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經河上公章句·卷一
道冲而用之,
或不盈。
挫其鋭,
和其光,
同其塵,
象帝之先。
道似在天帝之前,此言道乃先天地生也。至今在者,以能安静湛然,不勞煩。欲使人修身法道。
1、〔一〕俞樾曰:老子曰:「道盅而用之。」「盅」訓「虚」,與「盈」正相對。作「冲」者,假字也。河上公訓「冲」爲「中」,失之。
2、〔二〕「匿名藏譽」,顧本作「匿藏名譽」。
3、〔三〕俞樾曰:經文「或不盈」應作「久不盈」。河上公注曰:「或,常也。」訓「或」爲「常」,古無此義,疑河上本正作「久」也。
4、〔四〕道藏本「淵乎」作「淵兮」。釋文曰:「淵兮,河上作乎。」彭耜、焦竑亦稱「兮」字河上本作「乎」。案作「乎」字近是。
5、〔五〕集注本「知」字作「之」。影宋本句末原有「也」字。據S四七七與强本删。
6、〔六〕强本無「之」字。
7、〔七〕集注本此句作「鋭,止也。」顧本作「挫,止也;鋭,進也。」多三字。
8、〔八〕「鋭精進取」,天禄本作「鋭進精取」。S四七七、顧本、强本及道藏本「鋭精」並作「鋭情」,意林作「鋭慎」。
9、〔九〕影宋本「挫止」誤作「挫上」,今據道藏本、强本、顧本、集注本、劉本及意林改「上」爲「止」。
10、〔一〇〕「不自見」,影宋本漏「見」字,據S四七七、顧本、强本、道藏本、集注本與意林補。
11、〔一一〕「解其紛」,S四七七作「解其忿」。釋文云:「解其紛,河上云芬。」陳景元曰:「紛,河上公作忿,曰結恨也。」案據注文,「紛」字似應作「忿」。
12、〔一二〕影宋本此句原誤作「紛,結根也。」顧本、S四七七作「忿,結恨也。」今從道藏本、强本、集注本與意林改「根」爲「恨」,「紛」字依舊。
13、〔一三〕影宋本原無句末「之」字,據顧本、强本補。又意林此句作「無上解釋也」。
14、〔一四〕意林無句首「言」字。
15、〔一五〕影宋本「如」字原誤作「知」,據顧本、强本、道藏本、集注本與意林改。又强本「闇」,它本或作「暗」。
16、〔一六〕意林無「當以」二字。又影宋本「曜」字原作「擢」,顧本作「爚」,道藏本、集注本、强本及意林並作「曜」。案作「曜」字是,今據改。
17、〔一七〕影宋本句首「當」字原誤作「常」,據S四七七、道藏本、顧本、强本、集注本、天禄本、劉本及意林改作「當」。又意林無「庶」字。顧本「同」字下有「其」字。道藏本無句末「垢塵」二字。
18、〔一八〕意林無「當」字。道藏本「别殊」作「殊别」。
19、〔一九〕皇侃論語義疏:「老子曰:『湛兮似或存』,河上公注云:『或,常也。』」案皇侃所引老子經文及河上注,與今河上諸本皆不同,不知何所據。
20、〔二〇〕S四七七「當」字作「道」。强本無句首「言」字,「當」字亦作「道」。
21、〔二一〕集注本「不」字上多一「而」字。
22、〔二二〕S四七七、道藏本「誰」字上並有「其」字。强本無「之」字。
23、〔二三〕道藏本句末有「之矣」二字。
24、〔二四〕影宋本及道藏諸本「似」字均作「自」,唯S四七七作「似」。案作「似」字與經文「象帝之先」意思相符,今據改。又强本此句作「道似天帝之前」,缺「在」字。
25、〔二五〕S四七七無句末「生也」二字。
26、〔二六〕道藏本無「在」字。
27、〔二七〕集注本無「至今在者」以下四句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