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刻褚石農堅瓠二集卷之二
    1. 初日詩
    2. 賦新月
    3. 嫦娥
    4. 結璘
    5. 牽牛織女
    6. 織女祠
    7. 鵲橋仙詞
    8. 孟婆
    9. 石尤風
    10. 夜半鐘
    11. 鼓轉六更
    12. 王探花判
    13. 水底月詩
    14. 陸放翁詩
    15. 馮當世詩
    16. 呂文穆
    17. 韓魏公
    18. 張元
    19. 求閒
    20. 處閒散
    21. 偷閒
    22. 歐陽伯樂
    23. 蜂丈人
    24. 此翁又出
    25. 翣几木片
    26. 擊門錐
    27. 王吉婦
    28. 布袋和尚
    29. 文若詩
    30. 謠童
    31. 異僧
    32. 般若庵詩
    33. 驛童對
    34. 黃蔡葉
    35. 弔張士誠
    36. 老頭兒
    37. 雪詞
    38. 滿江紅
    39. 彭友信
    40. 大明皇帝
    41. 大明一統
    42. 兄弟應兆
    43. 劉誠意題箸
    44. 倒騎驢
    45. 安亭萬二
    46. 峴山徐九
    47. 僧謙牧
    48. 趙雙硯
    49. 象簡龍衣
    50. 鐵鉉女
    51. 中秋不見月
    52. 完顏亮詞
    53. 獃子
    54. 銀豆謠
    55. 九仙夢對
    56. 陽鱎
    57. 徐自雲
    58. 名帖字大
    59. 老僧干謁
    60. 十里荷花
    61. 史彌遠詞
    62. 小僧詩阻
    63. 程鄭二生

重刻褚石農堅瓠二集卷之二

甬上留香閣主人較刋


初日詩

宋藝祖微時。見客詠初日詩。即應聲曰。太陽初出光剌撻松窗暇錄作欲出未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蓋宋以火德主天下。及登極。僭竊之國。以次削平。混一之志已兆於詩。後國史潤色之云。未離海嶠千山黑。纔到天心萬國明。便覺卑弱。

賦新月

后山詩話。宋盧多遜當直。藝祖命賦新月。限用些子兒。詩曰。太液池邊玩月時。好風吹動萬年枝。誰家玉匣開新鏡。露出清光些子兒。錦繡萬花谷載後二句云。誰家鏡匣參差蓋。露出楞邊些子兒。尤覺善狀。王禹偁當直。亦賦新月。限敲稍交韻。詩曰。禁鼓樓頭苐一敲。乍看新月出林稍。誰家寶鏡初磨出。玉匣參差蓋不交。似倣多遜之意。不知二詩皆祖老杜塵匣元開鏡之。禹偁詩。桐江詩話作曹希薀作。七修類稿。郎仁寶與王義中玩新月。語及二詩。義中賦一詩。曰。風外空傳藥杵敲。雲邊微見桂枝稍。定疑今夜蟾蜍小。含出明珠口未交。清新俊逸。不減前詩。

嫦娥

吹劍錄。月與日並明。人所敬事。詞人以嫦娥之說。吟詠極其褻狎。至云一二初三四。娥眉天上彎。待奴年十五。正面與君看。按嫦娥奔月。事見歸藏。又淮南子曰。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嫦娥窺而奔月。許慎注。曰嫦娥羿妻也。逃月中。蓋虛上夫人是也。然嫦娥之說不經。學齋佔𠌫謂。即常儀占月之誤。周官注云。儀義二字。古皆音俄。鳳洲詩云。不信琱弧摧九日。卻留明月隱嫦娥。足破其謬。然昔有當時射日弓猶在。何事無能近月官句。其說亦非始於鳳洲矣。

結璘

黃庭經云。高奔日月上吾道。鬱儀結璘善相保。註引上清紫文云。鬱儀奔日之仙。結璘奔月之仙。據此則奔月者不止一嫦娥矣。是月爲逋逃藪也。袁郊詩云。嫦娥窺藥出人間。藏在蟾官不放還。后羿遍尋無覓處。誰知天上亦容奸。又月中有仙人宋無忌。斫月桂者爲吳剛。或爲吳質。又登真隱訣曰。上真之道七。鬱儀奔日文爲最。結璘奔月文爲次。蓋鬱儀者羲和也。結璘者嫦娥也。據此則結璘乃嫦娥別名也。

牽牛織女

述異記。天河之東有美女。天帝女孫也。機杼勞役。織成雲霧天衣。容貌不暇整理。帝憐之。嫁與河西牽牛。自後竟廢織絍。帝怒。責歸河東。使一年一度與牽牛相會。淮南子曰。烏鵲填橋而渡織女。張衡云。牽牛織女。七月七日相見。渡河之說。非止世俗之見也。

