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素問懸解
    1. 卷二
      1. 脈法
        1. 經脈別論(十一)

素問懸解·卷二·脈法


經脈別論(十一)


黃帝問曰:余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

百族之生,二氣相合,而有其形,因彼萬變,以正其名,天地之氣運,陰陽之化生,其於萬物之中,何者最少?何者最多?此亦當有自然之數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者,言天地廣大,生物無窮,難可以數目計也。請陳其方者,請言其概舉之法也。

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萬物雖繁,五色五味概之。氣爲陽,本之天,味爲陰,本之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人之嗜好不同,而於五氣五味各有所通,是人人之所不外者也。

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聲音能彰,故心肺有病,而鼻爲之不利也。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五臟陰也,而上化清陽,氣通於天,通天氣者爲鼻,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主五色(「五臟生成」:心合脈,其榮色),肺主五聲(《難經》語)。故上使五色鮮明,聲音響振。心肺有病,則火金上逆,胸膈鬱塞,故鼻竅不利(心肺有病二語,舊誤在「五臟別論」中)。六腑陽也,而下化濁陰,氣通於地,通地氣者爲口,故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臟之氣,臟氣衝和,則生津液,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蓋水穀入胃,化氣生津,津者,五臟之精也。精氣之清靈者,發而爲神,所謂神者,水穀之精氣也(《靈樞·平人絕穀》語)。心藏脈,脈舍神(《靈樞·本神》語)。神旺則脈氣流通,傳於氣口,以成尺寸,盈虛消長之機,悉現於此。《靈樞·營衛生會》:血者,神氣也,以其行於脈中,而得心神之運化故也。(以上三段,舊誤在「六節臟象論」)

帝曰:氣口何以獨爲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現於氣口。

氣口者(即寸口),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難經》語)。水穀入胃,傳輸六腑,是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腑,充灌四維,以養五臟之氣。而其消磨水穀,化生精氣,分輸臟腑,散布經絡之權,全在於脾。脾以太陰,而含陽氣,左旋而善動故也。肺爲手太陰,氣口者,肺經動脈,亦太陰也,是與足太陰同氣。故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自胃而輸脾,自脾而輸肺,自肺而注本經,變見於氣口。氣口爲臟腑諸氣所朝宗,故獨爲五臟之主也。(此段舊誤在「五臟別論」中)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食穀入胃,脾土消磨,化生精氣,上歸肺金,肺氣宣布,傳諸皮毛臟腑,必由筋脈而行,故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筋者,脈之輔也。次則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者,血之府也(「脈要精微論」語)。脈氣流於十二經中,而十二經氣,總歸於肺,以氣統於肺,十二經之氣,皆肺氣也。肺朝百脈(如天子朝會諸侯然),輸精於皮毛,以肺主皮毛也。皮毛與經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通乎神明,留於肺肝心腎四臟(脾爲四臟中氣,故不言也),傳輸均勻,則氣歸於權衡(權衡,所以稱物者)。權衡以平,四臟無偏,注於經脈,歸諸氣口,氣口成寸,以決死生。此氣口尺寸之原委也。

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爲常也。

飲入於胃,化爲精氣,遊溢升騰,上輸於脾,脾氣散此水精,上歸於肺,肺氣降灑,化爲雨露,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以成小便,此水滓之下傳者。至其水精,則周流宣布,並行於五經之中(五臟之經),合於四時五臟之氣,陰陽調適,揆度均平,以爲常也,是氣口尺寸之由來也。

字數:1281,最後更新時間: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