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補正·卷四中·外篇


馬蹄第九 

釋文 舉事以名篇。


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禦風寒,齕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駑驥各適於身而足。  齕,齧也。踐,履。禦,捍。翹,舉也。夫蹄踐霜雪,毛禦風寒,飢即齕草,渴即飲水,逸豫適性,即舉足而跳躑,(求)[皆]禀乎造物,故真性豈願羈𮩸皁棧而爲服養之乎?(並)[況]萬有參差,咸資素分,安排任性,各得逍遙,不矜不企,即生涯可保。  釋文  釋名云:武也。王弼注易云:在下而行者也。  音提。司馬云:馬足甲也。  魚呂反。廣雅云:敵也。崔本作「辟」。  恨發反。又胡切反。  祁饒反。  崔本作「尾」。 而陸 司馬云:陸,跳也。字書作「𩣱」。𩣱,馬健也。  音奴,惡馬也。  音冀。千里善馬也。雖有義臺路寢,無所用之。馬之真性,非辭鞍而惡乘,但無羨於榮華。  義,養也,謂是貴人養衛之臺觀也。亦言:義臺,猶靈臺也。路,大也,正也,即正寢之大殿也。言馬之爲性,欣於原野,雖有高臺大殿,無所用之。況清虛之士,淳樸之民,樂彼茅茨,安兹甕牖,假使丹楹刻桷,於我何爲?  釋文  許宜反,又如字。徐音儀,崔本同。一本作「羲」。  崔云:義臺,猶靈臺也。 路寢 路,正也,大也。崔云:路寢,正室。〇郭慶藩曰:史記魏世家索隱引司馬云:義臺,臺名。釋文闕。〇俞樾曰:「義」,徐音儀,當從之。周官肆師職鄭注曰:故書「儀」爲「義」。是「義」即古「儀」字也。「儀臺」猶言容臺。淮南子覽冥篇「容臺振而掩覆」,高注曰:容臺,行禮容之臺。「儀」與「容」,異名同實,蓋是行禮儀之臺,故曰「儀臺」也。〇典案:俞说是也。藝文類聚九十三、御覽八百九十六引並作「儀臺」,是其證。 而惡 烏路反。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羈𮩸,編之以皁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有意治之,則不治矣;治之爲善,斯不善也。  列子云:姓孫,名陽,字伯樂。秦穆公時善治馬人。燒,鐵炙之也。剔,謂翦其毛。刻,謂削其蹄。雒,謂著籠頭也。羈,謂連枝絆也。𮩸,謂約前兩腳也。皁,謂槽櫪也。棧,編木爲椗,安馬腳下,以去其濕,所謂馬床也。夫不能任馬真性,而橫見燒剔,既乖天理,而死者已多。況無心徇物,性命所以安全;有意治之,天年於焉夭折。〇典案: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雒」作「絡」,御覽八百九十六引同。  釋文 伯樂 音洛,下同。伯樂,姓孫,名陽,善馭馬。石氏星經云:伯樂,天星名。主典天馬。孫陽善馭,故以爲名。 剔之 敕歷反。字林云:剃也。徐詩赤反。向、崔本作「鬄」。向音郝。 雒之 音洛。司馬云:燒,謂燒鐵以爍之。剔,謂翦其毛。刻,謂削其甲。雒,謂羈雒其頭也。〇王念孫曰:司馬彪曰:雒,謂羈絡其頭也。案「雒」讀爲「鉻」(音落),字或作「㓢」,通作「雒」,又通作「落」。「鉻」之言落也,剔去毛鬣、爪甲謂之鉻。說文曰:鉻,𩮜也。廣雅曰:雒,剔也。吳子治兵篇說畜馬之法云:刻剔毛鬣,謹落四下。此云「燒之、剔之、刻之、雒之」,語意略相似。司馬以「鉻」爲羈絡,非也。下文「連之以羈𮩸」,乃始言羈絡耳。〇俞樾曰:司馬彪解「雒之」曰,謂羈雒其頭也。是以「雒」爲「絡」之叚字。然下文「連之以羈𮩸」,乃始言羈絡之事,此恐非也。「雒」疑當爲「烙」,說文火部新附有「烙」字,曰:灼也。今官馬以火烙其皮毛爲識,即其事矣。  居宜反。廣雅云:勒也。  丁邑反,徐丁立反,絆也。李音述。本或作「馵」,非也。馵音之樹反。司馬、向、崔本並作「𦄼」。向云:馬氏音竦。崔云:絆前兩足也。〇典案:御覽八百九十六引「馽」作「絆」。 編之 必然反。  才老反。櫪也。一云:槽也。崔云:馬閑也。  (土)[士]板反。徐在簡反,又士諫反。編木作(靈)似[靈]牀曰棧,以禦濕也。崔云:木棚也。〇郭慶藩曰:文選顏延年赭白馬賦注、潘安仁馬汧督誄注引司馬云:皁,櫪也。棧,若櫺床,施之溼地也。釋文闕。 不治 直吏反。飢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而後有鞭筴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夫善御者,將以盡其能也。盡能在於自任,而乃走作馳步,求其過能之用,故有不堪而多死焉。若乃任駑驥之力,適遲疾之分,雖則足迹接乎八荒之表,而衆馬之性全矣。