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補正·卷四上·外篇


駢拇第八

釋文 舉事以名篇。


駢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於德。駢,合也;[拇,足]大[指]也;謂足大拇指與第二指相連,合爲一指也。枝指者,謂手大拇指傍枝生一指,成六指也。出乎性者,謂此駢枝二指,並稟自然,性命生分中有之。侈,多也。德,謂仁義禮智信五德也。言曾、史稟性有五德,蘊之五藏,於性中非剩也。  釋文  步田反。廣雅云:並也。李云:併也。  音母,足大指也。司馬云:駢拇,謂足拇指連第二指也。崔云:諸指連大指也。 枝指 如字。三蒼云:枝指,手有六指也。崔云:音歧,謂指有歧也。 而侈 昌是反。徐處豉反。郭云:多貌。司馬云:溢也。崔云:過也。 於德 崔云:德,猶容也。附贅縣疣,出乎形哉,而侈於性。夫長者不爲有餘,短者不爲不足,此則駢贅皆出於形性,非假物也。然駢與不駢,其性各足,而此獨駢枝,則於衆以爲多,故曰侈耳。而惑者或云非性,因欲割而棄之,是道有所不存,德有所不載,而人有棄才,物有棄用也,豈是至治之意哉!夫物有小大,能有少多,所大即駢,所多即贅。駢贅之分,物皆有之,若莫之任,是(都)棄萬物之性也。  附生之贅肉,縣係之小疣,並稟形以後方有,故出乎形哉,而侈性者。譬離、曠稟性聰明,列之藏府,非關假學,故無侈性也。  釋文 附贅 章銳反。廣雅云:疣也。釋名云:橫生一肉,屬著體也。一云:瘤結也。  音玄。  音尤。 而侈於性 司馬云:性,人之本體也。駢拇枝指,附贅縣疣,此四者各出於形性,而非形性之正,於衆人爲侈耳。於形爲侈,於性爲多,故在手爲莫用之肉,於足爲無施之指也。王云:性者受生之質,德者全生之本。駢枝受生而有,不可多於德;贅疣形後而生,不可多於性。此四者以況才智德行。〇俞樾曰:「性」之言「生」也。駢拇枝指,生而已然者也,故曰「出乎性」;附贅縣疣,成形之後而始有者也,故曰「出乎形」。德者,所以生者也。天地篇曰「物得以生謂之德」是也。駢拇枝指出乎性,而以德言之則侈矣;附贅縣疣出乎形,而以性言之則侈矣。崔云:德,猶容也。司馬云:性,人之本體也。混性與德與形而一之,殊失其旨。  音符。發句之端放此。 至治 直吏反。 之分 符問反。後可以意求。 物皆有之 「之」或作「定」。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夫與物冥者,無多也。故多方於仁義者,雖列於五藏,然自一家之正耳,未能與物無方而各正性命,故曰非道德之正。夫方之少多,天下未之有限。然少多之差,各有定分,毫芒之際,即不可以相跂,故各守其方,則少多無不自得。而惑者聞多之不足以正少,因欲棄多而任少,是舉天下而棄之,不亦妄乎!  方,道術也。言曾、史之德,性多仁義,羅列藏府而施用之,此直一家之(知)[正],未能大冥萬物。夫能與物冥者,故當非仁非義而應夫仁義,不多不少而應夫多少,千變萬化,與物無窮,無所偏執,故是道德之正(言)[也]  釋文 五藏 才浪反,後皆同。黃帝素問云:肝、心、脾、肺、腎爲五藏。是故駢於足者,連無用之肉也;枝於手者,樹無用之指也;直自性命,不得不然,非以有用故然也。  夫駢合之拇,無益於行步,故雖有此連,終成無用之肉。枝生於手指者,既不益操捉,故雖樹立此肉,終是無用之指也。欲明稟自然天性有之,非關助用而生也。多方駢枝於五藏之情者,淫僻於仁義之行,五藏之情,直自多方耳,而少者橫復尚之,以至淫僻,而失至當於體中也。  夫曾、史之徒,性多仁義,以此情性,駢於藏府。性少之類,矯情慕之,務此爲行,求於天理。既非率性,遂成淫僻。淫者,耽滯;僻者,不正之貌。  釋文 淫僻 本又作「辟」,匹亦反。徐敷赤反。注及篇末同。 於仁義之行 下孟反。