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十一·諸家氣法(六)

諸家氣法


用氣集神訣

神集於虛,【桑榆子曰:虛無蓋爲象也。】而安於實。【實爲精也。】神,心中智者也。安而無欲,則神王而氣和正。如此之時,一任所之,唯久彌善。行之不已,體氣至安,謂之樂天。【天者,虛而知之者。】樂天則壽。身外虛空亦天也。身內虛通亦天也,習之久,久乃明生焉。【虛中生白。】密自內知之,久習彌廣,而精上合於明,明則內發於精,如是乃至於道。道應於德,德之成矣。用而爲仁,分而爲義。精氣晝出於首,夜栖於腹,當自尊其首,重其腹。色莊於上,敬直於中,應機無想,唯善是與。此神氣事質合吾一體,謂之大順,天實佑之,吉無不利。凡妙本有所,神在心中之虛,上通其系,氣蘊腸中之實。【實,精藏之府,水胞之上也。】常宜溫養之。【桑榆子曰:凡溫者,生之徒;但不得自溫而失於熱也。】平居常宜閉目,內視氣源。【下丹田也。】每行一事,利於生靈,則欣然閉目,內視其心,謝之。若曰:吾身之神氣,明發於吾形,使吾達道也。如此,則天降之吉。故天者,虛氣之靈,吾能用之,道極於斯矣。【桑榆子曰:所謂天者,自然之謂也,非蒼蒼之謂乎。】

服五方靈氣法

訣曰:子若虧於仁,則青帝非真;子若虧於義,則白帝非真;子若虧於禮,則赤帝非真;子若虧於信,則黃帝非真;子若虧於智,則黑帝非真。且夫五氣之道,體通神真,子不負道違真,即可修用。是以道君保而傳之於至人,以助自然,以調元化,修之於身而感於天。天乃五行順序,地乃五嶽安鎮,人乃五臟保和,神乃五靈運御。是故性虧五德,凶惡順焉。真人存用五氣法,先當勿食葷血之物,勿履淹污,絕除欲念,檢身口意,三業清净,別造一室,沐浴盛潔,以立春日雞鳴時,面月建寅方,平旦坐,調氣瞑目,叩齒三十六通,叩齒欲深而微緩,漱咽津液,營目,左右各三,握固,臨目,都忘萬慮,放乎太空,無起無絕。良久覺身中通暖,當搖動支體,任吐濁氣。即又調息,當抱守氣海,朝太淵北極丹田真宮,稍用力,深滿其太淵,則覺百關氣歸朝其內也。如此數過,復冥心太空,若東方洞然,無有隔礙,徐鼻引氣使極,存見五臟,覺東方青帝真氣從肝中周迴,內外一體,念身中三萬六千神,與青帝真氣合。又調息咽液。良久,起立,再拜,事竟。如此,日日勿闕,至驚蟄面卯也,盡卯節。至清明日面辰,存黃氣,從脾中周迴,內外洞徹也。至立夏日面巳,存赤氣,從心中周迴,內外也,芒種日面午也。小暑面未,存黃氣,從脾中周迥內外也。至立秋日面申,存白氣,從肺中出,周迴內外也,至白露日面酉、至寒露面戌,存黃氣,從脾中出,周迥內外也。至立冬日面亥,存黑氣,從腎中出,周迥內外也。至大雪面子,至小寒日面丑,存黃氣,從脾中出周迥內外也。此一周年,五氣備全矣。其存想調息次第法,用如初說,營目叩齒亦如初數,不須等級可也。至明年立春,重習三日,或五日、七日、九日,如去年次第爲用,以朝其氣也。其氣由心應手,當把覽三才五行,萬靈之目也。夫掌訣,以握固爲總法,所以運魁剛,封五嶽,關三晨,捉鬼道,攬河源,固真氣,而幽顯備統之也。事竟,即隨息訣遣以散其氣。凡指訣,女人尚右,男子即尚左,陰陽之體然也。大指屬土,食指火,中指木,無名指金,小指水。從根節爲孟,中節爲仲,頭節爲季,指甲之目爲五行刀支。刀支主殺也,斬邪誅逆用之。五氣既全,當隨五類,互相制伏,無不如意。握固法:以大指掐四指根人畢鬼道三過,隨文閉氣,握之指節具十二辰,亦隨其相生相剋類,例用之也。