而惑者聞任馬之性,乃謂放而不乘,聞無爲之風,遂云行不如卧,何其往而不返哉!斯失乎莊生之旨遠矣。  橛,銜也,謂以寶物飾於鑣也。帶皮曰鞭,無皮曰筴,俱是馬杖也。夫馳驟過分,飢渴失常,整之以衡枙,齊之以鑣轡,威之以鞭筴,而求(其)以分外之能,故駑駘不堪,而死已過半。聖智治物,其損亦然。  釋文  士救反。  向、徐其月反。司馬云:銜也。崔云:鑣也。  徐音式。司馬云:排銜也,謂加飾於馬鑣也。〇典案:御覽八百九十六引「飾」作「飭」,三百五十九引「橛飾」作「撅角」。  必然反。  初革反。杜注左傳云:馬檛也。檛,音竹瓜反。〇典案:「便筴」,文選司馬相如上書諫獵注、御覽三百五十九、八百九十六引並作「鞭策」。陶者曰:「我善治埴,圓者中規,方者中矩。」範土曰陶。陶,化也,亦窰也。埴,黏也,亦土也。謂陶者善能調和水土而爲瓦器,運用方圓,必中規矩也。  釋文  道刀反,謂窰也。窰,音弋消反。  徐時力反。崔云:土也。司馬云:埴土可以爲陶器。尚書傳云:土黏曰埴。釋名云:埴,膱也。膱,音之食反。 中規 丁仲反。下皆同。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鉤,直者應繩。」鉤,曲也。繩,直也。謂匠人機巧,善能治木,木之曲直,必中鉤繩。  釋文 應繩 應對之應。後不音者倣此。夫埴、木之性,豈欲中規矩鉤繩哉?土木之性,禀之造物,不求曲直,豈慕方圓?陶者匠人,浪爲臧否。然且世世稱之曰「伯樂善治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過也。世以任自然而不加巧者爲不善於治也,揉曲爲直,厲駑習驥,能爲規矩,以矯拂其性,使死而後已,乃謂之善治也,不亦過乎!  此總舉前文,以合其譬。然世情愚惑,以治爲善,不治之爲僞,僞莫大焉。  釋文  揉曲 汝久反。  居兆反。  房弗反。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以不治治之,乃善治也。  然,猶如此也。莊子云:我意謂善治天下不如向來陶匠等也。善治之術,列在下文。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夫民之德,小異而大同。故性之不可去者,衣食也;事之不可廢者,耕織也。此天下之所同,而爲本者也。守斯道者,無爲之至也。  彼民,黎首也。言蒼生皆有真常之性,而不假於物也。德者,得也。率其真常之性,物各自足,故同德。郭象云:「性之不可去者,衣食;事之不可廢者,耕織。此天下之所同,而爲本也。守斯道也,無爲至矣。」  釋文 去者 羌呂反。一而不黨,命曰天放。放之而自一耳,非黨也,故謂之天放。  黨,偏也。命,名也。天,自然也。夫虛通一道,亭毒羣生,長之育之,無偏無黨。若有心治物,則乖彼天然;直置放任,則物皆自足,故名曰「天放」也。  釋文 天放 如字。崔本作「牧」,云:養也。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此自足於內,無所求及之貌。  填填,滿足之心。顛顛,高直之貌。夫太上淳和之世,遂初至德之時,心既遣於是非,行亦忘乎物我。所以守真內足,填填而處無爲;自不外求,顛顛而游於虛淡。〇典案:御覽九百二十八引「世」作「君」。  釋文 填填 徐音田,又徒偃反,質重貌。崔云:重遲也。一云:詳徐貌。淮南作「莫莫」。 顛顛 丁田反。崔云:專一也。淮南作「瞑瞑」。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不求非望之利,故止於一家而足。  蹊,徑。隧,道也。舟,船也。「當是時」,即至德之世也。人知守分,物皆淳樸。不伐不奪,徑道所以可遺;莫往莫來,船橋於是乎廢。  釋文  徐音兮。李云:徑也。  徐音遂。崔云:道也。萬物羣生,連屬其鄉,混茫而同得也,則與一世而淡漠焉,豈國異而家殊哉!  夫混茫之世,淳和淡漠。故無情萬物,連接而共里閭,有識羣生,係屬而同鄉縣。豈國異政而家殊俗哉?  釋文 連屬其鄉 王云:既無國異家殊,故其鄉連屬。  胡本反。  莫剛反。  徒暫反。  音莫。禽獸成羣,草木遂長。足性而止,無吞夷之欲,故物全。  飛禽走獸,不害所以成羣;蔬草果木,不伐遂其盛茂。  釋文 遂長 丁丈反。又直良反。 無吞 敦恩反。又音天。是故禽獸可係羈而遊,鳥鵲之巢可攀援而闚。與物無害,故物馴也。  人無害物之心,物無畏人之慮。故山禽野獸,可羈係而遨遊;鳥鵲巢窠,可攀援而窺望也。〇典案:「可攀援而闚」,御覽九百二十八引「可」作「而」。  釋文   本又作「扳」,普班反。  音袁。廣雅云:牽也,引也。  去規反。 物馴 似遵反。或音純。