崔云:駢枝贅疣,雖非性之正,亦出於形,不可去也。五藏之情,雖非道德之正,亦列於性,不可治也。今設仁義之教,以治五藏之情,猶削駢枝贅疣也,既傷自然之理,更益其疾也。 橫復 扶又反。(徐)[除]篇末注皆同。 至當 丁浪反。後皆倣此。而多方於聰明之用也。聰明之用,各有本分,故多方不爲有餘,少方不爲不足。然情欲之所蕩,未嘗不賤少而貴多也,見夫可貴而矯以尚之,則自多於本用而困其自然之性。若乃忘其所貴而保其素分,則與性無多而異方俱全矣。  言離、曠素分,(足)[多]於聰明,性少之徒,矯情爲尚,以此爲用,不亦謬乎?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而多方於聰明之用也」作「而多□於聰明之用也」。

是故駢於明者,亂五色,淫文章,青黃黼黻之煌煌非乎?而離朱是已。斧形謂之黼。兩己相背謂之黻。五色,青、黃、赤、白、黑也。青與赤爲文,赤與白爲章。煌煌,眩目貌也。豈非離朱乎?是也。已,助聲也。離朱,一名離婁,黃帝時明目人,百里察毫毛也。  釋文 黼黻 音甫。下音弗。周禮云: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黻。 煌煌 音皇。廣雅云:光也。向、崔本作「䪄」,向云:馬氏音煌。毛詩傳云:皇皇,猶煌煌也。煌,又音晃。 非乎 向云:非乎,言是也。 離朱 司馬云:黃帝時人,百步見秋毫之末。一云:見千里針鋒。孟子作「離婁」。 是已 向云:猶是也。多於聰者,亂五聲,淫六律,金石絲竹黃鐘大呂之聲非乎?而師曠是已。夫有耳目者,未嘗以慕聾盲自困也,所困常在於希離慕曠,則離、曠雖性聰明,乃是亂耳目之主也。  五聲,謂宮、商、角、徵、羽也。六律,黃鐘、大呂、姑洗、蕤賓、無射、夾鐘之徒是也。六律陽,六呂陰,總十二也。金、石、絲、竹、匏、土、革、木,此八音也。非乎,言滯著此聲音,豈非是師曠乎。師曠,字子野,晉平公樂師,極知音律。言離、曠二子,素分聰明,庸昧之徒,橫生希慕,既失本性,寧不困乎?然則離、曠聰明,乃是亂耳目之主也。  釋文 五聲 本亦作「五音」。 師曠 司馬云:晉賢大夫也,善音律,能致鬼神。史記云:冀州南和人,生而無目。枝於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聲,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而曾、史是已。夫曾、史性長於仁耳,而性不長者橫復慕之。慕之而仁,仁已僞矣。天下未嘗慕桀、跖而必慕曾、史,則曾、史之簧鼓天下,使失其真性,甚於桀、跖也。  枝於仁者,謂素分枝多仁義,由如生分中枝生一指也。擢用五德,既偏滯邪淫,仍閉塞正性。用斯接物,以收聚名聲,遂使蒼生馳動奔競,由如笙簧鼓吹,能感動於物欣企也。然曾、史性長於仁義,而不長者橫復慕之,捨短效長,故言奉不及之法也。擢,拔。謂拔擢僞德,塞其真性也。曾者,姓曾,名參,字子輿,仲尼之弟子。史者,姓史,名鰌,字子魚,衛靈公臣。此二人並稟性仁孝,故舉之。  釋文 擢德 音濯。司馬云,拔也。〇王念孫曰:「塞」與「擢」義不相類,「塞」當爲「搴」,「擢」、「搴」皆謂拔取之也。廣雅云:搴,取也,拔也。此言世之人皆擢其德,搴其性,務爲仁義,以收名聲,非謂塞其性也。淮南俶真篇曰「俗世之學,擢德攓性,內愁五藏,外勞耳目,乃始招蟯振繾物之毫芒,搖消掉捎仁義禮樂,暴行越智於天下,以招號名聲於世」;又曰「今萬物之來,擢拔吾性,攓取吾情」,皆其證也。隸書「手」字或作「𰀁」,故「搴」字或作「{搴-手+𰀁}」,形與「塞」相似,因譌而爲「塞」矣。 簧鼓 音黃。謂笙簧也。鼓,動也。 曾史 曾參、史鰌也。曾參行仁,史鰌行義。  之石反。駢於辯者,纍瓦結繩竄句,遊心於堅白同異之閒,而敝跬譽無用之言非乎?而楊、墨是已。夫騁其奇辯,致其危辭者,未曾容思於檮杌之口,而必競辯於楊、墨之間,則楊墨乃亂羣言之主也。  