荊楚歲時記道書云。牽牛娶織女。借天帝二萬錢備禮。久不還。被驅在營室。又云。牽牛謂之河鼓。後人訛其聲爲黃姑。古樂府。東飛百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太白詩。黃姑織女星。相去不盈尺。劉筠詩。百勞東翥燕西飛。又報黃姑織女期。李後主又誤以黃姑爲織女。有迢迢牽牛星。杳在河之陽。粲粲黃姑女。耿耿遙相望句。按史記牽牛爲犧牲。其北河鼓。代醉編。謂河鼓十二星在牽牛北。非。牽牛七夕良會。使河鼓冒此虛名。能無遺憾。

織女祠

中吳紀聞。崑山縣東。地名黃姑。傳牽牛織女降此地。織女以金篦劃河水。水湧溢。牽牛不得渡。因名爲百沸河。鄉人立祠祀之。列二像。建炎兵火時。士夫多避地東岡。范生題詩祠壁曰。商颷初至月埋輪。烏鵲橋邊綽約身。聞道佳期惟一夕。因何朝暮對斯人。鄉人遂去牽牛像。獨存織女焉。

鵲橋仙詞

齊東野語。宋慶之寓永嘉。時逄七夕學徒醵飲。有僧法辨善五星。每以八煞爲說。一士致仙扣試事。忽乩動。大書文章伯降。慶之怪焉。漫云姑置此。且求一七夕新詞。即以八煞爲韻。忽運乩大書鵲橋仙一闋云。鸞輿初駕。牛車齊發。聽隱隱鵲橋吚軋。尤雲殢雨正歡濃。但只怕來朝初八。霞垂綵幔。月明銀䗶。馥郁香噴金鴨。年年此際一相逄。未審是甚時結煞。滄海粟。載此詞爲宋徽宗附乩作。未知孰是。

孟婆

古稱風神爲孟婆。蔣捷詞云。春雨如絲。繡出花枝紅嫋。怎禁他孟婆合皂。宋徽宗詞云。孟婆好做些方便。吹個船兒倒轉。按北齊李騊駼聘陳問陸士秀曰。江南有孟婆。是何神也。士秀曰。山海經。帝女遊于江。出入必以風雨自隨。以其帝女。故稱孟婆。丹鉛總錄。江南七月間。有大風甚於舶䑲。野人相傳爲孟婆發怒。

石尤風

石尤風。詩人多用之。不見其義。宋孝武丁督護歌云。願作石尤風。四面斷行旅。陳子昂入峽阻風云。故鄉今日友。歡會坐應同。寜知巴峽路。辛苦石尤風。戴叔倫送裴明州云。瀟水連湘水。千波萬浪中。知君未得去。慚愧石尤風。司空文明一作郎士元留盧泰卿詩。知有前期在。難分此夜中。無將故人酒。不及石尤風。李義山詩。來風置石郵。江湖紀聞。石氏女嫁爲尤郎婦。情好甚篤。尤爲商遠行不歸。妻憶之病。臨亾長歎曰。凡有商旅遠行者。吾當作大風。爲天下婦人阻之。自後商旅發船。値打頭逆風。則曰此石尤風也。遂止不行。婦人以夫姓爲名。故曰石尤。遇石尤風。密書吾爲石娘喚取尤郎歸。須放吾船行。十四字。投水中。風即止。又紫竹軒雜綴。石尤江中䖝名。此䖝出必有惡風雨。故曰石尤風。

夜半鐘

唐張繼宿楓橋詩。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六一居士謂繼此詩。句則佳矣。奈夜半非鳴鐘時。或云姑蘇寺鐘。多鳴於半夜。或云惟承天寺至半夜則鳴。其他皆五更鐘也。庚溪詩話云。昔官姑蘇。每三鼓盡。寺鐘皆鳴。後觀于鵠詩云。定知別後宮中伴。遙廳緱山半夜鐘。白香山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後。溫庭筠曰。悠然旅榜頻回首。無復松窗半夜鐘。皇甫冉秋夜宿嚴維宅云。秋深臨水月。夜半隔山鐘。陳羽梓州與溫商夜別。隔水悠悠午夜鐘。則詩人皆言之。不獨繼也。他處亦皆半夜鳴鐘。不獨姑蘇也。南史載齊丘仲孚少好讀書。以中宵鐘鳴爲限。則夜半鐘其來久矣。

