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素問懸解
    1. 卷八
      1. 刺法
        1. 刺瘧(六十四)

素問懸解·卷八·刺法


刺瘧(六十四)


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熇熇暍暍然,熱止汗出,其病難已,刺足太陽郄中出血。

足太陽寒水之經自頭下項,行身之背,故腰痛頭重,寒從背起。熇熇暍暍,熱盛也。熱止則汗出,其病難已。郄中即太陽之委中,在膕外廉,微動應手。

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灑淅,灑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刺足陽明跗上。

灑淅,寒慄之貌,足陽明以戊土而化氣於燥金,金氣收斂,故寒慄極甚,久之乃熱。熱去汗出,表泄陽虛,故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刺足陽明跗上,衝陽穴也。(動脈應手)

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㑊,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刺足少陽。㑊與跡同。

解㑊,形跡懈怠也,足少陽甲木化氣相火,相火上炎,故身體解㑊。寒不甚,陰邪輕也。熱不甚,相火虛也。惡見人,見人惕惕恐懼,甲木拔根而膽怯也(此相火之虛者)。熱多汗出甚,相火鬱重而透發也(此相火之旺者)。刺足少陽,俠谿也。

足太陰之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多寒熱汗出,刺足太陰,即取之。

脾主憂,故令人不樂,好太息。脾病傳胃,故不嗜飲食,而善嘔吐。脾爲太陰濕土,水泛土濕則多寒,濕鬱熱發則多熱。刺足太陰,公孫也。即取之,急瀉其濕熱也。

足少陰之瘧,令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刺足少陰。

嘔吐甚,水泛土濕而胃逆也。熱多寒少,足少陰癸水化氣於君火也。欲閉戶牖而處,水性幽靜也。太陽少陰病俱難已,水主蟄藏,熱發火升,陽根上泄,寒水下旺,陰陽不交,是以難已。刺足少陰,太谿也。

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數便如癃狀,非癃也,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陰。

腎爲水,位在腰,木陷於水,故腰痛。木主疏泄,陷而不達,不能疏泄水道,故少腹脹滿,小便不利,數數便溲而短赤如癃狀,實非癃也。腎主恐,木陷於水,則意常恐懼,是其肝氣不足(《靈樞·本神》:肝氣虛則恐,實則怒也)。鬱而賊脾,憂思內動,腹中悒悒不樂。刺足厥陰,太衝也。(以上六經之瘧)

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善太息,其狀若死者,刺足厥陰見血。

蒼蒼,木色。肝主怒,脾主憂,脾陷肝鬱,憂愁不樂,則善太息。肝木主生,生氣不遂,故其狀若死。刺足厥陰,中封也。

心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刺手少陰。

煩心甚,欲得清水者,君火上炎也。反寒多,不甚熱者,手足少陰同經,癸水上升而化丁火,心病則丁火不敵癸水也。刺手少陰,神門也。

脾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刺足太陰。

寒邪閉束,郁其脾氣,脾陷木遏,怒而賊土,故腹中痛。熱則脾郁發達,木氣通暢,疏泄之令行,故腸鳴而汗出。刺足太陰,商丘也。

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則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刺手太陰。

肺金不生腎水,寒來水旺,直凌心火,故令人心寒。寒甚則火復而熱作。肺病不能收斂膽火下歸癸水,膽木拔根,故上熱稍間,善生驚怯。神魂失斂,故如有所見。刺手太陰,列缺也。

腎瘧者,令人洒洒然手足寒,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眴眴然,刺足少陰。

脾主四肢,水泛土濕,四肢失稟,故手足寒。腎位於腰,水寒木陷,郁沖不已,故腰脊痛。腎主二陰,水寒木陷,不能疏泄穀道,故大便難。肝竅於目,木陷風生,故目眴眴。刺足少陰,大鐘也。(以上五臟之瘧)

胃瘧者,令人善飢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

胃土上逆,故善飢而不能食。食則中脘壅塞,甲木莫降則左脅支滿,辛金莫降則右脅支滿。腹大者,胃氣脹滿也。刺足陽明,解谿也,足太陰橫脈,商丘也。(王冰注:足陽明厲兌、解谿、三里三穴主之。以上胃腑之瘧)

十二瘧者,其發各不同時,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脈之病也。先其發時如食頃而刺之,一刺則衰,二刺則知,三刺則已。不已,刺舌下兩脈出血,舌下兩脈者,廉泉也。不已,刺郄中盛經出血,又刺項以下挾脊者,必已。