楊者,姓楊,名朱,字子居,宋人也。墨者,姓墨,名翟,亦宋人也,爲宋大夫,以其行墨之道,故稱爲墨。此二人並墨之徒,稟性多辯,咸能致高談危險之辭,鼓動物性,固執是非,由如緘結,藏匿文句,使人難解。其游心學處,惟在堅執守白之論,是非同異之間,未始出非人之域也。蹩躠,由自(持)[恃]也,亦用力之貌。譽,光贊也。楊、墨之徒,並矜其小學,炫燿衆人,誇無用之言,惑於羣物。然則楊、墨豈非亂羣之師乎?言即此楊、墨而已也。  釋文  劣彼反。  危委反。向同。崔如字。一云:「瓦」當作「丸」。 結繩 (本)[李]云:言小辯危詞,若結繩之纍瓦也。崔云:聚無用之語,如瓦之纍,繩之結也。  七亂反。爾雅云:微也。一云:藏也。  紀具反。司馬云:竄句,謂邪說微隱,穿鑿文句也。一音鉤。  本亦作「蹩」。徐音婢。郭父結反。李步計反。司馬云:罷也。  徐丘婢反。郭音屑。向、崔本作「䞨」,向丘氏反,云:近也。司馬同。李却垂反。一云:敝跬,分外用力之貌。  音餘。 楊墨 崔、李云:楊朱、墨翟也。 容思 息嗣反。 檮杌 上徒刀反,下音兀。故此皆多駢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此數子皆師其天性,直自多駢旁枝,各自是一家之正耳。然以一正萬,則萬不正矣,故至正者不以己正天下,使天下各得其正而已。  言此數子,皆自天然聰明仁辯,由如合駢之拇,傍生枝指,稟之素分,豈由人爲。故知率性多仁,乃是多駢傍枝之道也。而愚惑之徒,捨己效物,求之分外,由而不已。然搖動物性,由此數人,以一正萬,故非天下至道正理也。  釋文  此數 色主反。下文「此數」音同。

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物各任性,乃正正也。自此已下觀之,至正可見矣。  以自然之正理,正蒼生之性命,故言「正」也。物各自得,故言「不失」也。言自然者,即我之自然,所言性命者,亦我之性命也,豈遠哉!故言正正者,以不正而正,正而不正之無言也。自此以上,明矯性之失;自此以下,顯率性之得也。〇俞樾曰:上「正」字乃「至」字之誤。上文云「故此皆多駢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此云「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兩文相承。今誤作「正正」,義不可通。郭曲爲之說,非是。故合者不爲駢,以枝正合,乃謂合爲駢。而枝者不爲跂;以合正枝,乃謂枝爲跂。  以枝正合,乃謂合爲駢,而合實非駢;以合正枝,乃謂枝爲跂,而枝實非跂也。〇典案: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跂」作「岐」,義較長。  釋文 不爲跂 其知反。崔本作「枝」,音同。或渠支反。長者不爲有餘,以短正長,乃謂長有餘。短者不爲不足。以長正短,乃謂短不足。  長者,謂曾、史、離、曠、楊、墨,並稟之天性,蘊蓄仁義,聰明俊辯。比之羣小,故謂之長;率性而動,故非有餘。短者,衆人,比曾、史等不及,故謂之短。然亦天機自張,故非爲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各自有正,不可以此正彼而損益之。  鳧,小鴨也。鶴,鶬之類也。脛,腳也。自然之理,亭毒衆形,雖復脩短不同,而形體各足稱事,咸得逍遙。而惑者方欲截鶴之長,續鳧之短,以爲齊,深乖造化,違失本性,所以憂悲。〇典案:御覽九百十六引「脛」作「頸」。  釋文  音符。  形定反。釋名云:莖也。直而長,如物莖也。本又作「踁」。  戶各反。 斷之 丁管反。下及注同。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無所去憂也。