諸步綱起於三步九跡,是謂禹步。其來甚遠,而夏禹得之,因而傳世,非禹所以統也。夫三元九星,三極九宮,以應太陽大數。其法:先舉左,一跬一步,一前一後,一陰一陽,初與終同步,置腳橫直互相承,如丁字所,亦象陰陽之會也。踵小虛相及,勿使步闊狹失規矩。當握固閉氣,實於大淵宮,營目自三,臨目,叩齒存神,使四靈衛己,騎吏羅列,前後左右,五方五帝兵馬,如本位北斗覆頭上,杓在前,指其方,常背建擊破也。步九迹竟,閉氣却退,復本跡,又進,是爲三反。即左轉身,都遣神氣綱目,直如本意,攻患害,除遣眾事,存用訖,却閉目存神,調氣歸息於大淵宮,當咽液九過。其禁勑符水等,請五方五帝真氣,如常言。真師曰:先習五氣一年,乃習三步九跡星綱,一年無差,然後行諸禁法,隨意尅中如神也。能清慎守道,久久飛仙度世,古人真仙聖王,皆得之以佐世治俗。但世傳不真,妄生穿鑿,唯按此行之,乃見其驗。先師云:三步九跡如既濟卦,得星綱真訣,又須條習五帝之氣及握固掌訣,始合其宜,是以通徹真原也。若但受持符圖寶籙,不得師傳修用之門,終不獲靈驗,一如籙文。不爾,且謂尊奉供養而已。爲之善緣,用資來業者梯級爾。

五廚經氣法【并叙】

臣聞《易》曰: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富哉言乎!富哉言乎!是知義必精,然後可以入神致用;致用必利,然後可以安身崇德。義不精而云致用,用不利而云安身,身不安而云知道者,未之有也。然則,冲用者生化之主也。精氣爲物,謂之委和,漠然無間,有與立矣!則天地大德不曰生乎?全其形生者,在乎少私寡欲,抱樸柔和,遊心於澹,合氣於漠。且清明在躬,志氣如神,嗜欲將至,有開必先。故聖人垂教以檢之,廣業以持之,專氣致柔以導其和,向晦宴息以窒其欲,洗心藏密,窮神知化,然後身安,而國家可保,德用而百姓不知。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矣。伏讀此經五章,盡修身衛生之要,全和含一,精義可以入神,坐忘遺照,安身可以崇德。研味滋久,輒爲訓注。臣草茅微賤,恩霈特深。天光不違,自忘鄙陋。俯伏慚懼,徊徨如失。臣愔頓首頓首。開元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一日京肅明觀道士臣尹愔上。

《老子說五厨經》:【夫存一氣和泰,則五臟充滿,五神靜正。五藏充則滋味足,五神靜則嗜欲除。則此經是五臟之所取給,如求食於厨,故云五厨爾。】

東方一氣和泰和,【一氣者,妙本冲用,所謂元氣也。冲用在天爲陽和,在地爲陰和,交合爲泰和也。則人之受生,皆資一氣之和,以爲泰和,然後形質具而五常用矣。故《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爲和也。則守本者,當外絕二受,以全生分,內存一氣,以和泰和,泰和和一而性命全矣。故《老子》又曰: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得一道皆泰,【得一者,言內存一氣以養精神,外全形生以爲車宅,則一氣冲用,與身中泰和和也,故云得一。如此修生養神之道,皆舍於泰和矣。故《老子》曰:萬物得一以生。】和乃無一和,【言人初察一氣以和泰和,若存和得一,則和理皆泰。至和既暢,非但無一,亦復無和,不可致詰,如土委地。故《老子》曰:吾不知其名。】玄理同玄際。【玄,妙也;理,性也。此言一氣存乎中,而和理出其性,性修反德,而妙暢於和,妙性既和,則與玄同際。故老君曰:同謂之玄。】

南方不以意思意,【意者,想受也。言存一氣以和泰和者,慎勿存想受以緣境識,當凝神湛照,令杳然空寂,使和暢於起念之前,慧發於忘知之後。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則吉祥止矣。若以意思意,想受塵,坐令焚和,焉得生白?故老君曰: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亦不求無思意而不復思,【但不緣想受,則自發慧照,慧照之發亦不自。若求無思,即涉想受,與彼思意無差別。故老君曰:無名之朴,亦將不欲。意無有思,內存一氣,但令其虛,虛即降和,和理自暢,則不緣想受納和,強假意名。既非境識所存,是以於思無有。故老君曰:用其光,復歸其明。】是法如是持。【如是內存泰和,泰和之法和暢,則是法皆遣,遣法無住,復何所持?以不持爲持,故云是法如是持也。】

