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德經河上公章句·卷三
其政悶悶,
其政察察,
禍兮福之所倚,
倚,因也。夫福因禍而生,人遭禍而能悔過責己,修道行善,則禍去福來。
福兮禍之所伏。
孰知其極,
其無正,
正復爲奇,
奇,詐也。人君不正,下雖正,復化上爲詐也。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聖人行方正者,欲以率下,不以割截人也。
廉而不害,
〔害,傷也〕。聖人〔行〕廉清,欲以化民,不以傷害人也。今則不然,正己以害人也。
直而不肆,
1、〔一〕意林「其」字作「音門」。道藏本此句作「其政弘大」。
2、〔二〕强本此句作「悶昧」二字。
3、〔三〕意林無「若」。
4、〔四〕意林與强本「醇醇」作「淳淳」。
5、〔五〕道藏本「寬大」作「弘大」。
6、〔六〕强本、取善集與集注本「醇醇」作「淳淳」。意林此句作「淳淳親厚」四字。
7、〔七〕意林與顧本無「其」。强本與意林無「教」。道藏本「急疾」作「疾隱」。
8、〔八〕S三九二六「決」作「斷」。强本「於」作「其」。意林「耳」作「身」。
9、〔九〕〔一二〕影宋本兩「缺缺」並作「𡙇𡙇」,意林、治要、S三九二六、强本、集注本均作「缺缺」,今從顧本與道藏本改作「缺缺」。説見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句校語。
10、〔一〇〕影宋本漏「疾」字,據P二六三九、顧本與强本補。集注本無「急疾」,道藏本「急疾」作「煩疾」。
11、〔一一〕S三九二六「民不」作「民無」,P二六三九作「人不」。
12、〔九〕〔一二〕影宋本兩「缺缺」並作「𡙇𡙇」,意林、治要、S三九二六、强本、集注本均作「缺缺」,今從顧本與道藏本改作「缺缺」。説見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句校語。
13、〔一三〕治要、强本、S三九二六、P二六三九、道藏本與集注本「踈」均作「疏」。
14、〔一四〕影宋本此句誤作「夫禍因福而生」,今據治要、强本與S三九二六改正。
15、〔一五〕影宋本「人」誤作「天」,據天禄本、顧本、强本、治要、取善集、集注本、P二六三九、S三九二六與道藏本改正。又道藏本與S三九二六「遭禍而能」作「能遭禍」三字。
16、〔一六〕影宋本「去」字下有「而」字,據顧本、强本、治要、S三九二六、P二六三九、道藏本與取善集删。又顧本「禍去福來」倒作「福來禍去」。
17、〔一七〕顧本作「福伏匿於禍中」。
18、〔一八〕道藏本「誰能」作「孰能」,强本與P二六三九作「無能」,治要作「無」,顧本作「誰」。
19、〔一九〕道藏本與取善集無「時」字。
20、〔二〇〕顧本「其」作「而」。道藏本「國」作「正」。
21、〔二一〕道藏本「復」作「伏」。强本「訞」作「祅」,P二六三九作「妖」。
22、〔二二〕顧本、强本「訞」並作「祅」,P二六三九、集注本作「妖」。S三九二六「祥」作「詳」。
23、〔二三〕P二六三九、S三九二六「惑」作「或」。顧本「以來」作「已來」。又S三九二六無「正」字。
24、〔二四〕强本、S三九二六與道藏本均無「已」字。顧本此句作「其日固久矣」,P二六三九作「其日久長」。
25、〔二五〕影宋本無「害傷也」三字。釋文云:河上作「害傷也」,今據補。
26、〔二六〕影宋本無「行」,據顧本補。
27、〔二七〕顧本「人」作「民」。
28、〔二八〕S三九二六此句作「清己已害人」。
29、〔二九〕顧本無「直」。
30、〔三〇〕影宋本「申」下原有「之」字,據顧本、强本、意林、S三九二六、P二六三九、道藏本與取善集删。
31、〔三一〕意林與道藏本「曜」並作「耀」。
32、〔三二〕意林無「聖人」二字。又影宋本「見」誤作「知」,P二六三九作「智」,據顧本、意林與道藏本改。案第四章、五十六章「和其光」句之注亦作「雖有獨見之明」,可證此處應作「見」。
33、〔三三〕案影宋本及各本此句首「當」字均作「常」,意林無「常」。考第四章「和其光」句注作「當如闇昧」,五十六章注作「當和之使闇昧」,則此處亦應作「當」,今據改。
34、〔三四〕顧本、强本、集注本、道藏本「曜」並作「耀」。又第四章注作「不當以曜亂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