知其性分非所斷續而任之,則無所去憂而憂自去也。  夫稟性受形,僉有崖量,脩短明暗,素分不同,此如鳧鶴,非所斷續。如此即各守分內,(雖爲)無勞去憂,憂自去也。  釋文 去憂 起呂反。注「去憂」、「去也」同。意仁義其非人情乎,夫仁義自是人之情性,但當任之耳。  釋文  如字。下同。亦作「醫」。彼仁人何其多憂也?恐仁義非人情而憂之者,真可謂多憂也。  噫,嗟歎之聲也。夫仁義之情,出自天理,率性有之,非由放效。彼仁人者,則是曾、史之徒,不體真趣,橫生勸獎,謂仁義之道可學而成。莊生深嗟此迷,故發噫歎。分外引物,故謂「多憂」也。「(非)其[非]人情乎」者,是人之情性者也。

且夫駢於拇者,決之則泣;枝於手者,齕之則啼。二者或有餘於數,或不足於數,其於憂一也。謂之不足,故泣而決之;以爲有餘,故啼而齕之。夫如此,雖羣品萬殊,無釋憂之地矣。唯各安其天性,不決駢而齕枝,則曲成而無傷,又何憂哉?  齕者,齧斷也。決者,離析也。有餘於數,謂枝生六指也。不足於數,謂駢爲四指也。夫駢枝二物,自出天然,但當任置,未爲多少。而惑者不能忘淡,固執是非,謂枝爲有餘,駢爲不足,橫欲決駢齕枝,成於五數。既傷造化,所以泣啼,故決齕雖殊,其憂一也。  釋文  李音紇,恨發反。齒斷也。徐胡勿反。郭又胡突反。  音提。崔本作「諦」。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兼愛之迹可尚,則天下之目亂矣。以可尚之迹,蒿令有患,而遂憂之,此爲陷人於難而後拯之也。然今世正謂此爲仁也。  蒿,目亂也。仁,兼愛之迹也。今世,猶末代。言曾、史之徒,行此兼愛,遂令惑者捨己效人。希幸之路既開,耳目之用亂矣。耳目亂則患難生,於是憂其紛擾,還救以仁義。不知患難之所興,興乎聖迹也。  釋文 蒿目 好羔反。司馬云:亂也。李云:蒿目,快性之貌。〇俞樾曰:司馬與郭注共以「蒿目」二字爲句,解爲亂天下之目,義殊未安。蒿乃「𥉑」之叚字。玉篇目部「𥉑,庾鞠切,目明,又望也」,是「𥉑」爲望視之貌。仁人之憂天下,必爲之𥉑然遠望,故曰「𥉑目而憂世之患」。「𥉑」與「蒿」古音相近,故得通用。詩靈臺篇「白鳥翯翯」,孟子梁惠王篇作「鶴鶴」,文選景福殿賦作「㿥㿥」,然則「蒿」之通作「𥉑」,猶「翯」之通作鶴與「㿥」矣。周易文言傳「確乎其不可拔」,說文土部曰「塙堅不可拔也」,即本易義。是「確」與「塙」通,亦其例也。 蒿令 力呈反.下同。 於難 乃旦反。 後拯 拯救之拯。不仁之人,決性命之情而饕貴富。夫貴富所以可饕,由有蒿之者也。若乃無可尚之迹,則人安其分,將量力受任,豈有決己效彼以饕竊非望哉!  饕,貪財也。素分不懷仁義者,謂之不仁之人也。意在貪求利祿,偷竊貴富,故絕己之天性,亡失分命真情,而矯性僞情,舍我逐物。良由聖迹可尚,故有斯弊者也。是知抱樸還淳,必須絕仁棄義。  釋文  吐刀反。杜預注左傳云:貪財曰饕。故意仁義其非人情乎,此重結前旨也。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囂囂也?夫仁義自是人情也。而三代以下,橫共囂囂,棄情逐迹,如將不及,不亦多憂乎!  自,從也。三代,夏、殷、周也。囂囂,猶讙聒也。夫仁義者,出自性情,而三代以下,棄情徇迹,囂囂競逐,何愚之甚!是以夏行仁,殷行義,周行禮,即此囂囂之狀也。  釋文  囂囂 許橋反,又五羔反。字林云:聲也。崔云:憂世之貌。

