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論語集釋
    1. 凡例

論語集釋


凡例


一、論語注釋,漢時有孔安國馬融鄭玄包咸諸家,魏則陳群王肅亦有義說。自何晏集解行,而皆廢。自朱子集注行,而集解又廢。朱子至今又八百餘年,加以明清兩代國家以之取士;清初名儒代出,著述日多,其間訓詁義理多爲前人所未及,惜無薈萃貫串之書。茲篇竊本孔氏『述而不作』之旨,將宋以後諸家之說分類採輯,以爲研究斯書之助,定名曰論語集釋

一、是書內容計分十類:

甲、考異。經文有與石經及皇本或他書所引不同者,日本、高麗版本文字有異者,均列入此門其材料則以阮元論語校勘記翟灝四書考異、日本山井鼎七經考文葉德輝天文本論語校勘記等爲主。

乙、音讀。字音讀法及句讀有不同者入此門。其材料以陸德明經典釋文武億經讀考異爲主。

丙、考證。自閻若璩撰四書釋地江永鄉黨圖考以後,世人漸知考證名物之重要。故人名、地名、器物、度數之應考證者無論矣,此外如大戴禮說苑新序春秋繁露韓詩外傳中論論衡諸書有涉及論語之解釋者,以其爲漢儒舊說,亦附此門。

丁、集解。有可採者亦附入此門。

戊、唐以前古注。此門包含最廣,上自漢末,下及於唐,中間南北朝諸家著述爲北堂書鈔太平御覽藝文類聚所引者備例無遺。其材料以皇侃義疏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爲主,計所採者凡三十八家,列舉如左:

劉歆論語注
包咸論語章句
鄭玄論語注
王朗論語說
王弼論語釋疑
衛瓘論語集注
繆播論語旨序
繆協論語說
郭象論語體略
欒肇論語釋疑
虞喜論語讚注
庾翼論語釋
李充論語集注
范甯論語注
孫綽論語集注
梁覬論語注
袁喬論語注
江熙論語集解
殷仲堪論語解
張憑論語注
蔡謨論語注
顏延之論語說
釋惠琳論語說
沈驎士論語訓注
顧歡論語注
梁武帝論語注
太史叔明論語注
褚仲都論語義疏
皇侃論語義疏
沈峭論語注
熊埋論語說
季彪論語注
陸特進論語注
穎子巖論語注
李巡論語注
張封溪論語注
論語隱義注
論語筆解

己、集注。集注文字稍繁,故採擇以內注爲限,外注有特別精采者始行列入。但其中貶抑聖門、標榜門户者,因有後人之辯論,不能不列入原文,可分別觀之。

庚、別解。集解集注以外,如有新穎之說,別爲『別解』一門。其不止一說者,則分爲一二三四以區別之。

辛、餘論。清初漢學家立論,時與宋儒相出入,擇其言論純正、無門户偏見者,爲『餘論』一門。其有宋以後諸家注釋可補集注所未備而不屬於考證者,亦附入之。

壬、發明。宋學中陸王一派多以禪學詁經,其中不乏確有心得之語。即程朱派中亦間有精確不磨之論。蓋通經原以致用,孔氏之言,可以爲修己處世之準繩、齊家治國之方法者,當復不少。惜無貫串說明之書,僅一四書反身錄,尙多未備。因欲後人研究論語者發明其中原理原則,故特立此門。

癸、按語。凡集解集注、別解諸說不同者,必須有所棄取,別爲按語以附於後。此外,自考異以下間有所見者亦同。

以上十種,非必各章皆備,無則缺之。

一、研究論語之法,漢儒與宋儒不同。漢儒所重者,名物之訓詁,文字之異同。宋儒則否,一以大義微言爲主。惜程朱一派好排斥異己,且專宣傳孔氏所不言之理學,故所得殊希。陸王派雖無此病,然援儒入墨,其末流入於狂禪,亦非正軌。故論語一書,其中未發之覆正多。是書職責,在每章列舉各家之說,不分門户,期於求一正當解釋,以待後來學者,藉此以發明聖人立言之旨。

一、朱子集注,元明以來以之取士,幾於人人習之。清初漢學再興,始有持異議者。譽之者尊爲聖經賢傳,一字無敢踰越;詆之者置之不議不論之列。如王闓運所著之論語訓,漢、魏、六朝諸家之說備列無遺,獨於朱注一字不及,漢宋門户,隱若劃一鴻溝。黃式三論語後案始以集解集注並列,然其旨仍在袒漢學。實則集注雖考證稍疏,然字斟句酌,亦非無一長可取,不能概行抹殺。是書先列集解,爲漢學所宗;次集注,爲宋學所本;中間增『唐以前古注』一門,搜羅漢、魏、六朝及唐人論語著述,片言隻字,必一一搜剔,不使遺漏,庶幾已佚之書,賴以不墮。其近人著述,有罕見之本,或篇帙無多,恐其日久失傳,往往全部收入,亦本斯旨。

