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懸解·卷二·脈法
黃帝問曰:平人何如?岐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爲病人平息以調之爲法。
平人之脈,一呼再動,一吸再動,呼吸定息五動,閏以太息六動(太息,眾息中一息極長者)。一息六動,是謂平人。一動脈行一寸,六動六寸。每刻一百三十五息,脈行八丈一尺。兩刻二百七十息,脈行十六丈二尺。左右二十四經以及任、督、兩蹺、二十八脈,一周於身。一日百刻,經脈五十周。此平人營衛運行之大數也。(義詳《靈樞》)
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曰痹。
一呼一動,一吸一動,曰少氣,是陽虛而脈遲者。一呼三動,一吸三動而躁,尺膚熱,曰病溫,尺膚不熱而脈滑,曰風,脈澀,曰痹,是陰虛而脈數者。遲數不平,所謂病人之脈也。
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一呼四動以上,是數之極者,絕不至,是遲之極者,乍疏乍數,是非遲非數,營衛散亂而無准,故皆主死。其所以死者,無胃氣也。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弦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臟真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氣也。
春脈弦,春脈微弦曰平者,春有胃氣,而微見弦象,曰平也。下仿此。弦而有毛,金剋木也。肝旺於春,故臟真俱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氣者,肝主筋也。
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鉤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臟真通於心,心藏血脈之氣也。
夏脈鉤,鉤而有石,水剋火也。心旺於夏,故臟真俱通於心。心藏血脈之氣者,心主脈也。
長夏胃微軟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軟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臟真濡於脾,脾藏肌肉之氣也。
長夏脈軟弱代者,土不主時,隨四時代更,雖具四時之脈,而軟弱猶存,軟弱即胃氣也。但代無胃者,更換四時之脈,而無軟弱也(此統四季之月言)。軟弱有石,水侮土也。脾旺於長夏,故臟真濡於脾。脾藏肌肉之氣者,脾主肌肉也。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臟真高於肺,以行營衛陰陽也。
秋脈毛,毛而有弦,木侮金也。肺旺於秋,故臟真俱高幹肺(肺居五臟之上)。以行營衛陰陽者,肺主衛也。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臟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也。
冬脈石,石而有鉤,火侮水也。腎旺於冬,故臟真俱下於腎(腎居五臟之下)。腎藏骨髓之氣者,腎主骨髓也。
夫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氣爲本。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
琅玕,珠類。
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秋以胃氣爲本。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
不上不下,不升不降也。
平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氣爲本。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
如揭長竿末梢者,軟弱之象也。如循長竿者,勁而多節也。
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長夏以胃氣爲本。病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死脾脈來,銳堅如烏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如雞舉足,舉而下遲也。鳥喙、鳥距,銳而堅也。屋漏者,滴而不聯也。水流者,往而不反也。
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冬以胃氣爲本。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
如引葛,言其硬也。發如奪索,言其緊也。
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爲不可治。必察四難,而明告之。
脈實以堅,無胃氣也。
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沉澀者,命曰逆四時。未有臟形,於春夏而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名曰逆四時也。
未有臟形,未有真臟之形也。(二段舊誤在「玉機真臟論」)
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脈反四時及不間臟,曰難已。
間臟,隔臟相傳也。《難經》:七傳者死,間臟者生。
反四時者,有餘爲精,不足爲消。應太過,不足爲精,應不足,有餘爲消。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有餘爲精,正氣旺也。不足爲消,正氣衰也。應太過而不足爲精,邪不勝正也。應不及而有餘爲消,正不勝邪也。陰陽不相應,失其常度也。關格,義詳下文。(此段舊誤在「脈要精微論」)
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爲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爲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爲關格。關格之脈贏,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此段舊誤在「六節臟象論」。)
人迎,足陽明之脈動,在喉旁,陽明行氣於三陽,故人迎盛則病在三陽。寸口,手太陰之脈動,在掌後,太陰行氣於三陰,故寸口盛則病在三陰。格陽者,陰盛而不交於陽,故陽爲陰格而盛於人迎。關陰者,陽盛而不交於陰,故陰爲陽關而盛於寸口。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爲關格(義詳《靈樞》「終始」、「禁服」二篇)。關格之脈,陰陽皆贏(贏,有餘也),此贏則彼絀,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不能盡其所受於天地精氣之數也。極,盡也。
病熱而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此段舊誤在「玉機真臟論」。)
病熱而脈靜,火泄而陽敗也。泄而脈大,血脫而脈實,木陷而土敗也(土濕木陷,疏泄失藏)。病在中,脈實堅,邪盛於裏也。病在外,脈不實堅,正虛於表也。
帝曰:有故病五臟發動,因傷脈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岐伯曰:悉乎哉問也!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脈小弱以澀,謂之久病。徵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徵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此段舊誤在「脈要精微論」。)
有故病五臟發動,因傷脈色,有故病埋根數經,五臟發動,因以傷其色脈也。(此因病之新故一語,而問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