鼓轉六更

夜漏五五相搋。爲二十五。唐李郢詩。二十五聲秋點長。是也。至藝祖以建𨺓庚申受禪。問國祚修短於陳希夷。有只怕五更頭之言。蓋庚更同音也。藝祖命宮掖及州縣。更漏皆去五更二點。并初更去其二。以配之。首尾止二十一點。即轉六更。謂之蝦蟆更。嚴鼓鳴鐘。禁門方開。百官隨入。終宋之世皆然。楊誠齋有天上歸來有六更。汪水雲有亂點傳籌殺六更之句。至理宗景定元年。歷五庚申而宋亾。謂非五更頭乎。元延𧙗九年庚申。而順帝生。順帝實宋少帝趙㬎子。明兵入燕都遁去。時呼庚申君。劉尚賓庚申帝大事記可見。明高皇方號順帝云。然則𦿳祖命轉六更。亦與數暗符矣。

開元遺事云。宮漏有六更。君王得晏起。疑是設言耳。

王探花判

醒睡編。探花王剛中爲御史。出巡福建。尤溪張松茂。與鄰女金媚蘭私通。被獲到官。王見簷前蛛網懸蝶。指謂張曰。汝能賦此免罪。張即曰。只因賦性太顛狂。遊遍花叢覓異香。今日娛投羅網裡。脫身還籍探花郎。王又指竹簾命金賦之。遂吟曰。綠筠劈破條條直。紅線相連眼眼奇。只爲如花成片段。遂令失節致參差。王稱賞。見二人供狀俱未議婚。即判云佳人才子兩相宜。致福端由祻所基。判作夫妻永諧老。不勞鑽穴隙相窺。人目爲王方便云。

水底月詩

曾於友人處見破書中有水底月詩云。皎潔明蟾夜氣寒。清光上下兩團圓。瑤池王母呈冰鏡。水底神人獻玉盤。一任浪掀流不去。幾回龍戲欲吞難。叮嚀醉客休來捉。曾娛詩人溺素瀾。惜作者姓名不傳。

陸放翁詩

陸務觀初娶唐氏。于母夫人爲姑姪。伉儷相得。而弗獲於其姑。因出之。改適同郡宗子常。春日出遊。相遇於沈氏園亭。唐以語趙遣致酒肴。放翁悵然。爲賦釵頭鳳詞題園壁云。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鮹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唐氏見而和之。有世情薄。人情惡之句。未幾唐快快而卒。聞者爲之愴然。

馮當世詩

馮當世未第時。客餘杭縣。爲官逋所拘。計窘無出。題詩所寓寺壁云。韓信棲遲項羽窮。手提長劍喝秋風。吁嗟天下蒼生眼。不識男兒未濟中。一胥魁范某見之。爲白令丐寬假。令疑胥受賕遊說。胥曰。馮秀才甚貧。安所得物賂某。昨見其所留詩。知他日必貴。令索其詩觀之。即笑而釋其事。後京果三元及第。

呂文穆

呂蒙正父龜圖。多內寵。與其母劉氏不睦。并蒙正出之。頗淪躓窘乏。與溫仲舒讀書于洛陽之龍門利涉院土室中。有撥盡寒爐一夜灰之句。及蒙正登第。乃迎二親同堂異室奉養之。妻自姓宋。傳奇謬以母姓爲妻姓。破窯緣此附會也。惟噎瓜亭在府城南。蒙正微時拾遺瓜于此。後作相建亭。示不忘也。

堯山堂外紀。蒙正朝罷歸衙。偶片雪沾衣。欲斬執役人。夫人因舉撥灰詩諷之。乃已。又隨事諷諫。嘗題鴟吻云。獸頭原是一團泥。做盡辛勤人不知。如今擡在青雪裡。忘卻當初窯內時。

韓魏公

韓魏公鎮中山。李清臣謁見。其姪報曰。大叔方睡。不即與通。清臣因題詩於壁曰。公子乘閒臥碧㡡。白衣老吏慢寒儒。不知夢見周公否。曾說當年吐哺無。魏公見之。曰。吾久欲見此生。竟有東床之選。

又士人𧸛作公書謁蔡君謨。蔡心疑之。然士頗豪邁。蔡與三千緡。作書。并果物。遣四卒送於公。士因謁公。以其故請罪。公曰。君謨手段小。恐未足以了公事。復作書。令見夏太尉。子弟有不然者。公曰。士敢於爲我書。又能動君謨之意。其才器亦不凡矣。至關中夏竟官之。

張元

宋慶曆間。華州進士張元。累舉不第。落魄不得志。負氣倜儻。嘗薄遊塞上。觀覽山川。有經略西鄙意。元詠雪。有戰退玉龍三百萬。敗殘鱗甲滿天飛之句。其詠鷹詩。有有心待搦月中兔。更向白雲頭上飛之句。欲謁范韓二帥。恥自屈。乃刻詩石上。使人拽之市。而自笑其後。二公聞而召見。躊躕未用。元乃間走西夏。結連囊霄。謀抗朝廷。連兵十餘年。大爲邊患。後秦檜爲相。一士假其書謁揚州守。守覺其僞。以白金五伯金繳原書。管押其回。檜見之。即補以官。復厚贈之。或問其故。檜曰。有膽敢假𢶒書。若不以一官束縛之。則南走胡。北走越。爲祻不淺。觀檜此舉。加於韓范一等矣。

