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77 道德眞經註 四卷 河上公註
(363冊 洞神部玉訣類 知)
葛洪《神仙傳》謂河上公居河之濱,授素書道經予漢文帝。《隋書·經籍志》道家載《老子道德經》二卷“漢文帝時河上公註”。又載“梁有戰國時河上丈人註《老子經》二卷,亡”。考戰國河上丈人見於《史記·樂毅傳讚》,實無《老子註》,《漢書·藝文志》亦不載其書。《神仙傳》之說,葛洪本其從祖葛仙公之《老子序》,蓋出道敎傳說,未足徵信。《四庫提要》據《隋書·經籍志》,以河上丈人與河上公各一人,兩《老子註》各爲一書。姚振宗以《隋書·經籍志》及《七錄》所載,實卽一書,河上公或題戰國,或題漢世,故誤以爲二書。其言曰:“以現存有河上公註,惑於《神仙傳》之說,遂以爲漢文帝時人。又見《七錄》有河上丈人註,阮氏或題戰國時人,遂別爲一家,而附著於下。陸氏《釋文》亦引《神仙傳》之言,故自來相傳有漢河上公,實不然也。”(《隋書經籍志考證》)唐司馬承禎《老子註議》云:“河上公蓋憑虛立號,漢史實無其人,然其註以養神爲宗,以無爲爲體。”(《文苑英華》766卷引)是漢文時之河上公本屬子虛,今之章句蓋後漢道流所託。東漢章句之學極盛,河上章句正此時代之產物。河上公註三國時卽已流行,故葛玄、皇甫謐均言及本書。
河上公註以道爲天地本始,曰:“無名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之本也。吐氣布化,出於虛無,爲天地之本始者也。”(卷一,頁一)其釋“上德”爲“太古無名號之君”,“下德”爲“號謚之君”,以淸靜無爲、道德化民之治爲上。其釋“可道”謂經術政敎之道,“常道”爲“自然長生之道”。其註倡導以道立身立國。曰:“修道於身,愛氣養神,益壽延年,其德如是,乃爲眞人。修道於家,父慈子孝,兄友弟順,夫信妻正。修道於國,則君聖臣忠,仁義自生,禮樂自興。人主修道於天下,不言而化,不敎而治。”其理想之人君乃是萬民之父母,爲民興利除害,公正無私,去貪淫聲色、服飾飮食、宮室臺榭。其修身之法是除嗜慾,去煩亂,懷道抱一,守五神,和柔謙讓不處權,愛精重施,髓滿骨堅,反樸守淳。鼻口呼吸喘息,當綿綿微妙,若可存復,若可無有。用氣當寬舒,不當爲急疾勤勞。總之,河上公註吸收儒家三綱五常思想和黃老淸靜無爲學說,融合修煉方術,以解說《老子》,實爲道敎重要典籍。
河上公註之《老子》經文,除《道藏》本外,尙有景龍碑本,廣明本及日本天文鈔本、攏川本等,可以互校。《經典釋文·叙錄》載“河上公章句四卷”。敦煌本河上公《老子道德經註》殘卷(伯2639號)亦爲四卷。可證《道藏》本四卷篇第近古,未失唐人之舊。然竄入章名,亦非本來面目。王重民《敦煌古籍叙錄》對校頗詳,可參閱。
——以上摘自《道藏提要》 第三次修訂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校勘記取自中華書局王卡點校本。按王卡點校本雖以影宋本爲底本,然多有与底本不同而未出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