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蒙學部
字辭部
三家部儒家
三家部道家
三家部佛家
易學部
史地部
諸子部
格致部
術數部
醫學部
文學部
藝術部
類書部
譜錄部
目錄部
作者專欄
關於本站
東里論壇
章回目錄
欄目導航
回頂部
到底部
转成简体
隱藏注疏
書名
章節标題
作者
百度全文
表第二
宰輔二
章內目錄
表第二
宰輔二
热門圖書
◎ 肉蒲團
◎ 四庫全書總目
◎ 紅樓夢
◎ 古文觀止
◎ 漢書
◎ 史記
◎ 唐詩三百首
◎ 論語正義
◎ 周易集解纂疏
◎ 三國志注
東里書齋
➩
史地部
➩
正史類
➩《
宋史
》
宋史卷二百一十一
表第二
宰輔二
西元
紀年
宰相進拜加官
罷免
執政進拜加官
罷免
1033
二年癸酉
四月己未,張士遜自刑部尚書
、平章事加門下侍郎、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
李迪自資政殿大學士、工部尚書、判都省以本官平章事加集賢殿大學士。
十月戊午,呂夷簡自武勝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陳州
加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
張士遜
呂夷簡
李迪
四月己未,呂夷簡自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以使相判澶州
。
十月戊午,中書侍郎
、平章事張士遜以過楊崇勳飲,稽留慰班,爲中丞范諷所劾,以左僕射判河南府,己未,改授使相。
四月己未,王隨自翰林侍讀學士、戶部侍郎除參加政事。
李諮自樞密直學士、禮部侍郎,權三司使遷樞密副使。
王德用自步軍副都指揮使、福州觀察使加檢校太保、簽書樞密院事。
五月乙亥,李諮丁父憂起復。
十月戊午,王曙自資政殿學士、吏部侍郎、知河南府加檢校太傅,遷樞密使。
宋綬自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刑部侍郎除參知政事。
王德用自檢校太保、簽書樞密院事,蔡齊自龍圖閣學士、權三司使事,並遷樞密副使。
四月己未,張耆自樞密使以左僕射、檢校太師兼侍中、護國軍節度使判許州。
夏竦自樞密副使以禮部尚書知襄州。
陳堯佐自參知政事以戶部尚書
知永興軍。
范雍自樞密副使以戶部侍郎知荊南府。
趙稹自樞密副使以尚書左丞知河中府。
晏殊自參加政事以禮部尚書知江寧府。
十月戊午,楊崇勳自樞密使以河陽三城節度使
、同平章事判許州。
十一月癸亥朔,參知政事薛奎辭疾,以資政殿學士判都省免。
1034
景祐元年甲戌
李迪
呂夷簡
七月庚子,王曙自樞密使加平章事。
八月庚午,王曾自天平軍節度使、檢校太師、同平章事除樞密使。
八月癸亥,樞密使王曙卒。
1035
二年乙亥
二月戊辰,王曾自樞密使加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呂夷簡自門下侍郎兼吏部尚書、平章事加右僕射。
十一月乙巳,夷簡加申國公,曾加沂國公。
李迪
呂夷簡
王曾
二月戊辰,李迪自集賢殿大學士、工部尚書、平章事以刑部尚書知亳州。
二月戊辰,王隨自參知政事加吏部侍郎,李諮自樞密副使加戶部侍郎,並知樞密院事。
王德用自簽書樞密事加奉國軍節度使留後
,韓億自御史中丞加工部侍郎,並同知樞密院事。
蔡齊自樞密副使加禮部侍郎,盛度自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加禮部侍郎,並除參知政事。
1036
三年丙子
呂夷簡
王曾
十二月丁卯,王德用自同知樞密院事進知樞密院事。
章得象自翰林學士承旨兼侍讀學士、龍圖閣直學士、禮部侍郎遷同知樞密院事。
十二月丙寅,樞密副使李諮卒。
1037
四年丁丑
四月甲子,王隨自知樞密院事加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
陳堯佐自戶部侍郎、知鄭州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呂夷簡
王曾
王隨
陳堯佐
四月甲子,呂夷簡自右僕射、申國公以鎮安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許州。
王曾自右僕射、沂國公以左僕射、資政殿大學士判鄆州。
四月甲子,盛度自禮部侍郎、參知政事除知樞密院事。
王鬷自樞密直學士、左司郎中、右諫議大夫除同知樞密院事。
韓億自工部侍郎、同知樞密院事,遷三司使,程琳自吏部侍郎石中立自翰林學士承旨兼龍圖閣學士,並除參知政事。
庚午,王德用自樞密副使加定武軍節度使
。
初,呂夷簡、王曾不協,曾言夷簡招權,交論於上前,參知政事宋綬善夷簡,樞密副使蔡齊頗附曾。四月甲子,綬以尚書左丞,齊以吏部侍郎並免。
1038
寶元元年戊寅
三月戊戌,張士遜自山南東道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加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
章得象自同知樞密院事守本官加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王隨
陳堯佐
張士遜
章得象
先是,右司諫韓琦屢言,宰執非才,三月戊戌,王隨自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彰信軍節度使守本官判河陽。
陳堯佐自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淮康軍節度使守本官判鄭州。
十一月乙卯,王曾薨。
三月戊戌,盛度自知樞密院事加武寧軍節度使、檢校太傅,王鬷自知樞密院事,加龍圖閣學士李若谷自工部侍郎權知開封府,並除參知政事。
王博文自龍圖閣直學士、給事中、權三司使,加龍圖閣直學士陳執中自工部郎中、知永興軍加右諫議大夫,並除同知樞密院事。
四月乙亥,張觀自給事中、權御史中丞除同知樞密院事。
三月戊戌,韓億自參知政事罷守本官歸班,尋知應天府。
石中立自參知政事以戶部侍郎、資政殿學士免。
四月癸酉,同知樞密院事王博文卒。
1039
二年己卯
張士遜
章得象
五月壬子,夏守贇自鎮海軍節度使、真定都部署除知樞密院事。
十月壬寅,王鬷自參知政事加工部侍郎,除知樞密院事。
宋庠自翰林學士、知制詰加諫議大夫,除參知政事。
五月壬子,王德用自宣徽南院使、定國軍節度使、樞密副使以武寧軍節度使免
。
十月丁酉,盛度自武寧軍節度使、知樞密院事坐馮士元事,奪節貶秩,以尚書右丞知揚州。程琳自參知政事以光祿卿知潁州。
1040
康定元年庚辰
五月壬戌,呂夷簡自鎮安軍節度使、判許州
,加右僕射、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
張士遜
章得象
呂夷簡
五月壬戌,張士遜自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平章事罷守太傅,進封鄧國公。
三月戊寅,晏殊自三司使、刑部尚書,宋綬自禮部尚書、知河南府,並除知樞密院事。
王貽永自保安軍節度使、檢校太傅、駙馬都尉除同知樞密院事。
七月丁亥,夏守贇自宣徽南院使、陝西都部署復除同知樞密院事。
八月戊申,杜衍自龍圖閣學士、刑部侍郎、權知開封府除同知樞密院事。
九月戊午,宋綬自守尚書左丞,起復加翰林學士兼龍圖閣學士晁宗愨自左司郎中、知制誥加右諫議大夫,並除參知政事。
鄭戩自龍圖閣直學士、起居舍人、權三司使加右諫議大夫除同知樞密院事。
戊辰,晏殊自知樞密院事加檢校太傅、樞密使。
王貽永、杜衍、鄭戩並自同知樞密院事進樞密副使。
二月丁亥,夏守贇自知樞密院事除宣徽南院使、陝西都部署兼經略安撫等使。
三月戊寅,知樞密院事王鬷,同知樞密院事陳執中、張觀,並以西兵不利,又議鄉兵不決,鬷知河南府,執中知青州,觀知相州。
九月戊午,李若谷自參知政事以疾授資政殿大學士、吏部侍郎、提舉會靈觀。
十二月癸卯,參知政事宋綬卒。
1041
慶曆元年辛巳
十月壬午,呂夷簡自右僕射加司空,固辭。
章得象
呂夷簡
五月辛未,王舉正自翰林學士、兵部侍郎
、知制誥加右諫議大夫除參知政事。
任中師自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知益州,任布自給事中、知河南府,並除樞密副使。
五月辛未,宋庠自參知政事本官知揚州。
鄭戩自樞密副使以資政殿學士知杭州。
1042
二年壬午
七月壬午,呂夷簡自右僕射、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判樞密院事。
章得象自守同知樞密院事、平章事兼樞密使。
晏殊自樞密使加同平章事。
九月丙午,呂夷簡改兼樞密使。是年冬,夷簡以疾授司空平章軍國重事,固辭。
章得象
呂夷簡
晏殊
三月辛酉,晁宗愨自參知政事以疾遷資政殿學士、給事中免。
七月丙午,任布自樞密副使遷秩知河陽府。
1043
三年癸未
三月戊子,呂夷簡自司空、平章軍國重事以疾授司徒、監修國史,與議軍國大事。
章得象自平章事加工部尚書、昭文館大學士,晏殊自檢校太尉、刑部尚書、同平章事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並兼樞密使。
九月戊辰,章得象加監修國史。
章得象
呂夷簡
晏殊
四月甲子,司徒呂夷簡罷與議軍國大事,九月戊辰,以太尉致仕。
三月戊子,夏竦自宣徽南院使判蔡州遷戶部尚書,除樞密使。
賈昌朝自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除參知政事。
富弼自右正言、知制誥、史館修撰除右諫議大夫、樞密副使,固辭。
四月甲辰,韓琦自陝西四路馬步軍都部署、兼經略安撫招討等使、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范仲淹自安撫經略招討使,並樞密副使。
乙巳,杜衍自吏部侍郎、樞密副使除樞密使。
七月丁丑,范仲淹自樞密副使除參知政事,富弼自史館修撰除樞密副使,皆固辭,八月丁未,復命之。
四月乙巳,樞密使夏竦既至,爲臺諫所論免。
七月丙子,王舉正自參知政事以資政殿學士知許州。
九月乙亥,任中師自樞密副使以禮部侍郎、資政殿學士知永興軍。
1044
四年甲申
九月甲申,杜衍自檢校太傅依前行吏部侍郎加同平章事兼樞密使、集賢殿大學士。
晏殊
章得象
杜衍
九月庚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晏殊爲孫甫、蔡襄所論,以工部尚書知潁州。
六月壬子,范仲淹自參知政事出爲陝西、河東宣撫使。
八月甲午,富弼自樞密副使出爲河北宣撫使。
九月甲寅,賈昌朝自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加檢校太傅、行工部侍郎、樞密使。
陳執中自資政殿學士、工部侍郎、知青州除參知政事,蔡襄、孫甫等言其剛愎不可任,上不聽。
1045
五年乙酉
正月丙戌,賈昌朝自樞密使、檢校太傅依前工部侍郎加同平章事兼樞密使、集賢殿大學士。
四月戊申,陳執中自參知政事依前行工部侍郎加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昌朝尋加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兼譯經潤文使。
杜衍
章得象
賈昌朝
陳執中
正月丙戌,杜衍自行吏部侍郎、同平章事以行尚書左丞知兗州。
四月戊申章得象自檢校太尉、工部尚書、同平章事以檢校太傅、同平章事、鎮安軍節度使知陳州。
十月庚辰,詔宰臣罷兼樞密使。
正月丙戌,王貽永自宣徽南院使、保寧軍節度使依前檢校太傅除樞密使。
宋庠自資政殿學士、給事中、知鄆州除參知政事。
吳育自翰林學士、禮部郎中、知制誥、權知開封府加右諫議大夫,龍圖閣學士龐籍自右諫議大夫
、知延州,並除樞密副使。
四月庚戌,吳育自諫議大夫、樞密副使除參知政事。
丁度自翰林學士承旨、端明殿學士除工部尚書
、樞密副使。
正月乙酉,范沖淹自右諫議大夫以資政殿學士出知邠州兼陝西四路沿邊安撫使。
富弼自右諫議大夫以資政殿學士、京東西路安撫使兼知鄆州,用錢明逸疏也。
先是,樞密副使韓琦上疏,論富弼不當輕罷,不報。董士廉又訟水洛城事,三月辛酉,琦以資政殿學士出知揚州。
1046
六年丙戌
賈昌朝
陳執中
二月癸丑,王貽永自檢校太傅、樞密使加同平章事。
八月癸酉,參知政事吳育以與賈昌朝論事不合,改樞密副使。
丁度自工部侍郎、樞密副使除參知政事。
1047
七年丁亥
三月乙未,陳執中自工部侍郎、平章事加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兼譯經潤文使。
賈昌朝
陳執中
先是,賈昌朝與吳育爭論上前,三月乙未,昌朝以武勝軍節度使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
初,上欲以河陽三城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知大名府夏竦爲相,臺諫言其與陳執中素不合,三月乙未,乃命竦爲樞密使。
文彥博自樞密直學士、戶部郎中、知益州加右諫議大夫,除樞密副使。丁酉,除參知政事。
高若訥自右諫議大夫、御史中丞除樞密副使。
三月乙未,吳育自右諫議大夫、樞密副使以給事中歸班。
1048
八年戊子
閏正月戊申,文彥博自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加行禮部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陳執中
文彥博
四月辛未,明鎬自端明殿學士、給事中、權三司使
除參知政事。
五月辛酉,宋庠自給事中、參知政事除樞密使。
龐籍自樞密副使、左諫議大夫除參知政事。
四月辛未,丁度自參知政事遷紫宸殿學士兼侍讀學士。
五月辛酉,夏竦自樞密使以檢校太師依前同平章事、河陽三城節度使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司,以何郯論其姦邪故也。