求閒

行營雜錄。有一士甚貧。夜則露香祈天。益久不懈。一夕忽聞空中語曰。帝憫汝誠。間汝所欲。士曰。某所欲甚微。非敢過望。但願此生衣食粗足。逍遙山水閒。以終其身。足矣。空中大笑曰。此上界神仙之樂。何可易得。若欲富貴則可。是清樂天所靳惜。百倍於功名爵䘵。而世之閒人。反勞擾以求多事。不亦愚哉。故曰。不是閒人閒不得。閒人不是等閒人。

處閒散

張士誠據平江。明兵圍之。唐伯剛和人泥字韻云。玉樓金屋愁如海。布襪青鞋醉似泥。謂居權要者不如處閒散之樂。王元載亦誦一詩云。二十四友金谷宴。千三百里錦帆遊。人間無此榮華樂。無此榮華無此愁。與唐詩相類。

偷閒

張伯起譚輅。天下有大盜。而跖其小者也。曹馬盜人天下。呂黃盜人國。可謂能盜。其竟皆不免禍。至有欺世盜名者。所盜無形。宜若可免禍。而亦有報。蓋名者造物所忌。不可以大位厚貲盜之也。計世間惟一間字可盜。語云。偷閒。偷即盜之謂也。盜此庶幾無禍。

有貴人遊僧舍。酒酣。誦唐人詩曰。因過竹院逄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閒。僧聞之而笑貴人問僧何笑。僧曰。尊官得半日閒。老僧卻恟了三日。

歐陽伯樂

夷堅志。宋吉州士子赴省。書前牌云。廬陵魁選。歐陽伯樂。有人作詩誚之曰。有客遙來自吉州。姓名挑在擔竿頭。雖知汝是歐陽後。畢竟從來不識修。

蜂丈人

雪濤集。明高皇微行。至田舍。見一村翁。問其生庚。翁言年月日時。皆與高皇同。高皇曰。爾有子乎。曰無。有田產乎。曰無。高皇曰。然則何以自給。曰吾養蜂耳。曰爾蜂幾何。曰十五桶。高皇默念。我有京省。渠有蜂桶敵之。此年月日時相合之符。又問爾於蜂歲割蜜幾次。翁曰。春夏花多。蜂易采。蜜不難結。每月割之。秋以後花漸少。故菊花蜜不盡割。割十之三。留其七。廳蜂自啖。爲卒歲計。我以春夏所割蜜。易錢帛米粟。量入爲出。以糊其口。而蜂有餘蜜。得以不餒。明歲又復釀蜜。我行年五十。而恃蜂以飽。他養蜂者不然。春夏割之。即秋亦盡割之。無餘蜜。故蜂多死。今年有蜜。明年無蜜。皆莫我若也。高皇歎曰。民猶蜂也。上不務休養。竭澤取之。民安得不貧以死。民死而稅安從出。是亦不留餘蜜之類也。蜂丈人之言。可以爲養民者法。

此翁又出

劉氏鴻書。高皇在御。好微行。以察人情之背向。常以夜出。暫止逆旅。枕石眠草藉上。中夜。有二人起共語。高皇潛廳之。一人在庭中。一人在室內。庭中人呼室中人曰。今夜此翁又出矣。吾視玄象。當在民舍中。頭枕石腳踹藉而臥。室中人笑曰。君得無娛耶。高皇聞而異之。即以手足異位而寢。俄其人亦至庭中。曰君果誤矣。此人頭枕藉腳踹石耳。高皇聞之。不覺汗浹于背。即夕還宮。購求兩人不可得。是後微行稍稀矣。

翣几木片

七修類稿。高皇常微行。遇一監生同飲於酒家。問其鄉里。生曰。四川重慶人。高皇曰。千里爲重。重水重山重慶府。生應聲曰。一人成大。大邦大國大明君。高皇大喜。又舉翣几木片命賦詩。生吟曰。寸木原從斧削成。每於低處立功名。他時若得臺端用。定向人間治不平。高皇歎賞。探錢償酒家而去。明日召生入。謂之曰。汝欲登臺端乎。命爲按察使。

