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德經河上公章句·卷四
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謀,
其微易散。
爲之於未有,
治亂。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從近至遠。
爲者敗之,
有爲於事,廢於自然;有爲於義,廢於仁〔慈〕;有爲於色,廢於精神也。
執者失之。
聖人無爲故無敗,
聖人有德以教愚,有財以與貧,无所執藏,故無所失於人也。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從,爲也。民之爲事,常於〔其〕功德幾成,而貪位好名,奢泰盈滿而敗之也。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聖人欲人所不欲。人欲彰顯,聖人欲伏光;人欲文飾,聖人欲質朴;人欲〔於〕色,聖人欲於德。
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
聖人學人所不能學。人學智詐,聖人學自然;人學治世,聖人學治身,守道真也。
復衆人之所過,
衆人學問〔皆〕反,過本爲末,過實爲華。復之者,使反本〔實〕也。
以輔萬物之自然,
1、〔一〕「治身治國」,意林倒作「治國治身」。
2、〔二〕影宋本漏「之」,據顧本補。
3、〔三〕影宋本「止」誤作「正」,據顧本、强本、治要、P二六九、S三九二六、道藏本與集注本改正。
4、〔四〕釋文云:「其脆,河上本作膬。」案脆膬二字義同。
5、〔五〕「未動於朝」,强本作「未動於萌」,道藏本作「未至萌」,顧本作「未動於朝夕」。
6、〔六〕顧本「色」上有「形」。
7、〔七〕影宋本無「事」,據顧、强二本補。
8、〔八〕集注本無「所」。
9、〔九〕治要、P二六三九、强本「於」作「以」。
10、〔一〇〕影宋本「萌芽」作「萌牙」,據顧本、强本、集注本與道藏本改。
11、〔一一〕影宋本無「豫」,據S三九二六補。
12、〔一二〕影宋本「當」字原在句末「時」字之下,今從S三九二六移至句首。
13、〔一三〕P二六三九、顧本、道藏本「豫」作「預」,集注本作「塞」。又P二六三九、S三九二六「閉」作「閇」。
14、〔一四〕S三九二六「毫」借作「豪」。
15、〔一五〕强本「小」下有「以」。
16、〔一六〕影宋本「立」作「至」,據顧本、P二六三九與集注本改。
17、〔一七〕影宋本誤作「反於仁」强本、道藏本、S三九二六與集注本均作「廢於仁」,顧本作「廢於慈仁」,今從P二六三九作「廢於仁慈」。
18、〔一八〕顧本此句作「執敵失身」。
19、〔一九〕顧本「反還」作「返還」,道藏本作「還及」。
20、〔二〇〕道藏本「華文」倒作「文華」。
21、〔二一〕道藏本「色利」作「己利」,治要、P二六三九、顧本作「利色」。
22、〔二二〕顧本與S三九二六「殘賊」作「殘害」。P二六三九此句作「故不殘」。治要無此句。
23、〔二三〕影宋本「敗壞」倒作「壞敗」,據治要、P二六三九、顧本與集注本改。又强本此段注作「聖人不爲華文,故無敗;不爲利色,故無壞也」。
24、〔二四〕强本與P二六三九此句首有「聖人」。
25、〔二五〕影宋本「之」字誤作「人」,據P二六三九、顧本、强本與道藏本改。
26、〔二六〕影宋本漏「其」,據S三九二六、P二六三九、强本與治要補。
27、〔二七〕强本無「而」。P二六三九「而」字作「由於」。
28、〔二八〕道藏本「奢」上有「而」。
29、〔二九〕影宋本「敗之」作「自敗」,顧本與道藏本作「自敗之」,今從强本與P二六三九、S三九二六改作「敗之」。
30、〔三〇〕道藏本「不當」作「不致」,顧本作「不終」。
31、〔三一〕道藏本「欲不欲」作「終不欲」。
32、〔三二〕顧本句末有「者」。
33、〔三三〕顧本、道藏本「伏光」作「韜光」。
34、〔三四〕影宋本漏「於」字,據S三九二六、P二六三九、强本、治要與道藏本補。顧本此句作「衆人欲於財色」。
35、〔三五〕顧本「德」上有「道」。
36、〔三六〕「不眩晃爲服」,影宋本誤作「不眩爲服」。今據顧本、强本、P二六三九、道藏本與S三九二六補「晃」字。又據顧本與道藏本「服」下有「玩」字。
37、〔三七〕道藏本無「而」字。
38、〔三八〕顧本句末有「者」字。
39、〔三九〕影宋本無「皆」,據道藏本補。强本無「皆反」二字。
40、〔四〇〕影宋本原無「實」,據顧本補。道藏本作「使反本實者也」。
41、〔四一〕治要無「助」。道藏本無「性也」。
42、〔四二〕强本、治要、S三九二六句末均有「焉」。
43、〔四三〕顧本與道藏本「遠本」並作「離本」,P二六三九作「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