六月甲午,參知政事明鎬卒。
1049
皇祐元年己丑
八月壬戌,文彥博自行禮部侍郎、同平章事加吏部侍郎、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
宋庠自樞密使、檢校太傅、行工部侍郎加兵部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陳執中
文彥博
八月壬戌,陳執中自工部侍郎、平章事以兵部尚書出知陳州。
是歲,賈昌朝自山南東道節度使、同平章事、安國公、判鄭州依前尚書右僕射、觀文殿大學士判尚書都省。
八月壬戌,王貽永自樞密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加兼侍中。
龐籍自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加檢校太傅、行工部侍郎、樞密使。
高若訥自樞密副使、右諫議大夫加工部侍郎,除參知政事。
梁適自翰林學士、吏部郎中加右諫議大夫,除樞密副使。
1050
二年庚寅
文彥博
宋庠
1051
三年辛卯
十月庚子,龐籍自樞密使、檢校太傅依前戶部侍郎加同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兼譯經使。
文彥博
宋庠
龐籍
先是,包拯、吳奎等言宋庠無所建明,三月庚申,庠以行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出知河南府。
十一月庚子,文彥博自吏部侍郎、同平章事以行吏部尚書、觀文殿學士出知許州。
三月庚申,劉沆自龍圖閣學士、工部侍郎、權知開封府除參知政事。
十月庚子,高若訥自戶部侍郎、參知政事除檢校太傅、樞密使。
辛丑,梁適自樞密副使、給事中除參知政事。
王堯臣自給事中、翰林學士承旨除樞密副使。
1052
四年壬辰
龐籍
先是,樞密使王貽永以疾求罷,五月丁未,聽解侍中,爲同平章事,依前樞密使。
六月丁亥,狄青自彰化軍節度使、知延州除檢校司空、樞密副使,王舉正、賈黯皆論其不可,不聽。九月庚午,青宣徽南院使、荊湖北路宣撫使、都大提舉廣南東西路經制盜賊事,辛未,詔宣撫回日,依前樞密副使。
1053
五年癸巳
七月壬申,陳執中自集慶軍節度使、判大名府加行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兼譯經潤文使。
梁適自參知政事加禮部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龐籍
陳執中
梁適
龐籍甥與堂吏受賕,諫官韓絳論之,七月壬申,籍依前戶部侍郎、同平章事以京東西路安撫使出知鄆州。
二月癸未,狄青以宣徽南院使復爲樞密副使。
五月乙巳,狄青自樞密副使、護國軍節度使、檢校太尉、河中尹兼御史大夫仍守前官除樞密使。
丁未,孫沔自樞密直學士、給事中、知杭州除樞密副使。
五月乙巳,高若訥自戶部侍郎、樞密使以尚書左丞、觀文殿學士兼羣牧制置使免。
1054
至和元年甲午
八月丙午,劉沆自參知政事依前工部侍郎加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陳執中
梁適
劉沆
七月丁卯,中丞孫抃等劾梁適,戊辰,適罷,守本官出知鄭州,尋加觀文殿大學士、知秦州。
二月壬戌,田况自三司使、禮部侍郎除樞密副使。
三月己巳,王德用自檢校太師、同平章事兼羣牧制置使、判鄭州、冀國公,仍守前官除樞密使兼河陽三城節度使。
七月丁卯,程戡自端明殿學士、給事中、知益州除參知政事。
二月壬戌,孫沔自樞密副使以資政殿學士出知杭州。
三月己巳,王貽永自樞密使依前檢校太師,以行尚書右僕射兼侍中、鄧國公、景靈宮使領彰德軍節度使。
1055
二年乙未
六月戊戌,文彥博自忠武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兼知永興軍加禮部尚書、同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兼譯經潤文使。
富弼自宣徽南院使、檢校太保、判并州加戶部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劉沆自工部侍郎、同平章事加兵部侍郎、監修國史。
陳執中
劉沆
文彥博
富弼
六月戊戌,行吏部尚書、同平章事陳執中以檢校太尉、同平章事、鎮海軍節度判亳州。
1056
嘉祐元年丙申
十二月壬戌,文彥博自禮部尚書、同平章事加監修國史。
劉沆
文彥博
富弼
中丞張昪等論劉沆疏十七上,十二月壬子,沆以行工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出知應天府。
閏三月癸未,王堯臣自樞密副使、給事中除戶部侍郎、參知政事。
程戡自給事中、參知政事除戶部侍郎、樞密副使。
八月癸亥,韓琦自三司使加檢校少傅,依前行工部尚書、樞密使。
十一月辛巳,賈昌朝自山南東道節度使
、檢校太師兼侍中、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許國公,仍守前官除樞密使、襄州觀察使。
十二月壬子,曾公亮自翰林學士、權知開封府除給事中、參知政事。
八月癸亥,狄青自樞密使依前檢校太尉,以同平章事、護國軍節度使判陳州。
十一月辛巳,王德用自樞密使依前檢校太師,以同平章事、景靈宮使領忠武軍節度使。
十二月壬戌,樞密使賈昌朝辭兼侍中。
1057
二年丁酉
文彥博
富弼
1058
三年戊戌
六月丙午,富弼自戶部侍郎、同平章事加禮部侍郎、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兼譯經潤文使。
韓琦自樞密使、工部尚書依前官加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文彥博
富弼
韓琦
六月丙午,文彥博自檢校太師、同平章事以河陽三城節度使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
六月丙午,宋庠自觀文殿大學士依前行兵部尚書、同平章事兼羣牧制置使、樞密使。
田况自樞密副使、禮部侍郎、檢校太傅除樞密使。
張昪自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除樞密副使。
六月丙午,賈昌朝自樞密使以行尚書左僕射、檢校太師兼侍中、景靈宮使領鎮安軍節度使。
八月己未,參知政事王堯臣卒。
1059
四年己亥
富弼
韓琦
五月丙辰,田况自樞密使以尚書右丞、觀文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提舉景靈宮事。
1060
五年庚子
富弼
韓琦
四月癸未,孫抃自翰林學士承旨兼侍讀學士、禮部侍郎除樞密副使。
十一月辛丑,曾公亮自參知政事、檢校太傅依前禮部侍郎除樞密副使
。
張昪自樞密副使、右諫議大夫,孫抃自禮部侍郎、樞密副使,並除參知政事。
歐陽修自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禮部侍郎、知制誥、史館修撰,陳旭自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趙槩自御史中丞、加禮部侍郎,並除樞密副使。旭後改名升之。
四月癸未,程戡自樞密副使以禮部侍郎
、觀文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同羣牧制置使免。
十一月辛丑,宋庠自檢校太尉、行兵部尚書、同平章事兼羣牧制置使、莒國公、樞密使以河陽三城節度使、同平章事判鄭州。
1061
六年辛丑
六月甲戌,富弼起復以前官同平章事,固辭。
閏八月庚子,韓琦自工部尚書、同平章事加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
曾公亮自樞密副使、檢校太傅兼羣牧制置使、行吏部侍郎加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韓琦
曾公亮
三月己亥,禮部侍郎、同平章事富弼丁母憂。
四月庚辰,包拯自三司使、給事中除樞密副使。
閏八月庚子,張昪自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加檢校太傅、行工部侍郎,除樞密使。
歐陽修自禮部侍郎、樞密副使除參知政事。
胡宿自翰林學士兼端明殿學士、翰林學士、左司郎中、知制誥、史館修撰除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
四月庚辰,樞密副使陳旭以資政殿學士知定州。
1062
七年壬寅
韓琦
曾公亮
三月乙卯,趙槩自樞密副使、禮部侍郎除參知政事。
吳奎自翰林學士、權知開封府除樞密副使。
三月乙卯,孫抃自參知政事以觀文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
、同羣牧制置使免。
五月庚午,樞密副使包拯卒。
1063
八年癸卯英宗四月壬申朔即位
韓琦
曾公亮
五月戊午,富弼既除喪,授樞密使、檢校太師、行禮部尚書、同平章事。
1064
治平元年甲辰
閏五月戊辰,韓琦自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同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魏國公加尚書右僕射。
韓琦
曾公亮
十二月丙午,王疇自翰林學士、禮部侍郎除樞密副使。
十二月戊子,樞密副使吳奎丁父憂。
1065
二年乙巳
韓琦
曾公亮
三月己未,起復吳奎,奎固辭。
五月癸亥,陳旭自資政殿學士、禮部侍郎除樞密副使。
七月庚辰,文彥博自淮南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侍中、行揚州大都督長史、潞國公除樞密使。
辛巳,呂公弼自工部侍郎、權三司使、樞密直學士除守本官、樞密副使。
二月癸卯,樞密副使王疇卒。
七月癸亥,富弼自行戶部尚書以檢校太師、同平章事、鎮海軍節度使判河陽。
庚辰,張昪自樞密使辭疾,以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彰信軍節度使判許州。
1066
三年丙午
韓琦
曾公亮
四月庚戌,郭逵自殿前都虞候、容州觀察使加檢校太保,除同簽書樞密院事。
四月庚戌,胡宿自樞密副使以觀文殿學士、吏部侍郎知杭州。
十月丁亥,郭逵自同簽書樞密院事除陝西四路沿邊宣撫使兼判渭州。
1067
四年丁未神宗正月丁巳即位
正月戊辰,韓琦自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魏國公加守司空兼侍中。
九月壬寅,曾公亮自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尚書左僕射。
韓琦
曾公亮
九月辛丑,韓琦自守司空兼侍中、同平章事、魏國公以守司徒兼侍中、檢校太師、鎮安武勝軍節度使判相州。
正月丙寅,吳奎除喪,復樞密副使。三月癸酉,以禮部侍郎參知政事。
九月辛丑,呂公弼自樞密副使、刑部侍郎除檢校太傅、樞密使。
張方平自翰林學士承旨兼龍圖閣學士、端明殿學士、戶部尚書,趙抃自龍圖閣學士、右司郎中、知諫院,並除參知政事。抃遷右諫議大夫。
韓絳自三司使、吏部侍郎,邵亢自樞密直學士、兵部員外郎、知開封府,並除樞密副使。亢遷右諫議大夫。
三月壬申,歐陽修自尚書右丞
、參知政事以觀文殿學士、刑部尚書知亳州。
九月辛丑,吳奎自參知政事以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知青州。
陳旭自樞密副使、戶部侍郎以觀文殿學士、尚書右丞
知越州。癸卯,郭逵自同簽書樞密院事以宣徽南院使判鄆州。
十月己酉,參知政事張方平丁父憂。
1068
熙寧元年戊申
曾公亮
正月丙申,唐介自龍圖閣學士、給事中、權三司使除參知政事。
七月己卯,陳旭自觀文殿學士、尚書左丞、知越州除知樞密院事。
正月丙申,趙槩自參知政事以吏部尚書、觀文殿學士知徐州。
十二月辛酉,邵亢自樞密副使以資政殿學士、給事中知越州。
1069
二年己酉
二月己亥,富弼自觀文殿大學士、行尚書左僕射,鄭國公依前左僕射加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
十月丙申,曾公亮自行吏部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加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兼譯經潤文使魯國公。
陳旭自尚書右丞、知樞密院事加行禮部尚書、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富弼
曾公亮
陳旭
十月丙申,富弼自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加檢校太師,依前行左僕射、同平章事以武寧軍節度使判亳州。
二月庚子,王安石自翰林學士、工部侍郎兼侍講除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
四月丁未,參知政事唐介卒。
1070
三年庚戌
十二月丁卯,韓絳自吏部尚書
、參知政事加同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
王安石自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加禮部侍郎、同平章事、監修國史。
曾公亮
陳旭
韓絳
王安石
九月庚子,曾公亮自行吏部侍郎、同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以守司空、檢校太師兼侍中領河陽三城節度使、集禧觀使,五日一奉朝請。
十月戊寅,陳旭自行禮部尚書、同平章事丁母憂。
二月壬申,司馬光自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右諫議大夫、史館修撰除樞密副使,辭不拜。