擊門錐

龍興記。高皇賜劉誠意一金瓜。曰擊門錐。有𢚩則擊之。一夕。夜將半。以擊宮門而入。高皇問之。曰睡不安。思上奕碁耳。甫奕。俄報太倉災。遽命駕往救。誠意止之。請先遣一內使充乘輿往。往則旋斃車中矣。高皇驚問。曰乾象有變。特來奏聞。問何人爲謀。曰早朝衣緋者是。明晨。西班中果有一臣衣緋。命縛之。即取袖中懸哨鴿欲放之。則鴿已死。蓋以鴿爲號起伏兵也。

王吉婦

龍興記。高皇戰偶失利。夜行宿於妓館。明發語姓名。題於壁間曰。二之十。古之一。左七右七。橫山倒出。得了一。是爲土之一。皆不解。後生子。聞上登極。因錄以聞。遂命工部造府。封子爲王。其婦不召見。蓋言王吉婦得子爲王也。

布袋和尚

洪武政尚嚴猛。天下股慄。一日。遊一寺。令正從者。入內。悄無一人。見壁間畫一布袋和尚。墨痕猷新。㫄題偈云。大千世界浩茫茫。收拾都將一袋藏。畢竟有收還有散。放寬些子又何妨。蓋以諷也。亟索其人不得。

文若詩

雙槐歲抄。仁祖先家泗州。盰眙有第一山。元人文若題詩其上曰。汴水東流過舊京。恢圖妙算入皇明。暫攜諸將停歸騎。來看中原苐一城。詩作於元。而皇明之句。已與國號相符矣。

謠童

至正乙酉。淮楚間童謠曰。富漢莫起樓。富漢莫起屋。但看羊兒年。便是吳王國。高皇於丁未年即吳王位。即羊兒年也。

異僧

洪武微時。於鳳陽城中遇一遊僧。手持小磬。號於眾曰。擊磬賣詩。聲絕詩成。高皇因指雞卵爲題。僧即吟云。一塊無瑕玉。中含混沌形。忽然成五德。叫落滿天星。僧已先知聖主。而假詩以爲之兆也。

般若庵詩

洪武戰江南曰。投太平府般若庵。欲借一宿。僧異其狀。輒問爵里姓名。因題詩寺壁曰。戰退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山僧不識英雄主。只管叨叨問姓名。後僧恐人見。堊去其詩。登極後。遣人視詩在否。眾僧惶恐。有僧補一詩。使返以無對。命鑰僧至。將殺之。僧曰。御詩後。吾師有詩在焉。問何詩。僧誦曰。御筆題詩不敢留。留時恐惹鬼神愁。故將法水輕輕洗。尚有龍光射斗牛。高皇喜。寺僧皆免究。

驛童對

洪武定江左。見驛中有七歲兒。問之。對曰。臣故父當此役。今臣代父耳。高皇曰。能對乎。曰能。高皇曰。七歲兒童當馬驛。兒應聲曰。萬年天子坐龍廷。高皇大悅。蠲其役而官之。

黃蔡葉

張士誠據吳時。其弟士信爲相。專用參軍黃敬夫蔡彥文葉德新圖事。三人皆迂闊。不識大計。輕薄者因作十七字詩云。丞相做事業。專用黃蔡葉。一夜西風起。乾癟。吳元年丁未秋。大將軍徐達破蘇州。三人皆伏誅。刳其腸而懸之。至成枯臘。

弔張士誠

杜東原耕餘錄。有弔張士誠詩云。天星夜落水犀軍。又見吳臺走鹿群。睥睨金湯空自固。倉皇珠王竟俱焚。將軍只合田橫死。國士嗟無豫讓聞。風雨年年寒食節。麥盂誰上太妃墳。此蓋當時有感于士誠者。但不載誰作。近閱堯山堂。此詩乃天台王澤作。

老頭兒

洪武微行。聞一老嫗呼上爲老頭兒。高皇怒。至徐太傅家。繞室行。沉吟不已。時太傅他往。夫人震恐。再拜曰。得非妾夫負罪耶。高皇曰。非也。嫂毋恐。令召五城兵馬司縂兵至。曰張九四小竊江東。吳民至今呼爲張王。朕爲天子。此邦居民。呼朕爲老頭兒。遂僇其里一空。而徙吳民居之。

雪詞

張明善。元之遺老。能以詼諧諷人。張士德攘奪民地。以廣園囿。偶雪夜張宴。邀明善詠雪。明善題云。漫天墜。撲地飛。白占許多田地。凍殺吳民都是你。難道是國家祥瑞。士德大慚。

滿江紅

洪武居滁陽時。欲圖集慶。與徐達間行至江口。欲買舟以覘江南虛實。値歲除。呼舟人無應者。有夫婦老人載一小舟。欣然納之。曰天晚矣。明當早渡。且進雞酒。具黍爲食。明辰發舟。老叟舉棹。口中打號子曰。聖天子六龍相助。大將軍八面威風。高皇聞此吉語。與中山躡足相慶。登極後。訪得之。無子。官其侄。并封其舟而朱之。以故江中渡船謂之滿江紅云。