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夫殉物邪僻爲小人,履道方正爲君子。既而巢居穴處,將鳥獸而不分,含哺鼓腹,混羣物而無異,於何而知君子,於何而辨小人哉?  釋文 惡乎 音烏。同乎無知,其德不離;知,則離道以善也。  既無分別之心,故同乎無知之理。又不以險德以求行,故抱一而不離也。  釋文 不離 力智反。注皆同。同乎無欲,是謂素樸,欲,則離性以飾也。  同遂初之無欲,物各清廉;異末代之浮華,人皆淳樸。  釋文 素樸 普剝反。素樸而民性得矣。無煩乎知、欲也。  夫蒼生所以失性者,皆由滯欲故也。既而無欲素樸,真性不喪,故稱「得」也。此一句總結以前至德之美者也。及至聖人,聖人者,民得性之迹耳,非所以迹也。此云「及至聖人」,猶云及至其迹也。蹩躠爲仁,踶跂爲義,而天下始疑矣;澶漫爲樂,摘僻爲禮,而天下始分矣。夫聖迹既彰,則仁義不真,而禮樂離性,徒得形表而已矣。有聖人即有斯弊,吾若是何哉?  自此以上,明淳素之德;自此以下,斥聖迹之失。「及至聖人」,即五帝已下行聖迹之人也。蹩躠,用力之貌。踶跂,矜恃之容。澶漫是縱逸之心,摘僻是曲拳之行。夫淳素道消,澆僞斯起。踶跂恃裁非之義,蹩躠夸偏愛之仁,澶漫貴奢淫之樂,摘僻尚浮華之禮。於是宇內分離,蒼生疑惑,亂天之經,自斯而始矣。  釋文  步結反。向、崔本作「弊」,音同。  本又作「薛」,悉結反。向、崔本作「殺」,音同。一音素葛反。  直氏反。向同。崔音緹。  丘氏反。一音呂氏反。崔音技。李云:蹩躠、踶跂,皆用心爲仁義之貌。  本又作「儃」,徒旦反,又吐旦反。向、崔本作「但」,音燀。  武半反。向、崔本作「曼」,音同。李云:澶漫,猶縱逸也。崔云:但曼,淫衍也。一云:澶漫,牽引也。  敕歷反,又涉革反。  匹壁反。向音檗。徐敷歷反。李父歷反。本或作「僻」,音同。李云:糾擿邪辟而爲禮也。一音婦赤反,法也。崔云:擿辟,多節。 始分 如字。下「分」皆同。故純樸不殘,孰爲犧尊?白玉不毀,孰爲珪璋?純樸,全木也。不殘,未彫也。孰,誰也。犧尊,酒器,刻爲牛首,以祭宗廟也。上銳下方曰珪,半珪曰璋。此略舉譬喻,以明澆競之治也。  釋文 犧尊 音羲。「尊」或作「樽」。司馬云:畫犧牛象以飾樽也。王肅云:刻爲牛頭。鄭玄云:畫鳳皇羽飾尊,婆娑然也。音先河反。 珪璋 音章。李云:皆器名也。銳上方下曰珪,半珪曰璋。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此合譬也。夫大道之世,不辨是非;至德之時,未論憎愛。無愛則人心自息,無非則本迹斯忘,故老經云「大道廢,有仁義」矣。性情不離,安用禮樂?禮以檢迹,樂以和心。情苟不散,安用和心?性苟不離,何勞檢迹?是知和心檢迹,由乎道喪也。  釋文 情性不離 如字。別離也。五色不亂,孰爲文采?五聲不亂,孰應六律?凡此皆變樸爲華,棄本崇末,於其天素,有殘廢矣。世雖貴之,非其貴也。  夫文采本由相間,音樂貴在相和。若各色各聲不相顯發,則宮商黼黻無由成用。此重起譬,(郤)[卻]證前旨。夫殘樸以爲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爲仁義,聖人之過也。工匠則有規矩之制,聖人則有可尚之迹。  此總結前義。夫工匠以犧尊之器殘淳樸之本,聖人以仁義之迹毀無爲之道。爲弊既一,獲罪宜均