四月己卯,韓絳自樞密副使除兼參知政事。
七月壬辰,馮京自□部侍郎
、權御史中丞除右諫議大夫、樞密副使。
九月辛丑,馮京自樞密副使除參知政事。
吳充自翰林學士、右司郎中、權三司使除右諫議大夫、樞密副使。
十二月丁卯,王珪自翰林學士承旨、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禮部侍郎仍守本官,除參知政事。
四月己卯,趙抃自參知政事、右諫議大夫以資政殿學士知杭州。
七月壬辰,呂公弼自樞密副使以吏部侍郎、觀文殿大學士知太原府
。
九月乙未,韓絳自樞密副使除陝西路宣撫使。
1071
四年辛亥
正月壬子,陳旭起復,仍禮部尚書加同平章事,辭不拜。
韓絳
王安石
三月丁未,韓絳自同平章事守吏部侍郎,知鄧州。
1072
五年壬子
王安石
二月丙寅,蔡挺自龍圖閣直學士、右諫議大夫、知渭州除樞密副使。
十二月壬午,陳旭以檢校太傅、行禮部尚書、同平章事除樞密使。
1073
六年癸丑
王安石
四月己亥,文彥博自劍南西川節度使、守司空兼侍中、樞密使以守司徒兼侍中、河東節度使判河陽。
1074
七年甲寅
四月丙戌,韓絳自觀文殿大學士、行吏部侍郎、知大名府守本官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
王安石
韓絳
四月丙戌,王安石自禮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吏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
四月丙戌,呂惠卿自翰林學士、右正言兼侍讀除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
十二月丁卯,王韶自觀文殿學士兼端明殿學士、龍圖閣學士、禮部侍郎、知熙州除樞密副使。
1075
八年乙卯
二月癸酉,王安石自觀文殿大學士、吏部尚書、知江寧府依前官加同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
韓絳
王安石
八月庚戌,韓絳自觀文殿大學士、行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禮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許州。
四月戊寅,吳充自樞密副使、右諫議大夫除檢校太傅、行工部尚書
、樞密使。
十二月壬寅,元絳自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判太常寺兼羣牧使、工部侍郎除參知政事。
曾孝寬自龍圖閣直學士、起居舍人兼樞密都承旨、同羣牧使除樞密直學士、簽書樞密院事。
正月庚子,蔡挺自右諫議大夫、樞密副使以資政殿學士判南京留司御史臺。
馮京自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以守本官知亳州。
閏四月乙未,陳旭自禮部尚書、同平章事、樞密使以檢校太尉、鎮江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揚州。
十月庚寅,呂惠卿以參知政事守本官知陳州。
1076
九年丙辰
十月丙午,吳充自樞密使、檢校太傅、行工部侍郎守前官加同平章事、監修國史。
王珪自禮部侍郎、參知政事守前官加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王安石
吳充
王珪
十月丙午,王安石自檢校太傅依前尚書左僕射,領鎮南軍節度使判江寧府。
十月丙午,馮京自資政殿學士、右諫議大夫、知成都府除知樞密院事。
1077
十年丁巳
吳充
王珪
二月己亥,王韶自樞密副使以戶部侍郎、觀文殿大學士
知洪州。
1078
元豐元年戊午
吳充
王珪
閏正月壬辰,孫固自權知開封府、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除同知樞密院事。
九月乙酉,呂公著自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寶文閣學士、戶部侍郎,薛向自樞密直學士、工部侍郎,並除同知樞密院事。
閏正月己亥,簽書樞密院事曾孝寬丁父憂,五月庚辰,起復,固辭。
1079
二年己未
吳充
王珪
五月戊子,蔡確自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直學士院、判司農寺除參知政事。
五月甲申,元絳自參知政事以工部侍郎知亳州。
1080
三年庚申
九月丙戌,王珪自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監修國史。
吳充
王珪
三月己丑,吳充辭疾,以吏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西太一宮使免。
二月丙午,章惇自翰林學士、右正言、知審官東院除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
九月癸未,薛向自工部侍郎、同知樞密院事、加正議大夫,孫固自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加太中大夫,並除樞密副使。
丙戌,馮京自通議大夫、知樞密院事除正議大夫、樞密使。
丁亥,呂公著自戶部侍郎、同知樞密院除正議大夫、樞密副使。
1081
四年辛酉
王珪
正月辛亥,孫固自樞密副使、太中大夫除兼羣牧制置使、知樞密院事。
呂公著自樞密副使、正議大夫,加龍圖閣直學士韓縝自太中大夫、樞密都承旨兼羣牧使,並除同知樞密院事。
三月甲辰,張璪自翰林學士除太中大夫、參知政事。
正月辛亥,馮京自正議大夫兼羣牧制置使、樞密使以光祿大夫、觀文殿學士知河陽府
。
三月癸卯,章惇自參知政事坐父俞強占民田及爲朱服所奏,而報上不實,以太中大夫知蔡州。
1082
五年壬戌
是年,改官制,以左、右僕射爲宰相。
四月癸酉,王珪自銀青光祿大夫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依前官加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
蔡確自太中大夫、參知政事依前官加右僕射兼中書侍郎。
王珪
蔡確
四月甲戌,章惇自太中大夫、知定州加守門下侍郎。
張璪自太中大夫、參知政事加守中書侍郎。
蒲宗孟自翰林學士加中大夫、守尚書左丞。
王安禮自翰林學士加中大夫、守尚書右丞。
四月丁丑,呂公著自政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以光祿大夫、資政殿大學士
知定州。
1083
六年癸亥
王珪
蔡確
七月丙辰,韓縝自太中大夫、同知樞密院進知樞密院事。
安燾自太中大夫、試戶部尚書除同知樞密院事。
八月辛卯,王安禮自守尚書右丞除尚書左丞。
李清臣自吏部尚書除中大夫、尚書右丞。
七月丙辰,孫固自知樞密院事以通議大夫、觀文殿學士知河陽。
八月辛卯,蒲宗孟自中大夫以守尚書左丞知汝州。
1084
七年甲子
王珪
蔡確
七月甲寅,王安禮自尚書左丞以端明殿學士知江寧府。
1085
八年乙丑哲宗三月戊戌即位
五月戊午,蔡確自通議大夫、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加兼門下侍郎、左僕射。
韓縝自通議大夫、知樞密院事加兼中書侍郎、右僕射。
王珪
蔡確
韓縝
五月庚戌,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王珪薨。
五月戊午,章惇自通議大夫、門下侍郎除知樞密院事。
司馬光自資政殿學士、通議大夫、知陳州加守門下侍郎。
七月戊戌,呂公著自資政殿大學士、銀青光祿大夫兼侍讀加尚書左丞。
校勘記
〔一〕
刑部尚書 按長編卷一一一明道元年二月,張士遜除刑部尚書、平章事,十一月,遷中書侍郎兼兵部尚書;同書卷一一二明道二年四月,加門下侍郎、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則張爲門下侍郎時已是兵部尚書。宋大詔令集卷五三張士遜拜昭文相制正作「兵部尚書」,此處「刑部」當爲「兵部」之誤。
〔四〕
判陳州 「陳州」原作「陝州」,據本書卷三一一本傳、宋大詔令集卷五三呂夷簡拜昭文制改。
〔二〕
判澶州 按本書卷三一一本傳、長編卷一一二、張方平樂全集卷三六呂夷簡神道碑都說夷簡於是年罷相,判陳州;宋大詔令集卷五三明道二年十月呂夷簡拜昭文制載:呂夷簡以判陳州軍州事復相,則夷簡所判當是陳州。但宋大詔令集卷六六呂夷簡罷相授使相判澶州制,又載夷簡所授是澶州。疑澶州係屬初授,未上任即改陳州,故本傳、長編、神道碑都不載。
〔三〕
中書侍郎 按本表宰相進拜加官欄四月己未條,張士遜已遷門下侍郎,此處不得再稱中書侍郎;長編卷一一三、宋大詔令集卷六六張士遜罷相判河南府制都說門下侍郎、平章事張士遜以左僕射判河南府,此處「中書」當爲「門下」之誤。
〔五〕
戶部尚書 按本書卷二八四本傳、長編卷一一二都作「戶部侍郎」,此處「尚書」當爲「侍郎」之誤。
〔六〕
河陽三城節度使 「河陽」、「三城」原倒,據本書卷二九〇本傳、長編卷一一三乙正。
〔七〕
王德用自簽書樞密事加奉國軍節度使留後 按上文明道二年十月戊午條,王德用已遷樞密副使,此處不應仍書舊銜,本書卷二七八本傳、長編卷一一六都作「樞密副使」,此處誤。又「奉國軍」原作「奉德軍」,據同書同卷改。
〔八〕
王德用自樞密副使加定武軍節度使 按上文景祐三年十二月丁卯條,王德用已進知樞密院事,此處不應仍書舊銜,本書卷二七八本傳、長編卷一二〇都作「知樞密院事」,此處誤。又「定武軍」,長編作「武定軍」。
〔九〕
王德用自宣徽南院使定國軍節度使樞密副使以武寧軍節度使免 「樞密副使」,應作「知樞密院事」,見校勘記〔八〕。「武寧」原作「武密」,據本書卷二七八本傳、長編卷一二三改。
〔一〇〕
判許州 按本書卷三一一本傳,呂「以鎮安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許州,徙天雄軍,未幾,以右僕射入相。」則「許州」應作「天雄軍」方合。長編卷一二七、宋大詔令集卷五三呂夷簡再相制都作「天雄軍」,是。
〔一一〕
兵部侍郎 按本書卷二六六本傳、長編卷一三二都作「兵部郎中」,此處「侍郎」當爲「郎中」之誤。
〔一二〕
龍圖閣學士龐籍自右諫議大夫 「龍圖閣學士」、「右諫議大夫」,本書卷三一一本傳、長編卷一五四都分別作「龍圖閣直學士」、「左諫議大夫」,此處「閣」下當有「直」字,「右」當作「左」。
〔一三〕
工部尚書 按下文慶曆六年八月癸酉條,丁度爲工部侍郎,本書卷二九二本傳、長編卷一五五同,此處「尚書」當爲「侍郎」之誤。
〔一四〕
三司使 原作「三省使」,按宋無「三省使」職官,據本書卷二九二本傳、長編卷一六四改。
〔一五〕
山南東道節度使 「山」原作「京」,按宋無「京南東道節度使」,本書卷二八五本傳、長編卷一八四都作「山南東道節度使」,據改。又本條下文「仍守前官除樞密使襄州觀察使」,按本書本傳、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卷八七賈昌朝神道碑都不載賈除襄州觀察使,疑此處有誤。
〔一六〕
樞密副使 按本書卷一二仁宗紀、卷三一二本傳、長編卷一九二都作「樞密使」,此處「副」字當是衍文。又下文嘉祐六年閏八月庚子條「曾公亮自樞密副使」句的「副」字,也是衍文。
〔一七〕
禮部侍郎 按本書卷二九二本傳、長編卷一九一、宋宰輔編年錄卷五都作「戶部侍郎」,此處「禮部」當爲「戶部」之誤。
〔一八〕
觀文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 「殿」字下原脫「學士兼翰林」五字。按本書卷一六二職官志,觀文殿無侍讀學士,長編卷一九六載:「參知政事孫抃爲觀文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同群牧制置使」,本書卷二九二本傳同,據補。
〔一九〕
尚書右丞 按本書卷一四神宗紀、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附錄卷一歐陽修行狀,「右丞」都作「左丞」,此處「右」字當爲「左」字之誤。
〔二〇〕
尚書右丞 按下文熙寧元年七月己卯條作「左丞」,琬琰集下編卷一五本傳也作「左丞」,此處「右」字當是「左」字之誤。又據宋大詔令集卷五六陳升之拜集賢相制、宋宰輔編年錄卷五,下文熙寧二年十月丙申條「陳旭自尚書右丞」句的「右」字,也是「左」字之誤。
〔二一〕
吏部尚書 按上文治平四年九月辛丑條,韓絳自吏部侍郎除樞密副使;本表下文熙寧四年三月丁未條,韓絳自守吏部侍郎知鄧州;長編卷二一〇、宋大詔令集卷五六韓絳昭文相制也都作吏部侍郎,此處「尚書」當是「侍郎」之誤。
〔二二〕
□部侍郎 「部」上原缺一字,按琬琰集下編卷一六本傳、長編卷二一三都作「禮」,宋宰輔編年錄卷七作「戶」;「侍郎」,三書都作「郎中」。
〔二三〕
呂公弼自樞密副使以吏部侍郎觀文殿大學士知太原府 按上文治平四年九月辛丑條,呂公弼已除樞密使;本書卷三一一本傳、長編卷二一三都說呂自樞密使罷爲觀文殿學士、知太原府,此處「副」、「大」二字當是衍文。
〔二四〕
工部尚書 按長編卷二六二、宋宰輔編年錄卷八都作「工部侍郎」,此處「尚書」當爲「侍郎」之誤。
〔二五〕
觀文殿大學士 按本書卷三二八本傳、長編卷二八〇都作「觀文殿學士」,此處「大」字當是衍文。
〔二六〕
兼群牧制置使樞密使以光祿大夫觀文殿學士知河陽府 「制置」下原脫「使」字,「知」原作「判」。按宋制,使相、左右僕射及宣徽使出守者稱「判」,馮京不屬此例,據本書卷三一七本傳、長編卷三一一改補。
〔二七〕
資政殿大學士 按本書卷三三六本傳、長編卷三二五都說呂是「資政殿學士」,此處「大」字當係衍文。
字數:11072,最後更新時間:
2022-01-18 15:08:53
上一篇:
卷二百一十·表第一·宰輔一
【目錄】
下一篇:
卷二百一十二·表第三·宰輔三
東里書齋專注於古籍全文免費在綫閱讀和檢索,歡迎您的光臨指正!