十二瘧者,總上六經五臟及胃瘧而言,其發各不同時,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脈之病。先其發時如食頃而刺之,一刺則病衰,二刺則效覺,三刺則病己。不已,刺舌下兩脈出血,舌下兩脈者,任脈之廉泉也。不已,刺足太陽之郄中盛經出血(郄中即委中),又刺項以下足太陽之挾脊者,大杼、風門,必已也。

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先頭痛及重者,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出血。先項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陰陽明十指間出血。先足脛痠痛者,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

刺瘧者,先問其病所先發之處,先刺之,而後刺其本經。先頭痛及頭重者,先刺頭上督脈之上星、百會及兩額,取足少陽之懸顱,兩眉間,取足太陽之攢竹,出血。先項背痛者,先刺項後督脈之風府、足少陽之風池,背後督脈之神道、足太陽之大杼,出血。先腰脊痛者,先刺足太陽之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陰陽明經手十指間,出血。先足脛痠痛者,先刺足陽明於十指間,出血也。

䯒痠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鑱針針絕骨,出血立已。身體小痛,刺至陰。諸陰之井無出血,間日一刺。

䯒骨痠痛甚(即脛骨),按之不可(痛不可按),名曰胕髓病(胕,腫也,謂腫及骨髓),以鑱針(九針之第一針)。針足少陽之絕骨,出血立已,絕骨本名懸鐘,《難經》:髓會絕骨,故出其血則立已,髓中之瘀泄也。身體小痛,則刺足太陽之至陰,至陰,太陽之井也。諸陰經之井,則無出血,但可間日一刺而已。

瘧不渴,間日而作,刺足太陽。渴而間日作,刺足少陽。溫瘧汗不出,爲五十九刺。風瘧則汗出惡風,刺三陽經背俞之血者。(俞與腧同,音輸。)

瘧不渴,寒水旺也,故刺足太陽,瀉其寒水。渴者,相火旺也,故刺足少陽,瀉其相火。溫瘧汗不出,鬱熱內蒸,當按熱病五十九俞,用五十九刺之法,使之汗泄而熱退(詳見「水熱穴論」)。風性疏泄,風瘧發則汗出惡風,刺三陽經背俞之血,謂足太陽之膽俞、胃俞、膀胱俞、三焦俞、大腸俞、小腸俞也。(六腑之俞,是手足三陽經之氣通於背而出於足太陽之經者,故曰三陽經背俞之血也)

瘧脈滿大急,刺背俞,用中針,傍五胠俞各一,適肥瘦,出其血也。瘧脈小實急,灸足少陰,刺指井。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

瘧脈滿大急,陽盛而表閉也,宜刺足太陽之背俞,以泄其陽。用中針,取其傍五胠之俞各一,謂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五穴。「水熱穴論」:五臟俞,旁五,以泄五臟之熱,即謂此也。胠,脅也,其俞旁通脅肋,故曰旁五胠俞,即旁胠五俞也。適肥瘦,出其血,肥者多出,瘦者少出也。瘧脈小實急,陰旺而表閉也,灸足少陰之復溜以溫腎氣,刺足太陽之指井(至陰)。以瀉寒水也。諸瘧而脈不見,寒邪外束而陽陷也,刺十指間出血,瀉其寒邪,血去必已。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然後刺其本經也。

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復下一度,心之俞也,復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復下一度,腎之俞也。是爲五臟之俞,灸刺之度也。

欲知背俞,先以物度其兩乳而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如其中折之半,即以中折之兩隅支柱於此草之兩端,令其三角均平,乃舉以度其背俞,一隅居上,齊脊骨之大椎(第一節),兩隅在下。當其下一隅者,肺之俞也,遞下而取之,則背俞皆得矣。(此段舊誤在「血氣形志」中)

凡治瘧,先發如食頃,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瘧方欲寒,刺手陽明太陰、足陽明太陰,瘧發身方熱,刺跗上動脈,開其孔,出其血,立寒。瘧脈緩大虛,便宜用藥,不宜用針。

先其發,如食頃,病邪未作,乃可以治,過之則邪旺難伏,失其時也。如先寒而後熱者,瘧方欲寒,刺手陽明太陰、足陽明太陰四經之井俞,刺手足陽明者,泄其陽氣之內陷,刺手足太陰者,泄其陰邪之外束也,如先熱而後寒者,瘧發身方熱,刺足陽明跗上之動脈(衝陽),開其孔,出其血,泄其經熱,立刻身寒,此先發而早治也。若瘧脈緩大虛,則正氣虧敗,便宜用藥,不宜用針,《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所謂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

字數:2656,最後更新時間: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