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德經河上公章句·卷三
出生入死。
出生謂情欲出〔於〕五内,魂定魄静,故生。入死謂情欲入於胷臆,精勞神惑,故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言生死之類各有十三,謂九竅四關也。其生也,目不妄視,耳不妄聽,鼻不妄嗅,口不妄言,〔舌不妄〕味,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施。其死也反是。
〔言人〕所以動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事太厚,違道忤天,妄行失紀。
攝,養也。
陸行不遇兕虎,
自然遠避,害不干也。
以其無死地。
1、〔一〕影宋本漏「於」字,據S三九二六、P二六三九、顧本、强本、延命録與道藏本補。
2、〔二〕影宋本原作「精神勞惑」,P二六三九,S三九二六作「精勞神或」,延命録作「精散神惑」。今從敦煌本。
3、〔三〕「各有十三」,道藏本與延命録作「各十有三」。
4、〔四〕延命録作「謂之九竅而四關也」。
5、〔五〕影宋本原作「鼻不妄香臰」,集注本與P二六三九、S三九二六同影宋本,强本、道藏本與天禄本作「鼻不妄香臭」,然據上下文,此句作「鼻不妄嗅」於義爲長,今從顧本與延命録改正。
6、〔六〕影宋本原作「口不妄言味」,今據顧本、集注本與延命録作「口不妄言」。
7、〔七〕影宋本原缺「舌不妄」三字,據顧本、集注本補。
8、〔八〕影宋本原作「精神不妄施」,集注本作「精不妄摇於」,今從顧本、强本、S三九二六、P二六三九、延命録與道藏本删去「神」字。
9、〔九〕影宋本「反是」誤作「及是也」,S三九二六作「反此」,今從顧本、强本、道藏本、延命録、集注本與天禄本改作「反是」。
10、〔一〇〕延命録句末有「也」字。
11、〔一一〕S三九二六、P二六三九、延命録「動之」作「動皆之」。
12、〔一二〕顧本與延命録作「人欲求生」,强本作「人之欲求生」。
13、〔一三〕强本與道藏本「十三」作「十有三」,延命録作「十有三之」。
14、〔一四〕影宋本漏「地」字,據顧本、强本、S三九二六、P二六三九、延命録、道藏本與集注本補。
15、〔一五〕S三九二六、與P二六三九兩句末並有「哉」字。
16、〔一六〕P二六三九、顧本與强本「問」字下有「之」。
17、〔一七〕影宋本「求生」作「生生」,譣河上注云:「以其求生活之事太厚」,則作「求生」於義爲長,第七十五章「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與此處同例。今據延命録改。又道藏本與延命録句末有「也」。
18、〔一八〕影宋本無「言人」,據S三九二六補。道藏本句末「者」作「也」。
19、〔一九〕「生活之事」,延命録作「生之活之」,道藏本無「活之事」三字。
20、〔二〇〕延命録作「遠道反天」。
21、〔二一〕道藏本「失紀」作「於己」。
22、〔二二〕意林無「蓋聞」二字。
23、〔二三〕影宋本「被」誤作「避」,據意林、强本、P二六三九、S三九二六、道藏本與取善集改。
24、〔二四〕意林此句作「不好戰殺」,顧本作「不好戰以殺也」。S三九二六「殺」作「煞」。
25、〔二五〕影宋本無「所」,據P二六三九、S三九二六與道藏本補。
26、〔二六〕影宋本漏「其」,據P二六三九、S三九二六與道藏本補。
27、〔二七〕影宋本「兕虎」倒作「虎兕」,據顧本與S三九二六改。
28、〔二八〕影宋本「加」字下有「之」,據顧本、强本、P二六三九、S三九二六與道藏本删。又顧本「無從」作「無由」。
29、〔二九〕S三九二六、與P二六三九兩句末並有「哉」字。
30、〔三〇〕影宋本「兕虎」倒作「虎兕」,據顧本與S三九二六改。
31、〔三一〕强本無句末「之」字。
32、〔三二〕影宋本漏「上」字,據顧本、强本、S三九二六與延命録補。又延命録「十三」作「十有三」。P二六三九「上」字作「之」。
33、〔三三〕强本與P二六二九、S二九二六無「明」。又P二六二九無句末「之」字。
34、〔三四〕道藏本「此物」作「兵兕」。顧本「此物」下有「自然」二字。强本句末有「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