聯繫我們:
dlsr@163.com
粤ICP备14015598号
粤公网安备 44512202000019号
東里書齋-站點欄目導航
東里書齋-全部書籍列表
【返回封面頁】
宋史目錄
進宋史表
卷一·本紀第一·太祖一
卷二·本紀第二·太祖二
卷三·本紀第三·太祖三
卷四·本紀第四·太宗一
卷五·本紀第五·太宗二
卷六·本紀第六·真宗一
卷七·本紀第七·真宗二
卷八·本紀第八·真宗三
卷九·本紀第九·仁宗一
卷十·本紀第十·仁宗二
卷十一·本紀第十一·仁宗三
卷十二·本紀第十二·仁宗四
卷十三·本紀第十三·英宗
卷十四·本紀第十四·神宗一
卷十五·本紀第十五·神宗二
卷十六·本紀第十六·神宗三
卷十七·本紀第十七·哲宗一
卷十八·本紀第十八·哲宗二
卷十九·本紀第十九·徽宗一
卷二十·本紀第二十·徽宗二
卷二十一·本紀第二十一·徽宗三
卷二十二·本紀第二十二·徽宗四
卷二十三·本紀第二十三·欽宗
卷二十四·本紀第二十四·高宗一
卷二十五·本紀第二十五·高宗二
卷二十六·本紀第二十六·高宗三
卷二十七·本紀第二十七·高宗四
卷二十八·本紀第二十八·高宗五
卷二十九·本紀第二十九·高宗六
卷三十·本紀第三十·高宗七
卷三十一·本紀第三十一·高宗八
卷三十二·本紀第三十二·高宗九
卷三十三·本紀第三十三·孝宗一
卷三十四·本紀第三十四·孝宗二
卷三十五·本紀第三十五·孝宗三
卷三十六·本紀第三十六·光宗
卷三十七·本紀第三十七·寧宗一
卷三十八·本紀第三十八·寧宗二
卷三十九·本紀第三十九·寧宗三
卷四十·本紀第四十·寧宗四
卷四十一·本紀第四十一·理宗一
卷四十二·本紀第四十二·理宗二
卷四十三·本紀第四十三·理宗三
卷四十四·本紀第四十四·理宗四
卷四十五·本紀第四十五·理宗五
卷四十六·本紀第四十六·度宗
卷四十七·本紀第四十七·瀛國公【二王附】
卷四十八·志第一·天文一·儀象 極度 黃赤道 中星 土圭
卷四十九·志第二·天文二·紫微垣 太微垣 天市垣
卷五十·志第三·天文三·二十八舍上
卷五十一·志第四·天文四·二十八舍下
卷五十二·志第五·天文五·七曜 景星 彗孛 客星 流星 妖星 星變 雲氣 日食 日變 日煇氣 月食 月變 月煇氣
卷五十三·志第六·天文六·月犯五緯 月犯列舍上
卷五十四·志第七·天文七·月犯列舍下
卷五十五·志第八·天文八·五緯犯列舍
卷五十六·志第九·天文九·歲星晝見 太白晝見經天 五緯相犯 老人星 景星 彗星 客星
卷五十七·志第十·天文十·流隕一
卷五十八·志第十一·天文十一·流隕二
卷五十九·志第十二·天文十二·流隕三
卷六十·志第十三·天文十三·流隕四
卷六十一·志第十四·五行一上·水上
卷六十二·志第十五·五行一下·水下
卷六十三·志第十六·五行二上·火
卷六十四·志第十七·五行二下·火
卷六十五·志第十八·五行三·木
卷六十六·志第十九·五行四·金
卷六十七·志第二十·五行五·土
卷六十八·志第二十一·律曆一·應天 乾元 儀天曆
卷六十九·志第二十二·律曆二
卷七十·志第二十三·律曆三
卷七十一·志第二十四·律曆四·崇天曆
卷七十二·志第二十五·律曆五
卷七十三·志第二十六·律曆六
卷七十四·志第二十七·律曆七·明天曆
卷七十五·志第二十八·律曆八
卷七十六·志第二十九·律曆九·皇祐渾儀
卷七十七·志第三十·律曆十·觀天曆
卷七十八·志第三十一·律曆十一
卷七十九·志第三十二·律曆十二·紀元曆
卷八十·志第三十三·律曆十三
卷八十一·志第三十四·律曆十四
卷八十二·志第三十五·律曆十五
卷八十三·志第三十六·律曆十六·紹興統元 乾道 淳熙 會元曆
卷八十四·志第三十七·律曆十七·紹熙統天 開禧 成天曆附
卷八十五·志第三十八·地理一·京城 京畿路 京東路 京西路
卷八十六·志第三十九·地理二·河北路 河東路
卷八十七·志第四十·地理三·陝西
卷八十八·志第四十一·地理四·兩浙 淮南東路 淮南西路 江南東路 江南西路 荊湖南路 荊湖北路
卷八十九·志第四十二·地理五·福建路 成都府路 潼川府路 利州路 夔州路
卷九十·志第四十三·地理六·廣南東路 廣南西路 燕山府路
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河渠一·黃河上
卷九十二·志第四十五·河渠二·黃河中
卷九十三·志第四十六·河渠三·黃河下 汴河上
卷九十四·志第四十七·河渠四·汴河下 洛河 蔡河 廣濟河 金水河 白溝河 京畿溝渠 白河 三白渠 鄧許諸渠附
卷九十五·志第四十八·河渠五·漳河 滹沱河 御河 塘濼緣邊諸水 河北諸水 岷江
卷九十六·志第四十九·河渠六·東南諸水上
卷九十七·志第五十·河渠七·東南諸水下
卷九十八·志第五十一·禮一【吉禮一】
卷九十九·志第五十二·禮二【吉禮二】·南郊
卷一百·志第五十三·禮三【吉禮三】·北郊 祈穀 五方帝 感生帝
卷一百一·志第五十四·禮四【吉禮四】·明堂
卷一百二·志第五十五·禮五【吉禮五】·社稷 嶽瀆 籍田 先蠶 奏告 祈禜
卷一百三·志第五十六·禮六【吉禮六】·朝日夕月 九宮貴神 高禖 大火 壽星靈星 風伯雨師 司寒 蜡 七祀 馬祖 酺神
卷一百四·志第五十七·禮七【吉禮七】·封禪 汾陰后土 朝謁太清宮 天書九鼎
卷一百五·志第五十八·禮八【吉禮八】·文宣王廟 武成王廟 先代陵廟 諸神祠
卷一百六·志第五十九·禮九【吉禮九】·宗廟之制
卷一百七·志第六十·禮十【吉禮十】·禘祫
卷一百八·志第六十一·禮十一【吉禮十一】·時享 薦新 加上祖宗謚號 廟諱
卷一百九·志第六十二·禮十二【吉禮十二】·后廟 景靈宮 神御殿 功臣配侑 羣臣家廟
卷一百一十·志第六十三·禮十三【嘉禮一】·上尊號儀 高宗內禪儀 上皇太后太妃冊寶儀
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六十四·禮十四【嘉禮二】·冊立皇后儀 冊命皇太子儀 冊皇太子妃儀 公主受封儀 冊命親王大臣儀
卷一百一十二·志第六十五·禮十五【嘉禮三】·聖節 諸慶節
卷一百一十三·志第六十六·禮十六【嘉禮四】·宴饗 游觀 賜酺
卷一百一十四·志第六十七·禮十七【嘉禮五】·巡幸 養老 視學 賜進士宴 幸祕書省 進書儀 大射儀 鄉飲酒禮
卷一百一十五·志第六十八·禮十八【嘉禮六】·皇太子冠禮皇子附 公主笄禮 公主下降儀宗室附 親王納妃 品官婚禮 士庶人婚禮
卷一百一十六·志第六十九·禮十九【賓禮一】·大朝會儀 常朝儀
卷一百一十七·志第七十·禮二十【賓禮二】·入閤儀 明堂聽政儀肆赦儀附 皇太后垂簾儀 皇太子正至受賀儀 皇太子與百官師保相見儀
卷一百一十八·志第七十一·禮二十一【賓禮三】·朝儀班序 百官轉對 百官相見儀制
卷一百一十九·志第七十二禮二十二【賓禮四】·錄周後 錄先聖後 羣臣朝使宴餞 朝臣時節餽廩 外國君長來朝 契丹夏國使副見辭儀高麗附 金國使副見辭儀 諸國朝貢
卷一百二十·志第七十三·禮二十三【賓禮五附錄】·羣臣上表儀 宰臣赴上儀 朝省集議班位 臣僚上馬之制 臣僚呵引之制
卷一百二十一·志第七十四·禮二十四【軍禮】·禡祭 閱武 受降 獻俘 田獵 打毬 救日伐鼓
卷一百二十二·志第七十五·禮二十五【凶禮一】·山陵
卷一百二十三·志第七十六·禮二十六【凶禮二】·園陵 濮安懿王園廟 秀安僖王園廟 莊文景獻二太子欑所 上陵 忌日【羣臣私忌附】
卷一百二十四·志第七十七·禮二十七【凶禮三】·外國喪禮及入弔儀 諸臣喪葬等儀
卷一百二十五·志第七十八·禮二十八【凶禮四】·士庶人喪禮 服紀
卷一百二十六·志第七十九·樂一
卷一百二十七·志第八十·樂二
卷一百二十八·志第八十一·樂三
卷一百二十九·志第八十二·樂四
卷一百三十·志第八十三·樂五
卷一百三十一·志第八十四·樂六
卷一百三十二·志第八十五·樂七【樂章一】·郊祀 祈穀 雩祀 五方帝 感生帝
卷一百三十三·志第八十六·樂八【樂章二】·明堂大饗 皇地祇 神州地祇 朝日夕月 高禖 九宮貴神
卷一百三十四·志第八十七·樂九【樂章三】·太廟常享 禘祫 加上徽號 郊前朝享 皇后別廟
卷一百三十五·志第八十八·樂十【樂章四】·朝謁玉清昭應宮 太清宮 朝享景靈宮 封禪 祀汾陰 奉天書 祭九鼎
卷一百三十六·志第八十九·樂十一【樂章五】·祀嶽鎮海瀆 祀大火 祀大辰
卷一百三十七·志第九十·樂十二【樂章六】·祭太社太稷 祭風雨雷師 祭先農先蠶 親耕藉田 蜡祭 釋奠文宣王武成王 祭祚德廟 祭司中司命
卷一百三十八·志第九十一·樂十三【樂章七】·朝會 御樓肆赦 恭上皇帝皇太后尊號上
卷一百三十九·志第九十二·樂十四【樂章八】·恭上皇帝皇太后尊號下 冊立皇后 冊皇太子 皇子冠 鄉飲酒 聞喜宴 鹿鳴宴
卷一百四十·志第九十三·樂十五【鼓吹上】
卷一百四十一·志第九十四·樂十六【鼓吹下】
卷一百四十二·志第九十五·樂十七·詩樂 琴律 燕樂 教坊 雲韶部 鈞容直 四夷樂
卷一百四十三·志第九十六·儀衞一·殿庭立仗
卷一百四十四·志第九十七·儀衞二·宮中導從 行幸儀衛 太上皇儀衛 后妃儀衛
卷一百四十五·志第九十八·儀衞三·國初鹵簿
卷一百四十六·志第九十九·儀衞四·政和大駕鹵簿并宣和增減 小駕附
卷一百四十七·志第一百·儀衞五·紹興鹵簿 皇太后皇后鹵簿 皇太子鹵簿 妃附 王公以下鹵簿
卷一百四十八·志第一百一·儀衞六·鹵簿儀服
卷一百四十九·志第一百二·輿服一
卷一百五十·志第一百三·輿服二·后妃車輿 皇太子王公以下車輿 繖扇鞍勒 門戟旌節
卷一百五十一·志第一百四·輿服三·天子之服 皇太子附 后妃之服 命婦附
卷一百五十二·志第一百五·輿服四·諸臣服上
