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
上德謂太古無名號之君,德大無上,故言上德也。不德者,言其不以德教民,因循自然,養人性命,其德不見,故言不德也。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下德謂號謚之君,德不及上德,故言下德也。不失德者,其德可見,其功可稱也。
是以無德。
上德無爲,
而無以爲;
下德爲之,
而有以爲。
上仁爲之,
而無以爲;
上義爲之,
而有以爲。
上禮爲之,
謂上禮之君,其禮無上,故言上禮。爲之者,言爲禮制度,序威儀也。
而莫之應,
則攘臂而仍之。
故失道而後德,
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
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
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
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
不處身違道,爲世煩亂也。
處忠信也。
故去彼取此。
1、〔一〕S四六八一此句作「老子德經下卷上河上公章句」,下有注語云:「凡四十五章。德經法地,地在下,故德經爲下。地有五行,五九卌五(飞梧案:「卌」,原作「册」,下同。),〔故卌五章〕,事盡爲章,義連爲句。」
2、〔二〕「無上」,治要、顧本與S四六八一並作「無名」,强本作「强名」。
3、〔三〕道藏本無「其」。S四六八一「民」字作「人」。
4、〔四〕道藏本「流行」作「游衍」。
5、〔五〕「民德」影宋本原作「民得」,據范應元本與S四六八一卷改。
6、〔六〕「號謚」,S四六八一作「謚號」,范應元本作「號論」,顧本「號」字上多一「有」字。
7、〔七〕影宋本及各本均作「以有名號及其身故」,於文義未足,唯顧本「故」字下有「無德也」三字,較它本意長,今據補。又强本「以」字上有「蓋」字。
8、〔八〕顧本、道藏本、S四六八一「謂」字均作「言」。
9、〔九〕影宋本「施爲」誤作「改爲」,集注本作「故爲」,今從顧本與强本改正。
10、〔一〇〕顧本「言」字作「故」。集注本此句作「言無名號」。
11、〔一一〕P二六三九無「施」字。
12、〔一二〕顧本「言」作「皆」。
13、〔一三〕顧本「謂」作「爲」。集注本「上仁」上誤作「上德」。取善集此句作「兼濟無偏」四字。
14、〔一四〕「無上」影宋本誤作「爲上」,據顧本、强本、道藏本、集注本、取善集與S四六八一改正。
15、〔一五〕取善集此句作「功成不居,事遂不宰」。
16、〔一六〕道藏本「割」作「害」。
17、〔一七〕道藏本「殺人」作「救人」,P二六三九作「煞人」。「成威」道藏本作「爲威」。
18、〔一八〕「賊下」,影宋本及各本多作「賦下」,其義難解,今從集注本及P二六三九改正。
19、〔一九〕顧本、强本與S四六八一均無「故言上禮」四字。
20、〔二〇〕强本「禮」下有「者」字。
21、〔二一〕道藏本「飾」作「盛」。
22、〔二二〕强本「則」作「即」。
23、〔二三〕顧本與道藏本「不可」下有「得」字。
24、〔二四〕影宋本缺「禮」字,據顧本補。
25、〔二五〕顧本句首有「則」字。道藏本「忿」字作「怨」。
26、〔二六〕范應元本無「引」字。顧本「引」字下有「之也」二字。
27、〔二七〕意林此句作「道衰德生」四字。强本無「而」。
28、〔二八〕意林無句首「言」字。
29、〔二九〕道藏本「分義」作「義分」。P二六三九無「而」字。
30、〔三〇〕意林與强本無句首「言」字。意林「則」作「即」。顧本「施禮」倒作「禮施」。顧本「聘」作「躬」,P二六三九作「聘」。
31、〔三一〕意林無句首「言」字。
32、〔三二〕强本無「以」。意林「衰薄」作「消薄」。
33、〔三三〕意林無「者」字與「而」字。道藏本無「而」。
34、〔三四〕意林作「故正日以消」。
35、〔三五〕强本與天禄本、P二六三九「邪」作「耶」。
36、〔三六〕顧本「爲」作「是」,P二六三九作「謂」。
37、〔三七〕道藏本此句略作「人之」二字。
38、〔三八〕治要與强本「倡」作「唱」。
39、〔三九〕P二六三九、治要與顧本「得道」作「道德」。
40、〔四〇〕影宋本缺「謂」,據道藏本補。顧本「敦朴」作「淳朴」。
41、〔四一〕「處」字影宋本原作「居」,譣注文云:「不處身違道」,則當作「處」。今據P二六三九、治要與道藏本改正。
42、〔四二〕道藏本「處」作「居」。
43、〔四三〕影宋本「處」作「居」,據上文與治要改。
44、〔四四〕影宋本原缺「華」字,據强本補。顧本「華言」作「言華」。强本與治要「尚」並作「上」。
45、〔四五〕顧本與道藏本「厚實」二字倒作「實厚」,P二六三九作「淳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