北方莫將心緣心,【心者,發慧之質,想受之器也。正受則發慧,邪受則生想,言人若能氣和於中,心正於內,內照清净,則正慧湛然。鑒明而塵垢不止,淵停而萬象俱見。見象無主,謂之常心。若以心得心,緣心受染,外存諸法,內無慧照,常心既喪,則和理亦虧矣。故《莊子》曰: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爲最之哉。】還莫住絕緣,【夫以心緣心,則受諸受若正受生慧,日得常心。慧心既常,則於正無受,何等爲絕緣?心亦無緣絕,湛然常寂,何所住乎?故老君曰: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爲也。】心在莫存心,【慧照湛常,則云心在;心忘慧照,故曰莫存。既不將而不迎,心緣則無絕,而無住矣。】真則守真淵。【真者,謂常心慧照,清净不雜也。若湛彼慧源,寂無所染,既無知法,亦無緣心,則泰和含真,本不相離,故云守爾。】

西方修理志離志,【理者,性也;志者,心有所注也。前絕外境受,此絕內性受也。言修性者,心有所注。心有所注,但得遍照,外塵已絕,境識無住,離形去智,同於大通,性修反初,圓照無滯,內外俱靜,玄之又玄,則離於住想矣。】積修不符離,【上令修性離志,則內外俱寂,無起住心,亦無空心,坐忘行忘,次來次滅,若積修習,不能忘泯,起修一念,髮引千鈞,內照既搖,外塵咸起,則與彼離志不相符合矣。】志而不修志,【若心無所注,則何由漸悟?必固所注,而得定心,心得故云志也。不修志者,明離志而不積修,忘修而後性足,則寂然圓照矣。】己業無己知。【因心注而慧業清净,故云己業。內忘諸己,外忘諸物,於慧照心無毫芒用。則於己業自亦忘知,故云無己知也。】

中央諸食氣結氣,【夫一氣凝結,以和泰和,和一皆泰,則慧照常湛。今口納滋味,以充五臟,身聚泡沫,以載其形。生者,受骸於地,凝濕於水,稟熱於火,持息於風,四緣結漏,皆非妙質。故淄涅一氣,昏汨泰和,令生想受,識動之弊穢矣。】非諸久定結,【言人當令泰和舍一,無所想受,守真湛常,則與泰和合體。今以諸食結氣,故非久定結也。】氣歸諸本氣,【四緣受識,六染生弊,地水火風,散而歸本,根識既識,則從所受業矣。】隨取當隨泄。【取者,受納也;泄者,發用也。夫想有二受,業有二應,隨所受納,法用其徵。若泰和和一,則一氣全和,致彼虛極,謂之復命,復命得常,是名正受。正受諍業,能生慧照,慧照湛常,一無所有,則出入無問矣。不者,則食氣歸諸四綠,業成淪於六趣。】