卷一百五十三·志第一百六·輿服五·諸臣服下 士庶人服
卷一百五十四·志第一百七·輿服六·寶 印 符券 宮室制度 臣庶室屋制度
卷一百五十五·志第一百八·選舉一【科目上】
卷一百五十六·志第一百九·選舉二【科目下 舉遺逸附】
卷一百五十七·志第一百一十·選舉三【學校試 律學等試附】
卷一百五十八·志第一百一十一·選舉四【銓法上】
卷一百五十九·志第一百一十二·選舉五【銓法下】·遠州銓 補蔭 流外補
卷一百六十·志第一百一十三·選舉六【保任 考課】
卷一百六十一·志第一百一十四·職官一·三師 三公 宰執 門下省 中書省 尚書省
卷一百六十二·志第一百一十五·職官二·樞密院 宣徽院 三司使 翰林學士院 侍讀侍講 崇政殿說書 諸殿學士 諸閣學士 諸修撰直閣 東宮官 王府官
卷一百六十三·志第一百一十六·職官三·吏部 戶部 禮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六部監門 六部架閣
卷一百六十四·志第一百一十七·職官四·御史臺 祕書省 殿中省 太常寺 宗正寺 大宗正司附 光祿寺 衞尉寺 太僕寺
卷一百六十五·志第一百一十八·職官五·大理寺 鴻臚寺 司農寺 太府寺 國子監 少府監 將作監 軍器監 都水監 司天監
卷一百六十六·志第一百一十九·職官六
卷一百六十七·志第一百二十·職官七
卷一百六十八·志第一百二十一·職官八【合班之制】
卷一百六十九·志第一百二十二·職官九【敘遷之制】·羣臣敘遷 流內銓 流外出官 文散官 武散官 爵 勳 功臣 檢校官 兼官 試秩 紹興以後階官
卷一百七十·志第一百二十三·職官十【雜制】·贊引 導從 賜 食邑 實封 使職 宮觀 贈官 敘封 致仕 蔭補
卷一百七十一·志第一百二十四·職官十一【奉祿制上】·奉祿匹帛 職錢 祿粟 傔人衣粮 廚料 薪炭諸物
卷一百七十二·志第一百二十五·職官十二【奉祿制下】·增給 公用錢 給券 職田
卷一百七十三·志第一百二十六·食貨上一·農田
卷一百七十四·志第一百二十七·食貨上二·方田 賦稅
卷一百七十五·志第一百二十八·食貨上三·布帛 和糴 漕運
卷一百七十六·志第一百二十九·食貨上四·屯田 常平 義倉
卷一百七十七·志第一百三十·食貨上五·役法上
卷一百七十八·志第一百三十一·食貨上六·役法下 振恤
卷一百七十九·志第一百三十二·食貨下一·會計
卷一百八十·志第一百三十三·食貨下二·錢幣
卷一百八十一·志第一百三十四·食貨下三·會子 鹽上
卷一百八十二·志第一百三十五·食貨下四·鹽中
卷一百八十三·志第一百三十六·食貨下五·鹽下 茶上
卷一百八十四·志第一百三十七·食貨下六·茶下
卷一百八十五·志第一百三十八·食貨下七·酒 阬冶 礬 香附
卷一百八十六·志第一百三十九·食貨下八·商稅 市易 均輸 互市舶法
卷一百八十七·志第一百四十·兵一【禁軍上】
卷一百八十八·志第一百四十一·兵二【禁軍下】
卷一百八十九·志第一百四十二·兵三【廂兵】
卷一百九十·志第一百四十三·兵四【鄉兵一】·陝西保毅 河北忠順 河北陝西強人砦戶 河北河東強壯 河東陝西弓箭手 河北等路弓箭社
卷一百九十一·志第一百四十四·兵五【鄉兵二】·河北河東陝西義勇 陝西護塞 川峽土丁 荊湖義軍土丁弩手 夔施黔思等處義軍土丁 廣南西路土丁 廣南東路槍手 邕欽溪洞壯丁 福建路槍仗手 江南西路槍仗手 蕃兵
卷一百九十二·志第一百四十五·兵六【鄉兵三】·保甲 建炎後鄉兵 建炎後砦兵
卷一百九十三·志第一百四十六·兵七【召募之制】
卷一百九十四·志第一百四十七·兵八【揀選之制 廩給之制】
卷一百九十五·志第一百四十八·兵九【訓練之制】
卷一百九十六·志第一百四十九·兵十【遷補之制 屯戍之制】
卷一百九十七·志第一百五十·兵十一【器甲之制】
卷一百九十八·志第一百五十一·兵十二【馬政】
卷一百九十九·志第一百五十二·刑法一
卷二百·志第一百五十三·刑法二
卷二百一·志第一百五十四·刑法三
卷二百二·志第一百五十五·藝文一
卷二百三·志第一百五十六·藝文二
卷二百四·志第一百五十七·藝文三
卷二百五·志第一百五十八·藝文四
卷二百六·志第一百五十九·藝文五
卷二百七·志第一百六十·藝文六
卷二百八·志第一百六十一·藝文七
卷二百九·志第一百六十二·藝文八
卷二百一十·表第一·宰輔一
卷二百一十一·表第二·宰輔二
卷二百一十二·表第三·宰輔三
卷二百一十三·表第四·宰輔四
卷二百一十四·表第五·宰輔五
卷二百一十五·表第六·宗室世系一
卷二百一十六·表第七·宗室世系二
卷二百一十七·表第八·宗室世系三
卷二百一十八·表第九·宗室世系四
卷二百一十九·表第十·宗室世系五
卷二百二十·表第十一宗室世系六
卷二百二十一·表第十二·宗室世系七
卷二百二十二·表第十三·宗室世系八
卷二百二十三·表第十四·宗室世系九
卷二百二十四·表第十五·宗室世系十
卷二百二十五·表第十六·宗室世系十一
卷二百二十六·表第十七·宗室世系十二
卷二百二十七·表第十八·宗室世系十三
卷二百二十八·表第十九·宗室世系十四
卷二百二十九·表第二十·宗室世系十五
卷二百三十·表第二十一·宗室世系十六
卷二百三十一·表第二十二·宗室世系十七
卷二百三十二·表第二十三·宗室世系十八
卷二百三十三·表第二十四·宗室世系十九
卷二百三十四·表第二十五·宗室世系二十
卷二百三十五·表第二十六·宗室世系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六·表第二十七·宗室世系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七·表第二十八·宗室世系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八·表第二十九·宗室世系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九·表第三十·宗室世系二十五
卷二百四十·表第三十一·宗室世系二十六
卷二百四十一·表第三十二·宗室世系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二·列傳第一·后妃上
卷二百四十三·列傳第二·后妃下
卷二百四十四·列傳第三·宗室一·魏王廷美 燕王德昭 秦王德芳【秀王子偁附】
卷二百四十五·列傳第四·宗室二·漢王元佐 昭成太子元僖 商王元份 越王元傑 鎮王元偓 楚王元偁 周王元儼 悼獻太子 濮王允讓
卷二百四十六·列傳第五·宗室三·吳王顥 益王頵 吳王佖 燕王俁 楚王似 獻愍太子茂 鄆王楷 肅王樞 景王杞 濟王栩 徐王棣 沂王㮙 和王栻 信王榛 太子諶【弟訓】 元懿太子旉 信王璩 莊文太子愭 魏王
卷二百四十七·列傳第六·宗室四·子淔 子崧 子櫟 子砥 子晝 子潚 師𢍰 希言 希懌 士珸 士㒟 士𡸕 士皘 不羣 不棄 不尤 不𢙯 善俊 善譽 汝述 叔近 叔向 彥倓 彥橚 彥逾
卷二百四十八·列傳第七·公主
卷二百四十九·列傳第八·范質【子旻 兄子杲】 王溥【父祚】 魏仁浦【子咸信 孫昭亮】
卷二百五十·列傳第九·石守信【子保興 保吉 孫元孫】 王審琦【子承衍 承衎 孫克臣等】 高懷德 韓重贇【子崇訓 崇業】 張令鐸 羅彥瓌 王彥昇
卷二百五十一·列傳第十·韓令坤【父倫】 慕容延釗【子德豐 從子德琛】 符彥卿【子昭愿 昭壽】
卷二百五十二·王景【子廷義】 王晏 郭從義【曾孫承祐】 李洪信【弟洪義】 武行德 楊承信 侯章
卷二百五十三·列傳第十二·折德扆【子御勳 御卿 曾孫克行】 馮繼業 王承美 李繼周 孫行友【子全照】
卷二百五十四·列傳第十三·侯益【子仁矩 仁寶 孫延廣】 張從恩 扈彥珂 薛懷讓 趙贊 李繼勳 藥元福 趙晁【子延溥】
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郭崇 楊廷璋 宋偓 向拱 王彥超 張永德 王全斌【曾孫凱】 康延澤【王繼濤 高彥暉附】
卷二百五十六·列傳第十五·趙普【弟安易】
卷二百五十七·列傳第十六·吳廷祚【子元輔 元載 元扆】 李崇矩【子繼昌】 王仁贍 楚昭輔 李處耘【子繼隆 繼和】
卷二百五十八·列傳第十七·曹彬【子璨 瑋 琮】 潘美【李超附】
卷二百五十九·列傳第十八·張美 郭守文 尹崇珂 劉廷讓 袁繼忠 崔彥進 張廷翰 皇甫繼明 張瓊
卷二百六十·列傳第十九·曹翰 楊信【弟嗣 贊】 党進 李漢瓊 劉遇 李懷忠 米信 田重進 劉廷翰 崔翰
卷二百六十一·列傳第二十·李瓊 郭瓊 陳承昭 李萬超 白重贊 王仁鎬 陳思讓【孫若拙】 焦繼勳【子守節】 劉重進 袁彥 祁廷訓 張鐸 李萬全【田景咸 王暉附】
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李穀 昝居潤 竇貞固 李濤【弟澣 孫仲容】 王易簡 趙上交【子曮】 張錫 張鑄 邊歸讜 劉溫叟【子燁 孫几】 劉濤 邊光範 劉載 程羽
卷二百六十三·列傳第二十二·張昭 竇儀【弟儼 偁】 呂餘慶 劉熙古【子蒙正 蒙叟】 石熙載【子中立】 李穆【弟肅】
卷二百六十四·列傳第二十三·薛居正【子惟吉】 沈倫【子繼宗】 盧多遜【父億】 宋琪【宋雄】
卷二百六十五·列傳第二十四·李昉【子宗訥 宗諤 孫昭述等】 呂蒙正 張齊賢【子宗誨】 賈黃中
卷二百六十六·列傳第二十五·錢若水【從弟若沖】 蘇易簡 郭贄 李至 辛仲甫 王沔 溫仲舒 王化基【子舉正 舉元 孫詔】
卷二百六十七·列傳第二十六·張宏 趙昌言 陳恕【魏羽附】 劉昌言 張洎 李惟清
