將釋」。
13、〔一三〕顧本與道藏本「除」字上並有「謂」。
14、〔一四〕S四七七「文采」作「采文」。顧本、强本與道藏本「采」並作「彩」。
15、〔一五〕S四七七及强本「德功名」並作「德名功」,顧本無「功」。
16、〔一六〕影宋本「本真」原誤作「舉真」,今據顧本、强本、S四七七、道藏本與集注本玫。
17、〔一七〕顧本與道藏本「照」字並作「昭」。
18、〔一八〕天禄本「自尊」作「自專」,亦通。
19、〔一九〕影宋本原無「止」字。馬叙倫曰:宋河上本無「止」字,然譣注曰:「誰能知水之濁,止而浄之」,則當有「止」字。案馬説是也,道藏本正有「止」字,今據補。又此句S四七七漏鈔,廣明幢作「孰能濁以静,動之以徐清」。
20、〔二〇〕道藏本與集注本「知」字並作「如」。
21、〔二一〕「止而静之」,集注本「止」作「以」。「静」字影宋本原作「浄」,今從道藏本及集注本改爲「静」。
22、〔二二〕道藏本「徐徐」二字下有「而」字。又S四七七此段注文僅殘存「濁以静之,徐徐自清」八字。顧本此段注作「静,止也。水濁,止而静之,徐徐自清也」。
23、〔二三〕廣明幢此句經文作「孰能安以久,動之以徐生」。S四七七無「能」字。
24、〔二四〕S四七七、强本此句前並有「孰,誰也」三字。
25、〔二五〕道藏本「徐生」作「長生」。又影宋本及道藏諸本均無「者」字,據上下文義當有,今從S四七七補。
26、〔二六〕S四七七、道藏本「蔽」字作「弊」。俞樾云「弊、蔽」二字古可通假。
27、〔二七〕S四七七「守蔽」作「弊守」。集注本「蔽」字作「敝」,道藏本作「弊」。
28、〔二八〕道藏本、强本「蔽」字上有「守」字。S四七七「蔽」字作「弊」,集注本作「敝」。
29、〔二九〕顧本「貴功名」作「功貴名盛」,S四七七「貴」字上有「謂」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