夫馬,陸居則食草飲水,喜則交頸相靡,怒則分背相踶,馬知已此矣。御其真知,乘其自(陸)[然],則萬里之路可致,而羣馬之性不失。  靡,摩也,順也。踶,蹈也。已,止也。夫物之喜怒,禀自天然;率性而動,非由矯僞。故喜則交頸而摩順,怒則分背而踶蹈,而馬之知解,適盡於此,食草飲水,樂在其中矣。  釋文 交頸 頸,領也。居郢反。又祁盈反。 相靡 如字。李云:摩也。一云:愛也。 相踶 大計反,又徒兮反,又徒祁反。李云:踶,蹋也。廣雅、字韻、聲類並同。通俗文云:小蹋謂之踶。 馬知 李音智。下同。夫加之以衡扼,齊之以月題,而馬知介倪、闉扼、鷙曼、詭銜、竊轡。衡,轅前橫木也。扼,叉馬頸木也。月題,額上當顱,形似月者也。介,獨也。倪,睥睨也。闉,曲也。鷙,抵也。曼,突也。詭,詐也。竊,盜也。夫馬之真知,唯欣放逸,不求服飾,豈慕榮華?既而加以月題,齊以衡扼,乖乎天性,不任困苦,是以譎詐萌出,睥睨曲頭綟扼,抵突御人。竊轡,即盜脫籠頭。詭銜,乃吐出其勒。良由乖損真性,所以矯僞百端者矣。  釋文 衡扼 於革反。衡,轅前橫木,縛軛者也。扼,叉馬頸者也。 月題 徒兮反。司馬、崔云:馬頟上當顱如月形者也。  徐古八反。  徐五圭反。郭五第反。李云:介倪,猶睥睨也。崔云:介出俾倪也。  音因。  徐敕二反。郭音躓。  武半反。郭武諫反。李云:闉,曲也。鷙,抵也。曼,突也。崔云:闉扼鷙曼,距扼頓遲也。司馬云:言曲頸於扼,以抵突也。一云:鷙曼,旁出也。  九彼反。  口中勒也。或云:詭銜,吐出銜也。 竊轡 齧轡也。崔云:詭銜竊轡,戾銜橛,盜鞎轡也。故馬之知而態至盜者,伯樂之罪也。馬性不同,而齊求其用,故有力竭而態作者。  態,姦詐也。夫馬之真知,適於原野,馳驟過分,即矯詐心生。詭竊之態,罪歸伯樂也。  釋文  態作 吐代反。