彭友信

彭友信攸人。歲貢至京。一日高皇微行。偶相値。忽見紅霓。口占云。誰把青紅線兩條。和雲和兩擊天腰。友信應聲曰。玉皇昨夜鸞輿出。萬里長空駕綵橋。高皇異之。相約明辰會於竹橋。同早朝。翌辰。彭果往候。久不至。遂失朝。已而宣入。高皇曰。有學有行君子也。以爲北平布政司。

大明皇帝

閒居筆記。京師佛剎曰多寶。高皇遊幸。見幢幡上盡書多寶如來。高皇曰。寺名多寶。有許多多寶如來。左右寂然無答。翰林學士江懷素請對。許之。對曰。國號大明。更無大大明皇帝。高皇稱善。遂陞吏部尚書。以彰其才。

大明一統

劉三吾侍高皇微行。入市小飲。無物下酒。高皇獨吟曰。小村店三杯兩盞。無有東西。三吾未及對。店主對曰。大明國一統萬方。不分南北。高皇稱其才。眀日𠮥至。欲官之。店主以元人。辭不受仕。

兄弟應兆

明初。豫章士人兄弟。由貢入太學。夜夢人語曰。七竅比干心。如是數次。翌早言夢。兄弟不殊。未詳其義。時五月競渡。生儒出遊。惟二生篤志不出。高皇偶微行。至號舍。聞書聲。大喜。見案上有藕一截。因出對曰一彎西子臂。兄弟齊聲對曰。七竅比干心。高皇稱賞。命銓部以御史授之。

劉誠意題箸

雪濤集。劉誠意初見高皇。與坐賜食。問曰。先生能詩乎。對曰。吟詩儒生事也。高皇因舉斑竹箸爲題。誠意應聲曰。一對湘江玉並看。二妃曾洒淚痕斑。高皇攢眉曰。秀才氣味。誠意曰。漢家四百年天下。總屬留侯一借間。高皇大悅。

倒騎驢

蜀中一耆儒。題張果老倒騎驢圖詩云。世間多少人。誰似這老漢。不是倒騎驢。凡事回頭看。語雖淺。喻世甚切。

安亭萬二

客座新聞。嘉定安亭萬二。元之遺民也。富甲一郡。有人自京師回。二問何所見聞。人曰。皇帝有詩云。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𣇦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猶擁被。二歎曰。兆已見矣。不去難將及。以其貲付幹僕。買舟載妻子汎湖湘而去。不一年。江南大族。以次藉沒。獨二獲令終。

峴山徐九

烏衣佳話。載峴山徐富九。居積甚饒。一日。策馬往州。見道上一蚯蚓甚長。色如血。富九心怪之。因馬驟不能久視。猶回首佇望。見一婦人俯身若有所拾。富九勒馬候之。問而知其金簪也。因歎曰。精金變幻如此。見而不我得。而歸於婦人。我時去矣。我禍速矣。歸以田產盡散族人。及貧乏者。一身孑然如貪素。越三月。高皇知其富豪。遣使籍其家。則蕩然一空。因獲免。得以天年終。

僧謙牧

僧謙牧。居小有山。道行着聞。高皇作詩召之曰。寄語山中老禿牛。何勞苦苦戀東洲。南方有片閒田地。鞭打繩牽不轉頭。謙牧不赴。答詩云。老牛力盡已多年。頂破蹄穿只愛眠。震旦域中糧草足。主人何用苦加鞭。高皇見詩歎賞。不復強仕。

趙雙硯

臨海趙某爲中貴題蠶婦圖云。蠶未成絲葉已無。鬢雲撩亂粉痕枯。官中羅綺輕如布。爭得王孫見此圖。高皇見之。詰問。以趙某對。即召知肇慶府。有廉聲。及歸嘆曰。昔趙清獻持一硯。今吾倍之。遂持二硯歸。人稱趙雙硯。

象簡龍衣

高廟賓天。建文即位。燕楚諸王。恃叔父欲不拜。給事龔泰奏曰。象簡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禮。龍衣拂地。宮中敘叔侄之情。諸王從之。時傳泰有啟沃之才。七修類稿云。此乃宋太祖宴杜審言於福寧宮。樂人史金著之詞。審言太祖母舅。彼云前殿展君臣之禮。虎節朝天。後宮伸骨肉之情。龍衣拂地。骨肉二字。何不易甥舅。尤妥。