谷神妙氣訣

訣曰:玄氣爲吾籬落,元氣爲吾屋宅,始氣爲吾牀席。天爲玄氣正清,從我頭上而下入我舍,止我肝,關川九天,從我兩目而出;水爲元氣正白,從我左右脉下入我舍,止我肺,關川九天,從我兩鼻孔中而出;地爲始氣正黃,從我左右足下而入我舍,止我脾,關川九天,從我口中而出。願其三氣俱來覆被其身,周年竟歲,永無窮極。次舍人身中七十二生氣,髮爲清城君,頭爲三台君,眉爲八極君,兩耳爲决明君,左目爲玄明君,右目爲元明君,鼻爲周天妙戶君,口爲列元玉戶君,齒爲八土君,舌爲無極君,咽爲校尉君,喉爲九卿君,肺爲華蓋君,膽爲長命君,胃爲太倉君,大腸爲食母君,小腸爲導引君,左腎爲玄妙君,右腎爲玄元君,腸爲越道君,三焦爲玄老君,兩膝爲小車徘徊君,兩足爲雷電起君。願師子取口中七十二生氣,常當在師子身中,不得妄出。次念嬰兄、真人、赤子三君,爲我存泥丸、行絳宮、守丹田,不得妄出。嬰兒字子元,治人丹田中,主人長生無爲;真人字子丹,治人心中,主人萬神長生;赤子字太上,治人頭中,主人延年益壽,制靈不死長生。事畢。上一在人腦中,其神赤子是;中一在人心中,其神真人是;下一在人臍下一寸三分,其神嬰兄是。凡人久生之道,一切由是,念之不止,即見神矣。腦爲紫微宮,心爲洞房宮,臍下三寸名丹田宮。人常念三宮中神氣,則可長生久視,次念身中五宮、六腑、五臟,肝爲木宮,心爲火宮,肺爲金宮,腎爲水宮,脾爲土宮,亦爲五臟。肝爲左將軍府,肺爲右將軍府,心爲前將軍府,腎爲後將軍府,臍爲中騎大將軍府,頭爲上將軍府。內者見外,外者知內。內,五行、六腑、五臟。五行者,肝爲木,心爲火,肺爲金,腎爲水,脾爲土,謂之五行;肺爲玉堂宮、尚書府,心爲絳堂宮、元陽府,肝爲清冷宮、蘭臺府,膽爲紫微宮、無極府,腎爲幽致宮、太和府,脾爲中和宮、太素府,謂之六腑;肺藏魄,肝藏魂,心藏精,腎藏意,脾藏志,謂之五臟。五者在天爲五星,在地爲五行,在物爲五色。在天爲五星,五星者,東方歲星、南方熒惑星、西方太白星、北方辰星、中央鎮星;在地爲五行者;金木水火土;在人爲五臟者,心脾肝肺腎;在物爲五色者,赤青白黑黃。所以有間色者,甲己爲妻夫,以黃入青爲綠;丙辛爲妻夫,以白入赤爲紅;丁壬爲妻夫,以赤入黑爲紫;戊癸爲妻夫,以黑入黃爲紺;故今有間色者。甲爲木,乙爲林,丙爲火,丁爲灰,戊爲土,己爲赭,庚爲金,辛爲礦,壬爲水,癸爲泥。夫木氣有所生,火氣有所長,金氣有所殺,水氣有所滅,何以明之?木氣有所生者,春三月萬萌皆簇地而生,故是知木氣有所生;夏三月萬木皆成大,故知火氣有所長;秋三月萬物皆死,故知金氣有所殺;冬三月巢蟲墊蟻動皆飛走,故知水氣有所藏滅。夫木氣有所生,木榮有華,而死者何自?妻來女歸,春三月木王,甲召乙歸,得金,故亦有所遊。夏三月有所長,土有所生,麥中死者何?辛爲丙妻,金氣出辛,爲有所殺。椹所以先青後赤,至熟其黑者何?生故。先青後黑,火生,其氣赤。熟黑者何,丁爲壬妻,丙召丁歸,得水氣故令黑。棗先白至熟而赤者何?棗始入七月,被金故白,熟赤者,辛爲丙妻,爲庚召辛,得歸火氣,故令赤。金氣有所殺,至秋八月,薺菱而生者何?乙爲庚妻,以得木氣,故有所生。乙爲庚妻,以青入白爲縹。夫五行更爲夫妻者何?皆有威制,故土欲東遊,木往刻之,故戊嫁己爲甲妻;木欲西遊,金往伐之,故甲嫁乙爲庚妻;金欲南遊,火往殺之,故庚嫁辛爲丙妻。火欲北遊,水灌而滅之,故丙嫁丁爲壬妻,水欲南遊,土往竭之,故壬嫁癸爲戊妻矣。夫五行有相刑滅毀,或死者何?木之穿土不毀、火之燒金不滅者何?木火者仁,陽氣好生不殺;金之伐木死,水之灌火死,皆陰氣好貪;故所刑皆死。五行者,心爲火行,肝爲木行,肺爲金行,腎爲水行,脾爲土行。爲五臟,法五行,肝爲木行,所以行水,而沉者何?己爲甲妻,得地氣令其沉。肺爲金行,所以得水,而浮者何?辛爲丙妻,得火氣,故浮。脾者土,得水,正居中央,癸爲戊妻。夫土者五行之中,癸助土,故脾得水,上不至上,下不至下,正在中央者何?癸爲戊妻。夫土者五行之中義說之,以合五行意。木從亥生,盛於卯,死於未,亥卯爲陰賊,不可與百官,百事不吉。水從申生,盛於子,死於辰,申子爲貪狼,不可行用,辰日奸,未日邪,戌日爲正,丑日爲公,奸邪惡公正。