且夫待鉤繩規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鉤,曲;繩,直;規,圓;矩,方也。夫物賴鉤繩規矩而後曲直方圓也,此非天性也;諭人待教迹而後仁義者,非真性也。夫真率性而動,非假學也。故矯性僞情,舍己效物而行仁義者,是減削毀損於天性也。待繩約膠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約,束縛也。固,牢也。侵,傷也。德,真智也。夫待繩索約束、膠漆堅固者,斯假外物,非真牢者也。喻學曾、史而行仁者,此矯僞,非實性也。既乖本性,所以侵傷其德也。屈折禮樂,呴俞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屈,曲也。折,截也。呴俞,猶嫗撫也。揉直爲曲,施節文之禮;折長就短,行漫澶之樂,嫗撫偏愛之仁,呴俞執迹之義。以此(僞)[爲]真,以慰物心,遂使物喪其真,人亡其本,既而棄本逐末,故失其真常自然之性者也。此則總結前文之失,以生後文之得也。  釋文  崔本作「詘」。  之熱反,謂屈折支體爲禮樂也。  況於反。李況付反。本又作「傴」,於禹反。  音臾。李音喻。本又作「呴」,音詡,謂呴喻顏色爲仁義之貌。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繩,圓者不以規,方者不以矩,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纆索。夫天下萬物,各有常分。至如蓬曲麻直,首圓足方也,水則冬凝而夏釋,魚則春聚而秋散,斯出自天然,非假諸物,豈有鉤繩規矩、膠漆纆索之可加乎!在形既然,於性亦爾。故知禮樂仁義者,亂天之經者也。又解:附離,離,依也。故漢書云「哀帝時附離董氏者,皆起家至二千石」,注云:離,依之也。  釋文  音墨。廣雅云:索也。  悉各反。下同。故天下誘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夫物有常然,任而不助,則泯然自得而不自覺也。  誘然生物,稟氣受形,或方或圓,乍曲乍直,亭之毒之,各足於性,悉莫辨其然,皆不知所以生,豈措意於緣慮,情係於得失者乎!是知屈折呴俞,失其常也。故古今不二,不可虧也。同物,故與物無二而常全。  夫見始終以不一者,凡情之闇惑也;覩古今之不二者,聖智之明照也。是以不生而生,不知所以生,不得而得,不知所以得,雖復時有古今,而法無虧損,千變萬化,常唯一也。則仁義又奚連連如膠漆纆索,而遊乎道德之間爲哉?任道而得,則抱朴獨往,連連假物,無爲其間也。  奚,何也。連連,猶接續也。夫道德者,非有非無,不生不滅,不可以聖智求,安得以形名取!而曾、史之類,性多於仁,以己率物,滯於名教,束縛既似緘繩,執固又如膠漆,心心相續,連連不斷。懷挾此行,遨遊道德之鄉者,譬猶以圓學方,以魚慕鳥,徒希企尚之名,終無功用之實。筌蹄不忘,魚兔又喪,已陳芻狗,貴此何爲也?  釋文 連連 司馬云:謂連續仁義,遊道德間也。使天下惑也。仁義連連,祇足以惑物使喪其真。  仁義之教,聰明之迹,乖自然之道,亂天下之心。  釋文  祇足 音支。 使喪 息浪反。下「已喪」同。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夫東西易方,於體未虧。矜仁尚義,失其常然,以之死地,乃大惑也。  夫指南爲北,其迷尚小;滯迹喪真,爲惑更大。何以知其然邪?然,如是也。此即假設疑問,以出後文。自虞氏招仁義以撓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於仁義,夫與物無傷者,非爲仁也,而仁迹行焉;令萬理皆當者,非爲義也,而義功見焉。故當而無傷者,非仁義之招也。然而天下奔馳,棄我徇彼,以失其常然。故亂心不由於醜,而恒在美色;撓世不由於惡,而恒由仁義。則仁義者,撓天下之具也。  虞氏,舜也。招,取也。撓,亂也。自唐堯以前,猶懷質樸,虞舜以後,淳風漸散。故以仁義聖迹招慰蒼生,遂使宇宙黎元荒迷奔走,喪於性命,逐於聖迹。  釋文 以撓 而小反。郭呼堯反,又許羔反。廣雅云:亂也。又奴爪反。