卷二百六十八·列傳第二十七·柴禹錫 張遜 楊守一 趙鎔 周瑩 王繼英 王顯
卷二百六十九·列傳第二十八·陶穀 扈蒙 王著 王祐【子旭 孫質】 楊昭儉 魚崇諒 張澹 高錫【從子冕】
卷二百七十·列傳第二十九·顏衎 劇可久 趙逢 蘇曉 高防 馮瓚 邊珝 王明 許仲宣 楊克讓 段思恭 侯陟 李符 魏丕 董樞
卷二百七十一·列傳第三十·馬令琮 杜漢徽 張廷翰 吳虔裕 蔡審廷 周廣 張勳 石曦 張藏英 陸萬友 解暉 李韜 王晉卿 郭廷謂【子延濬 從子延澤】 趙延進 輔超
卷二百七十二·列傳第三十一·楊業【子延昭等 王貴附】 荊罕儒【從孫嗣】 曹光實【從子克明】 張暉 司超
卷二百七十三·列傳第三十二·李進卿【子延渥】 楊美 何繼筠【子承矩】 李漢超【子守恩】 郭進【牛思進附】 李謙溥【子允正】 姚內斌 董遵誨 賀惟忠 馬仁瑀
卷二百七十四·列傳第三十三·王贊 張保續 趙玭 盧懷忠 王繼勳 丁德裕 張延通 梁迥 史珪 田欽祚 侯贇 王文寶 翟守素 王侁 劉審瓊
卷二百七十五·列傳第三十四·劉福 安守忠 孔守正 譚延美 元達 常思德 尹繼倫 薛超【丁罕 趙瑫附】 郭密【傅思讓 李斌附】 田仁朗 劉謙
卷二百七十六·列傳第三十五·劉保勳 滕中正 劉蟠 孔承恭 宋璫 袁廓 樊知古【郭載附】 臧丙 徐休復 張觀 陳從信 張平【子從吉】 王繼昇【子昭遠】 尹憲 王賓 安忠
卷二百七十七·列傳第三十六·張鑑 姚坦 索湘 宋太初 盧之翰 鄭文寶 王子輿 劉綜 卞衮 許驤 裴莊 牛冕【張適附】 欒崇吉 袁逢吉 韓國華 何蒙 慎知禮【子從吉】
卷二百七十八·列傳第三十七·馬全義【子知節】 雷德驤【子有終 孫孝先 曾孫簡夫】 王超【子德用】
卷二百七十九·列傳傳第三十八·王繼忠 傅潛【張昭允附】 戴興 王漢忠 王能 張凝 魏能 陳興 許均 張進 李重貴 呼延贊 劉用 耿全斌 周仁美
卷二百八十·列傳第三十九·田紹斌 王榮 楊瓊 錢守俊 徐興 王杲 李重誨 白守素 張思鈞 李琪 王延範
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呂端 畢士安【曾孫仲衍 仲游】 寇準
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李沆【弟維】 王旦 向敏中
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王欽若【林特附】 丁謂 夏竦【子安期】
卷二百八十四·列傳第四十三·陳堯佐【兄堯叟 弟堯咨 從子漸】 宋庠【弟祁】
卷二百八十五·列傳第四十四·陳執中 劉沆 馮拯【子行己 伸己】 賈昌朝【弟昌衡 從子炎 伯祖父琰】 梁適【孫子美】
卷二百八十六·列傳第四十五·魯宗道 薛奎 王曙【子益柔】 蔡齊【從子延慶】
卷二百八十七·列傳第四十六·楊礪 宋湜 王嗣宗 李昌齡【從子紘】 趙安仁【父孚 子良規 孫君錫】 陳彭年
卷二百八十八·列傳第四十七·任中正【弟中師】 周起 程琳 姜遵 范雍【孫子奇 曾孫坦】 趙稹 任布 高若訥 孫沔
卷二百八十九·列傳第四十八·高瓊【子繼勳 繼宣】 范廷召 葛霸【子懷敏】
卷二百九十·列傳第四十九·曹利用【孫繼鄴附】 張耆【子希一等】 楊崇勳 夏守恩【弟守贇 子隨】 狄青【張玉 孫節附】 郭逵
卷二百九十一·列傳第五十·吳育 宋綬【子敏求 從子昌言】 李若谷【子淑 孫壽朋 復圭】 王博文【子疇】 王鬷
卷二百九十二·列傳第五十一·李諮 程戡 夏侯嶠 盛度 丁度 張觀 鄭戩 明鎬 王堯臣 孫抃 田況
卷二百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二·田錫 王禹偁 張詠
卷二百九十四·列傳第五十三·掌禹錫 蘇紳 王洙【子欽臣】 胥偃 柳植 聶冠卿 馮元 趙師民 張錫 張揆 楊安國
卷二百九十五·列傳第五十四·尹洙 孫甫 謝絳【子景溫】 葉清臣 楊察
卷二百九十六·列傳第五十五·韓丕 師頏 張茂直 梁顥【子固】 楊徽之【楊澈】 呂文仲 王著 呂祐之 潘慎修 杜鎬 查道【從兄陶】
卷二百九十七·列傳第五十六·孔道輔【子宗翰】 鞠詠 劉隨 曹修古 郭勸 段少連
卷二百九十八·列傳第五十七·彭乘 嵇穎 梅摯 司馬池【子旦 從子里 曾孫朴】 李及 燕肅【子度 孫瑛】 蔣堂 劉夔 馬亮 陳希亮
卷二百九十九·列傳第五十八·狄棐【子遵度】 郎簡 孫祖德 張若谷 石揚休 祖士衡 李垂 張洞 李仕衡 李溥 胡則 薛顏 許元 鍾離瑾 孫沖 崔嶧 田瑜 施昌言
卷三百·列傳第五十九·楊偕 王沿【子鼎】 杜杞 楊畋 周湛 徐的 姚仲孫 陳太素【馬尋 杜曾附】 李虛己 張傅 俞獻卿 陳從易 楊大雅
卷三百一·列傳第六十·邊肅 梅詢 馬元方 薛田 寇瑊 楊日嚴 李行簡 章頻 陳琰 李宥 張秉 張擇行 鄭向 郭稹 趙賀 高覿 袁抗 徐起 張旨 齊廓 鄭驤
卷三百二·列傳第六十一·王臻 魚周詢 賈黯 李京【吳鼎臣附】 呂景初【馬遵附】 吳及 范師道 李絢 何中立 沈邈
卷三百三·列傳第六十二·張昷之 魏瓘【弟琰】 滕宗諒【劉越附】 李防 趙湘 唐肅【子詢】 張述 黃震 胡順之 陳貫【子安石】 范祥【子育】 田京
卷三百四·列傳第六十三·周渭 梁鼎 范正辭【子諷】 劉師道 王濟 方偕 曹穎叔 劉元瑜 楊告 趙及 劉湜 王彬 仲簡
卷三百五·列傳第六十四·楊億【弟偉 從子紘】 晁迥【子宗愨】 劉筠 薛映
卷三百六·列傳第六十五·謝泌 孫何【弟僅】 朱台符 戚綸 張去華【子師德】 樂黃目 柴成務
卷三百七·列傳第六十六·喬維岳【王陟附】 張雍 董儼 魏廷式 盧琰 宋摶 凌策 楊覃 陳世卿 李若拙【子繹】 陳知微
卷三百八·列傳第六十七·上官正 盧斌 周審玉 裴濟 李繼宣 張旦 張煦 張佶
卷三百九·列傳第六十八·王延德 常延信 程德玄 王延德 魏震 張質 楊允恭 秦羲 謝德權 閻日新 靳懷德
卷三百一十·列傳第六十九·李迪【子柬之 肅之 承之 及之 孫孝基 孝壽 孝稱】 王曾【弟子融】 張知白 杜衍
卷三百一十一·列傳第七十·晏殊 龐籍【孫恭孫】 王隨 章得象 呂夷簡【子公綽 公弼 公孺】 張士遜
卷三百一十二·列傳第七十一·韓琦【子忠彥】 曾公亮【子孝寬 孝廣 孝蘊】 陳升之 吳充 王珪【從父罕 從兄琪】
卷三百一十三·列傳第七十二·富弼【子紹庭】 文彥博
卷三百一十四·列傳第七十三·范仲淹【子純祐 純禮 純粹】 范純仁【子正平】
卷三百一十五·列傳第七十四·韓億【子綜】 韓絳【子宗師】 韓維 韓縝【子宗武】
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包拯 吳奎 趙抃【子屼】 唐介【子淑問 義問 孫恕】
卷三百一十七·列傳第七十六·邵亢【從父必】 馮京 錢惟演【從弟易 易子彥遠 明逸 諸孫景諶 勰 即】
卷三百一十八·列傳第七十七·張方平 王拱辰 張昪 趙槩 胡宿【子宗炎 從子宗愈 宗回】
卷三百一十九·列傳第七十八·歐陽脩【子發 棐】 劉敞【弟攽 子奉世】 曾鞏【弟肇】
卷三百二十·列傳第七十九·蔡襄 呂溱 王素【從子靖 從孫震】 余靖 彭思永 張存
卷三百二十一·列傳第八十·鄭獬 陳襄 錢公輔 孫洙 豐稷 呂誨 劉述 劉琦 錢顗 鄭俠
卷三百二十二·列傳第八十一·何郯 吳中復【從孫擇仁】 陳薦 王獵 孫思恭 周孟陽 齊恢 楊繪 劉庠 朱京
卷三百二十三·列傳第八十二·蔚昭敏 高化 周美 閻守恭 孟元 劉謙 趙振 張忠 范恪 馬懷德 安俊 向寶
卷三百二十四·列傳第八十三·石普 張孜 許懷德 李允則 張亢【兄奎】 劉文質【子渙 滬】 趙滋
卷三百二十五·列傳第八十四·劉平【弟兼濟 郭遵附】 任福【王珪 武英 桑懌 耿傅 王仲寶附】
卷三百二十六·列傳第八十五·景泰 王信 蔣偕 張忠 郭恩 張岊 張君平 史方 盧鑑 李渭 王果 郭諮 田敏 侍其曙 康德輿 張昭遠
卷三百二十七·列傳第八十六·王安石【子雱 唐坰附】 王安禮 王安國
卷三百二十八·列傳第八十七·李清臣 安燾 張璪 蒲宗孟 黃履 蔡挺【兄抗】 王韶【子厚 宷】 薛向【子嗣昌】 章楶
卷三百二十九·列傳第八十八·常秩 鄧綰【子洵武】 李定 舒亶 蹇周輔【子序辰】 徐鐸 王廣淵【弟臨】 王陶 王子韶 何正臣 陳繹
卷三百三十·列傳第八十九·任顓 李參 郭申錫 傅求 張景憲 竇卞 張瓌 孫瑜 許遵 盧士宗 錢象先 韓璹 杜純【弟紘】 杜常 謝麟 王宗望 王吉甫
卷三百三十一·列傳第九十·孫長卿 周沆 李中師 羅拯 馬仲甫 王居卿 孫構 張詵 蘇宷 馬從先 沈遘【弟遼 從弟括】 李大臨 呂夏卿 祖無擇 程師孟 張問【陳舜俞 樂京 劉蒙附】 苗時中 韓贄 楚建中
卷三百三十二·列傳第九十一·滕元發 李師中 陸詵【子師閔】 趙禼 孫路 游師雄 穆衍
卷三百三十三·列傳第九十二·楊佐 李兌【從弟先】 沈立 張掞 張燾 俞充 劉瑾 閻詢 葛宮 張田 榮諲 李載 姚渙 朱景【子光庭】 李琮 朱壽隆 盧士宏 單煦 楊仲元 余良肱 潘夙
卷三百三十四·列傳第九十三·徐禧【李稷附】 高永能 沈起 劉彝 熊本 蕭注 陶弼 林廣
卷三百三十五·列傳第九十四·种世衡【子古 諤 誼 孫朴 師道 師中】
卷三百三十六·列傳第九十五·司馬光【子康】 呂公著【子希哲 希純】
卷三百三十七·列傳第九十六·范鎮【從子百祿 從孫祖禹】
卷三百三十八·列傳第九十七·蘇軾【子過】
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蘇轍【族孫元老】
卷三百四十·列傳第九十九·呂大防【兄大忠 弟大鈞 大臨】 劉摯 蘇頌