辨雜呼神名

天公字陽君。
日字長生。
月字子光。
北斗字長史。
雷公字吾君。
西王母字文殊。
太歲字微明。
大將軍字元莊。

已上,男知不兵死,女知不產亡,入水呼引陰,入山呼孟宇,入兵呼九光,遠行呼天命。凡呼之,皆免難。

弩名遠望,一名箄威,張星之主。
弓名曲張,一名子張,五星之主。
矢名續長,一名信往,一名傍徨,熒惑星之主。
刀名脫光,一名公詳,一名大房,虛星之主。
劍名陰陽。
戟名大將,參星之主。
鑲名鈎傷,一名鈎殃。
鉾名牟,一名默唐。
楯名自障。

已上,有兵革即呼其名,所無傷害,能福於人,大吉良矣。

中嶽郄儉食氣法

平旦七七四十九咽。

日出六六三十六咽。

食時五五二十五咽。

㬂中四四一十六咽。

日中九九八十一咽。

晡時七七四十九咽。

日入六六三十六咽。

黃昏五五二十五咽。

人定四四一十六咽。

《黃庭經》曰:玉池清水灌靈根,子能修之可長存。名曰飲食自然。華池者,口中之唾也。呼吸如法,咽之即不飢矣。初絕穀三日,七日,小極頭眩,慎勿怪也,滿二十一日成矣。氣力日增,欲食可食,即息禁陰陽,不可妄失精氣也。食穀乃通。老君《道經絕穀氣第三法》曰:先合口引氣,咽之滿三百六十已上,不得减此。咽之欲多多益善,能日咽至千,益佳。咽多而食日減一餐,十日後能不食也。後,氣常入不出,意氣常飽。不食三日,腹中悁悁若飢,或小便赤黃,取好棗九枚,或好脯如棗者九枚,念食噉一枚,若二枚至三枚,一晝一夜無過此九也。意中不念食者,不須噉也。常舍棗核受氣,令口中常行津液,嘉

十二月服氣法

正月:朝食陽氣一百六十,暮食陰氣二百。

二月:朝食陽氣一百八十,暮食陰氣一百八十。

三月:朝食陽氣二百,暮食陰氣一百六十。

四月:朝食陽氣二百二十,暮食陰氣一百四十。

五月:朝食陽氣二百四十,暮食陰氣一百二十。

六月:朝食陽氣二百二十,暮食陰氣一百四十。

七月:朝食陽氣二百,暮食陰氣一百六十。

八月:朝食陽氣一百八十,暮食陰氣一百八十。

九月:朝食陽氣一百六十,暮食陰氣二百。

十月:朝食陽氣一百四十,暮食陰氣二百二十。

十一月:朝食陽氣一百二十,暮食陰氣二百四十。

十二月:朝食陽氣一百四十,暮食陰氣二百二十。

夫陽氣者,鼻取之氣也;陰氣者,口取之氣也。此二氣,十二月中日日旦暮能不絕者,周天一竟,又一周天足,則與天同齡矣。

三一服氣法

夫欲長生,三一當明。上一在泥丸中,中一在絳宮中,下一在丹田中,人生正在此也。夜半至日中爲生氣,日中至人定爲死氣。常以生氣時強卧、暝目、握固閉目、閉口不息,心數至二百,乃口小微吐氣出之,日增其數,數得滿二百五十,即絳宮守,泥丸滿,丹田成。數得滿三百,則華蓋明,耳目聰,身無疾,邪不干,司命削去死籍,移名南極,爲長生。閉氣之法:以鼻微微引內之,數滿,乃口小微吐之,小吐即便以鼻小引咽之,如此再三,可長吐之。爲之既久,閉氣數得至千五百,則氣但從鼻入,通行四支,不復從口出也。自欲通之,乃從口出。如此不止,仙道成矣。飢取飽止,絕穀長久。

服三氣法

《華陽諸洞記》云:范幼沖,遼西人也。受胎光易形之道,今來在此,常服三氣。三氣之法:常存青白赤三氣如縱,從東方日下來直入口中,挹之九十過,自飽便止。服之十年,身中自生三色光氣,遂得神仙。此是高上元君太素內景法,旦旦爲之,臨目施行,視日益佳,其法鮮而其事驗。

