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素問懸解
    1. 卷五
      1. 病論
        1. 厥論(三十五)

素問懸解·卷五·病論


厥論(三十五)


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岐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爲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爲熱厥。

陽氣衰於下,則陰盛而生寒,故爲寒厥。陰氣衰於下,則陽盛而生熱,故爲熱厥。

帝曰:熱厥之爲熱也,必起於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

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陰敗陽勝,則陽侵陰位,而足下熱也。

帝曰:寒厥之爲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岐伯曰:陰氣起於足五指之裏,陽脈者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

陰氣起於足五指之裏,陽脈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陽敗陰勝,則陰奪陽位,從五指而至膝上寒也。其寒也,不從外來,皆從內生也。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此人者質壯,以秋冬奪於所用,精氣溢下,下氣上爭,不能復,邪氣因從之而上也。氣因於中,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報,陰氣獨在,故手足爲之寒也。

太陰陽明同主四肢,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會合也。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太陰不及陽明之多者,陽升而陰降也。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陽明不及太陰之盛者,陰長而陽藏也。寒厥之原,以此人者氣質盛壯,當秋冬陽藏之時,而入房不節,奪於所用,精氣溢下,泄其陽根,下焦腎氣,紛爭於上,不能歸復,寒水之邪氣,因從之而上。寒氣在中,水邪侮土,太陰濕盛,陽明氣衰,不能充養四肢而滲淫其經絡,久而陽氣日損,陰氣獨在,四肢稟之,故手足爲之寒也。

帝曰:熱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脾主爲胃行其津液者也,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也。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酒氣與穀氣相薄,熱盛於中,故內熱而溺赤也。夫酒氣盛而慓悍,腎氣日衰,陽氣獨勝,熱遍於身,故手足爲之熱也。

酒性辛熱升散,酒入於胃,外走絡脈,則絡脈滿而經脈虛。絡脈爲陽,經脈爲陰,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同氣相投,傳於陽明之腑,胃土燥熱而不和。脾主爲胃行其津液者也,胃腑燥熱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脾無津液可行,不能營滲其四肢,故成熱厥。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酒食未化,中氣壅阻,此正水火分離、精神不交之會(中氣不運,則水火不交),而腎精溢澀,陽根愈騰,相火上至中宮,堙阻土位,熱氣聚於脾中,不得散布,加之酒氣與穀氣相薄(迫也),熱盛於中,故內熱而溺赤也。夫酒氣既盛,而慓悍之性,煎熬腎陰,腎氣日衰,陽氣獨勝,腑臟肢節,一派邪熱熏蒸,熱遍於身,故手足爲之熱也。

帝曰:厥或令人䐜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陽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

陽降陰升,是其常也,陽氣盛於上,是陽氣之上逆,則陽不歸根而下虛,陽氣下虛,寒濕必動,肝脾郁陷,則腹脹滿。陽氣上升,則下焦陰氣重上,而邪氣於是上逆,逆則升逼清道,而陽氣散亂,陽氣散亂,神明紛擾,則不知人也。

帝曰:善。願聞六經之厥狀病能也。岐伯曰:巨陽之厥,則首腫頭重,足不能行,發爲眴僕。

足太陽經行身之背,起目內眥,自頭走足,巨陽之厥,經氣上逆,則首腫頭重,足不能行。上實下虛,發爲眩暈,而顛仆也。

陽明之厥,則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癲疾欲走呼,妄見而妄言。

足陽明經行身之前,起鼻交頞,自頭走足,陽明之厥,經氣上逆,則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癲疾欲走呼,妄見而妄言,「陽明脈解」所謂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妄言罵詈,不避親疏是也。

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䯒不可以運。

足少陽經行身之側,起目銳眥,自頭走足,少陽之厥,經氣上逆,則暴聾,頰腫而熱(脈循耳後,下加頰車,下行而化相火故也),脅痛,䯒痠不可以運動也(脈循脅裏,下輔骨也)

太陰之厥,則腹滿腹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

足太陰經行身之前,自足走胸,太陰之厥,則經氣下陷,脾陷肝遏,腹滿䐜脹。疏泄失政,後竅不利。脾濕傳胃,胃氣上逆,則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也。

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腹滿心痛。

足少陰經行身之後,自足走胸,少陰之厥,則經氣下陷,唇舌失滋,是以口於。風木遏郁,是以溺赤(濕鬱爲熱)。水泛土濕,是以腹滿。寒水凌火,是以心痛也。

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陰縮腫,䯒內熱,好臥屈膝。

足厥陰經行身之側,自足走胸,厥陰之厥,則經氣下陷,少腹痛脹,涇溲不利(風木鬱陷,而賊脾土,不能疏泄水道也),陰器縮腫,䯒骨內熱(脈循䯒骨,過陰器也),好臥而屈膝也(肝木剋土,土困則好臥。肝主筋,肝陷筋縮,則屈膝也)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不盛不虛,則以尋常疏通經絡之法取之,此總言諸厥之治法也。

太陽厥逆,僵仆,嘔血善衄,治主病者。

太陽厥逆,頭重足輕,故僵仆。寒水上行,藏氣失政,故嘔血善衄。治主病者,治其主病之經穴也。下同。

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嘔血,治主病者。

陽明厥逆,胃氣上壅,肺金莫降,故發喘咳。膽木拔根,故生驚怯。陽明不降,收斂失政,故作嘔衄也。

少陽厥逆,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

少陽厥逆,筋膜攣縮,機關不利,行則腰痛,故不可行,顧則項痛,故不可顧。相火內郁,而發腸癰,則不可治。膽木拔根,而生驚者,戊土被賊,是以死也。

太陰厥逆,䯒急攣,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太陰厥逆,土陷木遏,筋膜短縮,故䯒骨急攣。肝木陷而膽木逆,上衝胃口,故心痛引腹也。

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水,治主病者。

少陰厥逆,水旺土濕,胃逆脾陷,故上爲虛滿嘔變(變,災也),下爲泄利清水也。

厥陰厥逆,足攣腰痛,虛滿,前閉,譫言,治主病者。

厥陰厥逆,肝陷筋縮,故足攣腰痛。乙木賊土,故腹脅虛滿。木鬱不能疏泄水道,故前竅閉澀。風動血撓,神魂不謐,是以譫言也。

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三陰俱逆,濕土風木癸水齊陷,下竅堵塞,不得前後(二便不通)。中脘陽虛,四肢失稟,使人手足寒冷。不過三日則死,陽氣全敗也。

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

手太陽厥逆,其脈自目銳眥入耳中,故耳聾泣出,循頭上項,故項不可以顧,脈連足太陽,足太陽挾脊抵腰,故腰不可以俯仰也。

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痙,治主病者。

手陽明少陽厥逆,其脈皆循喉嚨,入缺盆,故發喉痹嗌腫,頭項強直,而爲痙也。

手太陰厥逆,虛滿而咳,善嘔沫,治主病者。

手太陰厥逆,肺氣上衝,故虛滿而咳,善嘔涎沫也。

手少陰心主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

手少陰心主厥逆,其脈皆上挾咽喉,故心痛引喉。君相二火上炎,故身熱(心主爲相火)。火泄神亡,故死也。

字數:2268,最後更新時間: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