卷三百四十一·列傳第一百·王存 孫固 趙瞻 傅堯俞
卷三百四十二·列傳第一百一·梁燾 王巖叟 鄭雍 孫永
卷三百四十三·列傳第一百二·元絳 許將 鄧潤甫 林希【弟旦】 蔣之奇 陸佃 吳居厚 溫益
卷三百四十四·列傳第一百三·孫覺【弟覽】 李常 孔文仲【弟武仲 平仲】 李周 鮮于侁 顧臨 李之純【從弟之儀】 王覿【子俊義】 馬默
卷三百四十五·列傳第一百四·劉安世 鄒浩【田晝 王回 曾誕附】 陳瓘 任伯雨
卷三百四十六·列傳第一百五·陳次升 陳師錫 彭汝礪【弟汝霖 汝方】 呂陶 張庭堅 龔夬 孫諤 陳軒 江公望 陳祐 常安民
卷三百四十七·列傳第一百六·孫鼛 吳時 李昭玘 吳師禮 王漢之【弟渙之】 黃廉 朱服 張舜民 盛陶 章衡 顏復 孫升 韓川 龔鼎臣 鄭穆 席旦 喬執中
卷三百四十八·列傳第一百七·傅楫 沈畸【蕭服附】 除勣 張汝明 黃葆光 石公弼【張克公附】 毛注 洪彥昇 鍾傳 陶節夫 毛漸 王祖道 張莊 趙遹
卷三百四十九·列傳第一百八·郝質 賈逵 竇舜卿 劉昌祚 盧政 燕達 姚兕【弟麟 子雄 古】 楊遂 劉舜卿 宋守約【子球】
卷三百五十·列傳第一百九·苗授【子履】 王君萬【子贍】 張守約 王文郁 周永清 劉紹能 王光祖 李浩 和斌【子詵】 劉仲武 曲珍 劉闃 郭成 賈嵓 張整 張蘊 王恩 楊應詢 趙隆
卷三百五十一·列傳第一百一十·趙挺之 張商英【兄唐英】 劉正夫 何執中 鄭居中 張康國 朱諤 劉逵 林攄 管師仁 侯蒙
卷三百五十二·列傳第一百一十一·唐恪 李邦彥 余深 薛昂 吳敏 王安中 王襄 趙野 曹輔 耿南仲【王㝢附】
卷三百五十三·列傳第一百一十二·何㮚 孫傅 陳過庭 張叔夜 聶昌 張閣 張近 鄭僅 宇文昌齡【子常】 許幾 程之邵 龔原 崔公度 蒲卣
卷三百五十四·列傳第一百一十三·沈銖【弟錫】 路昌衡 謝文瓘 陸蘊 黃寔 姚祐 樓异 沈積中 李伯宗 汪澥 何常 葉祖洽 時彥 霍端友 俞㮚 蔡薿
卷三百五十五·列傳第一百一十四·賈易 董敦逸 上官均 來之邵 葉濤 楊畏 崔台符 楊汲 呂嘉問 李南公 董必 虞策【弟奕】 郭知章
卷三百五十六·列傳第一百一十五·劉拯 錢遹【石豫 左膚附】 許敦仁 吳執中 吳材 劉昺 宋喬年【子昪】 強淵明 蔡居厚 劉嗣明 蔣靜 賈偉節 崔鶠 張根【弟樸】 任諒 周常
卷三百五十七·列傳第一百一十六·何灌 李熙靖 王雲 譚世勣 梅執禮 程振 劉延慶
卷三百五十八·列傳第一百一十七·李綱上
卷三百五十九·列傳第一百一十八·李綱下
卷三百六十·列傳第一百一十九·宗澤 趙鼎
卷三百六十一·列傳第一百二十·張浚【子枃】
卷三百六十二·列傳第一百二十一·朱勝非 呂頤浩 范宗尹 范致虛 呂好問
卷三百六十三·列傳第一百二十二·李光【子孟傳】 許翰 許景衡 張愨 張所 陳禾 蔣猷
卷三百六十四·列傳第一百二十三·韓世忠【子彥直】
卷三百六十五·列傳第一百二十四·岳飛【子雲】
卷三百六十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劉錡 吳玠 吳璘【子挺】
卷三百六十七·列傳第一百二十六·李顯忠 楊存中 郭浩 楊政
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王德 王彥 魏勝 張憲 楊再興 牛皋 胡閎休
卷三百六十九·列傳第一百二十八·張俊【從子子蓋】 張宗顏 劉光世 王淵 解元 曲端
卷三百七十·列傳第一百二十九·王友直 李寶 成閔 趙密 劉子羽 呂祉 胡世將 鄭剛中
卷三百七十一·列傳第一百三十·白時中 徐處仁 馮澥 王倫 宇文虛中 湯思退
卷三百七十二·列傳第一百三十一·朱倬 王綸 尹穡 王之望 徐俯 沈與求 翟汝文 王庶 辛炳
卷三百七十三·列傳第一百三十二·朱弁 鄭望之 張邵 洪皓【子适 遵 邁】
卷三百七十四·列傳第一百三十三·張九成 胡銓 廖剛 李迨 趙開
卷三百七十五·列傳第一百三十四·鄧肅 李邴 滕康 張守 富直柔 馮康國
卷三百七十六·列傳第一百三十五·常同 張致遠 薛徽言 陳淵 魏矼 潘良貴 呂本中
卷三百七十七·列傳第一百三十六·向子諲 陳規 季陵 盧知原【弟法原】 陳桷 李璆 李朴 王庠 王衣
卷三百七十八·列傳第一百三十七·衞膚敏 劉珏 胡舜陟 沈晦 劉一止【弟寧止】 胡交修 綦崇禮
卷三百七十九·列傳第一百三十八·章誼 韓肖冑 陳公輔 張觷 胡松年 曹勛 李稙 韓公裔
卷三百八十·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何鑄 王次翁 范同 楊愿 樓炤 勾龍如淵 薛弼 羅汝楫【子願附】 蕭振
卷三百八十一·列傳第一百四十·范如圭 吳表臣 王居正 晏敦復 黃龜年 程瑀 張闡 洪擬 趙逵
卷三百八十二·列傳第一百四十一·張燾 黃中 孫道夫 曾幾【兄開】 勾濤 李彌遜【弟彌大】
卷三百八十三·列傳第一百四十二·陳俊卿 虞允文 辛次膺
卷三百八十四·列傳第一百四十三·陳康伯 梁克家 汪澈 葉義問 蔣芾 葉顒 葉衡
卷三百八十五·列傳第一百四十四·葛邲 錢端禮 魏杞 周葵 施師點 蕭燧 龔茂良
卷三百八十六·列傳第一百四十五·劉珙 王藺 黃祖舜 王大寶 金安節 王剛中 李彥穎 范成大
卷三百八十七·列傳第一百四十六·黃洽 汪應辰 王十朋 吳芾 陳良翰 杜莘老
卷三百八十八·列傳第一百四十七·周執羔 王希呂 陳良祐 李浩 陳槖 胡沂 唐文若 李燾
卷三百八十九·列傳第一百四十八·尤袤 謝諤 顏師魯 袁樞 李椿 劉儀鳳 張孝祥
卷三百九十·列傳第一百四十九·李衡 王自中 家愿 張綱 張大經 蔡洸 莫濛 周淙 劉章 沈作賓
卷三百九十一·列傳第一百五十·周必大 留正 胡晉臣
卷三百九十二·列傳第一百五十一·趙汝愚【子崇憲】
卷三百九十三·列傳第一百五十二·彭龜年 黃裳 羅點 黃度【周南附】 林大中 陳騤 黃黼 詹體仁
卷三百九十四·列傳第一百五十三·胡紘 何澹 林栗 高文虎 陳自強 鄭丙 京鏜 謝深甫 許及之 梁汝嘉
卷三百九十五·列傳第一百五十四·樓鑰 李大性 任希夷 徐應龍 莊夏 王阮 王質 陸游 方信孺 王柟
卷三百九十六·列傳第一百五十五·史浩 王淮 趙雄 權邦彥 程松 陳謙 張巖
卷三百九十七·列傳第一百五十六·徐誼 吳獵 項安世 薛叔似 劉甲 楊輔 劉光祖
卷三百九十八·列傳第一百五十七·余端禮 李壁 丘崈 倪思 宇文紹節 李蘩
卷三百九十九·列傳第一百五十八·鄭瑴【王庭秀附】 仇悆 高登 婁寅亮 宋汝爲
卷四百·列傳第一百五十九·王信 汪大猷 袁燮 吳柔勝 游仲鴻 李祥 王介 宋德之 楊大全
卷四百一·列傳第一百六十·辛棄疾 何異 劉宰 劉爚 柴中行 李孟傳
卷四百二·列傳第一百六十一·陳敏 張詔 畢再遇 安丙 楊巨源 李好義
卷四百三·列傳第一百六十二·趙方 賈涉 扈再興 孟宗政 張威
卷四百四·列傳第一百六十三·汪若海 張運 柳約 李舜臣 孫逢吉 章穎 商飛卿 劉穎 徐邦憲
卷四百五·列傳第一百六十四·李宗勉 袁甫 劉黻 王居安
卷四百六·列傳第一百六十五·崔與之 洪咨夔 許奕 陳居仁 劉漢弼
卷四百七·列傳第一百六十六·杜範 楊簡【錢時附】 張虙 呂午【子沆】
卷四百八·列傳第一百六十七·吳昌裔 汪綱 陳宓 王霆
卷四百九·列傳第一百六十八·高定子 高斯得 張忠恕 唐璘
卷四百一十·列傳第一百六十九·婁機 沈煥【舒璘附】 曹彥約 范應鈴 徐經孫
卷四百一十一·列傳第一百七十·湯璹 蔣重珍 牟子才 朱貔孫 歐陽守道
卷四百一十二·列傳第一百七十一·孟珙 杜杲【子庶】 王登 楊掞 張惟孝 陳咸
卷四百一十三·列傳第一百七十二·趙汝談 趙汝讜 趙希錧 趙彥吶 趙善湘 趙與懽 趙愿
卷四百一十四·列傳第一百七十三·史彌遠 鄭清之 史嵩之 董槐 葉夢鼎 馬廷鸞
卷四百一十五·列傳第一百七十四·傅伯成 葛洪 曾三復 黃疇若 袁韶 危稹 程公許 羅必元 王遂
卷四百一十六·列傳第一百七十五·吳淵 余玠 汪立信 向士璧 胡胡 冷應澂 曹叔遠【從子豳】 王萬 馬光祖
卷四百一十七·列傳第一百七十六·喬行簡 范鍾 游似 趙葵【兄范】 謝方叔
卷四百一十八·列傳第一百七十七·吳潛 程元鳳 江萬里 王爚 章鑑 陳宜中 文天祥
卷四百一十九·列傳第一百七十八·宣繒 薛極 陳貴誼 曾從龍 鄭性之 李鳴復 鄒應龍 余天錫 許應龍 林略 徐榮叟 別之傑 劉伯正 金淵 李性傳 陳韡【崔福附】
卷四百二十·列傳第一百七十九·王伯大 鄭寀 應㒡 徐清叟 李曾伯 王埜 蔡抗 張磻 馬天驥 朱熠 饒虎臣 戴慶炣 皮龍榮 沈炎
卷四百二十一·列傳第一百八十·楊棟 姚希得 包恢 常挺 陳宗禮 常楙 家鉉翁 李庭芝
卷四百二十二·列傳第一百八十一·林勳 劉才邵 許忻 應孟明 曾三聘 徐僑 度正 程珌 牛大年 陳仲微 梁成大 李知孝
卷四百二十三·列傳第一百八十二·吳泳 徐範 李韶 王邁 史彌鞏 陳塤【子蒙】 趙與𥲅 李大同 黃㽦 楊大異
卷四百二十四·列傳第一百八十三·陸持之 徐鹿卿 趙逢龍 趙汝騰 孫夢觀 洪天錫 黃師雍 徐元杰 孫子秀 李伯玉
卷四百二十五·列傳第一百八十四·劉應龍 潘牥 洪芹 趙景緯 馮去非 徐霖 徐宗仁 危昭德 陳塏 楊文仲 謝枋得
卷四百二十六·列傳第一百八十五·循吏·陳靖 張綸 邵曄 崔立 魯有開 張逸 吳遵路 趙尚寬 高賦 程師孟 韓晉卿 葉康直
卷四百二十七·列傳第一百八十六·道學一·周敦頤 程顥 程頤 張載【弟戩】 邵雍
卷四百二十八·列傳第一百八十七·道學二【程氏門人】·劉絢 李籲 謝良佐 游酢 張繹 蘇昞 尹焞 楊時 羅從彥 李侗