服氣雜法祕要口訣

天關中爲內氣,【口爲天關生神機,手爲人關把盛衰,足爲地關生命扉。並《黃庭內景》云。】神廬中爲外氣。【神廬,鼻也,神廬之中常欲修治。《黃庭外景》云。】凡服氣,皆取陽時夜半平旦也,即東南向,靜而端坐,叩齒三通,三漱咽之。則兩手相摩,令掌心熱,揩拭面目,便以大拇指上下揩其腎骨七遍,即握固。鼓氣以滿天關,調勻爲度;閉口而咽之。既努腹訖,徐徐出神廬中氣,其神廬中當修治之。鼓努每須相應,一鼓一咽一努,爲相應也。其鼓之咽時,天關莫開,恐生氣入腹而爲疾也。

夫服氣,須安神定志,徐徐咽之,急即心胸中氣不散結痛。每咽五十服,漸加至一百服、二百服、三百服,有他故,即二十、三十服。行住服之並得,臨時自消息也。所貴常行,不欲闕日,如初服,有噫氣上,即鼓而卻咽,無使出氣。【桑榆子曰:元氣融和,不爲粗厲,必若噫上,豈元和之氣耶?然初服之時,特以氣道未得全暢,事須仰就,且以元氣待之也。若至再至,氣海不受,必若著五臟之中,舊有濁氣如此,故亦不宜愛惜。】忽下部有,即泄之不妨。每鼓咽氣須調和徐緩,不欲天關中有聲。若咽急,恐下部氣祕,令人脫肛,慎之。如服內氣,久而自通,通即服無時矣。但飢即服之,飽即止。每鼓咽之際,常存思氣入五臟流行,即從手足心及項三關九竅支節而出;忽有疾,即思以氣攻其病處,何疾不愈。如要服氣休糧,即不論咽鼓努多少,常令腹滿爲度,勿令腸擪;若飢即時服三五咽,以意自調息,勿須仰卧,仰卧;即氣難下,損人心胸。凡氣相應,即腹中有聲,愚者謂之腸空即有聲,有聲即損人,其不然矣。此由雷鳴電激,陶鍊陰氣,百關流潤,真要深門也。

夫服氣多方,若非鼓努之法,不爲真妙。或有人未解,咽服氣未通流,便虛其心,忘其形,雖日效,忘必無所成,多因困弊也。夫鼓努法本服自然,元氣流利,臟腑氣既長存,人即不死,何假於外思慮、吸引外氣?夫人氣盡則神亡,神去則身謝,故知守元氣不失胎成,皆祕訣所傳者,幸勿疑。夫行氣,候閑時,鼓十咽、二十咽,含令腸滿,然後存思,行入四支。有事之時,即一咽一行氣,手足須著物,候氣通流,必虛心忘形,然後煩蒸之氣散出,四支精華之氣凝歸氣海,久而自然胎成。封固支節,得雷鳴相應,當鼓轉其腹,令氣調暢也。夫服氣導引,先須舒展手足,鼓咽即捩身左右,精思入骨節,行引相應,令通不斷,謂之行氣導引。又宛轉盤迴,存思氣從手足關節散出。古經云,有行氣導引,非至道口傳,罕有知者。夫行氣導引,若飢時服,候腹滿,乃行之,若食飽後,旋行之,【桑榆子曰:飽,宜爲飲字之誤也。修養者平居無飽,况行氣之時乎。】若兼服氣導引,當候閑時習之,非尋常可作也。夫服氣導引,當居靜密房室,不欲處高屋當風,如遇暴風疾雨,霑濕衝寒,冒熱遠來,皆須歇息,候其體乾氣和,方可爲之。若欲四支常瘦,即數導引,謂肌膚充悅也。若能導引服氣,不失其時,則神氣常清,形容不易,暴脂虛肉不生,永無諸疾矣。