鐵鉉女

錢蒙叟云。遜國諸書所載鐵氏二女詩。謂司馬就義。二女沒入教坊。獻詩於原問官。詩聞。得赦出嫁士人。余考長女詩。乃吳人范鳳鳴昌期題老妓卷作。詩見張士㵸國朝文纂。時杜用嘉有次韻詩。題曰無題。則非鐵氏作明矣。次女詩末句尤爲不倫。愚按立齋閒錄云鉉于壬午十月十七日遇害。子福安發河池所編伍。父仲名年八十三。與母薛安置海南。一女四歲。發教坊。據此。不但詩爲好事者僞作。即二女亦僞傳也。

中秋不見月

永樂中中秋開宴賞月。月爲雲掩。召解縉賦詩。遂口占風落梅一闋云。嫦娥面。今夜圓。下雲簾不着臣見。𢬵今宵倚䦨不去眠。看誰過廣寒宮殿。上覽之大喜。同縉飲。復令賦長短句。中有吾欲斬蜍。蛙磔玉兔。坐令天宇絕纖塵等句。過夜半。月復明朗。上大笑曰。子才真可謂奪天手段也。

完顏亮詞

夷堅志。濟南王和尚能誦完顏亮小詞。其詠雪昭君怨云。昨日樵村漁浦。今日瓊川小渚。山色捲簾看。老峰巒。錦帳美人貪睡。不覺天花剪水。驚問是楊花。是蘆花。其中秋不見月鵲橋仙曰。持杯不飲。停歌不唱。瞥兒蟾宮出現。片雲何處忽飛來。做許大通天障礙。愁眉怒目。星移斗轉。懊恨劍鋒不快。一揮揮斷此陰霾。此夜看姮娥體態。讀其後篇凶威可掬。

獃子

蘇杭呼癡人爲懛子。或又書獃騃二字。考玉篇無獃懛二字。獨騃字音呆。韻會云。病也癡也。凡癡騃字皆作騃。海篇懛獃二字作獃。同騃字。小兒諺云。獃獃獃。雨落走進屋裡來。又演繁露。鄭獬字毅夫。守江陵。作楚樂亭記。有頌云。我是蘇州監本獃。與爺祝壽獻棺材。近來仿彿知人事。雨落還歸屋裡來。則知諺語亦有來歷。

銀豆謠

景泰在位頗好聲色。嘗以銀豆金錢洒地。令宮人宦侍爭拾。以供嬉笑。編修楊守陳賦銀豆謠曰。尚方承詔出九重。冶銀爲豆驅良工。顆顆勻圓奪天巧。朱函進入蓬萊宮。御手親將十餘把。琅琅亂酒金階下。萬顆珠璣走玉盤。一天雨雹敲鴛瓦。中宮跪拾多盈袖。金璫半墮羅衣縐。嬴得天顏一笑懽。拜賜歸來坐清晝。聞知昨日六宮中。翠蛾紅袖承春風。黃金作豆親拾得。羊車不至愁煙空。別有銀壺薄如葉。并刀剪碎盈丹匣。也隨銀豆洒金階。滿地春風飛玉蝶。君不見民餐木皮和草根。夢想豆食如八珍。官倉有米無銀糴。操瓢盡作溝中瘠。明主由來愛一嚬。安邦只在恤窮民。願將銀豆三千斛。活取枯骸百萬人。此詩卓有古意。使輔臣高榖輩。能以此謠上達宸聰。必有感動。移銀豆之懽。而爲溝壑之憫。亦未可知。又隻槐歲抄。景泰初。經筵講畢。命中官撒金錢于地。令講官拾之。以爲恩典。時高榖年老。俯仰不便。恆莫能得。一講官拾以遺之。褻狎大臣。耗費國帑至此。

九仙夢對

西樵野記。南安傳黃門凱使外國。道經九仙祠。謁夢以驗使事。夢孺子歌曰。青草流沙六六灣。凱不解所以。默識之。比至館燕殊𨺓。飲間。夷王請曰。黃河躍浪一作濯水三三曲。願天使對之。凱念夢中語。詞意兼絕。即曰。青草流沙六六灣。夷王驚服。蓋中國黃河九曲。而夷域有流沙三十六灣。彼自謂知我華之勝。而吾乃悉彼疆界之詳。用是悚讋。

陽鱎

中洲野錄。樂平趙尹。考滿還任。士夫皆趨迎之。獨彭福投以詩云。鄱陽纔駐使君標。本欲趨迎懶折腰。莫怪野人疎禮節。好從楊晝說陽鱎一作喬。人皆莫喻。程念齋見之笑曰。綏之譏我邑中人深矣。蓋用宓子賤事也。按說苑。子賤爲單父宰。初入境。見有冠蓋來迎者。子賤曰。車驅之。車驅之。楊晝所謂陽鱎者至矣。陽鱎魚名。不釣而來。喻士之不招而至者也。唐文粹宓子賤廟碑云。豈意陽鱎。化而爲魴。

