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經河上公章句·卷一
至虚極,
守静篤,
萬物並作,
夫物芸芸,
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静。
復命曰常。
知常曰明。
容乃公。
公乃王。
公正無私,〔則〕可以爲天下王。治身正則形一,神明千萬,共湊己躬也。
王乃天。
天乃道。
德與天通,則與道合同也。
道乃久。
與道合同,乃能長久。
没身不殆。
能公能王,通天合道,四者純備,道德弘遠,無殃無咎,乃與天地俱没,不危殆也。
1、〔一〕顧本、道藏本此句前並有「致至也」三字,「得道之人」作「道人」。强本「得」字作「修」,集注本「捐」字作「損」。又S四七七此句作「道人能損情去欲」。
2、〔二〕逍藏本「五内」作「五藏」。又「静」字影宋本原作「浄」,今從S四七七、道藏本改作「静」。
3、〔三〕强本「至」字作「致」。S四七七無「於」字。
4、〔四〕影宋本「静」原作「浄」,據經文「守清静」,當作「静」字,今從S四七七、道藏本與集注本改。
5、〔五〕顧本「並」字下有「作」字。
6、〔六〕道藏本「以」字下有「是」字。
7、〔七〕顧本「言吾」作「吾言」。道藏本無「見」字。
8、〔八〕顧本「人」字前有「言」字。又「念重其本」,强本作「念其本」,道藏本作「重其本」,影宋本、S四七七、集注本、天禄本等並作「念重本」,今從顧本作「念重其本」。
9、〔九〕S四七七無「者」字。
10、〔一〇〕道藏本此句作「花葉茂盛之貌」。
11、〔一一〕道藏本「復反」作「反復」。顧本「反」字下有「歸」字。
12、〔一二〕顧本無句首「根」字。
13、〔一三〕强本「復」字作「能」。
14、〔一四〕强本、道藏本此句作「静曰復命」。
15、〔一五〕道藏本句首「言」字下有「能」字。又顧本、强本、道藏本「是爲」並作「是謂」。
16、〔一六〕顧本此句後有「乃道之常也」五字。道藏本「使」字作「便」。
17、〔一七〕S四七七「復命」下有「曰常」二字。
18、〔一八〕强本無「所」字。顧本與道藏本「行」字下有「者」字。
19、〔一九〕影宋本「妄」字原誤作「萎」,今從S四七七與道藏本改。
20、〔二〇〕顧本「失」字下有「其」字。
21、〔二一〕道藏本「故」字作「而」。
22、〔二二〕S四七七及廣明幢「容」字上並有「曰」字。
23、〔二三〕S四七七無「所」字。
24、〔二四〕影宋本原缺句首「則」字,據S四七七、顧本、强本、道藏本及集注本補。又「去情忘欲」四字,S四七七作「去情欲」,顧本作「能去情欲」,强本作「除情去欲」,道藏本作「除情欲」。
25、〔二五〕S四七七、治要「包」字作「苞」。
26、〔二六〕集注本「正」字作「政」。
27、〔二七〕S四七七「邪」字作「耶」。集注本無「衆邪莫當」四字。
28、〔二八〕集注本「正」字作「政」。
29、〔二九〕影宋本原缺句首「則」字,據S四七七、顧本、强本、道藏本與集注本增補。又S四七七、顧本與强本「可」字下並無「以」字。
30、〔三〇〕道藏本「一」字下有「而静」二字。集注本無此句及下二句注文。
31、〔三一〕顧本無「明千」二字。
32、〔三二〕顧本「躬」字作「身」。
33、〔三三〕强本「能王」作「王能」,顧本無「能」字。
34、〔三四〕影宋本及各本均無句首「則」字,惟道藏本有,今據補。又道藏本「合」字作「洽」。
35、〔三五〕影宋本「通」字原誤作「子」,今從S四七七、顧本、强本、道藏本及集注本改正。又道藏本「通」字後有「矣」字,强本、顧本有「也」字。
36、〔三六〕影宋本「王」字原誤作「天」,據S四七七、顧本、强本、道藏本、集注本改正。
37、〔三七〕顧本、强本無句首「乃」字,S四七七無「乃與」二字。道藏本「俱」字作「同」。
38、〔三八〕强本「不」字上有「而」字,顧本與道藏本有「終」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