世人或謂,服氣與胎息殊,誤之深矣。胎從氣中結,氣從胎中息,久服則清氣凝而爲胎,濁氣散而出,胎成可以入水蹈火。世人或依古方,或受非道者,以祕數之,貴其息長,不亦謬乎?殊不知五臟無常服之氣,一時閉塞關門,豈知是胎中自然之意,但煩勞形,終無所益!時人服氣多閉口縮鼻,皆抑忍之,但須曰取息長,不知反損。問曰:氣外氣內,二氣俱出五臟,焉得內外吐納不同?【桑榆子曰:此言二氣,俱出五臟,即大謬也。外氣,喘息之氣,即府氣也,但入至榮衛,非自中而有者也,焉得謂之出於五臟乎?】答曰:服內氣鼓努之時,即胃海開納,真氣封固。納訖,即還閉,徐徐出外氣,自然有殊。夫抑塞口鼻,氣俱不通,不通即蓄損五臟,此乃求益而反損也。且人健時閉氣息即易曰,有疾力微即難制,豈不失之極也。若服內氣,用力甚少,而功即多,當勤行之也。問曰:夫上士先導引曰後出入,下士先出入後導引,何也?答曰:上士先導引,穢氣隨舉動散出;下士後導引,恐其穢氣入支節不散。此財學氣導引,得與不得有殊。【桑榆子曰:上下猶言先後進也,繫於功用淺深,非賢愚品第之位。斯道也,豈愚者之爲乎?但有賢而不能者也。】天師云:內氣者一,吐氣有六、氣道成乃可爲之。吐氣六者:吹、呼、嘻、煦、噓、呬,皆出氣也。【桑榆子曰:煦一本爲呵。大抵六氣之用,與他本有五不同也。】時寒可吹以去寒;時溫可呼以去熱;嘻以去風;煦以去煩;又以去下氣;噓以散滯;咽以解熱。凡人者則多呼呬,道家行氣不欲噓呬,長息之忌也。悉能六氣,位爲天仙。【呬,丑利、許氣二反。桑榆子曰:凡人者,喜怒嗜慾,眾邪之氣不絕於中,辛鹹甘酸外物之味未離於口,若即便禁長息,則穢濁之氣無洞盡之期。彼得道者,無思無慮,無榮無欲,含其浩然之氣,又焉取於噓呬哉?彼視噓呬,猶决提耳。】

凡服氣畢,即思存南方熒惑星爲赤氣,大如珠,入其天關中,流入藏腑,存身盡爲氣。每日一遍,此其以陽鍊陰,去三尸之患。又古涓子留口訣,令想火鍊身爲炭。道者商量,火氣非自然陽精,但恐傷神,未可爲也。其精者,真人密傳,至妙精思,行之勿疑。【桑榆子曰:云商量者,延陵君之意也,夫存想之中,寧暇分別其亂然與非自然乎?若如所言,則存之與想得爲自然否?况人間鍊丹亦用火,則火與熒惑同是天地之中一物耳,亦何擇然。】凡導引服氣之時,衣帶常欲寬,若緊急即損氣,氣海悶。【桑榆子曰:損謂限滯之也,非能傷之。】夏冬寢處,飲食常欲溫,勿食酸鹹油膩之物,食之損五臟。五臟損即神不安。猪狗肉生果子,尤忌尤忌。

延陵君鍊氣法

每服氣餘暇,取一靜室無人處,散髮,脫衣,覆被,正身仰外,展腳及手,勿握固。净席一領,邊垂著地,其髮梳以理之,令散垂席上,即便調氣。氣候得所咽之,便閉氣盡令悶。又冥心無思,任氣所之,氣悶即開口放出,氣新出喘息急,即且調氣,七八氣已來,急即定,又鍊之。如此,有暇且十鍊之。止爲新功,恐氣未通,擁在皮膚,反致疾也。更有餘暇,又鍊之,即更加五六鍊,至二十、三十、或四十、五十,並無定限,何以爲則?如服氣功漸成,關節通,毛孔開,鍊到二十、三十,即覺遍身潤,或汗出,如得此狀,即是功效。新鍊得通潤則止,漸漸汗出即好。且安心穩卧,不得早起衝風等。如病人得汗,良久將息,即可著衣;徐徐行步,小言愛氣,省事澄思,身輕目明,百脉流注,四支通暢。故《黃庭經》云:千灾已銷百病痊,不憚虎狼之凶殘,亦以却老年永延。夫鍊氣者,每夜頭及午時任自方便,候神情清爽,即依前次第,迅坐修咽,勤勤致之,不得墮慢。忽有昏悶欲睡,即睡,不得昏悶欲睡之時強爲,即卻邪亂其意,意邪氣亂,失正道也。如新服未有正氣,即較昏昏,已後亦無昏沉矣。【桑榆子曰:所言須勤勤,不得墮慢。又說:任方便,不得勉強,消息之妙在於此矣。則知勤勤不在勉強,候未方便,寧循墮慢,藏修息遊,乘自然以運,則氣行矣。】夫鍊氣者,即不得每日行之。十日、五日有餘暇,覺不通暢,四體煩悶,即爲之,常日無功,不用頻也。【桑榆子曰:陰陽合節,即不爲灾珍。此云常日無功,若如所言,爲之何害?但以不止於無功,將臻乎有咎。何以言之?借如炎帝勤稼而併功倍功,必反爲大早也。按摩亦然。】