卷四百二十九·列傳第一百八十八·道學三·朱熹 張栻
卷四百三十·列傳第一百八十九·道學四【朱氏門人】·黃榦 李燔 張洽 陳淳 李方子 黃灝
卷四百三十一·列傳第一百九十·儒林一·聶崇義 邢昺 孫奭 王昭素 孔維 孔宜 崔頌【子曥】 尹拙 田敏 辛文悅 李覺 崔頤正【弟偓佺】 李之才
卷四百三十二·列傳第一百九十一·儒林二·胡旦 賈同 劉顏 高弁 孫復 石介 胡瑗 劉羲叟 林槩 李覯 何涉 王回【弟向】 周堯卿 王當 陳暘
卷四百三十三·列傳第一百九十二·儒林三·邵伯溫 喻樗 洪興祖 高閌 程大昌 林之奇 林光朝 楊萬里
卷四百三十四·列傳第一百九十三·儒林四·劉子翬 呂祖謙 蔡元定【子沉】 陸九齡【兄九韶】 陸九淵 薛季宣 陳傅良 葉適 戴溪 蔡幼學 楊泰之
卷四百三十五·列傳第一百九十四·儒林五·范沖 朱震 胡安國【子寅 宏 寧】
卷四百三十六·列傳第一百九十五·儒林六·陳亮 鄭樵【林霆附】 李道傳
卷四百三十七·列傳第一百九十六·儒林七·程迥 劉清之 真德秀 魏了翁 廖德明
卷四百三十八·列傳第一百九十七·儒林八·湯漢 何基 王柏 徐夢莘【弟得之 從子天麟附】 李心傳 葉味道 王應麟 黃震
卷四百三十九·列傳第一百九十八·文苑一·宋白 梁周翰 朱昂 趙隣幾【何承裕附】 鄭起【郭昱 馬應】 和峴【弟㠓附】 馮吉
卷四百四十·列傳第一百九十九·文苑二·高頔 李度 韓溥 鞠常 宋準 柳開 夏侯嘉正 羅處約 安德裕 錢熙
卷四百四十一·列傳第二百·文苑三·陳充 吳淑【舒雅】 黃夷簡【盧稹 謝炎 許洞附】 徐鉉 句中正 曾致堯 刁衎 姚鉉 李建中 洪湛 路振 崔遵度 陳越
卷四百四十二·列傳第二百一·文苑四·穆脩 石延年【劉潛附】 蕭貫 蘇舜欽 尹源 黃亢 黃鑑 楊蟠 顏太初 郭忠恕
卷四百四十三·列傳第二百二·文苑五·梅堯臣 江休復 蘇洵 章望之 王逢 孫唐卿【黃庠 楊寘附】 唐庚 文同 楊傑 賀鑄 劉涇 鮑由 黃伯思
卷四百四十四·列傳第二百三·文苑六·黃庭堅 晁補之【弟詠之】 秦觀 張耒 陳師道 李廌 劉恕 王無咎 蔡肇 李格非 呂南公 郭祥正 米芾 劉詵 倪濤 李公麟 周邦彥 朱長文 劉弇
卷四百四十五·列傳第二百四·文苑七·陳與義 汪藻 葉夢得 程俱 張嵲 韓駒 朱敦儒 葛勝仲 熊克 張即之【趙蕃附】
卷四百四十六·列傳第二百五·忠義一·康保裔 馬遂 董元亨 曹覲【孔宗旦 趙師旦】 蘇緘 秦傳序 詹良臣【江仲明】 李若水 劉韐 傅察 楊震【父宗閔】 張克戩 張確 朱昭 史抗 孫益
卷四百四十七·列傳第二百六·忠義二·霍安國 李涓 李邈【劉翊】 徐揆 陳遘 趙不試 趙令𡷫 唐重【郭忠孝 程迪】 徐徽言 向子韶 楊邦乂
卷四百四十八·列傳第二百七·忠義三·曾怘【弟悟】 劉汲 鄭驤 呂由誠 郭永 韓浩【朱庭傑 王允功 王薦 周中 周辛附】 邵陽珣 張忠輔 李彥仙【邵雲 呂圓登 宋炎附】 趙立【王復 鄭褒附】 王忠植 唐
四百四十九·列傳第二百八·忠義四·崔縱【吳安國附】 林沖之【子郁 從子震 霆】滕茂實 魏行可【郭元邁附】 閻進【朱勣附】 趙師檟 易青 胡斌 范旺 馬俊 楊震仲【史次秦 郭靖附】 高稼 曹友聞 陳寅
卷四百五十·列傳第二百九·忠義五·陳元桂 張順【張貴】 范天順 牛富 邊居誼 陳炤【王安節】 尹玉 李芾 尹穀【楊霆】 趙卯發 唐震 趙與檡【趙孟錦】 趙淮
卷四百五十一·列傳第二百一十·忠義六·趙良淳【徐道隆】 姜才 馬塈 密佑 張世傑 陸秀夫 徐應鑣 陳文龍 鄧得遇 張珏
卷四百五十二·列傳第二百一十一·忠義七·高敏【張吉】 景思忠【弟思立】 王奇 莊興祖 郭滸 吳革 李翼【阮駿】 趙士嶐【士醫 士真 士遒 士跂 叔皎 叔憑 訓之 聿之】 陳淬 黃友 郝仲連 劉惟輔 牛
卷四百五十三·列傳第二百一十二·忠義八·高永年 鞠嗣復【宋旅 丁仲脩 項德附】 孫昭遠 曾孝序 趙伯振 王士言【祝公明附】 薛慶 孫暉【李靚 楊照 丁元附】 宋昌祚 李政 姜綬 劉宣 屈堅【王琦 韋永
卷四百五十四·列傳第二百一十三·忠義九·趙時賞 趙希洎 劉子薦【黃文政】 呂文信 鍾季玉【潘方】 耿世安 丁黼 米立【趙文義 楊壽孫】 侯畐 王孝忠 高應松【張山翁】 黃申 陳羍 蕭雷龍 宋應龍【褚一
卷四百五十五·列傳第二百一十四·忠義十·陳東 歐陽澈 馬伸 呂祖儉 呂祖泰 楊宏中 華岳 鄧若水 僧真寶 莫謙之 徐道明
卷四百五十六·列傳第二百一十五·孝義·李璘【甄婆兒】 徐承珪 劉孝忠 呂昇【王翰】 羅居通【黃德輿】 齊得一 李罕澄 邢神留【沈正】 許祚【李琳等】 胡仲堯【仲容】 陳兢 洪文撫 易延慶 董道明 郭琮
卷四百五十七·列傳第二百一十六·隱逸上戚同文 陳摶 种放 萬適 李瀆 魏野 邢敦 林逋 高懌 徐復 孔旼 何羣
卷四百五十八·列傳第二百一十七·隱逸中·王樵 張愈 黃晞 周啟明 代淵 陳烈 孫侔 劉易 姜潛 連庶 章詧 俞汝尚 陽孝本 鄧考甫 宇文之邵 吳瑛 松江漁翁 杜生 順昌山人 南安翁 張𡒊
卷四百五十九·列傳第二百一十八·隱逸下·徐中行 蘇雲卿 譙定 王忠民 劉勉之 胡憲 郭雍 劉愚 魏掞之 安世通·卓行·劉庭式 巢谷 徐積 曾叔卿 劉永一
卷四百六十·列傳第二百一十九·列女·朱娥 張氏 彭列女 郝節娥 朱氏 崔氏 趙氏 丁氏 項氏 王氏二婦 徐氏 榮氏 何氏 董氏 譚氏 劉氏 張氏 師氏 陳堂前 節婦廖氏 劉當可母 曾氏婦 王袤妻 涂端
卷四百六十一·列傳第二百二十·方技上·趙修己 王處訥【子熙元】 苗訓【子守信】 馬韶 楚芝蘭 韓顯符 史序 周克明 劉翰 王懷隱 趙自化 馮文智 沙門洪蘊 蘇澄隱 丁少微 趙自然
卷四百六十二·列傳第二百二十一·方技下·賀蘭棲真 柴通玄 甄棲真 楚衍 僧志言 僧懷丙 許希 龐安時 錢乙 僧智緣 郭天信 魏漢津 王老志 王仔昔 林靈素 皇甫坦 王克明 莎衣道人 孫守榮
卷四百六十三·列傳第二百二十二·外戚上·杜審琦【弟審瓊 審肇 審進 從子彥圭 彥鈞 孫守元 曾孫惟序】 賀令圖【楊重進附】 王繼勳 劉知信【子承宗】 劉文裕 劉美【子從德 從廣 孫永年 馬季良附】 郭
卷四百六十四·列傳第二百二十三·外戚中·王貽永 李昭亮 李用和【子璋 瑋 珣】 李遵勗【子端懿 端愿 端愨 端愿子評】 曹佾【從弟偕 子評 誘】 高遵裕【弟遵惠 從姪士林 士林子公紀 公紀子世則】 向
卷四百六十五·列傳第二百二十四·外戚下·孟忠厚 韋淵 錢忱 邢煥 潘永思 吳益【弟蓋】 李道 鄭興裔 楊次山
卷四百六十六·列傳第二百二十五·宦者一·竇神寶 王仁睿 王繼恩 李神福【弟神祐】 劉承規 閻承翰 秦翰 周懷政 張崇貴 張繼能 衛紹欽 石知顒【孫全彬】 鄧守恩
卷四百六十七·列傳第二百二十六·宦者二·楊守珍 韓守英 藍繼宗 張惟吉 甘昭吉 盧守懃 王守規 李憲 張茂則 宋用臣 王中正 李舜舉 石得一 梁從吉 劉惟簡
卷四百六十八·列傳第二百二十七·宦者三·李祥 陳衍 馮世寧 李繼和 高居簡 程昉 蘇利涉 雷允恭 閻文應 任守忠 童貫【方臘附】 梁師成 楊戩
卷四百六十九·列傳第二百二十八·宦者四·邵成章 藍珪【康履附】 馮益 張去爲 陳源 甘昪 王德謙 關禮 董宋臣
卷四百七十·列傳第二百二十九·佞幸·弭德超 侯莫陳利用 趙贊 王黼 朱勔 王繼先 曾覿【龍大淵附】 張說 王抃 姜特立【譙熙載附】
卷四百七十一·列傳第二百三十·姦臣一·蔡確【吳處厚附】 邢恕 呂惠卿 章惇 曾布 安惇
卷四百七十二·列傳第二百三十一·姦臣二·蔡京【弟卞 子攸 翛】 趙良嗣【張覺 郭藥師附】
卷四百七十三·列傳第二百三十二·姦臣三·黃潛善 汪伯彥 秦檜
卷四百七十四·列傳第二百三十三·姦臣四·万俟禼 韓侂冑 丁大全 賈似道
卷四百七十五·列傳第二百三十四·判臣上·張邦昌 劉豫 苗傅【劉正彥附】 杜充 吳曦
卷四百七十六·列傳第二百三十五·叛臣中·李全(上)
卷四百七十七·列傳第二百三十六·叛臣下·李全(下)
卷四百七十八·列傳第二百三十七·世家一·南唐李氏
卷四百七十九·列傳第二百三十八·世家二·西蜀孟氏
卷四百八十·列傳第二百三十九·世家三·吳越錢氏
卷四百八十一·列傳第二百四十·世家四·南漢劉氏
卷四百八十二·列傳第二百四十一·世家五·北漢劉氏
卷四百八十三·列傳第二百四十二·世家六·湖南周氏 荊南高氏 漳泉留氏 陳氏
卷四百八十四·列傳第二百四十三·周三臣·韓通 李筠 李重進
卷四百八十五·列傳第二百四十四·外國一·夏國(上)
卷四百八十六·列傳第二百四十五·外國二·夏國(下)
卷四百八十七·列傳第二百四十六·外國三·高麗
卷四百八十八·列傳第二百四十七·外國四·交阯 大理
卷四百八十九·列傳第二百四十八·外國五·占城 真臘 蒲甘 邈黎 三佛齊 闍婆【南毗附】 勃泥 注輦 丹眉流
卷四百九十·列傳第二百四十九·外國六·天竺 于闐 高昌 回鶻 大食 層檀 龜茲 沙州 拂菻
卷四百九十一·列傳第二百五十·外國七·流求國 定安國 渤海國 日本國 党項
卷四百九十二·列傳第二百五十一·外國八·吐蕃【唃廝囉 董氊 阿里骨 瞎征 趙思忠】
卷四百九十三·列傳第二百五十二·蠻夷一·西南溪峒諸蠻上
卷四百九十四·列傳第二百五十三·蠻夷二·西南溪峒諸蠻下 梅山峒 誠徽州 南丹州
卷四百九十五·列傳第二百五十四·蠻夷三·撫水州 廣源州 黎洞 環州
卷四百九十六·列傳第二百五十五·蠻夷四·西南諸夷 黎州諸蠻 敘州三路蠻 威茂渝州蠻 黔涪施高徼外諸蠻 瀘州蠻
附錄·修史官員
附錄·中書省咨文
附錄·刊刻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