徐自雲

祐山雜說。祐山檢古人佳句云。閒鋤明月種梅花。恨無可對。嘉靖甲辰。自大倉入覲。偕僚友坐吏部席舍中。以前句索對。對者數人。皆平平。最後張洪齋云。謾捲疎簾邀燕子。清麗閒雅可愛。因揭之家園廳柱。後徐七橋見之云。閒鋤明月。字意本虛。謾捲疎簾。似太着實。因對云。謾掃白雲看鳥跡。則超脫塵凡。殆有仙氣。因呼爲徐白雲。祐山名汝弼。平湖人。

名帖字大

御史與主事平行。文移謂之手本。御史署名頗大。時王偉爲職萬郎中。口占貽之云。諸葛大名垂字宙。今人名大欲如何。雖於事體無妨礙。只恐文房費墨多。有士子代答云。諸葛大名垂宇宙。我今名大亦從先。百凡事體皆如此。費墨文房不値錢。偉尋陞兵部侍郎。有客往賀。曰大名屬公矣。偉又口占曰。諸葛大名非用墨。清高二字肅千秋。于今一紙糊塗帳。滿眼松煙不識羞。眾相傳爲笑。

老僧干謁

鄱陽程文憲。少與仲隘齋徐朝信。讀書于南天寺。後程筮仕鎮江。僧持朝信所撰提緣疏。并隘齋書。謁程。勉贈之。程謝病歸。隘齋仕維揚之興化。僧亦往謁之。程寄一絕云。南天和尚雪盈頭。遠泛維揚一葉舟。帶去潤州抄化疏。也應添卻隘齋愁。不二年。朝信官東安。僧又欲往。程寄詩云。束安官舍冷如冰。杖錫秋風興欲乘。疏是先生親筆撰。不須懊惱恨山僧。僧因病足不果行。無何。寺不戒於火。程又作詩云。紺宇緇宮盡掃除。如何回祿妒浮圖。不知跛足髡頭子。救得提緣疏也無。聞者絕倒。

十里荷花

崔林王露。孫何帥錢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詞贈之云。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巘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此詞流播。金主亮聞之。欣然有慕。遂起投鞭渡江之志。有玄馬吳山苐一峰之句。近時謝處厚詩云。誰把杭州曲子謳。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無情物。牽動長江萬里愁。余謂此詞。雖牽動長江之愁。然卒爲金主送死之媒。未足悵也。至於荷艷桂香。粧點湖山之清麗。使士夫流連於歌舞嬉遊之樂。遂忘中原。是則深可恨耳。因和其詩云。殺胡快劍是清謳。牛渚依然一片秋。卻恨荷花留玉輦。竟忘煙柳汴宮愁。

史彌遠詞

建炎中。金人追高宗至舟山。登岸斫道𨺓觀柱。柱忽流血。金人畏而遁去。高宗得免。史彌遠題詞觀中曰。試憑䦨干春欲暮。桃花點點胭胭破。故鄉凝望水雲迷。數堆青玉髻。千頃碧琉璃。我本清都閒散客。蓬萊未是幽奇。明朝歸去寉齋飛。三山未縹緲。海運到天池。

小僧詩阻

史彌遠欲占育王寺地作墳。眾僧俯首。莫敢誰何。有一小僧曰。我能止之。作偈云。寺前一塊地。嘗有天子氣。丞相要作墳。不知主何意。使兒童遍地傳誦。史意遂息。明霍韜欲營寺基爲宅。凂縣令逐僧。僧去。題於壁曰。學士家移和尚寺。會元妻臥老僧房。渭厓見之愧而止。所謂我有華如刀。其二僧之謂與。

程鄭二生

湧幢小品。湖湘程鄭二生。同窗友也。程先登第。授咸陽令。鄭貧甚。貸錢訪之。程遍出條約。禁鄉人不與相見。鄭乃凂人告乞數金。作回路費。程亦不與。狼狽而歸。後鄭亦登第。除直隸公幹。程適以事調獲鹿丞。又被人告贜。鄭前來按郡。程乃遠迎敘舊。引蘇章二天等語。鄭笑而不答。留程宴。鄭私囑優人具言前事。優人因扮二虎。一虎銜一羊自食。㫄一虎踞地視之。作欲食狀。虎怒。吼銜羊而去。少頃。餓虎獲一鹿。前虎復來。欲分食之。爭不與。一山神出判之曰。昔日銜羊咸陽不睬揪。今朝獲鹿敢來求。縱然掬盡湘江水。難洗當初一面羞。程知刺已。遂解印而歸。

字數:8982,最後更新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