〇俞樾曰:國語周語「好盡言以招人過」,韋注曰:招,舉也。舊音曰招,音翹。漢書陳勝傳贊「招八州而朝同列」,鄧展曰:招,舉也。蘇林曰:招,音翹。此文「招」字,亦當訓「舉」而讀爲「翹」,言舉仁義以撓天下也。郭注曰「故當而無傷者,非仁義之招也。然而天下奔馳,棄我殉彼,以失其常然」,是讀如本字。然以仁義招人,不得反云招仁義,可知其非矣。 功見 賢遍反。是非以仁義易其性與?雖虞氏無易之[之]情,而天下之性固以易矣。  由是觀之,豈非用仁義聖迹撓亂天下,使天下蒼生棄本逐末而改其天性耶?  釋文 性與 音餘。此可以意消息。後皆倣此。故嘗試論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自三代以上,實有無爲之迹。無爲之迹,亦有爲者之所尚也,尚之則失其自然之素。故雖聖人有不得已,或以槃夷之事易垂拱之性,而況悠悠者哉?  五帝以上,猶扇無爲之風;三代以下,漸興有爲之教。澆淳異世,步驟殊時,遂使捨己効人,易奪真性,殉物不反,不亦悲乎!注云「或以槃夷之事易垂拱之性」者,槃夷,猶創傷也。言夏禹以風櫛雨沐,手足胼胝,以此辛苦之事,易於無爲之業。居上既爾,下民亦然也。  釋文 三代 夏、殷、周也。 以上 時掌反。 槃夷 並如字。謂創傷也。依字應作「瘢痍」。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夫鶉居而鷇食,鳥行而無章者,何惜而不殉哉!故與世常冥,唯變所適,其迹則殉世之迹也。所遇者或時有槃夷秃脛之變,其迹則傷性之迹也。然而雖揮斥八極,而神氣無變,手足槃夷,而居形者不擾,則奚殉哉!無殉也,故乃不殉其所殉,而迹與世同殉也。  殉,從也,營也,求也,逐也。謂身所以從之也。夫小人貪利,廉士重名,大夫殉爲一家,帝王營於四海。所殉雖異,易性則同。然聖人與世常冥,其迹則殉,故有瘢痍秃脛之變,而未始累其神者也。  釋文  辭俊反。徐辭倫反。司馬云:營也。崔云:殺身從之曰殉。  音純,又音敦。  口豆反。  吐木反。 揮斥 上音揮,下音赤。故此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聲異號,其於傷性,以身爲殉,一也。數子者,則前之三世以下四人也。事業者,謂利名[家]天下不同也。名聲者,謂小人、士大夫、聖人異號也。言此四人,事業雖復不同,名聲異號也,其於殘生,以身逐物,未始不均也。

臧與穀,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此仍前舉譬,以生後文也。孟子云:臧,善學人。穀,孺子也。揚雄云:男壻婢曰臧。穀,良家子也。牧,養也。亡,失也。言此二人各耽事業,俱失其羊也。  釋文  作郎反。崔云:好書曰臧。方言云:齊之北鄙,燕之北郊,凡民男而壻婢謂之臧,女而婦奴謂之獲。張揖云:壻婢之子謂之臧,婦奴之子謂之獲。 與穀 如字。爾雅云:善也。崔本作「𣫃」,云:孺子曰𣫃。 牧羊 牧養之牧。問臧奚事,則挾筴讀書;問穀奚事,則博塞以遊。二人者,事業不同,其於亡羊均也。奚,何也。冊,簡也。古人無紙,皆以簡冊寫書。行五道而投瓊曰博,不投瓊曰塞。問臧問穀,乃有書塞之殊,牧羊亡羊,實無復異也。  釋文  音協。  字又作「策」,初革反。李云:竹簡也。古以寫書,長二尺四寸。 博塞 悉代反。塞,博之類也。漢書云:吾丘壽王以善格五待詔,謂博塞也。伯夷死名於首陽之下,盜跖死利於東陵之上,此下合譬也。伯夷、叔齊,並孤竹君之子也。孤竹,神農氏之後也,姜姓。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齊,名致,字公遠。夷長而庶,齊幼而嫡,父常愛齊,數稱之於夷。及其父薨,兄弟相讓,不襲先封。聞文王有德,乃往於周。遇武王伐紂,扣馬而諫。諫不從,走入首陽山,採薇爲糧,不食周粟,遂餓死首陽山。