一、論語一書,言訓詁者則攻宋儒,言義理者則攻漢學。平心論之,漢儒學有師承,言皆有本,自非宋儒師心自用者所及。集注爲朱子一生精力所注,其精細亦斷非漢儒所及。蓋義理而不本於訓詁,則謬說流傳,貽誤後學;訓詁而不求之義理,則書自書,我自我,與不讀同。二者各有所長,不宜偏廢。是書意在詁經,惟求其是,不分宗派,苟有心得,概與採錄。

一、全書共百餘萬言,所採書目均一一列表備查。其未見原書者,必注明出處。其有引出某書而某書實無其文者,則仍以原書著錄,以便尋檢。此外六朝已佚古籍,或雖爲近人著作而爲罕見之本者,則仿四庫全書總目之例,別爲簡明提要以附於後。

一、所採之書,以四庫著錄及列入續皇清經解爲限。其四庫未收、及宋儒一派之著述未採入皇清經解者,則擇其尤純正而有心得者。其專爲舉業而設,類似高頭講章,如四書本義匯參,及一切庸惡陋劣如四書大全之類,概不採錄。

一、語錄仿自禪宗,釋子不讀書,出語恒多俚俗。宋儒學既近禪,並形式上亦必力求其似,殊爲無取。茲篇除朱子或問語類外,其他語錄中雖有關於論語之研究,以其出言鄙倍,概不採錄。

一、宋以後諸儒往往於劄記中考據論語如困學紀聞日知錄十駕齋養新錄之類無慮數十種,其中不乏可採之處,雖非專著,亦在兼採之列。

一、宋儒理學爲儒、釋、道混合之一種哲學,本可成一家言,但必以爲直接孔孟心傳道統,則余未敢信。一部論語中,何嘗有一個『理』字?而集注釋天爲即理也,釋天道爲天理;又遇論語凡有『斯』字或『之』字,悉以『理』字填實之。皆不免强人就我,聖人胸中何嘗有此種理障耶?朱子嘗云:『聖賢議論,本是平易。今推之使高,鑿之使深。』然集注釋『子在川上』,釋曾點言志,仍不免過高之病。以此立說著書,未嘗不可,但非解經正軌,讀者當分別觀之。

一、清初戴東原毛西河諸家喜攻朱注考證之失,殊不知朱子嘗與人言:『讀書玩理外,考證別是一種功夫,某向來不曾做。』朱子博極群書,並非力不能爲。而其言如此,蓋當時風氣不尙考證。以古人不經意之事,而蹈隙乘瑕攻之,不過以其名高耳,然猶曰:『是漢學家言也』。至顏、李同爲理學而亦攻朱,則更無謂。蓋漢儒恪守家法,篤信師說,從未敢輕詈古人。至更易經傳,推翻舊說,其風固自宋人開之。集注至以樊遲爲粗鄙近利以子夏、子游爲語有流弊,敢於詈及先賢,更不足爲訓。以朱子之賢,猶有此失。是書力矯此弊,凡意氣詬争之語、門户標榜之詞,概不採錄。

一、集注喜貶抑聖門,爲全書最大污點,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毛西河聖門釋非錄論之詳矣。是書凡攻朱之語,例不採錄,然對此不能不設例外。昔阮嗣宗口不談人過,人稱其盛德。何況對於古人。子貢方人,孔子以爲不瑕。故古來叢謗之深,無如朱子者,雖係無心之過,究屬嗔心過重,錄之所以示戒也。

一、宋儒以禪理詁經,好之者喜其直截痛快,惡之者又目其爲陽儒陰釋。考朱子答孫敬甫書『少時喜讀禪學文字』,又與張侍郎書云:『左右既得此把柄入手,便可改頭換面。欲用儒家言語說向士大夫,接引從來學者。』是宋儒固不自諱。竊以爲孔子之道至大,無所不包,不特釋而已,即道家亦有與之同者,如無爲而治一章是也。魏、晉諸儒喜以道家言詁經,苟有一得,未嘗不可兼收並蓄。蓋孔子之言有與釋家同者,如『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與佛家之破除二執,有何區別耶?其與之異者,則不必强爲附會。陸、王一派末流如羅念菴陳白沙輩,幾於無語不禪,亦是一病。是篇於末流狂禪一派牽强附會之語,概不採錄。

一、孔子之言,俟諸百世而不惑,所以爲至聖,不必後人代爲辯護周旋。集注於『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則曰:『非箝其口使不敢言也。』於『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下引程子曰:『聖人設教,非不欲家喻而户曉也。若曰聖人不使民知,則是後世朝四暮三之術也,豈聖人之心乎?』殊不知聖人之言絶無流弊,觀於今日歐洲之國會民主政治,此二章真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洵萬古不易之至言也,何所用其廻護耶!自歐化東漸,不特疑聖,且有誣聖以爲名高者矣。是書採錄斷自清代,凡現代名人之著述,除純粹解經者外,其他中西合參、新舊融會之作,值此是非淆亂、靡所折衷去取之間,懼多私見,故雖有佳篇,概從割愛,恕不採錄。補遺之責,期之後人。

字數:2841,最後更新時間:202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