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經河上公章句·卷一
寵辱若驚,
身寵亦驚,身辱亦驚。
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
問何謂寵,何謂辱?寵者尊榮,辱者恥辱。及身還自問者,以曉人也。
得之若驚,
失之若驚,
失者,失寵處辱也。驚者,恐禍重來也。
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有身〔則〕其憂勤勞,念其飢寒,觸情縱欲,則遇禍患也。
使吾無有身體,得道自然,輕舉昇雲,出入無間,與道通神,當有何患?
言人君能愛其身,非爲己也,乃欲爲萬民之父母。以此得爲天下主者,乃可以託其身於萬民之上,長無咎也。
1、〔一〕釋文:「大患至身,河上云空也。」今各本注文皆無「空也」二字。
2、〔二〕顧本無「皆」字。
3、〔三〕「何謂寵何謂辱」,兩「謂」字影宋本及它本多作「爲」。譣經文曰「何謂寵辱」,則注作「謂」字義長。今據强本、道藏本與S四七七改作「謂」。又道藏本兩「謂」字下並有「之」字。
4、〔四〕「寵者尊榮」,道藏本無「者」字,强本「尊」字誤作「愛」。
5、〔五〕「辱者恥辱」,道藏本無「者」字,强本與S四七七並缺句末「辱」字。
6、〔六〕道藏本無「及身」二字。.
7、〔七〕「以曉人也」,顧本「曉」字下有「示於」二字。道藏本此句作「爲曉示於人」。
8、〔八〕案影宋本、天禄本、S四七七及道藏本「辱爲下」三字前均無「寵爲上」句,惟日本鈔本有。譣李道純道德會元所據經文乃河上本,内有「寵爲上」。陳景元亦云:「河上公本作『寵爲上,辱爲下』,於經義完全,理無迂闊。」李、陳二人所見與日本鈔本同,皆有「寵爲上」,是河上本原有此三字。「寵爲上辱爲下」二句與前文「何謂寵辱」,後文「得之若驚,失之若驚」相合如符契,俞樾、勞健、武内義雄氏均認爲當有「寵爲上」,故雖敦煌本已缺此三字,今亦從日本鈔本補。又强本此句作「寵爲下」三字,則涉王弼本而誤也。
9、〔九〕「辱爲下賤」,顧本「辱」字上多一「寵」字。案此句注疑有缺文。俞樾曰:河上作注時,「寵爲上」句未奪,亦必有注,當與「辱爲下賤」對文成義,傳寫者失上句,遂並注失之。俞説是也。
10、〔一〇〕强本「得」字後有「者」字。道藏本「驚者」作「者驚」。
11、〔一一〕S四七七、顧本、强本、道藏本均無「深」字。
12、〔一二〕集注本無「富」字。
13、〔一三〕强本「謂」作「爲」。
14、〔一四〕S四七七與强本兩「若驚」皆作「而驚」。
15、〔一五〕道藏本無「何故畏大患至身」句。影宋本原作「何故畏人若身」,於義不通,今從S四七七、顧本與强本改。又强本缺句首「何」字。
16、〔一六〕S四七七「爲」字作「坐」,顧本作「生」,取善集作「正」。
17、〔一七〕集注本與强本缺「有身」二字。天禄本「其」字作「者」。又「身」字下影宋本原無「則」字,於文義不全,今據顧本、强本與取善集補。
18、〔一八〕影宋本與它本「縱」字多作「從」,疑形近而誤,今從顧本與取善集作「縱」。又道藏本「縱欲」作「從辱」。
19、〔一九〕S四七七句末有「乎」字。
20、〔二〇〕强本與道藏本並缺「有」字。
21、〔二一〕道藏本無「得」字。
22、〔二二〕强本無「者」。
23、〔二三〕S四七七、道藏本「可」字下有「以」字。强本無「於」字。廣明幢句末有「矣」。
24、〔二四〕S四七七、强本「君」字下並有「故」字,顧本有「自」字。天禄本「其」字作「於」。廣弘明集卷十二辯惑篇引河上公注,此句作「人君貴身而賤人」。
25、〔二五〕道藏本「主」字上有「之」。
26、〔二六〕集注本無「寄」。道藏本「立」作「止」。廣弘明集「寄立」作「暫寄」。
27、〔二七〕「不可久也」,道藏本作「不可託也」。廣弘明集作「不可久居」。
28、〔二八〕「愛以身爲」,廣明幢與S四七七均作「愛身以爲」。
29、〔二九〕强本無「者」。
30、〔三〇〕「乃可以託於天下」,强本作「若可託天下」。范應元本作「乃可託於天下」。
31、〔三一〕顧本與道藏本「得」字並作「德」。道藏本「主者」作「之主」。
32、〔三二〕道藏本此句作「乃可以託身於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