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德經河上公章句·卷三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中士聞道,治身以長存,治國以太平,欣然而存之。退見財色榮譽,惑於情欲,而復亡之也。
下士貪狠多欲,見道柔弱,謂之恐懼;見道質朴,謂之鄙陋,故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爲道。
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
夷道若類,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
大方無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
1、〔一〕顧本與强本無「自」。道藏本無「而」。P二六三九無「之」字。
2、〔二〕顧本「長存」作「長生」。
3、〔三〕影宋本「惑於」作「或於」,據顧本與道藏本改正。又顧本「欲」字作「慾」。
4、〔四〕道藏本「也」作「矣」。
5、〔五〕S三九二六「笑」字均作「咲」,後文同此,不復出校記。P二六三九「笑」作「㗛」,後文同此。
6、〔六〕「貪狠」,影宋本原作「貪狼」,據顧本及道藏本改。顧本「欲」字作「慾」。
7、〔七〕强本、S三九二六「大」字下有「而」字。顧本無「之」字。道藏本「之」下有「矣」。
8、〔八〕意林無「所」字。
9、〔九〕强本無「名」字,道藏本「名」字作「多」。P二六三九、S三九二六「以名」倒作「名以」。意林此句作「不足名曰道」,顧本作「不足稱爲聖道」。
10、〔一〇〕P二六三九、S三九二六無「故」字。
11、〔一一〕「建設也」,P二六三九作「建設之道」,顧本作「建設之道也」。
12、〔一二〕P二六三九、顧本及强本「以」字均作「已」,S三九二六無「以」字。
13、〔一三〕P二六三九「當」字作「言」。顧本「下句」作「下六句」。
14、〔一四〕顧本、道藏本句末多「知也」二字。
15、〔一五〕P二六三九此句作「若退身不及者」。
16、〔一六〕P二六三九、强本及道藏本「别殊」作「殊别」。陳景元引河上公言:「大道之人坦蕩平夷,隨類參同,不自分别也。」
17、〔一七〕意林無「上德之人」四字。
18、〔一八〕「垢濁」,意林作「垢辱」,顧本作「濁溽」。
19、〔一九〕集注本「大」字作「夫」。顧本、集注本「汙辱」作「污辱」。
20、〔二〇〕P二六三九「彰顯」作「顯彰」。
21、〔二一〕「愚頑」,影宋本誤作「愚須」,據S三九二六、意林、强本與集注本改正。P二六三九、顧本及道藏本作「頑愚」。
22、〔二二〕〔二三〕影宋本兩「揄」字均作「偷」,S三九二六、范應元本作「揄」。俞樾曰:按河上注曰:「建設道德之人,若可偷引使空虚也。」河上公蓋讀「偷」爲「揄」。説文手部:「揄,引也。」故解爲「若可偷引」。案俞説是,今據改。又「若可」,P二六三九作「若所」。
23、〔二二〕〔二三〕影宋本兩「揄」字均作「偷」,S三九二六、范應元本作「揄」。俞樾曰:按河上注曰:「建設道德之人,若可偷引使空虚也。」河上公蓋讀「偷」爲「揄」。説文手部:「揄,引也。」故解爲「若可偷引」。案俞説是,今據改。又「若可」,P二六三九作「若所」。
24、〔二四〕影宋本「直」字作「真」,P二六三九、S三九二六並作「直」。朱謙之稱:「質真」之真爲「惪」之訛。「質惪若渝」,蓋謂質朴之人行動遲緩駑弱,有若輸愚者也。劉師培亦云:案上文言「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此與並文,疑「真」亦作「德」,蓋德字正文作「惪」,與「真」相似也。案朱、劉二説近是。今從敦煌本改作「直」。
25、〔二五〕顧本無「渝」。
26、〔二六〕集注本「委」作「妄」。
27、〔二七〕意林此句作「成器之人如瑚璉」。
28、〔二八〕顧本此句作「不可倉卒而成也」。陳景元作「非一朝而可成,積習生常美,成在久也」。S三九二六「卒」作「卆」。
29、〔二九〕意林此句作「如雷電」三字。
30、〔三〇〕影宋本「當」字作「常」,據顧本改正。强本「氣」作「庶」。陳景元「喻」作「諭」,無「當」字。
31、〔三一〕意林「象」下有「道」字。
32、〔三二〕道藏本「使」字作「伏」。
33、〔三三〕〔三四〕S三九二六兩「貸」字並作「𠌗」。
34、〔三三〕〔三四〕S三九二六兩「貸」字並作「𠌗」。
35、〔三五〕P二六三九無「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