山在蒲州河東縣。蒲州城南三十里,見有夷、齊廟墓,林木森踈。盜跖者,柳下惠之從弟,名跖。徒卒九千,常爲巨盜,故以盜爲名。東陵者,山名,又云:即太山也,在齊州界,去東平十五里,跖死其上也。  釋文 首陽 山名,在河東蒲阪縣。死,謂餓而死。 東陵 李云:謂泰山也。一云:陵名,今名東平陵,屬濟南郡。〇郭慶藩曰:文選任彥昇王文憲集序注引司馬云:東陵,陵名,今屬濟南也。釋文闕。二人者,所死不同,其於殘生傷性均也,伯夷殉名,死於首陽之下;盜跖貪利,殞於東陵之上,乃名利所殉不同,其於殘傷,未能相異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盜跖之非乎?天下之所惜者,生也。今殉之太甚,俱殘其生,則所殉是非,不足復論。  據俗而言,有美有惡;以道觀者,何是何非?故盜跖不必非,伯夷豈獨是?〇郭慶藩曰: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八十九、梁高僧傳四引司馬云:盜跖,凶惡人也。釋文闕。天下盡殉也。彼其所殉仁義也,則俗謂之君子;其所殉貨財也,則俗謂之小人。此總結前文,以成後義。但道喪日久,並非適當。今俗中盡殉,豈獨夷、跖?從於仁義,未始離名;逐於貨財,固當(走)[是]利。唯名與利,殘生之本,即非天理,近出俗情,君子小人,未可正據也。其殉一也,則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殘生損性,則盜跖亦伯夷已,又惡取君子小人於其間哉!天下皆以不殘爲善,今均於殘生,則雖所殉不同,不足復計也。夫生奚爲殘,性奚爲易哉?皆由乎尚無爲之迹也。若知迹之由乎無爲而成,則絕尚去甚,而反冥我極矣。堯、桀將均於自得,君子小人奚(辯)[辨]哉?  惡,何也。其所殉名利,則有君子、小人之殊;若殘生損性,曾無盜跖、伯夷之異。此蓋俗中倒置,非關真極,於何而取君子,於何而辨小人哉?言無别也。  釋文 又惡 音烏。 取君子小人於其間哉 崔本無「小人於」三字。

且夫屬其性乎仁義者,雖通如曾、史,非吾所謂臧也;以此係彼爲屬。屬性於仁,殉仁者耳,故不善也。  屬,係也。臧,善也。吾,莊生自稱也。夫捨己効人,得物喪我者,流俗之僞情也。故係我天性,學彼仁義,雖通達聖迹,如曾參、史魚,乖於本性,故非論生之所善也。  釋文 屬其 郭時欲反,謂係屬也。徐音燭。屬,著也。下皆同。屬其性於五味,雖通如俞兒,非吾所謂臧也;率性通味乃善。  孟子云:俞兒,齊之識味人也。尸子云:俞兒和薑桂,爲人主上食。夫自無天素,効物得知,假令通似俞兒,非其善故也。  釋文 雖通如楊墨 一本無此句。 俞兒 音榆。李式榆反。司馬云:古之善識味人也。崔云:尸子曰:膳俞兒和之以薑桂,爲人主上食。淮南云:俞兒、狄牙嘗淄、澠之水而别之。一云:俞兒,黃帝時人。狄牙則易牙,齊桓公時識味人也。一云:俞兒亦齊人。淮南子一本作「申兒」,疑「申」當爲「臾」。屬其性乎五聲,雖通如師曠,非吾所謂聰也;屬其性乎五色,雖通如離朱,非吾所謂明也。不付之於我,而屬之於彼,則雖通之如彼,而我己喪矣。故各任其耳目之用,而不係於離、曠,乃聰明也。  夫離朱、師曠,禀分聰明,率性而能,非關學致。今乃矯性僞情,捨己効物,雖然通達,未足稱善也。吾所謂臧者,非仁義之謂也,臧於其德而已矣;善於自得,忘仁而仁。  德,得也。夫達於玄道者,不易性以殉者也,豈復執已陳之芻狗,滯先王之蘧廬者哉?故當知其自知,得其自得,以斯爲善,不亦宜乎!吾所謂臧者,非所謂仁義之謂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謂仁義爲善,則損身以殉之,此於性命,還自不仁也。身且不仁,其如人何?故任其性命,乃能及人。及人而不累於己,彼我同於自得,斯可謂善也。  