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籤》

1023 雲笈七籤 一二二卷 張君房編
(667-702冊 太玄部 學優登仕攝職從政存以甘棠)
據《雲笈七籤》序及《文獻通考》卷二二四引《宋三朝國史志》,大中祥符初年,眞宗盡以秘閣道書太淸寶蘊,出降於餘杭郡,使戚綸、陳堯佐選道士冲素大師朱益謙、馮德之等修校,又命司徒王欽若總統其事,俾成藏而進之。於是依照舊日刊補:凡洞眞部六二〇卷,洞玄部一〇一三卷,洞神部一七二卷,太玄部一四〇七卷,太平部一九二卷,太淸部五七六卷,正一部三七〇卷,合爲新錄,凡四三五九卷。又撰篇目上獻,賜名《寶文統錄》。然其綱條漶漫,部分參差,與《瓊綱》、《玉緯》之目舛謬不同。歲月坐遷,科條未究。戚綸等上言,共薦海寧謫官張君房主其事,時王欽若亦同時薦之。六年冬,張君房除著作佐郞,俾專其事。君房於時盡得所降到道書,並續取到蘇州舊《道藏》經本千餘卷,越州、台州舊《道藏》本亦各千餘卷,並朝廷續降到福建等州道書及《明使摩尼經》等,與諸道士依三洞、四輔,品詳科格,商較異同,以銓次之,成《大宋天宮寶藏》凡四千五百六十五卷。至天禧三年(1019年)春,寫錄成七藏以進之。君房摘其精要,掇雲笈七部之英,總爲百二十二卷,【《雲笈七籤》序及《文獻通考》卷二二五著錄《七籤》並作百二十卷,疑脫二字。】事約萬條。書箱爲笈,道經爲雲篆天書,故道書稱雲笈。三洞四輔總爲七部,故名《雲笈七籤》。《雲笈七籤》錄道經之英,將《天宮寶藏》中儒、墨、刑名、農、醫、兵諸子百家剔除,實爲《天宮寶藏》中道敎典籍之精選。《四庫提要》謂《七笈》“類例旣明,指歸畧備、綱條科格,無不兼該,《道藏》菁華,亦大畧具於是矣”(卷一四六)。殆非溢美。《雲笈七籤》徵引道經七百餘種,皆全錄或節錄原文,不加論說,分類輯錄。全書約百萬言,資料豐富。凡敎理敎義、方術科儀、神話源流、歷史傳記、經籍詩詞,無不畢載。道敎佚經,亦賴此存其鱗爪,彌覺可珍。
是書一至三十一卷總論經敎宗旨及仙眞位籍之事;三十二至八十六卷爲道家服食、鍊氣、內外丹、方藥、符圖、守庚申、尸解諸術,分類縷載;八十七至百二十二卷則前人文字及詩歌,傳記之屬。
——以上摘自《道藏提要》 第三次修訂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現存版本以《玄都寶藏》(蒙古乃馬真后三年,刊刻於平陽玄都觀)殘本最早,《正統道藏》本基本保持宋本舊貌。
此書目前主要的整理重排本有三,一爲華夏出版社西元1996年单行本,蒋力生等校注,爲簡体横排(簡稱華夏本);二爲中華書局西元2003年《道教典籍選刊》之《雲笈七籤》,爲正體豎排(簡稱中華本)。三另有華夏出版社西元2004年出版之《中華道藏》所收《雲笈七籤》,亦爲校點重排本,正字竪排(簡稱中華道藏本)。此三本之校點質量,以中華本最勝。
中華道藏本乃蒋力生、劉春援、李叢、许新暉點校,書中“干乾”、“曆歷”、“麪面”、“後后”、“几幾”常相混淆,疑其直接以華夏簡体本之文本爲底本(去除簡注部分),用軟件轉換爲繁體字而來,故錯誤最甚。又此本謂底本出自《正統道藏》,而校勘記中,則時有謂“《道藏》作某某”,或謂“據《道藏》本改”,不知此底本之《道藏》果是何《道藏》,何以又引《道藏》校改耶?
《云笈七籤》有“小道藏”之稱,可見此書之重要。而如此重要之典籍,《中華道藏》本竟至於斯!或言《中華道藏》錯誤太甚,信然!