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爲,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遊,民能以此矣。此民之真能也。  之,適也。赫胥,上古帝王也,亦言: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故曰赫胥,蓋炎帝也。夫行道之時,無爲之世,心絕緣慮,安居而無所爲;率性而動,遊行而無所往。既而含哺而熙戲,與嬰兒而不殊;鼓腹而遨遊,將童子而無別。此至淳之世,民能如此也。〇典案:「民能以此矣」,文不成義,且與下文「而民乃始踶跂好知,爭歸於利,不可止也」之義不相應。御覽七十六引此文作「民能止此矣」,疑當從之。  釋文  本或作「䓇」,呼白反。 胥氏 司馬云:赫胥氏,上古帝王也。一云: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故曰赫胥,蓋炎帝也。〇俞樾曰:釋文引司馬云:「赫胥氏,上古帝王也」,此爲允當。又曰「一云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故曰赫胥,蓋炎帝也」,此望文生訓,殊不足據。炎帝即神農也。胠篋篇既云赫胥氏,又云神農氏,其非一人,明矣。赫胥疑即列子書所稱華胥氏,「華」與「赫」,一聲之轉耳。廣雅釋器:「赫,赤也。」而古人名赤者多字華。羊舌赤字伯華,公西赤字子華是也。是「華」亦「赤」也。「赤」謂之「赫」,亦謂之「華」,可證赫胥之即華胥矣。 含哺 音步。及至聖人,屈折禮樂,以匡天下之形,縣跂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爭歸於利,不可止也。此亦聖人之過也。其過皆由乎迹之可尚也。  夫屈曲折旋,行禮樂以正形體;高縣仁義,令企慕以慰心靈;於是始踶跂自矜,好知而興矯詐;經營利祿,爭歸而不知止。噫!聖迹之過者也。  釋文  縣企 音玄。〇郭慶藩曰:文選傅長虞贈何劭王濟詩注引司馬云:企,望也。釋文闕。  直氏反。  丘氏反。 好知 呼報反。下音智。


校勘記

陳林羣說明:原書校記誤置本篇三註釋於胠篋篇後。全部糾正,不再作注。

【一】馽,或作「𮩸」。
【二】澶漫,上原衍一「爲」字,據別本刪。
【三】原本誤作「爲弊罪一,獲即宜均」,係所排雙行夾注中「即」、「罪」二字偶倒所致。
〖01〗求,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皆」,據改。
〖02〗並,王校集釋本、南華真經注疏均作「況」,據改。
〖03〗土,王校集釋本從世德堂本及釋文原本改「士」,據改。
〖04〗靈似,從王校集釋本互乙。
〖05〗以,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刪,據刪。
〖06〗郤,南華真經注疏作「卻」,據改。
〖07〗陸,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褚伯秀本、焦竑本作「然」,據改。
字數:4924,最後更新時間:2022-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