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德經河上公章句·卷四
説古之善以道治身及治國者,不以道教民明智巧詐也,將以道德教民,使質朴不詐僞。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以智治國,國之賊;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不使智慧之人治國之政事,則民守正直,不爲邪飾,上下相親,君臣同力,故爲國之福也。
兩者謂智與不智也。常能〔知〕智者爲賊,不智者爲福,是治身治國之法式也。
常知楷式,是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
與物反矣。
1、〔一〕S三九二六無「將以愚之」四字。
2、〔二〕影宋本句首「説」字誤作「治」,據强本、治要、P二六三九、S三九二六、道藏本與集注本改正。顧本「説」字作「謂」。
3、〔三〕治要句首「不」字作「非」。P二六三九「民」字作人。
4、〔四〕强本「明」字上有「使」字。治要「智」字作「知」。顧本、强本、治要及P二六三九「巧詐」皆作「姧巧」。S三九二六無此句注。
5、〔五〕S三九二六「將以」作「不以」。P二六三九「民」字作「人」。
6、〔六〕影宋本「質朴」倒作「朴質」,據顧本、治要、P三九二六與道藏本改。又P二六三九句末有「焉」字。
7、〔七〕影宋本漏此句注,據S三九二六補。又P二六三九與强本此句作「民不可治理者」,道藏本作「民之不可治理者」。
8、〔八〕影宋本漏「太」字,據S三九二六、P二六三九、顧本、强本、治要及道藏本補。又P二六三九「智」字作「知」。
9、〔九〕影宋本「而」字誤作「故」,道藏本作「必」,今從顧本、强本、P二六三九、S三九二六與治要改。又P二六三九無「爲」字。
10、〔一〇〕影宋本「智慧」作「智惠」,據顧本、强本、意林、S三九二六與集注本改。又道藏本「治國」作「理國」。顧本「之政事」作「政之事」,S三九二六作「之正事」,治要、意林、强本均無「之政事」三字。
11、〔一一〕意林「遠」字作「背」。
12、〔一二〕顧本「妄」字作「忘」,天禄本作「交」。又道藏本「威」字作「禍」。
13、〔一三〕道藏本「爲」字上有「而」。P二六三九「爲」字作「是」,意林作「乃是」。
14、〔一四〕影宋本「慧」字作「惠」,據顧本、强本、S三九二六與集注本改。又影宋本「治」字作「知」,據顧本、强本、道藏本與集注本改。
15、〔一五〕意林無「則」。S三九二六「民」字作「人」。
16、〔一六〕意林「不爲」作「不作」。S三九二六、P二六三九「邪」字作「耶」。
17、〔一七〕P二六三九「亦楷式」作「是謂楷式」。
18、〔一八〕S三九二六無「兩者」之「者」字。又影宋本句末「也」字作「者」,據S三九二六、P二六三九、顧本、强本、道藏本與取善集改。
19、〔一九〕影宋本漏「知」字,據顧本、强本、道藏本、取善集與P二六三九補。又集注本無「常能知」三字,「智者爲賊」作「智者能爲賊」,顧本能「智爲賊」,道藏本作「智者賊」。
20、〔二〇〕影宋本此句原作「不智者能爲福」,顧本作「不智爲福」,道藏本作「不智者福」,今從P二六三九、S三九二六與取善集改作「不智者爲福」。
21、〔二一〕影宋本漏句首「常」字,據S三九二六補。又影宋本「治身」之下多一「及」字,據S三九二六、道藏本與取善集删去。又顧本「治身治國」倒作「治國治身」。
22、〔二二〕影宋本「測」字誤作「則」,據P二六三九、S三九二六、顧本、强本、道藏本與集注本改正。
23、〔二三〕顧本「欲益己」作「欲益於己」。
24、〔二四〕影宋本漏「欲」字,據P二六三九、S三九二六、顧本、强本與道藏本補。又强本無「與」字。
25、〔二五〕影宋本「至」字下有「於」字,據强本、P二六三九、S三九二六、道藏本删去。又道藏本句首「乃」字上有「然後」二字。
26、〔二六〕影宋本漏「之人」二字,據顧本補。
27、〔二七〕道藏本此句作「大順者,天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