雲笈七籤卷之六十一



[1]、虛中生白:叢刊本作『虛申生自』。
[2]、天實佑之:四庫本作『自天佑之』,叢刊本作『天責佑之』。
[3]、胞:四庫本、輯要本作『腸』。
[4]、目:叢刊本作『自』。
[5]、天:原本作『犬』,據四庫本、輯要本改。
[6]、順:四庫本、輯要本作『萃』。
[7]、叩齒欲深而微緩:四庫本、輯要本無。
[8]、當:叢刊本無。
[9]、當:叢刊本作『即』。
[10]、日:原本無,據四庫本、輯要本加。下一『日』字同。
[11]、子:四庫本作『人』。即:四庫本、輯要本無。
[12]、指:此下四庫本、輯要本有『屬』字。下同。
[13]、木:四庫本、輯要本作『水』。
[14]、水:四庫本、輯要本作『木』。
[15]、也:四庫本、輯要本無。
[16]、當:四庫本、輯要本無。
[17]、一年:四庫本作『都畢』。
[18]、是以:四庫本、輯要本無。
[19]、臣聞《易》曰:此起至『道士臣尹愔上』凡三百一十二字,四庫本、輯要本無。
[20]、白:原本作『日』,據四庫本、輯要本改。
[21]、若:原本作『共』,據四庫本、輯要本改。
[22]、正:四庫本作『心』。
[23]、含:四庫本作『與』。
[24]、者:叢刊本作『守』。
[25]、大:四庫本、輯要本作『天』。
[26]、固:四庫本、輯要本作『因』。
[27]、舍:四庫本、輯要本作『含』。下同。
[28]、久:原本作『九』,據四庫本、輯要本政。
[29]、金:按文義當作『全』。
[30]、五星者:四庫本、輯要本均無『五星』二字,疑爲衍文。
[31]、丁壬:四庫本、輯要本作『壬丁』。
[32]、木氣有所生者:四庫本、輯要本無,疑爲衍文。
[33]、蟄:原本作『執』,據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改。
[34]、得歸:四庫本、輯要本作『歸得』。
[35]、故:原本無,據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補。
[36]、者何:四庫本、輯要本無。
[37]、行:原本無,據四庫本、輯要本補。
[38]、者何:此起至『奸邪惡公正』凡八十三字,四庫本、輯要本無。
[39]、辨雜呼神名:此章四庫本、輯要本無。
[40]、此:四庫本、輯要本無。
[41]、之:四庫本、輯要本無。
[42]、嘉:四庫本作『佳』。
[43]、若著:四庫本、輯要本無。
[44]、即、之:四庫本、輯要本無。
[45]、仰卧:原本無,據四庫本、輯要本加。
[46]、由:通『猶』。四庫本、輯要本作『猶』。
[47]、假:原作『暇』,據四庫本、輯要本改。於:四庫本、輯要本無。思慮:四庫本、輯要本作『求』。
[48]、則:原本無,據四庫本、輯要本補。
[49]、必:此前四庫本、輯要本有『然』字。
[50]、飽:四庫本、輯要本作『飲』。
[51]、桑榆子曰:此起二十五字,四庫本、輯要本無。
[52]、須:四庫本、輯要本無。
[53]、易:四庫本、輯要本無。
[54]、先導引:四庫本、輯要本作『先出入』。
[55]、不得:四庫本、輯要本作『失各』。
[56]、桑榆子曰:此起四十二字,四庫本、輯要本無。
[57]、爲之:四庫本作『服氣』。
[58]、本:四庫本作『名』。
[59]、者:四庫本、輯要本無。下同。
[60]、未:四庫本、輯要本作『不』。
[61]、决:原本作『泱』,據四庫本、輯要本改。
[62]、其:四庫本、輯要本作『乃』。
[63]、但:四庫本、輯要本無。
[64]、暇:原本作『假』,據四庫本、輯要本改。
[65]、火:四庫本作『久』。
[66]、更:四庫本、輯要本無。
[67]、即:四庫本、輯要本無。下同。
[68]、如得此狀:四庫本、輯要本無。
[69]、新鍊得通潤則止,慚漸汗出即好:叢刊本、四庫本、輯要本無此二句。
[70]、即:四庫本作『方』。
[71]、墮:四庫本、輯要本作『惰』。下同。
[72]、昏悶:四庫本、輯要本作『勉強』。之時:四庫本、輯要本作『而復』。
字數:8908,最後更新時間:202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