網絡文本原據《中華道藏》OCR錄入,底本已然錯誤頗多,OCR者又未及細校,又增魚魯亥豕之誤。本站上傳時,正文雖未及細校,而各章之校勘記皆據《中華道藏》校閱一過。原網絡文本中已知的缺字,皆已補上。UNICODE暫未收錄的字,則采用組字法。原網絡文本及《中華道藏》本中已發現的錯字,據《正統道藏》改正。原書夾注,則加【】以示區別。腳注中凡“按”字皆東里山人所加。以上雖不敢言無誤,或可省後來者再利用之勞。
又《中華道藏》與中華本《雲笈七籤》出版時間相近,而兩書之校勘記不同者頗多,當俟他日彙總。
組字問題詳見:《本站組字規則》
- ◎總目
- ◎序
- ◎卷之一·道德部
- ◎卷之二·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
- ◎卷之三·道教本始部
- ◎卷之四·道教經法傳授部
- ◎卷之五·經教相承部
- ◎卷之六·三洞經教部(一)
- ◎卷之七·三洞經教部(二)
- ◎卷之八·三洞經教部(三)
- ◎卷之九·三洞經教部(四)
- ◎卷之十·三洞經教部(五)
- ◎卷之十一·三洞經教部(六)
- ◎卷之十二·三洞經教部(七)
- ◎卷之十三·三洞經教部(八)
- ◎卷之十四·三洞經教部(九)
- ◎卷之十五·三洞經教部(十)
- ◎卷之十六·三洞經教部(十一)
- ◎卷之十七·三洞經教部(十二)
- ◎卷之十八·三洞經教部(十三)
- ◎卷之十九·三洞經教部(十四)
- ◎卷之二十·三洞經教部(十五)
- ◎卷之二十一·天地部(一)
- ◎卷之二十二·天地部(二)
- ◎卷之二十三·日月星辰部(一)
- ◎卷之二十四·日月星辰部(二)
- ◎卷之二十五·日月星辰部(三)
- ◎卷之二十六·十洲三島
- ◎卷之二十七·洞天福地
- ◎卷之二十八·二十八治【此上已校】
- ◎卷之二十九·稟生受命(一)【已校】
- ◎卷之三十·稟生受命(二)【已校】
- ◎卷之三十一·稟生受命(三)
- ◎卷之三十二·雜修攝(一)
- ◎卷之三十三·雜修攝(二)
- ◎卷之三十四·雜修攝(三)
- ◎卷之三十五·雜修攝(四)
- ◎卷之三十六·雜修攝(五)
- ◎卷之三十七·齋戒
- ◎卷之三十八·說戒(一)
- ◎卷之三十九·說戒(二)
- ◎卷之四十·說戒(三)
- ◎卷之四十一·七籤雜法
- ◎卷之四十二·存思(一)
- ◎卷之四十三·存思(二)
- ◎卷之四十四·存思(三)
- ◎卷之四十五·秘要訣法·修真旨要(一)
- ◎卷之四十六·秘要訣法·修真旨要(二)
- ◎卷之四十七·祕要訣法部
- ◎卷之四十八·秘要訣法·行持旨要
- ◎卷之四十九·祕要訣法·三一(一)
- ◎卷之五十·祕要訣法·三一(二)
- ◎卷之五十一·祕要訣法·行持事要
- ◎卷之五十二·雜要圖訣法
- ◎卷之五十三·雜祕要訣法
- ◎卷之五十四·魂神(一)
- ◎卷之五十五·魂神(二)
- ◎卷之五十六·諸家氣法(一)
- ◎卷之五十七·諸家氣法(二)
- ◎卷之五十八·諸家氣法(三)
- ◎卷之五十九··諸家氣法(四)
- ◎卷之六十·諸家氣法(五)
- ◎卷之六十一·諸家氣法(六)
- ◎卷之六十二··諸家氣法(七)
- ◎卷之六十三·金丹訣(一)
- ◎卷之六十四·金丹訣(二)
- ◎卷之六十五·金丹訣(三)
- ◎卷之六十六·金丹(一)
- ◎卷之六十七·金丹(二)
- ◎卷之六十八·金丹(三)
- ◎卷之六十九·金丹部
- ◎卷之七十·內丹訣法
- ◎卷之七十一·金丹
- ◎卷之七十二·內丹(一)
- ◎卷之七十三·內丹(二)
- ◎卷之七十四·方藥(一)
- ◎卷之七十五·方藥(二)
- ◎卷之七十六·方藥(三)
- ◎卷之七十七·方藥(四)
- ◎卷之七十八·方藥(五)
- ◎卷之七十九·符圖(一)
- ◎卷之八十·符圖(二)
- ◎卷之八十一·庚申(一)
- ◎卷之八十二·庚申(二)
- ◎卷之八十三·庚申(三)
- ◎卷之八十四·尸解(一)
- ◎卷之八十五·尸解(二)
- ◎卷之八十六·尸解(三)
- ◎卷之八十七·諸真要略
- ◎卷之八十八·仙籍旨訣
- ◎卷之八十九·諸真語論
- ◎卷之九十·七部語要
- ◎卷之九十一·七部名數要記
- ◎卷之九十二·仙籍語論要記(一)
- ◎卷之九十三·仙籍語論要記(二)
- ◎卷之九十四·仙籍語論要記(三)
- ◎卷之九十五·仙籍語論要記(四)
- ◎卷之九十六·讚頌歌
- ◎卷之九十七·歌詩
- ◎卷之九十八·詩贊辭
- ◎卷之九十九·贊詩詞
- ◎卷之一百·紀(一)
- ◎卷之一百一·紀(二)
- ◎卷之一百二·紀(三)
- ◎卷之一百三·傳(一)
- ◎卷之一百四·傳(二)
- ◎卷之一百五·傳(三)
- ◎卷之一百六·傳(四)
- ◎卷之一百七·傳錄
- ◎卷之一百八·列仙傳
- ◎卷之一百九·神仙傳
- ◎卷之一百一十·洞仙傳(一)
- ◎卷之一百一十一·洞仙傳(二)
- ◎卷之一百一十二·神仙感遇傳
- ◎卷之一百一十三上·傳(一)
- ◎卷之一百一十三下·傳(二)·續仙
- ◎卷之一百一十四·傳(三)
- ◎卷之一百一十五·傳(四)
- ◎卷之一百一十六·傳(五)
- ◎卷之一百一十七·道教靈驗記(一)
- ◎卷之一百一十八·道教靈驗記(二)
- ◎卷之一百一十九·道教靈驗記(三)
- ◎卷之一百二十·道教靈驗記(四)
- ◎卷之一百二十一·道教靈驗記(五)
- ◎卷之一百二十二·道教靈驗記(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