夫曾參、史魚、楊朱、墨翟,此四子行仁義者,蓋率性任情,禀之天命,譬彼駢枝,非由學得。而惑者覩曾、史之仁義,言放效之可成;聞離、曠之聰明,謂庶幾之必致,豈知造物而亭毒之乎?故王弼注易云:不性其情,焉能久行其致?斯之謂也。  釋文 不累 劣僞反。後皆倣此。吾所謂聰者,非謂其聞彼也,自聞而已矣;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夫絕離棄曠,自任聞見,則萬方之聰明莫不皆全也。  夫希離慕曠,見彼聞他,心神馳奔,耳目竭喪,此乃愚闇,豈曰聰明?若聽耳之所聞,視目之所見,保分任真,不蕩於外者,即物皆聰明也。夫不自見而見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此舍己効人者也。雖効之若人,而己已亡矣。  夫不能視見之所見,而見目以求離朱之明,不能知知之所知,而役知以慕史魚之義者,斯乃僞情學人之得,非謂率性自得己得也。既而僞學外顯,効彼悅人,作僞心勞,故不自適其適也。  釋文 舍己 音捨。夫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雖盜跖與伯夷,是同爲淫僻也。苟以失性爲淫僻,則雖所失之塗異,其於失之,一也。  淫,滯也。僻,邪也。夫保分率性,正道也;尚名好勝,邪淫也。是以捨己逐物,開希幸之路者,雖伯夷之善,盜跖之惡,亦同爲邪僻也。重舉適人之適者,此(疊)[結]前生後,以起文勢故也。余愧乎道德,是以上不敢爲仁義之操,而下不敢爲淫僻之行也。愧道德之不爲,謝冥復之無迹,故絕操行,忘名利,從容吹累,遺我忘彼,若斯而已矣。  夫虛通之道,至忘之德,絕仁絕義,無利無名。而莊生妙體環中,遊心物表,志操絕乎仁義,心行忘乎是非,體自然之無有,愧道德之不爲。而言「上下」者,顯仁義淫僻之優劣也。而云「余愧不敢」者,示謙也。郭注云「從容吹累」者,從容,猶閑放;而吹累,動而無心也。吹,風也;累,塵。猶清風之動,微塵輕舉也。  釋文  愧乎 崔本作「䁛」,云:䁛、愧同。 之行 下孟反。注同。 冥復 音服。 從容 七容反。  如字。又昌僞反。字亦作「炊」。


校勘記
【一】無,原作「而」。據别本改。
【二】驟,原作「聚」。據别本改。
【三】原本此下衍「言四人雖復不同」七字,據别本刪。
【四】慧琳一切經音義,原作「慧林一切音義」。
〖01〗都,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刪,據刪。
〖02〗知,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正」,據改。
〖03〗言,從王校集釋本作「也」。
〖04〗足,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多」,據改。
〖05〗持,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作「恃」,據改。
〖06〗雖爲,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刪二字,據刪。
〖07〗非其,王校集釋本依正文二字互乙,據改。
〖08〗僞,南華真經注疏從輯要本作「爲」,據改。
〖09〗之,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褚伯秀本、焦竑本補,據補。
〖10〗家,從王校集釋本補。
〖11〗走,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是」,據改。
〖12〗辯,王校集釋本從世德堂本作「辨」,據改。
〖13〗疊,南華真經注疏從道藏成疏本、輯要本作「結」,據改。
字數:8846,最後更新時間:2022-05-05